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音频,边听边读
争吵的原因,无非是两人意见不合,彼此说服不了,就试图通过情绪上的压制,让对方妥协。
比如夫妻情侣之间,大到买房装修、结婚生子、过年回谁家这样的人生大事,小到今天晚餐吃什么、谁来洗碗拖地做家务、要不要戒烟等等,都可能成为吵架的导火索。
工作场合也好不到哪里去。同事之间往往因为彼此观点不同,无法说服对方,讨论升级就成了情绪化的攻击。
然而,你回想一下,这些年吵的架,有几次真正解决了问题?为什么每次你自己苦口婆心说了半天,把自己都感动了,对方却不仅听不进去,还可能对你大发脾气?
很多人以为,无法实现轻松说服,是因为自己的逻辑不强大,道理讲得不够好。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读了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蜥蜴脑法则》。
作者吉姆·柯明斯,是世界顶级4A公司恒美广告的首席战略官,也是美国西北大学的传播学教授。他在这本书揭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
人类进化到今天,但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和做决定的时候,竟然跟蜥蜴这样古老的脊椎动物没什么两样,起到关键作用的,根本不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理性和逻辑思维,而是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和原始冲动!
吉姆形象地把它们形象地称为“蜥蜴脑”。
他在书中列举了七条轻松说服的“蜥蜴脑法则”,我和大家分享其中让我最有启发的四条。
- 1 -
左右你人生的,可能就是0.03秒
要想和别人的“蜥蜴脑”打交道,就必须掌握它的特性。
“蜥蜴脑”最大的行事特点,就一个字:快!
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蜥蜴脑”的反应要比理性思维快上0.03秒。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理智进行判断和分析之前,“蜥蜴脑”就已经根据条件反射和原始冲动完成了决策,所谓的理智的思维不过是为“蜥蜴脑”的决策进行合理性解释。
回想一下,我们人生中的多数重大决定,包括选择伴侣、工作、人生方向等等,真的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吗?其实不然。
比如,所谓的“一见钟情”,两个人没有深入了解,仅凭第一眼的感觉就知道,对方是你要找的人;
再比如,当你到一家陌生的公司面试,在走进房间的一刹那,你可能会莫名觉得这就是你要来的地方,面试也会非常顺利。
正因为“蜥蜴脑”的特点是“快”,它不太喜欢调用很多的大脑能量进行深度思考,所以它在做决定时默认遵循着一条原则,叫做“心智显著性”。
也就是说,我们会下意识地以大脑回忆某样事情的难易程度(显著性)为标准,来做出评价。对那些我们最容易想起来的事物,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给予更多关注,和更多决策上的倾向。
最常运用这个规律的是商业广告。比如,当你肚子饿了,你会立刻想到在“饿了么”上叫外卖;头皮屑多了,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去头屑,用海飞丝”;“送礼就送脑白金”的广告语虽然很“傻瓜”,但巨大的销量证明了它的有效。
我们在职场上同样可以运用这条规律。
比如,公司里那么多人,我们怎么才能增加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心智显著性”,让他们在有重大机会或升职加薪时更容易想到我们呢?除了工作勤奋努力、办事可靠外,有一些小细节也可以帮到我们。
比如,穿衣风格显眼一些、办公区安排得别致一些、开会时坐在显眼或光线比较好的位置上,还有珍惜每一次发言机会,清晰、准确、有逻辑的表达,足以让老板和同事对你刮目相看、印象深刻。
千万不要以为它们微不足道。科学实验也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只要0.03秒就足以形成。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如果你太过注意提升自己的显著性,以至于在老板那里形成的是负面的显著印象,就得不偿失了。)
- 2 -
“蜥蜴脑”的存在,让人类在做决定的时候,无意识的思维占了上风。说白了,就是“跟着感觉走”。
所以,要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主动示好,让对方的无意识思维对我们产生好感甚至“喜欢”。
人是社会动物,当一个人感到别人示好的时候,他的无意识思维就感受到了被欣赏的快感,会下意识地进行回馈。这种义务感是无意识思维系统的一部分,就算是意识到这个示好中存在着算计,我们依然会有回馈别人的冲动。
比如,一位伊斯坦布尔的地毯商人在展示自己的货品之前,总要为客人奉茶。即使人们知道这不过是为促成生意,但喝了他的茶,还是会倾向于至少礼貌地听完他的销售说辞,以回馈他的示好。
再比如,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假设有两个同事跑来找你帮忙,其中一个有人格魅力、受人喜爱,另外一个则自负没礼貌、遭人讨厌,那么你会倾向于帮哪个人呢?显然是前者。
所以,努力做一个受人喜欢的人,可以帮你在跟其他人的相处中,处处占得先机。(怎么判断别人是不是喜欢你?如何快速拉近和陌生人的距离?书单君搜集了12条让你相见恨晚的心理学小技巧,后台回复“12”即可查看)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 3 -
这是我读《蜥蜴脑法则》收获最大的一点。
过去我们都认为,想要说服别人,必须先纠正对方的态度或观点,因为态度转变,或者观点和我们达成一致了,对方的行为才会改变。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吉姆·柯明斯提醒我们回到原点去思考:既然我们说服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他人行为,那为什么不直接这么做呢?态度和行为并不是因果关系,而且改变行为比改变态度容易的多。
