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其主之声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10-09 00:2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其主之声读后感100字

  《其主之声》是一本由[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主之声》读后感(一):夸夸夸夸夸

  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开篇即是一份精彩的自我剖白,在邪恶与伦理的探讨中,逐步揭开文明伪饰下的野蛮真相,莱姆凭其强大的表达力,借一位厌世的数学天才之口声讨了一切研究人的学问,指出弗洛伊德不过是美学囚徒,康德以道德之名对人类施加了不同程度的暴力,维特根斯坦擅自创造了一个没有数学天赋的人类集合。

  然而,这并不是一篇针对人文科学的檄文,也不是一场指向全人类的得意洋洋的嘲弄,而是一声诞生于极端年代,对道德与文化的绝望呼唤。悲观是全书的基调,根植于二战的伤痛记忆贯穿始终。这个傲慢的坏蛋其实是一位博爱的理想者,越看下去越能领会他的忧虑与无助。他质疑技术,反思冷战,在发散和推理中,万千世界都诉诸莱姆笔端。

  结尾宛如一道惊雷,“临终之吻”和“最后遗嘱”之后,铺展开了一段又一段浪漫的描绘和诗意的论述,最后在怅惘之中,将种种思绪化作一声喟叹。和索拉里斯星一样,这样“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结构并不让人觉得虎头蛇尾,反而有一种自成乾坤的圆满。

  “只有本质邪恶的人才知道行善时能得到什么自由”,大爱如此。 赞美莱姆,发现他和勒古恩是我这个夏天的两大幸事。

  《其主之声》读后感(二):一群蚂蚁如何对哲学家的尸体物尽其用

  别的书:我们收到一段宇宙信号,我们破译了,然后故事开始~

  本书:我们收到一段宇宙信号,我们想尽各种办法破译,我们失败了。

  全文讲的是一群蚂蚁遇到一位哲学家的尸体,然后如何物尽其用的故事。蚂蚁内部不同观念的科学家之间、科学和政治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以及蚂蚁对自己的种族、文明、科学、技术的严肃思考。(故事背景是美苏冷战时期,全文都贯穿了作者对人类用科技制造武器的反思)

  前言部分,表面枯燥实际抓人,作者写到“邪恶的本质”与“在灵魂中埋入钢铁使其正直”我就知道,他拿出了最大的坦诚。然后被中间一句“完全灵活可塑的生物没有固定道德可言”击中,这跟我最近一些跟书里内容毫无关系的思考不谋而合。插叙那部分关于老迪尔的环节让人心头一惊,一是没想到一个自我剖析如此深入的人也会经历这种毫无理性而又无法释怀的人际关系,二是我非常能够感同身受。

  后半部分的故事变得精彩起来,明知最终的失败结果但仍旧想要探知中间发生了什么。这部分的思辨内容脱离了单独的个体,进入了更加广阔和抽象的层面,而我只拥有“瘫痪般的想象力”,只能对作者的各种比喻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后一章,利用平行组的报告说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可以称之为颠覆性的理论,但最后发现那仍旧只是人类困于自己知识局限的强行解释。

  人类最终又回到起点:这是一场无可辩驳的惨败,人类只是在迷宫门口的锁眼上刮下了一点闪着银光的知识碎屑,永远无法真正走进迷宫的大门。

  而我,在搜索了类似“泡利、狄拉克、赫尔曼卡恩”这样的人名,和“中微子、拓扑代数、罗素悖论”这样的名词之后,在读完了整个故事做了几十条笔记之后,仍旧觉得,面对本书我也像是一只面对哲学家尸体的蚂蚁。

