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倒霉》影评精选
日期:2022-04-03 03:06: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倒霉》影评精选

  《倒霉》是一部由安杰伊·蒙克执导,博古米尔·科别拉 / Krystyna Karkowska / 芭芭拉·拉斯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倒霉》精选点评:

  ●据说波兰斯基在片子里饰演了另外一个家庭教师。。

  ●以小人物幽默讽刺的方式来映射当时波兰人民的动荡与不安。

  ●~In Stock~

  ●介入的视点很有意思

  ●IMDB上的得分真高啊

  ●荒誕諷刺喜劇,小人物可憎又可憐。

  ●Hilarious. Roman Polanski 快把我笑死了。

  ●小人物命运多折的喜剧,稍显夸张

  ●其实挺好的

  ●蒙克的市民喜剧,剪辑很有特点,跟随音乐进行剪辑的模式确实和默片的思维是一致的。

  《倒霉》影评(一):一个小人物的辛酸一生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用什么词语来描述电影主角这样一个人物,他出身平民,父亲只是一个裁缝,跟权贵、名望和财富统统无缘。他是人数最多的普通人当中的一个,没有过人的天赋,不是天才,也不是奇人,没有外穿的内裤,蜘蛛也不肯咬他的手。他没有能让他出人头地的鸿运,也没有能够让他青云之上的谋略,更是没有任何雄心壮志。

  这样一个小人物,出生在动荡的年代,糟糕的社会环境不断折磨他,终于他说,请别赶我走,请继续把我关在这监狱里吧。只有在这里我才感觉像个人。

  《倒霉》影评(二):《倒霉》一个小人物的动荡一生

  题记:

  你的脑袋那么易碎,就不要那么起劲管不相干的闲事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images.rottentomatoes.com/images/movie/coverv/65/242165_thumb.jpg

  这是一部关于小人物的辛酸喜剧,皮斯吉克出生在裁缝家庭,严厉的父亲让他的童年充满了抱怨和恐惧,小学里,他是一个没有主见也很笨拙的孩子,在经常在学校里被人欺负,进入大学后社团给了他一份去当少校女儿的尤拉家教的活,他却阴差阳错参加了一次非法集会而被解雇,也因此断送了他的初恋。为了摆脱严厉的父亲,他央求少校推荐参加军队,少校让他去泽格兹(Zegrze)报到,等他千辛万苦赶到那里却发现已是空城,他也因为穿了一个军官的制服被德军抓住成为战俘,为了让战俘营里的同伴相信他,他开始夸夸其谈编造他的英雄历史直到一个军官拆穿他的谎言,因此,他被战俘当成德国间谍孤立,而这个黑锅也让他一生受累,不久,他因为体质原因被德军放回华沙,混乱的局势里他开始沉浮,波兰解放后他隐瞒了历史当上了公务员,为了掩饰往昔污点他开始努力工作,他的勤奋却让同事嫉妒,于是,厄运再次降临……

  东欧电影很擅长的是以泪带笑的喜剧,对于小人物的描绘特别精到。影片里皮斯吉克回忆童年镜头导演以降格镜头营造出蹦蹦跳跳的默片效果,他小时候就不太安分偷看父亲的客户换衣服被父亲打屁股的场景就像卓别林式的夸张。他在课堂上被人弹弓打后脑勺,在吹军号时被人算计导演以这样的方法揭示了皮斯吉克倒霉的少年时代,另外他的犹太式鼻子也为他招来不少麻烦、甚至挨揍,这也反证了犹太人在当年被歧视的处境。

  在青年时期的段落导演着重表现了皮斯吉克想入非非的初恋和社会的尔虞我诈,他有些笨拙的举止和紧张表现着青年的对于社会生活的不安和缺乏了解。他被人拖入游行队伍却依旧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导演插进了两个盲路人的形象来表现寓意青春的迷茫和缺乏安全感。

  同样游行时一些人砸犹太人的店铺则反映着那个时代欧洲的反犹风潮。

  在描绘他的初恋尤拉爱上别人的段落,导演以降格画面和走音的音乐来表现人物关系的荒唐性,以及这些关系在皮斯吉克心目里的不和谐。

  战争爆发后,他在卷心菜田遭到轰炸的场面里飞机两次从头顶穿越的场面和几乎同年的希区柯克《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 造成的心理恐惧异曲同工。而他穿越爆炸中的卷心菜田的滑稽模样充满了喜剧感。在人物塑造上导演对于皮斯吉克性格的养成做了一系列的铺垫,他父亲总是拿着裁缝剪刀吓唬他让这个孩子内心充满着恐惧导致了他怯懦和充满紧张的神经质的性格,也影响了他的一生。导演对于他随波逐流的一生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影片里第二次爱情因为他的“间谍”经历而夭折,导演以他飞奔下螺旋梯的镜头预言了他最终的失势。

  影片诞生在铁幕时期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导演对于皮斯吉克心理恐惧和沉浮的描绘有着意识形态的暗喻,特别是战后他的卑躬屈膝下不择手段试图往上爬的心态演员演得淋漓尽致,而战后办公室里打字的节奏和批改公文的喜剧表演对于官僚制度是绝妙的讽刺。影片最后他因为袭击同事被捕,当他被释放的时候他却不愿离开,为此他抢夺别人的东西以求再次被捕,这样的安排里我们可以感知当年波兰人如同惊弓之鸟的心态,最后俯拍皮斯吉克进入再次进入监狱大门的镜头充满对于政治重压下人性扭曲和无奈的绝望

  【附录:影片资料】

  片名:《倒霉(Bad Luck)》波兰1960

  银幕比例:全屏4:3

  导演: 安杰·孟克Andrzej Munk

  主演: 博格密尔·科比尔拉Bogumil Kobiela、玛利亚·西耶萨斯Maria Ciesielska

  片长:108分钟

  奖项:1960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题名

  个人评价:艺术性8,欣赏性8(意识形态方法论)

