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希望以下这些《目送》的作文,能对您有帮助。
篇一:《目送》的作文
表弟上小学的第一天,我拉着他的手去校园。一路上,他不停地问着我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那时,我六年级,他上一年级。
来到校门口,我放心地把他交给带领新生的老师,望着他跟老师一同前往教学楼,我并没有立刻返回自己的教室,而是站在校门口望着他。
表弟背着沉重的书包,他三步一回头,我突然意识到他已不再是那个永远小我五岁,整天跟在我后面的跟屁虫了;他已不再是那个曾经一摔倒就哭着叫着的小屁孩了。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顿时生出一种惆怅又欣慰的感觉来,他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长大了。
偶尔,我会在操场上见到表弟,他和自己的伙伴们开心地奔跑着,有时他看见我,会伸手和我打个招呼,却再也不像以前他见到我时黏着我喊“哥哥”了。他也有了自己的世界,他也有了自己的主见了。我们的关系也许会越来越疏远,而他那快乐的样子似乎在告诉我:不必追,不必挽回。我不也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如今,他已经能独自一人去上学了,我那繁忙的学业也使我很少能抽空陪他了,每当想到这些,我心中总会莫名的伤感。
在我毕业考的上午,学校放我们毕业班半天假,我再次送他去学校,这一次,我并没有拉着他的手,他成为一个坚强的小男子汉了。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身影,我慢慢地意识到,我马上要离开这个学校了,当我上了初中后,也许以后目送他的机会就更少了。而我们之间的兄弟之情,也许就是在未来,我不断地目送他成长,目送着他前进,远去……
篇二:《目送》的作文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晰自然;母爱就是一首深情的歌,宛转悠扬,低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题记
画眉鸟在槐树上歌唱站在树下看着来来往往的家长目送自己孩子走进校门。一股酸意涌上心头,曾经的我,何尝不是在母亲的目送下走进校门……
一
槐花树上的槐花犹如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到泥土上。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女孩牵着母亲的手一步一步地走向学校。
直到快到了学校大门,母亲轻轻地摸着我的头,牵着我的手,走了几步,停下来,沉默了许久,似乎是内心在挣扎着。
母亲终究放开了我的手,站在校门口目送我的离去。望着我渐渐远去的背影,母亲的眼里似乎噙着泪水。
母亲一直这样目送我过完了小学。
二
槐花树依旧是当年的那棵树,可原来的风景变成恋人如今萧条的景象。物是人非事事休啊。
踏入初中,我懵懵懂懂地步入了青春期,叛逆心也随之而来。
繁重的学业使我无暇搭理母亲,悉心的问候与关怀在我眼里似乎变成一句句枯燥的唠叨。
一次次的争吵,一次次的“胜利”,我竟有些得意地瞥着伤痕累累的母亲。
许是觉得自己快长大成人了吧,许是觉得母亲的目送是无谓的,我偏一而再再而三让母亲不要再目送着我进校门。
母亲无奈,只能答应着我,不在送我去学校了,可在上学的路上,母亲还是不放心,偷偷地跟在我身后,目送着我进校门。
就这样,母亲又继续目送着我。
三
当我再次站在这棵槐花树底下,看着来来往往的父母目送着自己的还在走进校门。
回想着母亲为我做的一切,不由得感到愧疚。
我用自己平生最快的速度,奔去家中,对母亲说:“母亲,你明天送我去学校吧!是我错了,我不该跟你吵的。”
母亲略微惊讶,随即温柔地说:“乖女儿,好好好,母亲明天送你去学校啊。”
在去学校的路上,我像当初一般牵着母亲的手一步一步地走向校园。可这次,我却没让母亲目送我了。
“母亲,你先走吧,我自己可以的。”我说道。
母亲的脸上浮现出愕然之色,问道:“这次为何不让母亲看着你进校门呢?”
