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什么也别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8-19 00:12: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什么也别说读后感精选

  《什么也别说》是一本由[美]帕特里克·拉登·基夫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515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20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也别说》读后感(一):一个单亲母亲的被绑架案背后的历史冲突

  1972年的一天晚上,琼.麦康维尔被一群蒙面人从家中带走,这位单亲母亲对她十个孩子之一阿奇说了一句“看好孩子们,等我回来”,自此再也没人见过她的踪迹。这场践踏人性的绑架案背后,隐藏的却是北爱尔兰多年来激烈的民族、宗教冲突,本书以琼的遭遇为突破口,去探究这个黑暗的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数个世纪前,实力强大的英国吞并了爱尔兰,长达几个世纪的长时间统治和早期的种族屠杀,让北爱尔兰的英国人口超过了爱尔兰人。因此在20世纪初爱尔兰获得独立时,北爱尔兰六个郡被划归给了英国。然而爱尔兰的民族派强烈的希望北爱六郡回归爱尔兰共和国,就此产生了支持独立的共和派和忠诚英国的保皇派。两个派别纷争不断,在一次共和派游行被保皇派袭击之后,共和派内部意见不和产生分解。态度激进的成员组成了临时共和军,原本的共和派改名为正式共和派。临时共和军、保皇派、正式共和派、英方军队、北爱尔兰的警方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冲突时有发生,琼的绑架案便发生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

  选择琼为绑架对象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琼和琼的父母都是坚定的新教信徒,而琼的丈夫亚瑟却是天主教徒,再加上在冲突中,琼选择帮助受伤的英军士兵,更是成为了共和派眼中钉。人们无法去指责那些为取得独立而战的临时共和军,也不能对武力干预北爱尔兰内乱的英国士兵做出批判,所有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一个时间点爆发,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责任,同时他们也都是受害者。

  三十年间的不断内乱,数千条鲜活的性命被夺走,琼不会是第一个无辜受害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只要民族争端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矛盾和冲突就会不断的发生。

  杜洛尔丝是共和军的坚定拥护者,当年保皇派袭击共和派游行队伍时杜洛尔丝正在队伍中,通过这件冲突杜洛尔丝明白武装自己才能够更好的抗争。所有的爱尔兰共和军都清楚的明白,恐怖暴力活动并不能赶走英国人,但是不抗争一定不会迎来胜利。

  杜洛尔丝曾在被英军审问时,曾悄悄地告诉一同被捕的妹妹“什么都别说”,也许正是这种“什么都别说”的沟通方式,才造成了今天这样不可挽回的局面。当然,这并不是一方的错,在至今仍然混乱不堪的北爱尔兰,每一方势力都应该为这种恐怖平衡负责。

  2020年2月英国脱欧成功,4月,北爱尔兰时隔23年再度发生大规模冲突事件,保皇派与共和派的对峙仍在继续。只是希望这一次,再也不要发生琼的这样悲剧,冲突双方能够放下成见,心平气和的“say something”,让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人们,能够多上几分和平。

  《什么也别说》读后感(二):本书作者基夫给中国读者们的留言,以及译者的《译后记》

  新书《什么也别说》作者向中国读者介绍作品_哔哩哔哩_bilibili

  作者:小熊(已获授权转发,略有删节)

  和在翻译过程中的许多次一样,为了写这篇译后记,我打开了汤米·桑兹(Tommy Sands)的歌——《玫瑰遍地》(There were roses)。

  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大学时期的英美概况课上。老师讲到北爱尔兰问题,课后播放了这首爱尔兰民谣,当时只觉得好听。没想到十年后我会翻译一本以北爱尔兰问题为题的书,并再次温故这首歌。而今的心情,却不同于以往。

  这是一本沉重的书。以一位十个孩子的母亲之死为线索,串连起了一场持续三十年的冲突。在这三十年中,又逝去了许多生命,破碎了许多家庭。共和派、保皇派、警方、军方、政府似乎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然而一桩又一桩的惨案不断促使人们反思,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人类作为整体似乎并未能从一段段惨痛的战争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因着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政见、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种,不断伤害压迫彼此。等到受压迫的一方忍无可忍时,终会有奋起反抗的一天,正如北爱尔兰天主教徒受到长久的排挤之后开始拿起武器那样。

  书中有一段记者采访杜洛尔丝·普赖斯的丈夫雷的内容:

  采访者问他,政治变革能通过非暴力手段实现吗?

