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自是作为国人骄傲的一点,几千年的发展使我们的文化更有魅力和内涵。然而一些人却打着“文化自信”的旗号反对外来文化,这是极不正确的做法。相反,文化应该是多元放的。中华文化在坚守自己特点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才能不断传承。
文化要坚守自己的特色。中华文化是人类史上时间最长并延继至今的文化,我们有自己的文字语言、民族服饰、风俗习惯、传统美德……构成文化的一点滴中都有自己的特色,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舟心照汗青。”的民族主义和爱国精神,也是“穷且意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毅精神,是“慈母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孝敬父母的精神,也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其中的每一点都值得我门用一生去践行。正是在几千年中对文化本质特色的坚守,才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在唱响文化特色主旋律的今天,更需要做到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
文化也要交流融合,文化不是闭睾的,而是开放的。因此文化的交流也是必要的。中华文化不仅吸收着外来文化,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吸引着外国友人。你看,孔子学院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逐渐流行,中医也紧随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就连美国总统的孙女也操起流利的中国话向我们中国亿万大众拜年。难道说外国就因此失去文化自信力吗?相反,文化的交流融合更促进着文化的发展。就连中华文化自身就是由56个民族融合而来。难道就完全抵制外来文化,忽视了他们的作用了吗?我们身边的鲜活例子不胜枚举:外来词汇丰富了汉字的数量,汉语成为一种更为完善的语言。曾经西方传来的土豆、胡萝卜等食物不也丰富着我们的餐桌?外来的节日不也带给我几分欢笑、几分感动?
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守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又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在中华文化这株大树上继续萌发新芽。坚守特色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始终不丢下中华文化的魂魄,优秀的文化更有坚毅的支撑。交流融合也不是崇洋媚外,它是在坚守文化初衷的基础上做出的改善和促进,目的是文化这棵大树开出更璀璨的花朵。而对那些完全反对洋节日的行为,只会作为文化进步历程中的小插曲。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则要以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感,为文化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化要有自信,也要吸纳多方精华,从而促进自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一蹴而就,是在坚守文化特点上海纳百川,吸收其它文化的优点长处。而我们要做的,是传承和发扬文化,创造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