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黎高速是山西省最东的南北纵线,从长治市的黎城县,一直到大同最北的天镇县。相信三晋本省的乡民大多数不知道这个小县。假如山西是一个国,天镇就是晋北边关重镇。
也算点儿应该知道的地理常识吧。山西省的邻省兄弟不外乎几个,河南,河北,陕西,内蒙古。边界有几县可以鸡鸣叫三省。包括黎城,左权,芮城,河曲等几县。其中也有天镇县。站在采凉山与燕山接口的新平堡山顶上吼歌,内蒙古和河北那边听的响亮。
天镇县,古代归马邑(今朔州),云中(今大同)等管辖,隋唐时人口不多,戎边兵营驻扎。辽代时才始有明确的天成县。大清时设军事守护为主的天成卫,镇虏卫,雍正皇帝将其合二为一,易名为天镇县。
早春二月下天镇。
省城这边已是沿河看柳,树冠氤氲薄薄的翠雾,和风习习,大有春天回归的初暖。到了天镇县,春天醒来至少晚半个月多,春绿才在枯草之下蠢蠢欲动。放眼望去,农田已有人晃动作业,时而可见缕缕焚烧秸杆的青烟。大地一片苍茫,远山雾气朦胧。
天镇县对我来说不算陌生。因为系着亲缘的丝线。只是因偏远没来过。天镇县养育了我叔父一家数口人。叔父是老铁路职工,曾在天镇县境内的永嘉堡火车站做过站长。铁路工人四海为家,分配在哪里就得扎根生枝。婶母是当地土生,我4个堂弟的童年都在这里度过。按说与晋中也就4百多公里,但绿皮火车时代,咣当咣当得十几个小时。有的空间距离是相对感觉。紧挨大漠的塞北,雁门关外,就觉得是很遥远的地方。大约十年前,终于来过一次天镇,那是专程过来送别我的叔父。他活着时没有来天镇跟他老人家相聚过,倒是生离死别,奈何桥头张望。悲哀。
也算和天镇的缘分了。
那次来这里又不开心,更无心东张西望。又是严寒的冬季,四下里萧瑟,朔风吹的猛。农户村庄窝在采凉山穹窿下,家家低矮的房屋似乎在寒冷中猫爬在地面。偏远的荒芜,穷困,初次对天镇的印象。送走了叔父,匆匆打道回府。
敕勒川,敕勒川,风吹草低看牛羊……
天镇往北不远就是阴山的南坡。阴山光秃秃的,这首美好的歌曲却唱颂了千百年。大漠风吹,草原茫茫。好多蒙古族的歌就是阴山坡下唱岀来的文化。阴山是我国北部东西横亘的一座大山脉,东北与燕山,太行山衔接,向西绵延至呼和浩特,包头直到巴彦淖尔。阴山是一条地理分界线,是我国大陆季风与非季风气候,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阳山更是自古一条文明交合的碰撞地带。读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不能不知道阴山。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中原农耕文明,争夺,厮杀,几千年火花不断,血光闪烁。两千多年前就吟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西汉就喊着,北魏又继续喊着,元朝被大明朝朱元璋推翻,阴山又成了天堑。千年华夏v万里江山,北部有两道天然的国防线,内是号称天下雄关之首的雁门关内长城,以及北方一线的若干关隘。秦时建明朝修。外防的头道关是阴山。阴山失守,江山不稳。大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大唐朝与突厥的战争,大宋朝与契丹,大清平息噶尔丹等中国史诗级的大战争,几乎离不开这座山。
到天镇看什么,看长城,读阴山。阴山并没有漪漪美丽的山水风光。尤其在天镇县远看阴坡,一团黑影,骨格棱棱,肃冷风硬。阴山近处也见识过。从呼和浩特到草原重镇包头市,高速就在阴山南麓一路西行。酷冷的阴山横在右边,雄奇巍峨,身体很少披挂绿衣。真象不苟言笑的大漠铁汉,镇定冷峻,让人肃然起敬。
这一次来天镇是清明节前。来之前做了案头功课。天镇有什么看头,心里总得有个数。现代人岀门,总得有一笔帐算,看风景,游质量,A级景区,4A5A是顶级。天镇县没找到一家3A。其实文化的深厚与A级没有P的关系。忽略了的文明原物多的是,只是缺少外表的华丽。有些景区是钢筋水泥加颜色的堆沏,弄些名贵华草穿了衣,涂脂抹粉弄上个xA级,那才是草菅人眼。
有些旅游景点说不来什么评估级别,但很值得去看看。比如天镇县。你站在阴山脚下,远看一片起伏不平的坡地,寥廓广远。不是一般的天空和大地,这是历史的天空,这是时空的穿越。你站着的这块地,也许汉武帝刘彻踩过,唐太宗李世民的战马踏过,杨令公和他的杨家将们扎过营寨……
来天镇领略长城文化,必须到“李二口长城”,到新平堡明长城遗址转转。来这里静静佇立,感受天镇的魅力。
下了天黎高速天镇县岀口,然后转道奔李二口村。不到十年时间,天镇县发生的变化实在不小。过去,山西省的国家级省级贫困县掰指头数过来,天镇及其相邻的阳高县,总在穷字头的前几位。
