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好能源饭碗,争取新的胜利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在东营入海,孕育出年轻的冲积平原。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此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就在这曾经荒凉贫瘠的地方,胜利人踏平千难万险,开发建设81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为国家贡献原油超12.5亿吨,打造了全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未来更要端好能源饭碗,争取新的胜利。
叩问荒原:“我为祖国献石油”
20世纪6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荒凉贫瘠的盐碱地。
彼时,新中国工业正艰难起步。因为缺油,有的飞机停飞、坦克停止训练、拖拉机闲置,首都北京的公交车只能背上煤气包。
1961年4月16日,就在这片盐碱地,华北地区第八口探井——华八井获日产原油8.1吨,广袤的华北平原,首次有了工业油流。
1964年,黄河两岸白花花的盐碱地上,1万多名来自大庆、玉门等地的石油人,打响石油勘探大会战。
1965年,坨11井喜获日产1134吨高产油流,我国第一口千吨井诞生。
坨11井地处胜利村,为纪念这一重大成果,当时的石油工人将发现的油田命名为胜利油田。
60年来,胜利油田累计生产原油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五分之一,累计利税1.03万亿元。
胜利人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气概,在这个荒凉得连“鸟也不搭窝”的艰苦环境中,用激情用汗水用热血和生命,为我国工业化起步,乃至成长为制造业大国贡献了澎湃的动力源泉。
科研攻关:“胜利之下找胜利”
科技创新是支撑油田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1961年至今,胜利人始终没有停下科技创新的脚步。
胜利油田被誉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断层密布,落差悬殊,像“一个盘子摔在地上,摔得粉碎,又被踢了一脚”。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胜利人不断挑战勘探禁区,从构造油气藏到隐蔽油气藏,从浅层到深层,迎来一次次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带动渤海湾盆地持续规模增储,实现“胜利之下找胜利”。
一个甲子回望,胜利油田产油、育人、创新三重角色尤其鲜明——60年来,这里培养了12名两院院士、3.4万名科研人员、28位全国劳动模范;获得各类科技成果7900余项、国家级科技奖励120余项。
绿色低碳:“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
行走在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蓝天、绿地和转动的抽油机相映成趣,吸引不少过往游客驻足留影。让人惊讶的是,就在这绿树掩映、湖光水色间,还有一个年产10万多吨的原油生产单位——现河采油厂六户采油管理区。
在公园里采油,连光杆上都不能有一丝油污。油田工人奋力建设“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的管理区,不断用更高标准、更实措施,书写着绿色发展新篇章。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胜利油田把绿色低碳融入油田发展战略,全方位加速推进绿色企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