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年12月25日,长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因过量服食硫磺而死
吃硫磺干什么?壮阳韩夫子好色,妻妾成群,满朝皆知
为了纵情享受,韩愈大量食用以硫磺为主要成份的丹药但硫磺有毒,为了减缓毒性,韩愈就嘱咐厨师将硫磺研成末喂公鸡,喂足千日后再吃鸡肉
为了保留药效,在这一千天里,要看住了公鸡,不准它交配
据说,这种吃法的效果相当不错,韩愈也得意地把自己这项发明命名为火灵库
在火灵库的帮助下,韩愈变本加厉,纵欲无度以至于还没到四十岁,就已经牙齿摇落,两只眼睛白茫茫的看不清东西;五十几岁,就灯枯油尽,一命呜呼了
正史中,对韩愈的这个死因是避而不谈的大概是因为他的死,不符合儒家对圣人的要求
确实,韩愈自幼就是以儒家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他的文章,气势雄奇,充满浩然正气,是初中语文课本必选篇目,文名甚至列于苏轼之前
但这个奇才的出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什么好运相反,他出生才一个多月,母亲就去世了,三岁时,父亲也走了
死了双亲的韩愈只能投靠堂兄,但堂兄也在韩愈十几岁时就遭贬官抑郁而死
好在堂兄留下了一个坚毅果敢的堂嫂
在寡嫂的照料下,韩愈才终于长大成人
那时的唐王朝,刚刚从安史之乱中苟活下来,整个国家支离破碎,民生凋敝
我年十八九,壮志起胸中
书读得多,不一定就会考试
当时虚华的骈文盛行,学子作文章,只求用词华美,对偶工整,用典丰富至于文章的实质内容,反而在其次,更别说写出什么经世致用的道理了
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胸有救国之志的韩愈不能容忍在三次进士考试中,他都坚持写经世致用的古文,拒绝绮丽好看的骈文
当然,每一次都落榜了
直到第四次,韩愈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主考官陆贽,才考中进士这是他孜孜不倦考了六年的结果
唐代的进士并不能直接当官要当官还是要经过吏部的博学鸿词科考试
这一考,又是四年过去了,韩愈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从19岁考到29岁,当年那个怀揣报国大志的白马少年,已经到了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的窘境,被生计逼得不得不去跑关系了
他一连写了两封信给当朝宰相,都石沉大海第三次,他直接带着信跑到宰相府门外,直接被守卫当乞丐赶走了
蹉跎颜遂低,催着气愈下,屈辱和贫困折磨着骄傲的韩愈他心灰意冷,卷铺盖回老家了
在离开长安的路上,韩愈遇到了一个人,他手上提着两只要进贡给皇帝的小鸟,大声呵斥着路人回避而路人不仅恭敬地退到两旁,甚至不敢直视
自己满腹诗书,竟然比不上两只鸟读书万卷,不顶个鸟用 !现实沉重打击了韩愈
二十九岁的韩愈,因为受到郡守董晋的赏识,进董家做了一个幕僚
正是在这个时期,韩愈写下了诸如与孟东野书师说马说等石破天惊的名篇:
世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长有,而伯乐不长有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但也是在这段时间,韩愈开始对权贵的生活有了深刻的体味昔日一起寒窗苦读的好友,现在都已经官场得意
韩愈看到,做官除了可以建功立业,还可以给家人好生活,还可以声色犬马
韩愈变了!
他认清了现实:要当上官,绝对不能傻傻的靠埋头读书,当官要用功,但功夫都在考试之外
晚年的韩愈,就曾写诗这样告诉孩子:
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
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明明白白告诉子孙们:能不能考取功名,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巴结权贵,判断权贵的办法很简单,看他们的穿戴;交友,要交对你有用的,那些对仕途无用的人,就不需要过多来往了;不与权贵交接,一辈子就只能做个可怜巴巴的农夫
但他可能忘了,他曾经在给自己的学生李翊的信中对这种风气大肆抨击:
将蕲(qí)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我们很难说明白,韩愈的这种适应现实的变化,到底是他进步了,还是社会退步了?