  “我不知道,”雷说,“历史上有这种先例吗?”

  回想这一段时,我忽然想到了圣雄甘地,他曾说:“你可以用温柔的方式撼动世界。”(In a gentle way, you can shake the world)用温柔的方式撼动世界,他做到了。

  虽然基于各种因由,以柔克刚并非适用于所有宏观的矛盾冲突。但从个人角度而言,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出发,这却不失为一个努力的方向。正如甘地曾说过的另一句话:“期待世界如何改变,你便如何改变自己。”(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如果我们期待和平,便要以身作则。毕竟,社会和这个世界是由个体组成的,改变也需从个体开始,不是吗?

  过去两年中,整个国际社会似乎走到了转折点。就北爱尔兰而言,似乎更是到了决定性的时刻。英国脱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导致北爱尔兰再次动荡不安。2020年,本书所提及的新芬党成员大博比·斯托里去世,他的葬礼引发了“共和派”和“保皇派”持续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北爱尔兰来之不易的和平,再次变得脆弱无比。

  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人物,是里德神父。虽然我与他有着不同的信仰,但在作为佛教徒的我看来,神父就是一位人间的菩萨。他不为了明哲保身而躲在《圣经》的后面,而是甘愿冒着风险甚至不畏生死地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他毅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明知一定会被处决的两名英国士兵。正如文中所言:他认为,他的职责是替受害者发声,是代表下一个可能在冲突中丧命的人。他没有特别的党派;他只忠诚于那些已经(和将要)倒下的人。里德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有机会发现恩典;在最可怕的境遇中,一个人依旧能效仿耶稣的榜样;战争能唤起人性中最恶劣的部分,但也能唤醒最美好的。

  这本书的原著名为“Say Nothing”,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打破沉默,去"say something",甚至像里德神父那样,去"do something"。只有我们多数人愿意为弱势群体发声的时候,才有希望真正带来改变。而我们,是可以去做那多数人中的其中之一的。

  小熊

  2021年5月30日

  《什么也别说》读后感(三):无论你做什么,但什么也别说

  在当代全球各个区域的分离主义运动中,北爱尔兰问题尤其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历史脉络可远溯至中世纪时期的族群和宗教纠葛,作为老牌帝国主义的英国深度参与其中,对理解近代民族国家的演进、国际体系的发展均大有裨益;此外,近几十年北爱尔兰区域受到多方力量之间的冲突和相互制衡,使其具有丰富的内政与外交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典型案例,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暴力行动也在不断影响各类(包括各国政界和学界等)群体对KB主义的定义。本书则还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北爱尔兰,以两条主要的故事线索串联起急剧升温的北爱尔兰地区局势到本世纪初逐步缓和的历史进程。

  一、本书的篇章结构和故事线索

  本书是以真实人物为基础,通过采访、调研、口述的形式,尽最大能力还原了上世纪60年代发生在北爱尔兰和伦敦具有典型性的历史人物和相应历史事件。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约有10个小节,各节均可独立构成一个小故事,各节之间绝大多数为相互演变的情节递进。

  第一部分的标题为确凿无误、纯粹的事(the clear,clean,sheer thing),主要讲述了本书的两条最主要的故事线索:一是十位孩子的母亲琼•麦康维尔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公寓里莫名其妙的失踪;曾作为爱尔兰共和军代表性成员的背景及所参与的典型案件。从标题运用三个极具肯定性的形容词可知,作者本人非常肯定这一部分关于琼的故事脉络的真实性。

  琼•麦康维尔出身于北爱尔兰的新教家庭,却与一位信奉天主教徒的英国士兵结婚,在婚后改变了信仰,从而备受周围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不信任与排斥。在丈夫逝世之后,带着十个孩子辗转贝尔法斯特的多个公寓住所,最终在一个午夜被不明身份的人群绑走从而永远离开了她的孩子们。