  2006年7月4日 星期二 下午13时30分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倒霉》影评(三):时代投机者的悲剧

  在电影学者戴娜·伊奥达诺瓦看来,蒙克与他的同胞安杰伊·瓦伊达、匈牙利的伊凡斯特·萨博很像,都擅长描绘在历史中“不合时宜”的小人物。同为“波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人将瓦伊达的[下水道]、[灰烬与钻石]看作是具有浪漫表现主义倾向的代表作,而蒙克的[英雄]与[倒霉]却恰恰阐释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在首部长片[铁轨上的人]中,蒙克对古典音乐的应用很克制,在[英雄]里,古典乐已经被熟练地运用在叙事结构当中。有了[英雄]的尝试,音乐在[倒霉]中被运用得更加有趣。这部1960年上映的电影是蒙克的第三部长片,是根据剧作家耶齐尔·斯蒂芬·斯塔温斯基的小说《扬·皮兹齐克的六世人生》改编而成的。斯塔温斯基是波兰学派导演们最青睐的编剧,他与他们合作了50多部电影。[铁轨上的人]与[英雄]也是由他编剧而成。[倒霉]和[铁轨上的人]一样,采用了回顾性叙事的方式,由主人公皮兹齐克向监狱狱警求情作为影片的开场与结尾,中间穿插着从1920年代到解放后的皮兹齐克倒霉的一生。正如小说的名字里揭示的一样,皮兹齐克叙述了从小到大六个倒霉的人生片段。

  第一个片段从童年伊始,蒙克将电影处理成好玩的卓别林式默片效果。运用降格拍摄的手法,配以活泼的音乐,画面中的人物动作迅速得像滑稽的木偶戏。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兹齐克不幸的童年,裁缝父亲对他很粗暴,动不动以剪刀威胁他,同学们不喜欢他,爱欺负他,因为他会吹喇叭受到乐队老师的重视,有个同学还故意陷害他,让他在乐队重要演习时出丑。这都影响皮兹齐克成为一个容易紧张、神经质、渴望融入集体的性格。

  在第二个故事里,蒙克用堪称波兰电影史上最“投机主义”的一幕,解释了贯穿皮兹齐克一生的悲惨命运:他总是想投身进某一个集体中获得认可,但他靠的不是信念,只是下意识地按照当局者的要求进行选择;他狂热地渴求爱情与金钱,又揭示了他的小资产阶级立场。这确实是身处那样一个时代狂潮中的悲剧性人物。蒙克首先以皮兹齐克的“犹太裔”般的鼻子作为开场白,这个鼻子让皮兹齐克在大学里几次被人误会是犹太裔,也没有女孩愿意和他约会。于是他开始讨厌自己的长相,认为重要的是外表。他没有想到弱点在于“犹太人”。随后,他差一点就能与自己指导的女学生首次约会,却不幸撞见了30年代末期,波兰的街头政治集会,被人拉入队伍中。于是,全片直接反映皮兹齐克的政治投机立场的一幕出现了,他两边的政治阵营都不想得罪,同时喊着支持政府与反政府的口号。

  战后,皮兹齐克参加工作,先后做过律师与政府的报告员。第一次是因为被人利用,警察误认为皮兹齐克是为国外革命组织工作的地下党;成为政府公务员之后的皮兹齐克变得过分谄媚,甚至学会了打小报告、内斗等官僚主义作风,不择手段地想往上爬,讽刺的是,当他融入进新政府的官僚体制内,反而因为过分谄媚被同事与上级怀疑,厄运再次降临。再次锒铛入狱,皮兹齐克反而觉得监狱是最适合他的地方,不惜以任何代价留在牢里。

  皮兹齐克的小心翼翼反映了波兰政治时局的动荡不安,人民也在这样的政治时局中处于一个紧张、惊恐的状态。皮兹齐克缺乏政治参与感的这一特点,反而是“反英雄”的最好注解,他渴望的是一份幸福的生活,而剥夺了他的幸福的正是政治时局这个具有时代感的吃人的怪物。他是个无立场的“傻瓜”,他的遭遇令人同情。

  主演皮兹齐克的博古米尔·科别拉是犹太裔演员,蒙克本人也有犹太人的血统,电影里也真实反映出波兰严重的排犹主义倾向。对犹太人身份的惊惧,让这个好兵帅克似的人物,在某些方面与蒙克的境遇极其相似。蒙克本人在二战时期,因为恐惧自己犹太人的血统,隐姓埋名地躲藏起来;同时,他也存在意识形态危机。反法西斯成功后,大多数波兰人迎来的是对斯大林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失望。蒙克曾自称自己是左派政治人物,在战时和战后,他属于约瑟夫·毕苏斯基波兰社会党(PPS,波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党派,政治立场偏右)的积极分子;随后加入了斯大林创立的波兰联合工人党,在1952年,又被判定为“右翼政治倾向”与“不合格党员”身份,被开除党籍。通过对皮兹齐克悲剧性一生的刻画,蒙克用讽刺、自嘲的口吻质疑着社会与历史对小人物的无情碾压,有别于瓦伊达的浪漫主义,这是蒙克对社会历史的反思。而这部诞生于战后波兰的滑稽悲喜剧,被认为是绝佳的漫画式喜剧(1960年代,波兰的荧幕喜剧被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光芒所掩盖),在波兰电影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惜,这位伟大的悲喜剧大师,却在第二年不幸因车祸去世,只留下了一部半成品的电影。

  (原载于《看电影》杂志2017年5月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倒霉》影评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