  《其主之声》读后感(三):思维碰撞的盛宴

  短评写不下了,只好写成长评。

  精彩至极!莱姆的科幻小说超越了类型文学的范畴,进入了思想实验的领域,正如本书中隐晦地自指——是“哲学幻想小说”。阅读莱姆需要门槛,这本描述文明遭遇的小说不是一本轻松的休闲读物,而是人类思想和想象力的碰撞。前言中主角进行了天才般的自我剖析,从分析潜藏在自我意识中人格构成与社会的矛盾,到探究统计物理学、数学、人类学等各学科的意义,一直追溯到宇宙和人类的起源问题,是一篇雄辩式的演说。正文中对中微子逆变现象的研究过程,则是展示不同类型科学家的观点,然后主角对这些观点分别证伪,是一场宏大的思想碰撞。莱姆不用思维混乱疯癫的科学家或军人来凸显戏剧性(相比之下大刘的《朝闻道》就显得很low),而是用新闻报道般中性的笔调,将整个研究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证伪、再次提出新假说的过程展示出来。又通过科学家们的个人经历,将纳粹大屠杀、冷战对抗、曼哈顿计划等摆在台面上讨论,书中提出的科幻点子并非单纯凡尔纳式对科技工具性的浪漫幻想,而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推测。当然本书也不是一直很严肃,莱姆也在书中夹杂了很多私货,比如调侃了伪科学骗子、美国的廉价科幻小说等。书中的科幻设定很高明,比如书中写到中微子束与胶体分子作用的现象很明显就是改编自丁达尔现象;其主之声计划的两个成果,“蛙卵”和“蝇王”是对宇宙生物学的控制论想象;TX效应则是在宏观尺度上对量子效应的测不准原理的应用(大刘《球状闪电》中的宏观尺度量子化人对比这种解释就显得像玄学),而军方对该效应的军事化尝试也是一个黑色幽默故事。故事的结尾,几乎可以看作是一本推理小说的多重解答,对中微子逆变现象,莱姆提出了几种解释:一、中微子波是基于宇宙震荡效应的解释,中微子波是上个宇宙的杂散回声,是震荡宇宙脉搏的“其主之声”;二、中微子波是震荡宇宙中高等文明对下一个宇宙的有意干涉;三、中微子波是人类将个体意识或偏见投射到宇宙杂音形成的误读;四、中微子波是宇宙演化出的宇宙学尺度的“非智能”生物圈的排泄物;五、最初的设定,中微子波是本宇宙高等文明的信息,只是以人类科技水平无法解读;六、中微子波是高等文明对其他文明水平和位置的探针;七、中微子波是高等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文明程度一道测试……这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科幻小说,里面很多点子单独拎出来都能发展成一篇精彩的科幻小说。

  《其主之声》读后感(四):“人类”之声

  莱姆笔下的霍格思教授自认有三大特点:懦弱、恶毒和傲慢。这完全就是人类的投射:对自身懦弱避之唯恐不及,对一切分析和归因抱有恶毒的阴谋论,对未知的一切态度傲慢。

  也可能我和莱姆一样——他自小浸染在犹太教之中,把灾难的源头归结到他处,而我自私又胆小,随随便便就喜欢把一切缺陷扩大到全人类的层面上以便更用力地谴责自己。

  正如同“霍格思教授”在前言中说的,人类可以获得两种知识,“真实的知识或者仅提供精神安慰的知识”,之后所有研究员对于”其主之声”提出的设想无外乎这两种,甚至可以说在真相未明之前(也可能永远都不会明了),所有的设想都是后者。

  从最微小的数学性的假设开始,到语义学的探究,到一些科学技术的突破,再到其中蕴含的信息的有效性/正确性,最后连续探讨了宇宙和“其主之声”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从最简单的二进制开始,一直到宇宙无尽的脉冲,莱姆往复穿插在技术的迷障之中,手中抓握着对于宗教理性作用的探讨,脚踩着怀疑论和实证主义的基石,头顶哲学和人类文化的大穹顶,梗着脖子对着镜中的自己高谈阔论;他既是“精灵”,又是“矮人”;上一秒坚信自己的数学直觉,下一秒就开始怀疑“这些假设的灵感有多少来自自己的心灵——在不受控制的地带里,某个可能已然疯癫或受伤的心灵?”