  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成员主要包括杜洛尔斯•普赖斯、玛丽安•普赖斯姐妹,她们两人的成长历程及对自身宗教族群身份的认知成为60年代在北爱尔兰的激进爱尔兰年轻人的缩影,并作为第二部分的故事铺垫,其他代表人物包括第三部分的主人公、后来成为新芬党主席的格里•亚当斯,以及休斯、基特森、凯文•迈基和赖特等本身各具特色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

  第二部分为人类的牺牲(human sacrifice),从标题即可看出,此部分内容充满血腥的残酷斗争之感,讲述了1973年3月8日发生在伦敦的连环汽车爆炸事件,造成多人伤亡。此次爆炸袭击事件不同于之前发生在北爱尔兰境内对英军和新教徒群体的袭击,而是直接深入到英国的行政中枢。根据英国情报部门的监控和信息的整合,已最大限度的获知爆炸袭击的对象和可能发生的区域,并在爆炸发生前后及时封锁了伦敦的主要交通枢纽,以防犯罪嫌疑人逃离。此时在机场和伦敦市内抓获了多名来自北爱尔兰的犯罪嫌疑人。

  后面多个小节则讲述了抓获的几名犯罪嫌疑人如何采取“什么也别说”的策略与英国警方周旋,而普莱斯姐妹又通过绝食和展现女性特质等方面挑战当时的审判法则和判决结果。随后在撒切尔夫人上台对爱尔兰事务的决策转向,北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运动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以亚当斯为代表的新芬党成员认为实现爱尔兰的统一无法单靠暴力等军事手段实现。

  第三部分为最后的审判(a reckoning),故事主要讲述了第一部分主题线索之一的琼•麦康维尔失踪一事,伴随着北爱局势开启和平进程,此案的真相也逐步水落石出。‘普莱斯具有重大犯罪嫌疑,而新芬党主席的格里•亚当斯再次被捕入狱。

  “最后的审判”蕴含对意义不仅是对参与谋杀琼•麦康维尔案件的一场迟来的历史审判,更是一场对造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爱尔兰动荡问局势需承担巨大责任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的一场历史心灵审判,即他们是否应为当年的局势动荡及带来巨大人员伤亡付主要的历史责任。此外,作者也回顾了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火,并在1998年签订《北爱尔兰和平协议》之后局势的发展,随着爱尔兰共和军日渐转型为代表其政见的新芬党,北爱尔兰问题朝向协商谈判和选举政治的方式加以解决,近年随着英国脱欧,北爱尔兰自身所处的地位又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地区局势则又出现新的不确定性。

  本书的主书名《什么也别说》(Say Nothing)源自爱尔兰著名诗人谢默斯·希尼在1975年为北爱尔兰问题创作的一首诗的题目《无论你说什么,什么也别说》(Whatever You Say, Say Nothing)中后面的那句(P261)。在本书当中,明确出现“什么也别说”的话语出现在伦敦连环汽车爆炸事件发生之后杜洛尔斯和玛丽安两姐妹被抓,讯问室中匆忙一面的情况下杜洛尔斯对

  《什么也别说》读后感(四):记得对自己眨眼

  平静晴朗的午后,老贝利大楼内的一间法庭里,毒品阴谋案的审理已接近尾声;另一间法庭里,法官正在向陪审团陈述一桩谋杀案的判决。法院对面有一家叫乔治的酒吧,里面坐满了来喝酒的客人。街道上,一辆载有49名小学生的校车开了过来。距离校车不到50米的地方,停着一辆绿色的科蒂娜轿车,车子前排座位下的定时器滴答作响。随着定时器的时针走向3点,孩子们陆续从校车上下来了。警察拼命疏散人群,拆弹专家砸碎科蒂娜的车窗爬进去试图解除引爆装置。定时器的指针快过了警察的动作。伴随着一声沉闷的轰响巨大的震颤将附近区域的人们从路面弹起,方圆400米内,办公楼和商店的窗户全部被震碎,细小的玻璃和金属碎片朝四面八方飞去。街道上方升起了黑色的蘑菇云,一根煤气主管道的破裂造成了更多的烟雾喷涌而出。人们血流满面,在烟雾中艰难前行。几十辆车被爆炸掏空,像纸片般拧作一团。

