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5-14 00: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100字

  《越过内心那座山》是一本由[美]伊迪丝·伊娃·埃格尔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一):《越过内心那座山》:打开自己内心的牢笼,找回全新的自己

  “这四十多年来,总有些事你不愿再提,或有些人你不愿再见,因为他们曾做过对不起你的事情,或者你也想过,把他们杀掉。不过你不敢,或许是你认为不值得。”

  当张国荣饰演的西毒欧阳锋说出这句话时,相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欧阳锋终其一生也没能越过心中的那座山,而我们很多人又何尝不是被困在内心的牢笼里,苦苦挣扎,惶惶不可终日。

  但当年轻的我们被一层层刻上岁月的年轮,当我们人到中年或即将老去时,突然发现很多当时坚持的东西开始慢慢瓦解。

  正如《一代宗师》里面所说,翻过了这座山,眼界就开阔了。

  是啊,越过了心中那座山,便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因为“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忘记。”

  《越过内心那座山》是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的著作,她本人是尚在人世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之一。

  她在疗愈了自己的同时,也解开了无数人的心灵枷锁。

  本书向我们呈现了束缚自己的多种牢笼,淋漓尽致地让我们看清了自己如何在作茧自缚。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束缚我们内心的“受害者心态型牢笼”“逃避型牢笼”“怨恨型牢笼”“绝望型牢笼”等12种常见的牢笼,然后给我们指出了如何来释放这些牢笼,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强大。

  活在当下,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转变,改变受害者心态。

  作者告诉我们唯有活在当下,感知和感恩每一次心跳,每一朵花开,学会和过去和解,将每一次危机,都看作一次成长和转变的机会,才能真正改变受害者心态,才能大胆拥抱和感谢自己。

  感受自己,一切情绪都是暂时的,走出逃避者牢笼。

  书中告我们走出逃避型牢笼的关键是学会去感受自己,每天拿出一定时间,检查自己的感受,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学会扫描自己的身体,觉知自己的情绪,不要带任何评判,无论是喜悦还是愤怒,慢慢感受它是怎样一点点发生和一点点消失的,不要试图逃避,唯有去感受,去面对,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

  学会关照自己的情绪,识别自己的恐惧,改变恐惧型牢笼。

  列出让自己恐惧的清单,然后来识别这是自己的恐惧,还是别人的恐惧,如果是自己的恐惧,认真识别这些恐惧是让你苦恼,还是让你有压力。然后找到解决这些苦恼和减轻压力的方法,并付之行动,这才是解决恐惧的最有效办法。

  这本书实用性很强,她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宽恕,如何克服最深层的恐惧和焦虑,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强大起来。

  当年欧阳锋最终没有翻过心里的那座山,后来洪七做到了。而我们是不是也该试着去翻越内心的那座大山,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

  而当你决心改变自己,你便会成为那个独一无二、钻石般珍贵、永远不被被替代的自己。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二):越过内心那座山

  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也曾遇到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在某个阶段我也敢经历过很多的焦虑,失望,挫折,甚至绝望,非常值得感恩的是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积极向往。而在疗愈自己的过程中,有很多心理学的经典书籍实实在在的帮助了我,带给我很多珍贵的启发。

  最近读了《越过内心那座山》这本心理疗愈书,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对自己内在的牢笼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也多了几分勇气。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从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走出来的心理医生,她的独特经历也非常的激励人心。在痛苦之中,她找到了真正的自由与宽恕。或许正如她所说的,所谓痛苦,也可以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礼物。

  虽然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没有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那么的黑暗与残酷,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面临的挑战,我们都有可能会长期的被某些心理牢笼囚禁。而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处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关键的是有勇气,有方法的,用自己的力量走出黑暗。

  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不顺利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走进一种受害者的角色中。为什么考试不通过的是我?为什么被炒鱿鱼的是我?为什么只有我过生日的时候没有收到很多礼物?

  这更糟糕的情况下,我们会抱怨,为什么是我得了癌症?为什么是我出了车祸?为什么所有的责任都需要我来背?

  受害者心态的明显特征就是通过推迟和延缓成长给自己提供虚假的喘息机会。糟糕的是,人们保持这种状态的时间越久,就越难以摆脱它。

  这种心态最大的危害在于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并不会让事情出现什么积极的转机。消极心态只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让自己受到更多的伤害。

  我常常会想,在这个世界里经历痛苦的绝对不仅仅只有自己,一定还有人比自己承受的更多的苦难,却依旧保持乐观,坚韧。我当然希望在自己痛苦的时候能够避免感受它,但我更希望自己能够有勇气,有力量去面对它。

  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直反感和抵触自己的体验,我们就无法成长并疗愈自己。相反,我们可以感激目前正在发生的可怕事情,尽力想到最好的方式与其相处。

  我能够意识到,在自己的内心中也有一些不愿意让他人所知的秘密,这些秘密涉及到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事情,其中包含自己所受到的某些创伤。

  在某一个阶段,我也曾被羞耻感困住,我不想让很多人知道我的过去,不想把伤疤揭开,那些我认为不堪的过去被我藏在心里,但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的内心始终存在着伤口。

  当我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秘密、否认自己的经历、不肯承认自己的遭遇或者假装没事来保守秘密的时候,我们就不可能疗愈自己,也无法从遭遇中真正走出来。我从这本书中学习到自己应当坦然的去面对那些秘密,说出来,很大可能上也不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越过内心的那座山,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虽然治愈的过程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用合适的方法,再勇敢一点,总是会走到那充满阳光温暖的另一边。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三):终其一生,要活成一个有力量的人