韩愈的上半生,一直挣扎在贫困中,直到三十五岁才终于被吏部选上了,算是熬出头了
随后,仕途通达,直到成了天子近臣
唐宪宗,算得是中唐的一代英主十余年的励精图治,让安史之乱后风雨飘摇的唐朝回光返照,史称元和中兴
在宦官杜英奇的唆使下,唐宪宗不惜劳民伤财,迎接法门寺的佛指骨
为了显示他的虔诚,他下令全城的僧尼都要到城门口去迎接
佛骨入京后,先在王宫供奉三天,再辗转各佛寺让百官和百姓膜拜
长安城内顿时乌烟瘴气有人倾家荡产献予佛门,有人焚顶烧指,断臂挖肉来供奉佛祖
韩愈看不下去了他上书唐宪宗:
在佛法传入中国前,三皇五帝不懂礼佛,但他们都在位近百年,天下大治
而汉明帝引进佛法,做了十八年皇帝就死了;梁武帝最好佛,一生出家三次,但他仅在位四十八年,最后惨死
所谓佛骨不过是人死后污秽的朽骨,陛下却这样奉为神明,臣为你感到羞耻!
天子雷霆震怒:
韩愈居然说东汉以后,奉侍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这不是在诅咒朕吗?韩愈作为人臣,竟然狂妄到这个程度,怎么能赦免呢?朕必杀之而后快!
好在有权臣裴度为韩愈苦苦求情,而唐宪宗也还残留着惜才之心,韩愈才得免一死,远贬潮州
潮州当时还是荒蛮的边境,是专门用来贬谪罪臣的地方
韩愈虽然极不情愿,但他却在短短只有八个月的任期里,把个潮州治理得政通人和
自古以来多的是被贬潮州的名臣,但对当地人来说,这些官老爷不过是过眼云烟,但韩愈走后,当地百姓把一座山改叫韩山,把一条江称为韩江,用来纪念他
他在潮州人的心中,与山水一样不朽
贫穷就像一副枷锁,它会让人像动物一样被原始的欲望折磨,让他在权力和财富面前卑躬屈膝
韩愈就是带着这个枷锁的人
他穷怕了
他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 即使写肉麻的拍马屁文章,也不介意
元和九年,动荡三十多年的淮西再起争端
百官畏畏缩缩:陛下,这场战太耗钱了,还未必有胜算,连年战事已经是民困兵疲,不如先由他去
只有韩愈站出来了
陛下,臣请求将那些主张和谈的人问罪!淮西连着山东河北,关乎大局,若让三股叛军合流,后果不堪设想,中兴大业,在此一举!臣愿请战!
韩愈的话正合唐宪宗的意:好!那朕就任你为行军司马,随裴相出征!待尔等凯旋,朕必出城相迎!
三年后,淮西传来捷报,功臣韩愈随裴度回到长安,韩愈奉命撰写平定淮西的碑文
识相的韩愈,自觉地将所有功劳都归给宰相裴度和大将韩弘,但对立下首功的李愬却一笔带过
作为回报,韩弘送给韩愈在今天约合20万人民币的丝绸作为润笔费,而在后来佛骨事件中,也正是因为有了裴度力保,韩愈才得免一死
后来虽然因直言进谏,触犯龙威,被贬潮州
但韩愈马上就认清了形势,人还未到潮州,就开始上表给皇帝承认错误,反复陈述自己的可怜境遇,同时把唐宪宗说成是千古难逢的明君,现在的大唐是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
据说唐宪宗收到韩愈的奏表后非常受用,马上就想原谅他,只是后来因为朝中有大臣从中作梗,才未能成行
晚年的韩愈,为了维持在京的奢靡生活,韩愈还专门替人写墓志铭,且收费奇高,一篇文章的稿费相当于他八个月的俸禄
拿人钱财,就要说人好话好话说多了,就难免有违心之论比如他曾在衢州徐偃王庙碑里写下: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诸侯,出于仁义
文中的主人公,是意图割据一方的奸臣徐偃但韩愈为了润笔费,不惜违心地把他的野心称为出于仁义
一天,韩愈又在书房中写着他的马屁文
仆人突然来报:门客刘叉不辞而别,还顺带偷走了韩府的很多钱财,并且留下了一张纸条:
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
意思就是,你这些钱都是拍死人的马屁得到的,不光彩,不如就送给刘某当寿礼吧
清代大思想家顾炎武这样评价韩愈:韩文公如果不写这些阿谀奉承的墓志铭,那他真是文化界的泰山北斗了
旧唐书上评韩愈性情尖锐多变,与人交往总是变换立场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
朱熹更是怒斥韩愈:只是要做好文章令人称赏而已,全无要学古人的意思
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几乎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宿命,谁能例外呢?朱熹也不能
不同的是,有的人在被现实反复蹂躏轮奸之后,最后只剩下了卑怯与猥琐,有的人还剩了那么些希望和光明
这是人性,也是现实
参考文献:
[2] 李长之,韩愈,新世界出版社,2017年
[3]曾楚楠,韩愈在潮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
本期编辑 丘吉鸟
本期主播 伽蓝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国馆第三本原创书
图说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