  莱姆在倾泻自己想象力的同时告诉我们想象力是怎样无用,怎样把人层层裹挟,怎样在无意识之中同一化,又怎样善变狡猾:一会儿好像在现实的边界,一会儿又带来新的未知的恐惧。

  “我们是观众,在欣赏一场智力的烟火表演,等烟花散去,我们空手而归。”

  “霍格思教授”这样形容道那些研究员在其主之声讨论会上的感受,我这样形容莱姆。

  大部分时候莱姆对于人类非常悲观,他鄙弃我们“瘫痪般的想象力”,质疑我们“时代固有的恐惧”,谴责我们“听任技术进步的摆布”;但与此同时却可以感受到莱姆对于人类本身无以伦比的兴趣——

  “我们应该先研究人——这才是正确的优先顺序。”

  他的科幻之中所有的巧思和技术构想都是为了哲学性的批判和思考而服务。他谈论机器和宇宙,无一不是在谈论人本身,谈论他本身。

  “其主之声”是宇宙来信,但人类只可能从其中读到自己。

  《其主之声》读后感(五):偶然的美丽

  这本书与其说是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哲学科幻小说。作者对当时政治文化人口爆炸等等的观点,放在今天仍不为过。和《索拉里斯星》相同的基调,就是作者对人类这一群体刻画的很精准:人类过于自以为是,狭隘的以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宇宙信号,甚至执着的想用宇宙信号作为自己的武器,只不过只是为了可笑的政治目的。文明的概念是什么?狭义从人类角度来说和广义从宇宙银河角度来说都是不一样的,自私的人类,仿佛井底之蛙,在乎的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一切的一切,知识和科学都是工具,人也是另一类人的工具,这些工具终极目的也只是某种政治目的。

  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关系是什么。机器和人的关系是什么。作者都给出了独特的思考和间接,甚至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提出了超越于时代的理论。关于自由表达, 作者说:事实表明,自由表达的权利有时反而会对某个观点造成更大的威胁。因为被禁的思想尚能秘密的在人群中扩散,而当一件重要的事实在错误的洪流中迷失,当真相的声音被荒唐的喧嚣盖过,我们又能怎么办呢?那声音虽然仍在自由的回响,却无法被他人听见,因为信息技术令我们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听众接收的最清晰的声音,来自叫的最响的那个人,哪怕他喊的话都是错的。

  回顾当今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上的舆论发酵,事情的最终走向大多数都是这样,真相被淹没在各种谣言的洪流中,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愿意相信的就是影响力大的网络人物或者某一派别的意见领袖。长此以往,上万的信息洪流夹裹着数量微薄的真相,人们迷失其中,随着错误越走越远,渐渐也迷失了自我审视自我判断能力,只会跟着那个最响亮的声音回应,仿佛它就是黑暗中指引方向的灯塔一般,仿佛一群搬运尸体的蚂蚁一般,多么可怕。古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按天按月计,现在则是按秒计,如此巨大的信息洪流,或者说信息垃圾,充斥着大脑。

  关于人类共同体的命运,作者也已经看透了。动物的感觉只停留在当下,但人类设法脱离自己,去记住,去同情别人,去想想他人的i思想和情感状态,幸运的事,这些都不是真的,在这种伪融合和伪移情中,我们做到的只是不完美不阴暗的想象自己。没有惊涛骇浪,只有永恒的沉睡和永恒的夜晚。

  平静是我读完此书的最后的心态。人类的妄自尊大,最终也只是吞噬了自己。作者的笔调很宏大,也很悲观。不过既然人类已经是这样了,也就没有什么更加恐怖的需要去害怕的,因此就平静的去生活和观察,怀着敬畏之心去尊重任何存在的事物,因为存在即是合理,所有的存在都是平等的诞生于宇宙的偶然事件中,那场中微子雨中。多么神奇的偶然,很美丽很震撼。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那种偶然,诞生孕育出了如此复杂美丽,宏大而又肮脏的人类文明。而我,作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粒小的不能再小的尘埃,又是多么卑微。

  《其主之声》读后感(六):从“撒播”到控制:莱姆《其主之声》的传播观念

  在世界科幻文坛中,波兰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名字夺目耀眼,其作品基于宇宙时空中人类身份的哲学思考,启发了几代科幻文学的创作,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为熟知的作品可能非《索拉里斯星》莫属,尤其是基于该书改编的电影屡屡登上银幕,在俘获一众科幻影迷之际,进一步拓宽了莱姆的读者市场。探索与地外文明的交流可能是莱姆作品的母题,如果说《索拉里斯星》里人类触摸地外文明的经验介质主要停驻在幻化出人类外形的“F形体”,那么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其主之声》中,模拟的人际沟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未知者向太空中任意“撒播”的信号,广播场景为信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受众,本书因而成为探讨莱姆传播观念时不可错过的样本。在这则故事中,科学家们在政府主导的信号研究项目里努力数年,却无法就寄送者及其动机提出统领性的假说,随着停摆的事业攻破科学家的精神防线,人类与地外生命交流的困境复归人类群体内部,那自启蒙时代凌空而起的技术神话,不得不在莱姆笔下与伊卡洛斯一同下坠,降落在了《其主之声》叙事的起点。