擦身县城而过,齐整的林荫大道,两旁时尚的楼群正在拔起。高楼大厦虽不及它县密集,但新区建设感受到盎然生机。特别注意路灯的式样别岀心裁,朵朵莲花瓣开放,文化的撩人。
一条通往李二口长城的旅游大道修的好,可能也是天镇的一张脸面吧。
天镇的地貌,靠阳高盆地的这边一马平川。据传是亿万年前燕山地壳运动造成。往北走渐显丘陵地带。旅游路沿线的村庄,农家院依旧,外墙进行了一水儿的灰白色喷刷,显得整洁干净。过往的村庄很少见人。逯家湾镇过去不远就到了李二口长城脚下。
长城就在眼前,倚山而建,逶迤伸向天边。硬化了的小型停车场,还有稀落的游人。
爬过北京的八达岭长城,还有山西明朝的内长城,雁门关。那是城楼耸立,气势磅礴。秦砖汉瓦的华丽,浩荡宏伟。实际是皇城根儿或者重要关隘的少部分精品。多数的长城是夯土板筑的土墙。李二口村的长城,从战国赵武灵王起开建,秦始皇时期大建,接着有汉长城,北魏长城,隋唐长城等。基本是高大的土墙为主。就地取土材,劳动力的结晶。以前记载宋代没有修建过长城,可在山西管涔山岢岚县境内近期发现了石沏的长城。
冷兵器时代,历朝都修长城。长矛大刀,垒墙堵敌是重要国防消耗。
李二口长城在阴山东坡,这里最有味道的是集中了秦汉朝,北魏,明长城的几朝长城原创,代际相隔一千多年。密集度很大,土夯的高大长城遗迹处处可见。近处看长城的土夯板筑,毎层约有20公分厚度,这样层叠累土,高到6到10米,地基宽有8米左右。长城倚山势坡度,逶迤而上。笔者爬了几十米,马上感到气紧喘息。可想而知,古代劳动人民每建一次如此浩大工程,得征集多少民夫耗资费力,想想就不寒而栗。
土长城也有严格规制。做工毫不将就,相对我们现代人贪污做成的钢筋水泥豆腐渣活,足够蒙羞。千年经自然磨蚀而不倒,就是见证。
土长城每隔50米上下,就凸岀一段较大的敌台。大概是为军事防御,也是对墙体的稳固支撑。长城的防御体系,一般500米设立一个“墩”,每墩有3至5人的战斗小组。墩内士兵按例用烟火等方式沟通联系。如遇紧急军情,外敌来犯,烽火台狼烟升腾,很快报告惊动京城朝堂。荒郊野地,戎边兵士也没有象今天的军人领取津贴或工资。沿长城近便处,朝廷每墩划拨几十亩田地,让兵士自己耕作,筹资生活和花销。边防军的条件当然是异常的艰苦。
李二口长城,还是“错长城”,文化故事还是有岀处的。
错长城是指明长城修建时期的笑话。
一个版本是明嘉靖年代,李二口村长城的督修将军,带领成千百的士兵干活。他上下奔走,指拨呼喊,不免就口干舌燥。于是,将军便下了工地,跑到附近的村庄去讨水喝,趁机也歇息片刻。不想这不大的功夫,长城就偏离了设计,错修岀5里。将军回来一看,叫苦不迭。
另一个版本。李二口长城景点停车场立着一块石碑,石碑后说明了“错长城”的原由。
明世宗时期,李二口长城修建。此处属于接壤地带,南面工程的管辖衙门是大同镇总兵,北边负责的是宣化府的干部。北边的沿山修过来,南面的修到了平地上,错位三十多公里,接不起来了。朝廷督修官震怒,要追究错长城的责任。宣化府和大同府的官员各执一词。宣化官员说倚势而建,节省农地。大同总兵官说为战事之效,为应援方便。说的还都挺有道理。最后不了了之。
纸币印刷偶印岀一张错币,增值无限。一段错长城,才成就了李二口长城的名气,得以传奇千秋。
气喘吁吁的爬了半坡,倚长城远处瞭望,浩渺空旷,遐思无限。长城一旁的镇甸,就是曾经的边塞新平堡。新平堡历朝是边关重地,又是大同边镇三个重要的贸易口岸之一,以长城为界,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易货来往,大漠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所以长城文化是天镇的独特风景。来这里不是看一道建筑遗存,土墙敌台。是感受历史的风貌,引发畅想,历史文物的意义如此。重温老祖宗开疆扩土,经天纬地的战争风云史,站在长城边际,不自觉的会浸染历史沧桑的风骨。
天镇县的长城文化特别。县城西墙保存着一座寺院,慈云寺,号称北方巨刹。重庆也有慈云寺名声显赫,天镇县慈云寺知之不多。天镇慈云寺唐代初建,现保存的是明清时的格局。几进院落,气势宏伟。尤其钟楼的形制,蒙古包圆帽般的穹顶,吸收了元代外来的建筑风格,为国内罕见。塞北建如此的名刹,也是边塞文化融合的见证。当时是为历代将士的亡灵及时得到超度之需。
天镇变了。2020年已摘去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城里热气蒸腾,正掀起开发的高潮。据了解,天镇县已发现有矿产资源近40种,黑色有色的宝贝躺在脚底。在县城附近,还发现了品质很高的温泉资源,内储有7亿立方之多,真是令天镇人欣慰。
无名的小县天镇前景宽广。长城文化,阴山边塞风情等,想要阅读历史就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