“母亲,您辛苦了,这次就让我目送您离去,可以吗?”我说道。
“可以的。”母亲回答我。
槐花树上的槐花又争先开放着。
母爱如一杯浓浓的香茶,饥渴时给我们带来芳香。母爱如一条五光十色的彩虹,失望时给我们希望。
让我们珍惜与母亲的时光吧。
——后记
篇三:《目送》的作文
爸爸每年暑假都要回他的故乡——重庆。一家人把他的行李收拾好,他拉着行李出了门,行李的轮子在地上“轰轰”直响。
坐在去机场的车上,望着车窗外不断向后飞驰的楼房,整个车子里寂静无声。到了机场,我们把行李搬下了车子,爸爸接过沉沉的行李箱,拉开箱杆,转身朝人流缓缓走去。爸爸的背影在我的视野里越来越小,但还是能看得到他。一不留神,他的身影在人流中一晃,就消失不见了。我呆呆地望着密密麻麻的人群,久久都没有离开。
就在那个假期,目送爸爸走了之后,妈妈又要离开了。
妈妈要去浙江大学考试,要离开一个星期,我陪着她走出家门,走到了马路边,她又充分发挥了“妈妈”专属特长——唠叨,嘴皮子动得飞快,“在家不要忘了跳绳,要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早上起来要叠被子,把自已打扮好了再做事,不要披头散发的,多难受……”我在旁不耐烦地点头,“嗯……嗯……”她在拦到车后住了口,打开车门时还不放心地问:“听到了没?”“听到了。”她这才关上车门说:“再见。”我还没来得及回答,车子已经开走了。
我转过身,朝家走去,可心中总感觉空落落的,家也变得有点空了。
下个学期,我上中学马上就要住校了,那时,爸爸妈妈也会这样目送我渐渐远去,时间越来越久,身影也会越来越模糊,这便是注定的。
篇四:《目送》的作文
上幼儿园时,每个星期五妈妈都会来温州看我。在他们要回乐清的时候,我总是站在楼梯口,默默地看着他们下楼,然后又跑到窗户边看他们。他们抬起头,发现了我,于是又跟我挥手道别,慢慢地开车走了……那一刻,我哭了,奶奶也劝不住我。
长大一些后,妈妈要去外地培训了,临走前叮嘱我,“学习要认真,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我拼命地点头。妈妈说完了,就拖着拉杆箱,背着一个大包走了,她走得很慢很慢,中途还停了三下,我盯着妈妈,她的背影在我的眼中变得很小很小……
妈妈才走一天,我就开始想她了,这时我才发现我对妈妈是如此的依赖。
姐姐要去杭州上学,我,妈妈和姨妈一起送姐姐到动车站。姐姐默默地背上书包,塞给我一包牛奶糖,姨妈下车帮姐姐拿出行李箱,姐姐拖着行李箱,头也不回地往动车站走,任我们在她身后挥手,喊叫。我落泪了,姐姐是我的玩伴,她长大了,奔自己的前程去了,以后没人陪我玩了,可能一年也只能见上几面了……也许我长大以后,也会像姐姐那样去外地读书,或许爸爸妈妈也会像这样望着我。
我慢慢地感觉到,我和我的亲人会在彼此的背影中渐行渐远,现在我目送着他们离去,我长大后,他们也会目送着我离开……
篇五:《目送》的作文
毕业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你在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是啊,人生路那么漫长。哦,每个人都终将会别离,或是几个月,或是几年。春来春又去,花开花又谢。每隔三年,校园便会送走一批又迎来一批学生。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来来去去。从懵懂无知到渐渐开始理解。再到最后的恍然大悟。学校和老师一直来经历这无限循环过程。
这其中有不舍有希冀。不舍是对自己,对过往,对岁月的不舍。人类总是会产生一些感性东西。
提起最后一节课。让我想起法德战争之间的一个故事。在前方的战线即将被攻陷。校园即将被解散,可能面临着将会是奴役区的奴役教育。这是最后一节国语课,也是最后一节考试,但是最后一节安静的时刻。那时老师静静讲,学生静静听。没有人吵闹,没有人捣乱。故事中的最后一节课,大抵是和漫画中最后一节课是同样的情感吧?
静静的看同样是一种目送,对学生的目送,对父母的目送,对孩子的目送。是离别,是不舍,是期冀,是祝福。
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目送,可谓目送中经典中的经典。简简单单的动作,普普通通的行为。却足以让人落泪。孩子对父母的目送,是一种感激,一种关怀,一种敬意。
父母对孩子的目送,以龙应台的《目送》最为著名。文中大量描写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关心,爱护,害怕孩子步入社会后面临的种种险恶。可能过度的保护,含在嘴里,握在手心,怕化了,怕掉了。是天下父母亲的共性吧。
目送是一场必然的分离,尽管不愿意,但必须按照既定轨迹走向前方,这是自己的使命和未来。
目送是一种难言的感性情绪,是天下所有人面对离别的共同情感。
让我们且行且珍惜,看一路花开,走向春满花开之地。
篇六:《目送》的作文
天色不早,阿太要回家了,爸爸搀扶着阿太,我与妈妈在小区门口望着阿太渐行渐远的背影。
在阿太衰弱的背影中,我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她的背驼了,行动不是那么方便,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爸爸,慢悠悠地走着。她已是满头白发,每一根银丝似乎都在诉说一个老去的故事。
我这才发现,阿太真的老了,不再是那个我一喊饿就立马煮水果羹给我,每天把我抱在腿上听京剧的阿太了。那个时候还小,不懂得这种伤感,只是挥挥手,大声喊着:“阿太,再见!”阿太一听到,就会转过身来,在那慈祥的笑着,金边老花镜的上方,是布满了皱纹的额头,一笑起来,就皱到一起。
