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是一本由大卫·F·史文森(DavidF.Swensen)著 著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015-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精选点评:
●可以和《不落俗套的成功》一起读,主体内容几乎差不多,因为作者就是这样管理耶鲁基金的。
●全方位立体的解读了机构投资,理念、配置、人员、定性定量分析。最主要的理念张磊很好的诠释了就是守正,遵循极其严谨的分析后的资产配置决策,遵循长期投资理念规避各方面短期利益追逐的风险。不仅对技术、工具和金融产品进行了解读,也对人才选用,组织建立,机构和投资方、客户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个人看来是机构投资的极高境界,实现难度极高。
●读完觉得他和巴菲特一样厉害。(甚至在系统的管理大规模机构投资的组织和机制上比巴老更有更多心得)。投资理念:资产配置、择时、证券选择。一堆大佬背书:楼继伟推荐序;中国弟子高瓴资本张磊引进翻译。
●有长期稳定的负债端才能谈资产配置,国内的情况就是一年期的资金就叫长期资金了,时间是投资者最长情的陪伴啊
●相信没有比捐赠基金更在意长期收益了,因为他们是需要在收益率和持续支出之间做出平衡,这一点实际上和个人资产组合管理很像,有持续收入和支出,还要注重长期收益。资产配置组合和再平衡的思路,以及资产类别的分析选择,包括对固定收益的嗤之以鼻,都让人印象深刻。
●投资管理。非金融背景的人初读会有些难度,写得范围广、内容精炼,适合从业五年的人细读。对于其他读者,不推荐。
●很全面的一本书,不过技术层面的东西没怎么写
●证券选择和择时对投资收益没有任何实质性贡献。长期来看,基金投资收益的变化中大约90%可以归因于资产配置政策的变化。
●韭菜还是读读书吧
●2018-10-21 亚马逊 46.00;2018-11-08至2019-02-03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一):资产的组合和组合的再平衡
按照本书内容,对于机构或者个人,投资根本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就是资产的组合和组合的再平衡,虽然本书讲的是机构投资者的方法。
本书有一个出发点是,历史数据表明,主动投资难以获得相同风险下的超额收益,被动投资可以简单做到享受历史数据证明的市场收益,尤其是股票这个品种可以轻松战胜通货膨胀,只要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的组合。这个道理是不是看起来非常简单?
本书内容方法提炼出来简单的说,首先是确定自己所投出资金的目的,然后是根据这个目的建立一个资产的组合,再次是根据组合中各种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低买高卖,使得这个资产的组合实时地恢复初始的比重,以保证持续符合所投出资金的目的,客观上实现了逆势投资,并可以获得额外奖励的收益。
但是,你真正相信并打算实践这看上去并不难的方法吗?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二):细读史文森的《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1.史文森是学院派与实战派的完美结合。投资者既要有学院派的严谨,也要有实战派的务实。
2.作为需要给与高校持续有力财政支持的长青捐赠基金管理人,史文森坚持独立判断,时刻都在为最坏的时候做准备,加大另类资产投资保证基金合理收益的同时通过分散化投资避免犯毁灭性错误。投资机构应该立足自身特质和优劣势制定核心的资产配置策略。
3.在完成资产配置的前提下,进行实时再平衡操作。再平衡可以看作策略化的逆向投资,需要高度的理性和立足长远的眼界,才能避免受市场情绪影响随波逐流。
4.针对私募股权资产类别的评论一针见血,私募股权基金需要保持适度规模、正直团队、独立判断、合理激励,GPLP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的长期投入和承诺,于我心有戚戚焉。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三):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差异
断断续续把这本书读完了,是一本适合机构投资者读的书。 机构投资者跟个人投资者有很大差别 1.机构投资者有业绩考核,要季度、年度考核。而个人投资者是没有的。这就导致了机构投资必须进行“再平衡操作”而个人投资者是没这个压力的,可以一直持有。 2.机构投资者掌握信息更多,拿的是别人的钱来做投资,情绪上有隔离层。个人投资者很多时候情绪浮动太大。 3.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目标是不一样的。机构投资者就是为了获得相对排名或者是绝对收益率,以期在市场上募得更多的委托资金。而个人投资者应该是追求持续问题的,能战胜通货膨胀率的收益。这一块又决定了,资产配置方向是不一样的。个人投资者应该更加追求平衡,时间和收益,波动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是一种均衡。 4.对投资人的选拔是不一样的。机构更看重长期忠诚和稳定,个人更关注短期的收益博弈。
很多时候,个人投资者真心需要化繁为简,没必要把理财弄的太复杂。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四):读此书就好像在读爽文
非常好的一本书,作为资产管理从业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体会,对作者所提到的种种观点深有感触,受益匪浅。看书如见其人,只有身经百战又勤于反思总结的人,才能如此细致和深入的对投资中的所有环节了如指掌,娓娓道来。作者非常富有洞察力和悟性,又具有崇高的品格,对行业中所存在的种种乱象毫不避讳,一一戳破,读此书就好像在读爽文,全程干货,字字珠玑。提炼几点个人读后感:
1.最简单的是最有效的。
2.投资领域充满了利益冲突,处处都有坑,最靠谱的方式是亲力亲为,做足功课。
3.将时间拉长来看,投资股票的整体优势高于投资债券。
4.华尔街设计出来弯弯绕绕的产品,是为了用复杂性掩盖不透明性,利用信息差和知识差从投资人的口袋里掏钱支付自己的高薪,却不为客户创造任何收益。
5.现代金融发展的十分精密和复杂,但投资的核心没有变,只有价值才能创造回报,抓住了价值的锚,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巴菲特和张磊所主张的)。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五):对小投资者的启发
春节假期看了大卫·史文森的《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张磊翻译哦!)。很有启发,这里罗列一下:
· 分散投资是「免费的午餐」,能在降低波动性的同时保持预期收益。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找到收益率类似、相关性低的大类资产。
· 「再平衡」的目的是维持组合的风险,但还能意外增厚收益。耶鲁基金进行的实时再平衡带来了1.6%的超额收益。
· 投资者应该在有效边界上寻找自己的组合。简单地说,一个理想的组合是——比它收益高的没它波动小、比它波动小的没它收益高。(这个很有启发。我觉得可以把波动性、预期收益再扩展到费率等维度。也就是在一个n维的空间中选择靠近边界的投资标的。)
· 耶鲁基金最大的亮点是各种各样的另类投资。捐赠基金的成功是冒进(在低谷力排众议进行价值投资、积极拓展另类投资的范畴)和克制(分散、再平衡、纪律)的结合。
找了一下耶鲁基金2020财年的组合,非常非主流——美国股票只占了2.25%。与市场无关的「绝对收益」类别占了23.5%。在2021资产价格普遍偏高的大环境下,这点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