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边城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5-08 03:1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边城读后感精选

  《边城》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城》读后感(一):老天恩赏才华的人

  沈先生的文字里面,有不少楚湘的方言,我是渝东人,两地的方言系统相近,有时候读到一句,格外亲切,乡下人淳良爽直的样子,扑面就来。

  先生善写意,湘西小城那种烟水轻袅、细风暖阳的感觉,写出来,就如往清水中点墨一般,一丝情绪在心里缓缓漾开,抓不着,辨不清,挽不住。只好合上书去看窗外,细细地再去回思那种感觉,余韵绵绵,字里面还有湿泥土和嫩竹叶的馨香。

  先生也善写少女心事,心尖尖儿上那一点儿痒,写得呀,叫人难奈。可他又总是把她们殷殷的期待,全都写到落空。这一点,倒颇似曹雪芹写大观园里面的女子。在他们笔下,女子都如春水,春水不能老,只能全部付诸东流。

  高晓松在自己的节目里面说:才华这东西,是老天给的,伸手就知道有没有。他那话的意思,是把自己也算进老天恩赐才华的一类人里去了。才华他是有的,但真不是老天给的,后天经验积累和知识沉淀的结果吧,算是个人才。

  而真正老天给才华的人,一生都是多坎难的,才高亦不寿,这是代价。所以你看有才的人,气质都清华,人比黄花瘦。高晓松那油脂气都快熏天了。

  这些年读下来的,近现代作者里面,老天给才华的,三毛算一个,张爱玲算一个,王小波算一个,沈从文算一个,他们才是天才。其他的,都不是。

  《边城》读后感(二):《边城》后感

  在当代无数不狗血就不罢休的雷剧衬托下,《边城》就显得无比清流,仿佛一阵清风,带来淳朴的清冽。

  倘若儿子喜欢上一个姑娘,那还不好办——娶了她;假使儿子喜欢上的姑娘喜欢上了自己的小儿子,那得看当爹的是不是个明理的了;而如果大小儿子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姑娘,那依据雷剧设定,往往可能纠结三角恋外加父母年代恩怨情仇……

  真怕大老二老因翠翠反目成仇,怕顺顺因儿子们同时喜欢上一个姑娘而从中阻挠,怕爷爷借着为翠翠好直接操纵了婚事……

  高兴的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它是《边城》,不是其他任何故事。湘西人的明理朴实,一如那个黑白色的年代,令人长吁一口气。

  相依为命的祖孙俩,年少稳重的兄弟俩,热心的乡里乡亲,青绿色的山,澄澈可见游鱼的水,勾勒出一副简单恬静的乡景。意想不到沈老的笔下,少女懵懂怀春的简笔如此教人心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自小父母双亡的女孩倒也生得健康,而且灵动,却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有着不谙世事的纯真。假如换了现代独立女性,还不前卫大胆地追寻自己的真爱,可翠翠只有来自内心的本能的爱,却没有人教她如何去爱。爷爷是好的,然而他在爱的教导上却颠倒了次序,女儿的事他一句没说,却教女儿怀着愧疚死去,又忧心翠翠的终身,过多卖力地掺和,致使大老“车路马路”都不通,致使二老误解他动作害死了大老……

  翠翠是个美丽简朴的女孩儿,所以她值得兄弟俩的倾慕,却也悲悯她的无所作为,从最初明白自己的心,到最末无尽的等待,她都没有为自己去争取。因而这个女孩在我眼中从文字最初的鲜艳靓丽逐渐褪色,溶于黑白。正如这个故事,从清丽美好中开笔,却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有些嘘唏。

  庆幸的是,敞开式的结局总算给了一抹希望,我宁愿相信大老只是去了他的桃花源,而不久,傩送就会撑着小船,在绿水青山间,在深夜梦回时,在翠翠的耳边,回响起他深情的歌声……

  《边城》读后感(三):边城

  