  人是交流的动物,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交流不仅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人类彼此“理解源于互动,源自与环境和他人的不断协商”;在传播学者约翰·彼得斯看来,“交流”始于现代通讯功技术诞生后人对打破心灵隔绝局面的渴望,“对我们反思民主,反思‘爱’这一情感,以及反思这个变化的时代,都至关重要”,显然,在莱姆创作《其主之声》的20世纪50、60年代,技术已不再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壁垒,与地外文明对话的知识与技术基础日渐完备,超级大国争相将同胞送向太空,搜寻地外文明的SETI项目如火如荼,交流已无需身体在场,甚至也无需地外生命在场。在《其中之声》中,我们的主人公,一位擅长“用数学的方法去证明关于人类的命题”的天才科学家加入了一项以研究并破译外太空信息为使命的项目——“其主之声”,该项目由政府发起并主导,聚集海内外顶尖科学家,他们的最新任务是破译人类偶然记录的一串中微子流信号,研究发现,信号的介质具有促进地球生命诞生的性质,从信号中读取出的半流体物质“蛙卵”能够参与合成破坏性武器,这是一封兼有创造与破坏双重性质的来信。

  至此莱姆已为故事预设了一项重要的传播介质:信件作为人类认知地外文明的直接经验材料,也是其探索双方交流可能的主要依据,在科学家的努力下,“其主之声”项目进展总体顺利,只是科学家始终未曾揭开寄信者的面纱,寄信者似乎也无意指定信息接收者,因为人类接收者与宇宙寄信者之间既存的时间差,直接对话行为的物质可能性被削减归零,传者播种之后便立刻从传播环节中隐匿,任由种子洒落在不同的土地上,它在孤独的太空中发出耶稣的声音——“凡有耳的,都应当听!”因此,这则信号究竟是高等文明的友谊邀约还是一场军事侵略的预告,仅仅取决于科学界的诠释。

  随着阐释者被莱姆摆放在了中心位置,社会各界围绕“其主之声”项目提出的假说在书中渐次响起:有人通过追溯信号源起作科技史研究,有人基于政治哲学视角思考人类建设新秩序的可能,还有各路神棍公开出版的伪科学作品,将项目视作神学与“魔鬼学”,通过上述文献综述,莱姆宣告了“其主之声”学说的诞生,它们不啻为人类开展实证研究的缩影:正是通过一次次对假说的证实或证伪,客观世界的面目得以廓清。假若“其主之声”学说能够继续在观点的公开市场上被自由、充分地讨论,它的失败或许会迟一些到来。莱姆提醒我们,“其主之声”脱胎于人类科学体系,它是在人类文明的框架之内寻找地外文明的努力,自它进入科研工作者的视野,撒播行为将无可避免地让渡于控制。

  在“其主之声”项目基地,行动皆在控制之下。首先,项目基地坐落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带,半掩在沙地中的原核试验场地没有一扇窗户,以军事研究场所作为探寻地外文明的大本营,项目意图不言自明。这个由美国总统顾问牵头成立的项目,首席执行官是性格专断的将军,团队采用严格的邀请审核制度,团队成员必须对信件内容保密,不得传播给项目以外的人;楼体内配有保安及监听系统,科学家的言论自由在走进基地那刻便被剥夺干净,不仅如此,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是没有话语权的,项目研究方向,甚至关于项目成功概率的估量都在统治者与赞助商的双重控制之下,天外来信的内容不是由别的什么决定,而是由权力与金钱决定。