一年后,是我最后一次目送阿太,那场景不是渐行渐远的背影,而是不复苏醒的年迈的老人,她永远地闭上了眼,躺在了那冰冷、巨大而沉重的棺材里。
那时候的我四岁,不明白什么是死亡,不明白死亡的可怕。轮到我们一家前去鞠躬时,我依旧是那个招牌动作,挥手说着再见,只是声音压低了很多,周围出奇得安静,所有人低头默哀着,唯一的声音,只剩那前去鞠躬的脚步声。
鞠完躬后,便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望着阿太的棺材被抬走,在我眼中,阿太只是睡着了,对于抬走棺材这一画面,我虽很是好奇,但却吭也不敢吭一声。
棺材里我们越来越远,渐渐离开了视线,直到只能默默瞻仰阿太高挂的黑白遗像时,大家才散了。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祖孙一场,也许意味着在无数次目送阿太的过程中,她渐渐老去,乌黑的发褪成了银灰色,我也在不知不觉中长大……
篇七:《目送》的作文
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朋友家做客,就放在她的枕边。随手翻开来看,恰好看到那篇。文章结尾说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顿时,眼角融化,因为内心的触动。于是,随即便也去买来读。
确实,《目送》吸引了我,对亲人,对家庭,对生活,这些我们天天要面对的,我们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让我们喜欢也让我们无奈的一切的一切,龙应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触动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和美好。当然更多的是共鸣,因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似乎也在讨教对人生、对社会、对亲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见。
这些年来,渐渐懂得,不论自己做多大的努力多少的尝试,在父母心中,就如龙应台所写,依旧是“背影渐行渐远”。人,得于父母赐之生命,本来就是新的个体开展一段新的旅程,总归是要自己往前走。他们至多只能陪着走一段,将我们渡过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后便在那渡口,开始无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须知道,这是回不了头的单程旅行,所能做的,只有感恩了。
在阅读这本书过程中,你不得不敬佩龙应台观察的精细,对父母,对孩子,对生活中的种种人和事,因为她是用心在体验这一切。她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在阅读过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龙应台概括的精到,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享受我们和亲人在一起的感觉,否则一切将渐行渐远,一切都不可复制。在阅读过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龙应台人格魅力,你会不自觉地在她的引领下忘却这世上的所谓正事,大事,要事,把目光聚拢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上,而这些正是你应该关注的正事,大事,要事。
篇八:《目送》的作文
我没转身也没回头,朝身后挥了挥手,只感觉身上系着一道目光,转过角落,还能感受到背后的余温。那双眼睫毛挂着雨滴的眼睛,就这样凝视着我的背影,从雨衣下到挡风玻璃下,眼角留下了我长大的痕迹,但是那道十年如一日的母亲的目光,从未改变。
“有没有好好吃饭啊?菜好不好吃?能不能吃饱啊?”“啊,嗯,好……”我躺在后排沙发上,盯着手机屏幕上一行行字,余光扫过,看见父亲总时不时挺直腰板,一道目光很深的,从后视镜里,挂在我身上。
合起令我心潮涌动的绿色封面后,“目送”二字映入眼帘。我的脑海里浮现微红的眼眶,分离不言语,那对的红眼眶却诉说着一切不舍。染红半边天的夕阳一步步的往下沉,我们该返程了,母亲望着外婆,外婆望着母亲……渐行渐远,变成了车里哽咽的母亲和朝着我我们背影挥手的外婆。
人间最难以言表,骨肉不可分离的情分,亲情。又一次沉浸于目送里,听她诉说着“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我真的懂了,目送就是牵挂,包含着担心,不舍还有爱。
我插上电话卡,拨了号,拿着听筒的手有些不自觉地摇晃,心里怦怦的。“喂…”“喂,妈啊,元宵节快乐!”说完,我的心就无法平复了。母亲在电话那头笑了,“诶。好啊,你也要好好的在学校里……”这是我第一次主动的电话向母亲问节日好。
却没想到,母亲熟悉的声音在接通电话的那一刹那重进我的心门,涌起一股贯彻全身血液的暖潮。我在脑海里可以看见母亲笑起来的样子,听着她的絮叨。她没怎么让我开口,还是一如平常,学习生活大小事她全要不厌其烦的念叨一番。我打断了她:“妈,辛苦了,工作不要太累,你也得按时吃饭,我在学校一切都好……”
泪水抑制不住了,悄悄地,在夜幕里划过脸颊,我急忙抹掉了,怕被路过的同学看见。但是,是的,我哭了。
原来这就是牵挂,牵挂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去牵挂电话另一头的母亲,也是这样幸福。电话那头没了声音,母亲认真听完我的“交代“,她说:“好的,女儿。”我好想感受到那道系在心头的目光,暖的,湿的。
