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也同样道理,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性中,制定相应的教育引导计划,区分轻重缓急,抓住教育的核心,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养分。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儿童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不仅关系到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对他们开阔视野、提高内涵、增加底蕴、放飞心灵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往往家长对于阅读抱有急功近利的心理,急于让孩子通过阅读一本书认识多少个字、学会多少知识、说出故事的大概意思等等,因此每次阅读之后都要问一连串的问题,孩子会因此有压力,从而影响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亲子关系。阅读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必期许当下的回报,但终究会在未来兑现价值。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多些时间课外阅读,这既是尊重知识,更是尊重孩子。因此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短期回报”不可取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这种抽象的、模糊的理念信仰,因其并没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反馈,故而难免会被忽略、被搁置了。功利化的价值评价体系之中,“阅读”的作用,往往会被低估。
一直以来,太多人之于子女的“教育投资”,都期待着一种及时可见的短期回报。为此,他们不惜砸下重金只求“速成”,而各种证书、各科成绩约等于就是“投资收益”的凭证。
值得一提的是,纵使在中小学生本就不多的“课外阅读”中,大量读物还是学科周边图书,乃至于就是为了写作文而读的“素材”。这种极其功利、狭隘、封闭的阅读,注定是低质量、低层次的……就形成个体的知识体系、理性逻辑以及心性品行而言,广泛的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的魅力是多元的,阅读的影响是长远的。
二、阅读是有 “回报”的
阅读是一种不功利的行为,我们不应该过多谈阅读回报率的问题。阅读最多是增进你对人生、生命、你自身的价值、利益的认知。
阅读的人会有一个比较丰富的、完善的内部世界,你通过阅读知道自己人生的价值。如果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是阅读最大的回报率。
我们童年、少年、青年乃至终生阅读,你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他的社会阶层,这是真实存在的。有一本叫做《朗读手册》的书,里面有关于阅读影响社会阶层转变的内容:作者跟踪调查了三十个家庭,发现三十户家庭当中,给孩子买书、给孩子阅读,甚至有亲子共读时光的家庭,他们从蓝领阶层上升,有超过二分之一的数据。
这个数字就足以能够回答“阅读到底能不能带来回报”这个问题,通过阅读从上一代到下一代改变了社会阶层,这是有数据支持的。
三、阅读的回报不只在孩子身上
给孩子从小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有没有回报的问题,对每个家庭来说都不一样的。如果你和孩子每天有固定的亲子共读的时间,那它其实是维系家庭情感非常重要的纽带。有这样一种亲子共读时光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整个家庭氛围是非常和谐的。这也是阅读一个非常好的回报。
通过跟孩子一起阅读、一起画画,一起做这些亲子时光的事情,对于家长而言,其实也是一种回报。很多我们的知识盲点,实际上是通过跟孩子一起阅读时发现的,让我们重新去找回自己的阅读。我们发现家长的成长在这里更巨大,因为你必须得快速成长,才能赶上孩子的快速的迭代。
父母要有意识地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他奠定结实的知识体系的基础,这个基础会在他日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社交环境中凸显出来。
四、阅读给孩子更多可能
我们说,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阅读是最“便宜”的兴趣。充分的、多样化的阅读,意味着更成熟的个体智识,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据调查研究,“近七成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低于1个小时”,他们所失去的,是平行于学科教育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机会,是通往更广阔世界和更优秀自己的另一条路。学校课程,所呈现的只是知识系统一隅;形形色色的书籍,才是承载了真实世界的大部分内容。
高尔基:“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让孩子爱上读书,让书陶冶孩子的性情,完善孩子的人格,拓宽孩子的视野,净化孩子的心灵。所以,对于我们而言阅读是教育的根本,我们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