  在整肃封闭的劳动环境里,科学家不得不定期给彼此动“心理整形手术”,从头脑至言行都建起伪装,当参与交流的人满嘴谎言与戏谑,谁也就无法再代表自己,“而只是一个有形体的、物质化的符号”,更不可能如人类统治者妄想那般代表着人类最顶尖的智慧,独享与太空对话的权利。尽管项目日渐走入瓶颈期,科学家彼此间却通过真诚的对话,实现了心灵的坦诚,在与犹太同事拉帕波特博士交流时,读者与主人公同时见证了对方目睹过的屠犹暴行与核爆炸景象,此处小说与历史的勾连似乎暗示我们:考古“其主之声”的废墟不仅存在于未来,甚至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在”,人类与地外文明交流的结局已有前兆。

  另一重控制行为发生在科研活动内部。“其主之声”团队承袭了一个人类积弊已久的科研体系,或许因为拥有控制论的专业背景,莱姆将科研活动程式塑造成为一条封闭控制的信息管道,在他的笔下,科学家为了提升信息传输的胜率,将“信件”编码成为信道中的一个可控变量,仅此而已。接着,莱姆用了较多的篇幅去呈现“信件”如何从不起眼的样本一路走向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研究问题,“其主之声”萌芽于民间,这些被偶然记录的信号遭到科学家的忽视后,流入了业余科学爱好者手中,后者是科学家眼中“生活在当代科学与疯人院之间的缝隙里”的神棍或怪杰手中,比专家与学者更有热情去接触那些未能获得青睐的边缘问题,当然,在发掘出信号的价值后,他们立即收到了来自团队的“诚挚”邀请与金钱抚慰,成为科学界的一份子,“其主之声”项目终于鸣锣开张。

  同个实验课题会在平行部门间同时开展,“蛙卵”作为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毫无疑问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但它的另一个名字“蝇王”,仅仅因为其作为武器的潜力不及“蛙卵”,消失在科学家的视线中,这在团队中是常有的现象,在科学委员会的管理下,项目内部建起的组织架构比“信”本身还要复杂。很难想象“其主之声”团队的研究成果能对改善人类境遇贡献些许,“科学变成了一座修道院,里面净是放弃抵抗的修士。”面对停滞的项目,灵感匮乏的科学家变身“神谕”阐释者,大胆地揣测寄信者的动机:人类收到并从噪声中解码出信号,是因为人类文明作为一个适配的信息接收器而诞生,如果没有人类,信号毫无意义,因此人类是被地外智能选中的收信人,莱姆紧接着借主人公之口一举戳穿谎言:人类围绕信号所发生的讨论离不开我们的语言概念系统,是后者决定了我们对于现实的把握、真理的追寻,宇宙中有一座信息的富矿,我们之所以解读出了手里的信号,恰恰因为人类的文明程度无法支撑我们作出更多的阐释。

  通过揭示我们在探寻地外文明时流露出的人类中心取向,莱姆在书中制造了一个“富有的困境”:“其主之声”源自一次未知者的单向撒播, “种子”落在地球后,却只能沿狭窄的信道流通,而搭建信道的根基正是人类文明本身,只要在人类文明的认知框架里,“其主之声”将永远是外来者——是我们一手抹杀了交流的可能。

  莱姆在想象的未来里望见了交流双方的鸿沟,也望见了人类渴求从信中听见的不过是内心的回声这一事实,当他者随着人类技术的飞升接连降临,与地外文明的交流将无可避免地演化成为人类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对此,《其主之声》所塑造的主人公或许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尝试,根据其自述,主人公自幼便将“任何伦理道德”从自己的感受中拔除,在与亲人共情的尝试中一次次失败后,他选择向数学构建的逻辑世界寻求庇护,加入“其主之声”项目后,他通过与同事交流增进了对彼此命运的理解,开始认识到世界的丰富,以及权力与技术滥用的恶果。在书中,我们看见人性一天天流回主人公的身体,科研工作对他的精神迫害也一天天加剧,这几乎是人类增进同理心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莱姆以一场名为“其主之声”的封闭实验拷问了人类科学伦理的底线、人与他者的关系,在屡次面向未来信息的考古之后,交流的重要性得以在莱姆的叙事中重塑——当信息因对话而自由流动时,我们将共享意义丰富的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其主之声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