  1973年,这样的场景在北爱尔兰已经司空见惯,却和爆炸现场的伦敦格格不入。警方封锁了英格兰所有港口和机场,很快将十名嫌犯抓获。他们来自北爱尔兰准军事组织临时共和军下属的专门执行某些黑暗行动的“无名氏”小组,这次行动的领队是一对人称“疯狂普莱斯”的姐妹。入狱后,十个人认为自己不是罪犯,是来自正规军队的被俘士兵,因而拒绝了警方提供的囚服。普莱斯姐妹选择用粗糙的毛毯包裹身体。事实上被捕入狱的临时共和军成员在不被允许穿便装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毛毯,拒绝囚服。后来甚至相关人士为共和党人创办的杂志就取名《毛毯》。假如穿上了囚服就会跟小偷没有差别,因为囚服的款式都是一样的,这就玷污了“爱尔兰八百年的抗争”,玷污了共和党人代代相传的信仰。

  包括临时共和军以及后来的新芬党的领袖格里·亚当斯在内的很多共和党人的接力棒都是从父辈手上接过来的。普莱斯姐妹的父母是知名的共和党人,她们的姨妈布蕾迪为了转移一处隐藏炸药在27岁花样年华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这样世世代代的奉献支撑起来的信仰,自然而然的成为共和党人与生俱来的信仰,不可能轻易放弃,更加容不下背叛,尤其是在被当局抵制的高压环境下。叛徒(告密者)必须死。无论这人是双面间谍,三面间谍还是独自抚养十个孩子的平民寡妇。当人为了信仰而做出有违伦理的恐怖行为,这种行为有其合理性吗?面对人群发出的“杀人就是杀人“的声音,为了吸引人群对其动机的关心,铤而走险在大庭广众之下制造无差别攻击事件,会有多大的效果呢?对一个【犯错】的人实施【法外制裁】在什么情况下算是恐怖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理解呢?

  除了告密还存在另外一种形式的背叛。20世纪60年代末,都柏林共和军领导层一些成员开始提倡以和平的方式推进政治变革,共和军组织日渐式微,在冲突中无力保护天主教徒于保皇派的驱逐,被戏称为“逃跑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70年【临时共和军】成立了,目的是”重燃共和军的身份,推动暴力变革“。格里·亚当斯头脑机敏,善于分析,加入共和军后快速成为临时共和军的“首席战略家”。72年在跟官方的和谈中还当面表示“要先除掉英国人才去上大学”;亚当斯还是“无名氏”的直接命令者。不到十年后的1981年,亚当斯目睹数十万人涌上街头为他当选了议员的,为了不穿囚服绝食抗议而亡的同志送葬时,大概就彻底决心要走政治路线不回头了吧。“然而政治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和解”。到他82年公开表示“绝不会试图为任何导致平民死亡的行动正名”,再到他拒绝承认自己来自临时共和军,拒绝承认给临时共和军包括”无名氏“下达过任何指令。就彻底的是个背叛者了吧。这种背叛让很多人的青春,很多人的激情,很多人的信仰,成了笑话。如果目的正当就能不择手段。那曾经发号施令的人跳出来谴责这些手段的时候,执行者会感到怎样的残酷。尽管经历了一系列极端化事件,普莱斯姐姐也厌倦了参加恐怖事件,但还是无法原谅亚当斯这种推卸责任的背叛行为。普莱斯妹妹选择了继续坚持暴力行动。亚当斯曾经告诉手下,”这一带的爱尔兰人不会简单地把接力棒传给下一代,必须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推动变革“。每一代人都妄图前进一步,但是感觉很难做到。为了前进成立了临时共和军,几十年过去,还在坚持的普莱斯妹妹却成了原地踏步未曾前进一步。临时共和军的”战略家“”精神领袖“在思索中前进,却抛弃暴力转向了”政治“。又重回了60年代末的老共和军路线。

  伦敦爆炸事件后,被分开关押的普莱斯姐妹曾在询问室匆匆碰了一面。姐姐对妹妹说:“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说。在跟对手进行意志较量的时候什么也别说,也不要先眨眼。保持沉默至少不会输,最后眨眼的人会赢得较量。但是。面对自己的时候。不要沉默。不要凝滞。哪怕平生不堪一问也要与自己交谈。为了信仰需要送命或许还可以意志坚定,为了信仰需要杀人没人能毫不动摇。动摇的时候记得眨眼。人没有自己熬死自己的道理。作者在每个人物出场的时候,总会描述一下其外观。即便后期描写姐姐也总是吉普赛女郎般优雅,散发着演员般的气质。最后一次描写妹妹用的是“身穿厚重大衣的中老年妇女”“关节炎”“不准备放下武器”。我有一种推测。是否,妹妹自始至终坚持了什么也不说。对自己也什么都没说。

