“等,入夜到白昏”
《等》
文 / 陆亦非
上一年,我们写了一篇《最后一届90后,也要高考了》宣告自己长大成人。
但事实上,对于我们这群在90后中出生年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而言,高考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毕业时那股恨不得告知全世界的兴奋劲早已经烟消云散了。
之所以会想起这些,是因为这两个月我朋友圈里出现了另一个长大的标志:学士服。
那是之前出于各种原因加过的学长学姐,五月的阳光,肆意的笑容,完美的构图,似乎一切都预示着前途似锦。
后来那段时间我反复点开一个学长的朋友圈,他是他们那届的学生会长,也是我概念里最符合前途似锦这个词的那种人。
但出乎我意料,我看到的只有凌乱的工位,拖到中午才吃的早餐,和凌晨才能回到三环简易出租屋的现状。
而下面的几排赞,看上去就好像在看热闹。
▲《那些年》代表了一群男生从无所谓到有所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开始,往往是因为一个女生。
昨晚RNG又拿了冠军,我看到他有发一句恭喜,下面有另一个学长回复他,“小比赛,这么闲的吗?”
看到的时候我突然有点鼻酸,因为这句话听起来就好像在说他不懂事,毕竟工作后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干。
上学的时候,老师会说,篮球什么时候不能打,现在更重要的事情是学习。
后来恋爱了,女友会说,直播什么时候不能看,现在更重要的事情是陪她。
现在工作了,就算老板懒得说,同事也会自觉主动地提醒你,现在不是分心的时候,别人都在努力,本来经验就不够,再干些有的没的,明天说不定就不用去上班了。
不知道是不是被那句评论刺激到,很快他删掉了那条朋友圈,连带着我之前看到的所有透露出生活不如意的动态一起,只留下聚餐时摆了满桌的菜和酒,和之前那张红光满面阳光帅气的毕业照。
不关注他的人后来再去看,可能会觉得他真的过得很好,但看到了这个过程的我知道,他只是把不专业的那一面藏起来了而已,就好像来不及销毁的证据,先握在手心里躲过视线。
藏得越深,看起来就越成熟。
但是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并不是男孩们自愿的。
相反,他们的成长有些身不由己,原本就偏离航道的男孩就更是如此。
之前和初中同学见面,她坐下没说几句就故作神秘地问我,你知道吗,某某现在新东方学厨师哦。
但他的现状显然比我们差得多,不想幸灾乐祸,所以我装作不惊讶的样子,简单地回答说,这样阿。
其实真的没想到,没想到那时候只顾着活在当下的男孩最后还是会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但是说出乎意料又不准确,因为仔细一想会发现,好像除了去学点赖以为生的技能之外,那些混出了名的男孩出了学校之后并没有其他出路。
而我们之所以惊讶于那些男孩的变化,其实是因为我们从没真的替他们考虑过,未来该怎么办。
学校曾经是他们的乌托邦,在里面他们可以偷懒打闹,可以临阵磨枪地赶出作业,可以和兄弟逃课去黑网吧打游戏,生活看起来易如反掌。
但毕业后毫无例外地,他们都会被无情地驱赶出来。
从前虚张声势那一套突然就不管用了,所有人都拔苗助长似的要求他们立刻成长起来,而那种习以为常的幼稚形态反而变成了一项不可饶恕的罪行。
她说,当然阿,谁也不喜欢自己在成长,男友却一直长不大吧。
我一想,好像的确是这样,我们都会希望男生可以有责任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成熟又乐观的心态。
但矛盾的地方在于,我们在意他们长大了没有,却不在意他们怎么长大。
换一句话说,我们希望遇见他的时候,他已经是成熟的,这样就不必为他的成长过程付出可能的代价,就不必为他的不懂事而伤心难过。
但这其实是不合理的。
如果所有人都想着避开不懂事的男孩,他们只会装作自己已经长大,而不会真的长大。
接受自己会偶尔想要逃避,会有时说话不经大脑,会考虑自己比考虑别人多,会做不到不动声色地面对问题。
即使暂时被说成不懂事也没关系,不需要刻意地去扮演一个大人,因为长大是一个过程,学会承担是一个过程,包括习惯失去也是一个过程。
如果没有人帮他们学会这些,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就好像一场化学反应,即使知道结果,但如果少了催化剂,还是不可能成功。
所以每次看到那些,因为幼稚而被指指点点的男孩时,我都会觉得有点心酸和无奈,每个人都是从和人的真诚相处中慢慢长大的,没有捷径。
男孩也是一样。
音乐 | flightless bird,american mouth
作 者 介 绍
陆亦非
我没有理想
我们想给你一个理由 继续面对这烂生活
信箱:WeAllMessUp@Foxmail.com
这里收集了那些不太愿意迎合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