《边城》沈从文

一本小说合集,也有部分写的是凤凰古城。

小说里夫妇,如蕤ruí, 绅士的太太,潇潇。勉强能看懂。就是不太喜欢这种稍微有点别扭的文笔。相比较而言,更喜欢余华朴实无华接地气的文字。

前几个没什么兴趣,读完没啥印象,不太喜欢。

现在说明文,实在是没什么生存能力。一张图片,一个视频,远远比这种文字来的真切。

凤凰我去过,没有这么有诗意。

酒吧一条街,特产一条街,夜晚色彩斑斓的灯光。几乎是我去过的每一个古城的必备三要素。

从这本书来看,沈从文对爱情看法是悲观的,他笔下的恋爱时期的男人也没什么好东西。

“夫妇”写出了农村人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以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特征。

“如蕤ruí” 女人付出多年终于打动男人的心后,女人留信一封,就此别过。

“绅士的太太”老爷的大儿子和自己的三姨太搞在一起,随后大儿子又和年轻女子定亲,甩掉三姨太。正如小说结尾三姨太所说:“世上男人都心坏,只想骗女人”。

“潇潇”是一个童养媳,比自己的小丈夫大很多。潇潇被花狗欺骗搞大肚子并抛弃。沈先生又把男人写的很坏。

“三三”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边城”太长了。翠翠和大老二老的情意也写的着实间接。

啊,我不喜欢沈从文的文笔。看着不愉快,不通畅。

  《边城》读后感(四):细韵昆腔吟唱边城爱情

  之前看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集《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看后大失所望,断不敢相信那就是所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无冕之王”。于是特意买了其代表作《边城》,想看到一个真正的沈从文。不过这仍然是一本合集,收录了其“10篇最具‘人性美’的小说代表作”。虽然这本书被标榜小说集,但是其中的《市集》、《槐化镇》觉得更像是一篇散文,《静》和《屠桌边》也不妨看作是叙事散文,而小说《边城》中有些章节,也可以说是揉进了几篇散文在里面。整体来说作者从语言到叙事风格,到文章结构,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散文特点,而且文笔极其细腻,极其中国,如清风拂面般娓娓道来,让读者宛如置身于戏院,听着一出出唯美而婉转的昆剧,悠悠然绕梁三日。

  唯美的艺术形式必须有一个匹配得上的故事载体和结构,才能真正演绎出一个完美的小说。这便是《边城》。小说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渡船船夫女儿翠翠和城里船总两个儿子天佑和傩送之间的错位的爱情悲剧,是那种看到中间就可以猜想到结尾的故事。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故事,作者却讲的不紧不慢,把自然的美好、人性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分享给每一个喜欢它的读者,同时牢牢纠住了读者的心,让你焦急、忧虑,生怕得到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结尾。我想,正是作者对于这个时代的认识,对于湘西的熟悉,对于风土人情的熟稔,让作者清新脱俗的笔触有了很自然、很湘西、很唯美的外表,有了有血有肉、生动的故事呈现,展现了如湘西风景般纯净而真挚的爱与情,和人性的自然美。

  然而,这种轻柔委婉,举重若轻的写作手法和风格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纵观沈从文这两本小说集里的小说,在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和《边城》大体是一脉,但本人喜欢的不过其中少数的几篇。反观那些不喜欢的小说,比如两部小说集里均收录的《如蕤》和《绅士的太太》,同样也是作者的性情使然,但阅读起来总觉得难以入戏,完全没有再读一遍的兴趣。这两部小说不仅故事性一般,而且这种唯美的昆腔般语言和叙事风格又好像让故事里的主人公穿着戏服走上了大街,有着强烈的违合之感,不免让读者有了无病呻吟,或者拿腔作势的感觉,看起来生厌。

  说实话,这个读后感也是我写的最不顺畅的一个。也许正像看昆曲,非常喜欢却受众寥寥,不是因为不美,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太美,可能倒成了曲高和寡。不过这仅限于《边城》及与湘西那片土地有关的几篇。之后有机会一定要再读读他的散文,不知又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美丽。

  《边城》读后感(五):我的眼泪为何而来?《边城》

  (本人写读评完全是自己写着玩,说一下读完后的感受,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毫无条理。如果有豆友不小心点进来了,可以毫不犹豫的退出)