  在第三部分。麦康维尔家的人坚持母亲无故被害。而执行暗杀的人以及其他临时共和党人坚持麦康维尔家的母亲是告密者。其实在一开始作者双线进展,【一 绑架】【二 艾伯特家的女儿】的时候读者应该就有猜测。越到后面越能肯定绑架就是“无名氏”那几个人干的。之所以还是让人欲罢不能地读下去。是抱有一种期待。虽然历史无法还原。但是通过蛛丝马迹,抽丝剥茧,是否能够拨开迷雾,原原本本地呈现出哪怕一件事情。这应该就是本书最大的魅力了吧。

  《什么也别说》读后感(五):沉默啊,沉默

  我们今日去看英国这个西欧岛国的版图,还是会觉得非常奇怪。北爱尔兰明明与爱尔兰这个独立国家的土地接壤,与英国本土隔海相望,而北爱尔兰这块土地却属于英国。

  12世纪60年代末,整个爱尔兰岛并没有出现统一的政权,一个落魄贵族此时以效忠英国国王为代价向英国求援,英国派遣军队首次抵达了爱尔兰岛并在都柏林的战役中打败了爱尔兰盟军,自此爱尔兰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

  16世纪40年代初,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了便于管理,把整个爱尔兰划成了一个行政单位,英国人在爱尔兰王国当上了国王。英国疯狂地向爱尔兰移民。但英格兰人与苏格兰人信仰新教,爱尔兰人却信仰天主教,种族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不断。

  19世纪40年代中期,爱尔兰爆发马铃薯欠收危机,产生了大量的饥荒,此时作为中央政府的英国选择了袖手旁观。一边是爱尔兰因为饥饿死伤无数,一边却是英国商人大发灾难横财。爱尔兰和英国彻底决裂。

  1918年,爱尔兰决定脱离英国,但爱尔兰内部有大量苏格兰与英格兰的移民,他们希望自己脚下的土地留在英国。

  1921年,北爱尔兰根据公投拒绝独立,依旧属于英国。北爱尔兰居民中虽然存在大量移民,可依旧有不少本来就是爱尔兰人,他们虽然人数少于移民,决定不了北爱尔兰的去留,但他们始终坚持想让北爱尔兰重新归入爱尔兰,脱离英国的主张,游行示威从未停止。直至今日,北爱尔兰依旧是英国秩序最混乱的地方。

  这便是耶鲁大学法学博士、《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帕特里克•拉登•基夫的作品《什么也别说》这部纪实性文学的时代背景。这部小说讲述的便是关于北爱尔兰问题的故事。

  1972年晚在西贝尔法斯特家中等待女儿海伦买炸鱼薯条归来的琼•麦康维尔等来的却是不速之客。周围像是被清理过一样,也没有邻居给予警报。就这样琼•麦康维尔在留下一句“看好孩子们,等我回来”以后莫名其妙就被闯入家中的那群人绑走了。自此她的十个孩子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们的母亲。直到很多年以后,海滩上发现了一具人类骨骼……

  艾伯特家的女儿杜洛尔丝·普赖斯是北爱尔兰共和军成员,数十年来她想把英国从爱尔兰岛上剔除出去。她的父母都投身于狂热的爱尔兰共和主义事业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北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家庭。杜洛尔丝的一生充满着斗志与戏剧性。她从小根深蒂固地接受着父母的思想,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她日后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她后来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著名作家方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而琼•麦康维尔偏偏处在一个尘土飞扬的时代之中,她是不幸的。真希望这样子的事情可以越来越少。不管如何,我们都应感恩自己身处的环境。

  大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么一句话,“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那么我们同理也可以这样理解《什么也别说》,是什么导致了杜洛尔丝和她的妹妹面对英方审问时“什么也别说”呢?又是什么导致了北爱尔兰冲突中的沉默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什么也别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