那天晚上,我又念叨父亲要开车小心,又问弟弟是不是吃成了一个汤圆,嘱咐奶奶注意身体。
牵挂很简单,但是那些百听不厌的话却有极大的力量。只是因为身上系着一道目光,心里却万分的安稳。又捧起本暖人心扉的绿,听她诉说目送,像她一样去牵挂,不留悔。
篇九:《目送》的作文
姐姐上大学时,我才上小学二年级,姐姐很厉害,考上了南京大学,当时姐姐超出一本60分,是我们家的大学霸,我满脸羡慕地拉着姐姐的手,一起送姐姐去动车站。我记得当时,有许多父母都在送孩子离开,有的面带微笑,有的以泪洗面。轮到我与姐姐告别了,她蹲下来,抱了我一下,脸上带着微笑,我当时还没有体会过分别的滋味,姐姐拉着一个粉色条纹大包,慢慢地向里走去。
我目送姐姐离开,看着姐姐的背影一寸一寸的被人群挡住,我的心突然空了一块,那个一直照顾我,一直陪我玩的姐姐要离开了……
姐姐大学回来了,我正好六年级,但姐姐回来不是专门教我学习和陪我玩的,而是要定下她的人生大事。今年5月,全家喜气洋洋,准备着姐姐出嫁。
在婚礼的殿堂,姐姐挽着姐夫的手,走到已经哭成泪人的我跟前,双手捧着我的脸蛋,我不知为什么,结婚本来是一件大喜事,但我却因为姐姐的离开而难受至极。结束时,我目送姐姐和姐夫离开,我真想上去把姐姐拉回来,但我只能向着另一个方向走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姐妹一场,只不过意味着,我和她的缘份就是目送姐姐的背影渐行渐远,奔向各自的前程。或许几年后,我的妹妹也会这样目送我离开,但姐姐的背影告诉我,我也会告诉妹妹:不必追。
篇十:《目送》的作文
“真正能看懂这世界的,难道是那机器,不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龙应台的一部深刻、质朴的感悟性散文——《目送》。
眼看到的,心看到的,相机看不到。人用自己的思想改变了他所看到的世界。而对于这本书,品出了内心的世界——几件日常的小事,却是难以描述的镌骨铭心,好似在解释心中的迷惑与不解,唯有读到时,内心的彷徨迷茫,才有了着落,原来这些不是虚空的。
背影·轮回
“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一个假期的晃晃结束,就是期待下个假日的开始;一场游戏的结束,就是下个关卡的开始;一个生命的结束,就是下一个生命的起点。生命的轮回,经历的相像,难以言说的万物规律。三代人,一生目送,哪怕渐行渐远。
“我”的十六岁的孩子,勉强接受“我”的深情。他在列队里检验护照,“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挪动,期待他的停留,他的回头,但他就这样倏忽不见。一个母亲,对孩子是无边的爱与念,却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回应,希望孩子在离开时会收到她的思念,能留给她一瞬的目光停留,这些都只是一个作为母亲的女人最基本的满足——在孩子的心里,有她。
照顾孩子,看一个生命成长,会觉得似曾相识,就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种奇妙,似是对生命轮回奥秘的惊叹与感慨,又像天神的警示:“你已不再是从前。”
“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一句自责,满含生活的艰辛和父亲卑微的自尊。许多孩子埋怨自己的父母,觉得他们落伍粗俗,对他们更是嫌弃,可孩子想过吗?他们的生命就是由这些他们所谓的俗人给予的,他们早就忘了感恩。这个父亲,这辆车,他担负着生活的压力,接受着世俗的眼光,渐渐失去了作为父亲的骄傲,可是那份浓厚的爱却从未改变。幸运的是,他的孩子愿意永远目送着他的背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向前滑行。”最刻骨的离别莫过于生死,目送的背影忽然不复存在,留下一种孤独与彷徨。
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才知道自己犯下的错。“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目送是一种守候,无需答案,默默守着你爱的人;这一世到了尽头,他就会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在这之前,停下追逐的脚步,珍惜这一世的相识。
测量·时间
时间用什么测量?一炷香?一块表?一碗茶?
逐渐耸立的高楼,慢慢坍塌的废屋,渐渐离散的人群,需要多久?涨落的潮汐,水中的月牙,更替的季节,都是时间的见证。
那么在这蜿蜒的湄公河上,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时间用什么测量?
我们用钟表看时间,而作者用一切测量时间。用了太久的手表,看了太久的时针,忘却了时间并不只是滴答滴答响着的钟表,对于这漫漫长路,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点时间,所有人的生命无一例外汇集在一起,消耗着不尽的时间。
时间摸不着,看不到,散在尘世里,想将它捉去,它就要逃离,它的捉摸不透,令作者无法测量,最后剩下对陌生的时间的无言。
目送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这本书,这份情,“真的,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