  读完了《边城》这一篇。从开始我就大致猜到了这是怎样的故事,小说里兄弟爱上了同一个女孩子会有怎样的好结局呢?恰巧我这几天才看完《香蜜沉沉烬如霜》,从开始这完完全全就是一出悲剧的设定,所以我一直期待沈从文能够给我惊喜的。

  我妈妈在写《边城》的毕业论文,闲聊时说到“《边城》成就了沈从文,沈从文也成就了边城。”我很好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故事,到底美在了哪里?于是我打开了这本书,我以为《边城》是一篇很长的故事,没想到却只有短短几十页。

  我觉得沈从文用词很“轻”,整篇读下来我并没有觉得有很大的转折,但故事就这样从安静的美好变成了悲剧。让我的眼泪都不知道从何说起。

  翠翠情窦初开时十四岁,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懵懂情史”,小学好像就开了,虽然现在想想小学真的是什么都不懂,完全是闹着玩儿。十四岁初中了,我应该算是懂了的吧。虽然翠翠生活在那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纯朴小镇里,但应该也渡过很多新娘,有多少姑娘十四岁就已经嫁人了(我是感到小小的震惊的),真的连给大老明确回复的勇气都没有吗?感觉自己不愿意,不爱就要说啊!

  翠翠的爱情,她祖父却像是个主角。知道了什么也不和翠翠说,只管闷在心里,想一切自己解决。可这些总都是翠翠的事,她虽小不懂,可也不该瞒着。最后瞒得自己生病,熬坏了自己,还惹了一身腥。这或许是女儿赴郎君,给他留下的后遗症吧。

  悲剧结局二老傩送也有份,后遇上翠翠的大老天保都表明心意告知父母请人去说媒了,他早早有了心意却不动,就算翠翠心意属他又如何?白白让大老去乱了翠翠和她祖父的心神。况且翠翠才十四岁,初次见面黑灯瞎火,再次相见时人都不认识,留下的只是懵懵懂懂的美好罢了。却在大老表明心意后又有所表示,这简直就是悲剧!

  初遇傩送后,我便想如果我是翠翠,必定要等到祖父去了才会嫁二老的。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已经七十左右了,失去了姑娘,上天可怜留了个小的,离开了翠翠多孤独啊。翠翠又怎么安心呢?如果祖父去了,翠翠身边没有一个人陪着,又该多孤独和无助啊。却不想二老没来却来了大老,大老又去了(我没怎么明白大老去了和祖父有什么关系呢?这难道是时代的代沟?)

  故事描述“平平淡淡”,感觉很老的故事却莫名的打动了我的心。以上算是胡说了我的“悲怨”和一些想法,细想还真不知道我的眼泪为何而来。

  《边城》读后感(六):一幅黑白色的人物山水画卷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欢。凤凰含章新出版的《边城(纪念版)》汇集了沈从文老先生最著名的一篇文章《边城》和其他九篇短文,主要都是写人物和感情的,细读下去,很能使人深思,令人思考,给人启迪。

  说到沈从文,就容易想到湘西,,毕竟沈从文老先生是湘西人,又写了许多关于民国时期湘西的文章,让大家特别是未曾去过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知道湘西的人文地理状况,就象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向你细细诉说着湘西的一切。

  《市集》主要讲述的是在湘西市集赶场的情景,底层社会人物的形形色色的表现。《静》写的是两个孩子在辗转途中暂居别处等待家人团聚的焦急和期盼心情。《槐化镇》主要是对槐化镇这个地方的地理描写。《屠桌边》、《夫妇》、《萧萧》和《三三》写的是民国时期湘西各种底层人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地苦苦挣扎生活下去,象一部旧时湘西生活记录片,记录着湘西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如蕤》写的是一个家境富有的女大学生的一段感情经历,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对爱情、家庭的理想定义和感受。《绅士的太太》,我感觉有点象浓缩版的《金粉世家》,写出了民国时期妇人在当时的婚姻里种种状况,能够体会出那时的女人所处在的社会现实状态和生存状态。