  2019年的中秋节,在给姥姥过完生日的那个午后,我亲爱的舅舅在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当场去世。

  这件事情给我们全家人的打击非常大,家里人的气氛一度低落,因为舅舅的去世,秋后的庄稼都没有心思收。姥姥一度因为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的不能自已,在连续接下来的好几天中,我每次见姥姥都能看到她一边抱着舅舅的衣服一边哭着问为什么要比他先走?妈妈也是连续好几天都不吃不喝,失去了哥哥就连睡觉都是抽泣声。

  我从来没有觉得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在家里算是比较年长的孩子除了哥哥我最大,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疼爱也多一些。当时我的儿子才一岁,他正是需要我的时候,我永远都忘不了那天下午的场景。深秋的午后,妈妈在院子里接到电话他拿起电话来就说,“喂,哥你已经到家了吗?”对方说了一些什么,但我明显能感觉到我妈的表情就已经不对了,匆忙挂了电话要去医院。我还安慰我妈说应该没有什么大事儿,手机也能打通。

  当家里人都跟着去了医院的时候,收到的却是舅舅去世的消息,全家人都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舅舅的尸体变得冰凉。

  那天之后晚上自己睡觉并没有觉得害怕,脑子里一直在想我们中午吃团圆饭的场景,想舅舅的笑容、舅舅的话语。

  直到今天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快三年的时间,每当想起他来,我的心里还是一阵揪心的疼。无数个想起这件事情的夜晚我都会安慰自己但是每当路过一起吃饭的饭店没有勇气进去,路过那里的时候也想着拉着姥姥赶紧离开。

  直到让我打开越过内心那座山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到了,爱格尔的故事。我被他心里的力量深深的震撼了,同时也能很快找到自己,在他所列举出来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当中,其中的某一个。没错,我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未解决的悲伤性牢笼。

  作者说“生命不仅仅与失去和得到有关,生命也与庆祝有关,庆祝亲人的灵魂曾来到我们身边,陪伴了我们一些时光,所以我们应该感激自己当下的悲伤和其中夹杂的喜悦,我们应该接受自己拥有的一切。”

  想到自己一直不能正视舅舅的事情,心中一直都怀有内疚感,一直都想着如果当时挽留舅舅一会儿,如果让舅舅住下该多好。每当想起来这件事情,即使已经过去了三年的时间,我也还是感到强烈的悲伤。

  直到看完作者说的这句话,心里才恍然大悟。他说,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内疚上,因为内疚永远不会产生爱,内疚会阻碍我们欣赏那些美好的回忆,也会阻止我们完全的活在当下。

  是的,如果一直生活在悲伤之中,相信过世的舅舅也不希望我看到我这样,我们应该学会让过世的人安息,因为悲伤会持续影响人们的心境,这种影响是不会消失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打开自己的心,让自己内心去正视失去亲人这件事。

  终其一生要活成一个有力量的人,才可以去面对所有的得与失,而我也终将会渐渐释怀。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四):这本书深刻地为我上了12堂人生成长课

  这是一本心理疗愈自助书籍,为读者提供了12种有效途径,帮助读者走出12种精神牢笼。作者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及来访者的故事深刻地为我上了12堂人生成长课。

  读到序言就迫不及待的想要阅读全书。 本书的作者埃格尔博士令我实在是敬佩,她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辛存者,她说“即使生活充满了无数的创伤和痛苦,让你痛不欲生、悲伤难过,甚至濒临死亡,它仍然是一份礼物”。 . 50岁时才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写这本书时她已经是一位92岁的老人了,每天依旧保持头脑清醒,身体娇健,衣着时尚。

  她是很多女性的榜样,用她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的女性,尊重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 本书每章节都是独立分开的互不关联。 可以从第一章按顺序阅读,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我打破了原有的阅读习惯,挑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你会希望和自己结婚吗?”开始阅读。 案列中当玛丽娜被问起是因为什么原因还要与丈夫继续保持关系时,马丽娜说是害怕孤独。 . 纵观她的童年造就了孤独,14岁被母亲抛弃,一个人独自流浪,经受过无家可归、饥饿、寒冷,让她内心深处害怕承受这种感觉。 . 以至于婚后生活不如意也不想离开丈夫,因为童年的孤独深深埋藏在心底,害怕再次承受孤独。 . 我们都会带着童年的某些信息进入恋人的关系中。 .

  在婚姻生活中往往会对现实期待比较高,现实与期待不吻合时就会产生情绪负担。 . 结婚纪念日期待丈夫能给我惊喜如送一束喜欢的花或送一个期待很久的礼物,现实是不但什么也没有,就连结婚纪念日也被他遗忘掉了。 所以这一切的负面情绪自然而然会归结于丈夫的错,结果免不了吵架。 . 人们生气往往是因为期待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总认为一切都是另一个人的错,是对方加重了我们的情绪负担,可是真正让我们陷入牢笼的其实是我们自己不切实际的期待。

  当婚姻出现问题时不要一味的做出极端的选择,因为从离婚中能获得的只是一张纸,证明离婚了,可以再嫁给别人了。 . 但是离婚并不能解决一段关系中的感情问题。 离婚只是法律的一种许可,让你与另外一个人重复相同的婚姻模式!

  我们想要改变的是:去挖掘自己对婚姻的需求和期待,并治愈由此而来的创伤。否则一辈子都会背负婚姻中所受的创伤。 . 婚姻中的亲密关系是很多人难以跨越的鸿沟。 很多人会抱怨自己的婚姻,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怨并不会改变什么反而会更糟糕。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如何走出婚姻中的怨恨型牢笼,给出了三点建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