吉姆·柯明斯有好几个孩子,一大家人住在一起,夏天要开空调,冬天要开暖气,所以电费是笔不小的开支。
吉姆就跟孩子们商量,夏天空调可以不用调那么低的温度,冬天的暖气也不要开那么足,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电费,还能够保护环境。
有理有据,然而孩子们根本不听。于是吉姆想了另外一个办法——
他向孩子们承诺,如果能够节约用电,每年的电费降了多少,省下来的钱就给他们当做零花钱。
有了金钱激励,孩子们的行为果然大为改观。虽然房间里冬天多了一丝凉意、夏天多了一点热度,但他们为了能多拿到些零花钱,这点不舒服也就忍了。
由此吉姆总结:虽然他并没有改变孩子们想把暖气和空调开得很足的想法,却切切实实地改变了他们的行为,也达到了自己想节省电费的目的。
这样的说服,简直太高明了!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比如,我更喜欢吃草莓口味的冰激凌,但今天超市里苹果口味的冰激凌买一送一非常划算,那很可能会促使我购买后者。我更喜欢草莓味冰激凌的态度没有改变,但销售人员也达到了目的;
再比如,公益募捐的时候,与其苦口婆心地说服大家多捐一些,不如在捐款箱旁边写上一个建议捐款额,效果会好得多。
更让人惊讶的是,行为学家在实验中还发现,当被试者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时候,他们甚至会试着调整自己的态度,去迁就变化的行为,使之合理化。比如,当你说服了一个从不去唱KTV的同事参加欢唱聚会时,他可能会说,想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音乐天赋。
所以,态度真的没那么重要。当你想要说服别人的时候,不要关注他的态度,而是问自己:我怎么样才能改变他的行为呢?而当你被他人说服,按照他人的期望行动的时候,你也可以问问自己,我究竟是怎么被他说服的呢?
- 4 -
有新意的说服效果更好
因为,如果一条信息只是无聊地重复接受者早就熟悉的东西,可想而知它必然不会引起接受者的注意。
比如,当妻子唠叨“你真的该戒烟了”、“吸烟对身体不好”时,丈夫可能也知道自己该戒烟了,而且在此之前没准已经听了成百上千遍。那么他的“蜥蜴脑”只要一听到这句话,就立刻下意识地启动抵触情绪,根本不会交给理性思维来判断。这样的说服自然是无效的。
一边说着很没意思的话,一边要求别人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不是说服,而是唠叨。所以,吉姆·柯明斯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的想要说服别人,就得用点不一样的方式,想点有意思的东西来说,考虑一点艺术性。
比如,奥巴马政府曾推出过一个反性侵的广告,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动中。很多名人对着视频非常严肃地说:让我们行动起来。
在吉姆·柯明斯看来,这则广告就是典型的唠叨,因为它只关心自己想要说的,而对听众想要听什么毫不关心。
年轻的男性是性侵犯罪的主力人群,也是这个广告希望抵达的受众。但事实上,它除了让年轻人觉得自己蒙受羞辱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吉姆的建议是,不妨从年轻人的期待入手,想想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满足他们的期待,促使他们加入反性侵的阵营呢?
年轻人都期待拥有男子汉气概,那么反性侵能够让他们显得有男子气概吗?显然,充满歉意的“让我们行动起来”肯定不会,但是邀请一些形象正面的硬汉明星说:“真男人不会那么做”,很可能更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再比如,五星级酒店想要吸引客人,常规的办法无非就是宣传自家的床好睡,或者自家餐厅的菜好吃,或者突出酒店位置和装修等等,但威斯汀酒店却另辟蹊径。
威斯汀通过调研发现,入住最多的客人是商旅人士,他们对于酒店的餐饮、装修等并不十分感兴趣,因为说实话每家五星级酒店的水平都差不多。那么这些客人喜欢什么呢?
威斯汀的答案是,他们对地位和阶层更在意,由此拿出了一个效果非常好的宣传策略,把自己打造成为全球顶级商业精英的首选,提出“成功商人都选择威斯汀”。
仅仅是这个小广告,就为他们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书 单 君 说除了戈小羊和大家分享的四点外,《蜥蜴脑法则》中还有不少非常精彩又实用的说服之道,读起来很过瘾。
但书单君觉得,这本书的意义,不仅是教我们如何去说服别人,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比如,你可以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在冲动时做决定,你的想法和态度,往往会被什么样的东西或说辞改变?特别是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保持理智客观,让蜥蜴脑和理性思维共同作用?
再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具有很强大的说服能力?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我能够学到什么?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我们怎样艺术性地说服自己的蜥蜴脑,让自己变成更优秀的人?
比如,明明知道吃健康食品对自己有好处,但是却忍不住买高热量的垃圾食品;明明知道要按时完成工作,但是每次都拖到最后一刻;
明明知道提高英文很重要,但是总把时间花在了看电视剧和刷朋友圈上……
我们的理智就是那个不断唠叨的人,是时候用一些新的办法来驯服我们的蜥蜴脑,努力更好地左右自己的人生了。
-
END
-
(10万+)☞ 你的自律,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理财)☞ 不工作也能赚钱,我听过最靠谱的建议
(职场)☞ 那些总是主动约饭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书单君再给你分享12条心理学小技巧
关注书单 后台回复「 12 」给你看
《如何判断别人是不是喜欢你?》
▽
↓你会不会突然有给我“比心”的冲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