  《边城》是这本书中的重中之重,我想喜欢沈从文作品的人肯定都看过这篇小说,也一定都会喜欢这篇小说。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跟着爷爷在溪边撑渡船讨生活的女孩被两兄弟同时喜欢上了,却因种种原因和状况,到最后只剩下女孩孤身一人还在溪边撑渡船,开放式的结局令人遐想连连。不知道别人心目中的结局是怎样的,但在我心目中这个结局不一定是Bad End。我个人认为,其实沈从文老先生已经在书中给出了他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横竖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尽管爷爷在翠翠嫁谁的问题上有点优柔寡断而造成悲伤的后果,但老人坦荡的风骨还是令我敬佩:“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儿,结实一点儿,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整本《边城(纪念版)》都是写的小人物、小地方,他(她)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行动,只是在小地方凭着本能生活着,却也让人看到了许多美丽的瞬间,人性的真、善、美的一面,也让人对湘西的自然风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宛如一幅黑白色的人物山水画卷。

  《边城》读后感(七):回响在湘西大地的田园之歌

  提到湘西,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沈从文”这个名字。虽然凤凰古城的乡风民俗本身极具吸引力,但如果没有沈从文,又有几人会流连这湘西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湘西的水滋养着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反过来回馈湘西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丰收,人杰地灵,莫过于此。

  传统文学理论都把沈从文归为京派,但京派是相对于海派来说的,京派作家的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老舍的北京和沈从文的湘西,都是原生态,但老舍对北京的爱与对旗人的复杂情感,与沈从文对湘西的理想化描绘是完全不同的。艺术源于生活,也许这就是长在皇城的老舍与来自湘西的沈从文题材风格迥然不同的根源。

  毫无争议,最能代表沈从文的作品是《边城》。那小溪边的人家,乡间质朴的人民,热闹的节日氛围,无不让人心动。在这人心险恶的时代,《边城》流露出的纯真与美好显得弥足珍贵。虽然其中有不少沈从文理想化的成分,但这田园牧歌般的纯净不论是在当时战火纷飞的中国还是现在,都已成为绝唱。沈从文之后,再无文学世界里的清秀湘西。

  好久未读《边城》,近日再读,有了很多新的感想。年少时只觉得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如风景画一般传神、丰富,对端午节、中秋节的民间活动的叙述热闹、有趣,全然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肤浅。如今又见边城,翠翠还未真正开始就已结束的悲剧爱情、失去爷爷后的痛苦与无助,使我重新意识到,在清新的田园牧歌中,忧伤也是主旋律。《边城》实际上还是悲剧色彩很浓郁的一部作品,这与沈从文本人敏感的气质极为吻合。

  《边城》的篇幅很短,因此含章文库的这本书除《边城》外,还收录了沈从文其他一些中短篇。它们的文风一致,多以女性为主角,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诉说着淡淡的哀愁。我们知道,京派看不上海派过分商业化的写作,对左翼文学将政治带入文学的理念也持批判态度,但这不代表京派作家不关心民族安危。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对抗日战争时有涉及,对战争打破日常生活的平静,他是很痛心的。在《静》这一短篇中,最后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尾,是对战争委婉的控诉。沈从文一度遭遇误读,以致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转向民俗学领域的研究,没有多少文学作品面世,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无论有着怎样不同的经历,似乎都有一种从小溪边走来的神韵。也许是湘江水赋予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样的特殊的风格,使得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地域印记。

  很多游客慕名前往湘西凤凰古城,慕的多是沈从文这个名。忽然想起某作家有篇散文中提到,去湘西一下车,就会有好多十几岁的女孩子围上来,说:“买束花送给先生吧。”这位先生就是沈从文。从文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会对今天热闹非凡的湘西做何感想?当曾经的田园牧歌不再纯粹,我们只有从作品中找寻那失落的文明。

  《边城》读后感(八):心中的水墨丹青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必然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以及可读的无限性这四点共性。创作于一九三三年的小说《边城》,开创了对湘西地区特有风土人情的描绘先河,连同沈从文一系列以湘西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一无二的“纯美湘西世界”。

  沈从文曾经在《湘行散记》中提到过《边城》的创作,这个故事原本取材于真实事件,经过了作者的加工创作,因而变得如诗如画般唯美动人。初读《边城》是在学生时代,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对文学的感悟,都仅仅停留在遣词造句之优美,笔触的纯净,人物的一言一行之上,自然没过多久便把情节给遗忘了,徒留一个“美”字印在心间。如今再读这部作品,依然是美的,但却看出了更多人性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创作上的东西。

  靠撑渡船为生的老船夫从来不收乘客的报酬,还买来烟叶和茶赠送,与外孙女相依为命;靠身体交易的娼妓,既重义轻利,又守信自约,在淳朴的民风之中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日子,没有人轻视或鄙夷;有钱的船总和没钱的船夫之间没有门第观念,只凭年轻男女们的自愿来决定是否联姻……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理想,即便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恐怕也难以实现,反而是在原始如牧歌般的少数民族地域才有可能存在。沈从文笔下的茶峒,如同一个水墨丹青描绘出的童话世界,单纯、美丽、凄婉却不伤感。人性之美、之善,湘西之自然淳朴、秀丽多姿就如同流淌的溪水般清婉、悠然、绵长。散文般的随性恣意与小说的含蓄细腻糅合在一起,把一个少女的心思和一个老者的犹豫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来翠翠并非不喜欢傩送,她只是从懵懂到羞怯,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原来爷爷并非不知翠翠的心思,只是有着难以言明的苦楚才促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原来小说的结尾可以这样令人魂牵梦萦……“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仅仅这一句,已经足以穿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经典。

  纪念版《边城》之中,除了小说《边城》、《三三》、《萧萧》、《绅士的太太》、《如蕤》、《夫妇》、《屠桌边》、《静》等中短篇小说之外,还收录了《槐化镇》、《集市》两篇散文。小说均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把乡村与城市少女的不同、人妻的各异、风俗人情一一展现于读者面前,而两篇散文点缀其间,和小说中的湘西风貌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不失为一种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编排方式。不过,耐不住急迫心情的读者不妨换个方式,从最后一篇读起,定会体味到不一样的阅读心情与笔下风情,发现时空带给我们的别样惊喜。

  再读一次《边城》,再梦一回湘西。圮坍了的白塔修好了,歌声、梦里、溪水蜿蜒的茶峒,翠翠永远在等着那个将她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就如同我们心中定格的一幅水墨丹青,瞬间便是永恒。

  《边城》读后感(九):边城,坐落于哀乐之间

  《边城》,很短的故事,读后泛起淡淡哀伤。

  茶峒真的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既不是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城,也不是繁华的大都市,只是一个边远的小城,却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似桃花源,却又比它更接人气一点,就是这么温暖的一个小城。若要比做一个女人,那就是温温婉婉的,笑起来淡淡的,清新安详的女子。我向往那里的生活,或者说向往在沈从文记忆中美好的茶峒的生活。不像都市里那些“绷紧的箭”,又不会有农村里苦痛的脸,人们辛勤劳作,过得恬静安然。那里的人是淳朴的,祖父与过河客、卖肉人争执谦让;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仿佛是刻入骨子里的,以诚相待、相互友爱。

  短短的故事,剧情不像暴风雨样剧烈的大起大落,而是像潮汐一样自然的涨落,涨落间拭去你堆起的城堡,留下一点鼓起的沙堆。看,连天保和爷爷的死,都述说得如此平静。当然也会感到悲伤,但不是钝痛,而是慢慢的,随着呼吸,很淡很淡却又让你感觉到它存在的痛。要说结局是谁的错,我觉得其实不能怪谁。难道要怪那个一心为孙女好的老船夫么,还是怪害羞得一直没有表明心意的翠翠,或是一心为儿的顺顺,其实算来都没错,只是那么多的没错恰恰铸成悲剧吧,但是结局一定是悲剧么,又不能确定。我们无法知道傩送是不是真的不会回来,沈从文到最后其实都没有明确下定义,他的心里也许也是满怀期望的,也许傩送很快就会回来呢,回来迎娶翠翠,最后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但是仿佛又有一两道杠挡在中间,天保的死,傩送和顺顺都不会释怀的吧,翠翠知道爷爷的奔波操劳是为了自己,爷爷的死她心里也不会放下,于是大家心里都有一道疤,就算傩送真的回来和翠翠在一起了,两人今后的生活真的会幸福快乐么,不知道。

  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父子爷孙间无私的爱、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兄弟间诚挚的爱,哀乐由爱而生,但爱不因哀乐而终结。

  我幻想着边城的生活,在那个记忆中的湘西世界,在山山水水之间,那里的人淳朴善良,有一家像顺顺一样的好人家,也有像翠翠爷孙俩一样相依为命的人家。一切都还未开始,没有人离开,没有人逝去。一个那么接近桃源的地方,一个比桃源更可爱的地方。

  《边城》读后感(十):《边城》——她并不如意,她足够美好。

  ——它具有的“人性美“光辉,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

  平凡、琐碎中的故事,涤荡出琉璃般的存粹与凄美。

  带着崇敬,我小心翼翼的翻开了这本书;对它溢美之词,不言他说,如上面的介绍一般真实且不刻意;

  同样真实不刻意的还有这部小说中刻画的每一段文字,温暖祥和,如茶峒边城的那条清澈的小溪,其实边城里描述的倒不多,留下印象的只有那吊脚楼、赛龙舟、酒庄、船总顺顺的家、还有最后篇幅里出现的碾坊。这是一篇围绕小溪上渡船开始和结束的作品,生老病死,四季交替,吵闹和平静构成的生活,普通到不能再普通;

  沈从文的文章带有谦卑,带有对最真实湘西世界的崇敬之感,文字小心翼翼般一个个走进我的心里,像溪流般平静甘甜。

  自然朴实的乡野生活和边城生活的碰撞,却不见火花,更多的是让人惋惜而曲折的心里对话,爷爷和翠翠还有那只小黄狗,终日为来往的人渡船,在热闹的节日里,也会去往喧闹的茶峒去赶个热闹,喝个小酒是爷爷的最爱,他的热心耿直,受得十里八方的尊敬。爷爷唯一的心结,便是翠翠妈当年的过往,在翠翠身上,他想更多的是为她找个靠得住的好人家,

  他一生在为小溪两边的人渡船,也何尝不是为翠翠在渡船。

  镇上最有出息的大老、二老都中意翠翠的时候,当二老和翠翠都心有爱意的时候,却发生的大佬的事故,产生了莫可名状的心里隔阂,这挥之不去的念头占据着船总顺顺、占据着二老、更占据着爷爷脑海,时不时要出来挣口气。

  这隔阂也源自两家对自己亲人最自然的爱,爷爷爱他的孙女,顺顺爱他的儿子,二老爱他的哥哥。变故的产生好似在平静的小溪丢下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打破了彼此心照不宣的过往,除了爷爷死皮赖脸的为翠翠,谁都不愿提起;

  你可以说,大老的死源于爷爷的拒绝;

  你也可以说,爷爷的死源于顺顺家和二老的拒绝;

  但这个世界找原罪容易,解开心结却无比艰难;

  那确实是一个闭塞内向的乡野世界,所以才能让我们用最靠近的心思去体会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我们仿佛在那条渡船的小溪,伴着淼淼的水汽,若有若无的看到翠翠娇羞的身影,她小心翼翼的看着远方,还有身旁一直想要保护她,那个不曾离开的小黄狗。

  最后的结局,那个浪漫的二老,那个曾在月光下为翠翠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慢慢扶起的年轻人还没有回到茶峒来,他可能仍觉得对不住大哥,或者是觉得对不住爷爷。。。

  也许,他不会归来,也许就在“明天”。

  渡船的人依旧在守候,溪水依旧平静不起波澜。心照不宣的四季过往。这也许才是那普通而真诚的生活——她并不如意,她足够美好。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边城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