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牛仔路漫漫》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日期:2021-05-05 04:32: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牛仔路漫漫》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牛仔路漫漫》是一部由Dick Richards执导,Gary Grimes / Billy Green Bush / Luke Askew主演的一部西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仔路漫漫》精选点评:

  ●西部片中的西部片,黑我基督徒为哪般

  ●每个牛仔在谈论女人都是那么单纯天真吗?最后却是个温暖而忧伤的故事。

  ●十星电影!最喜欢的电影又多一部!太棒了,70s的电影就是电影史的巅峰!这片在心中的地位和《粉身碎骨》有得一拼! 反类型西部片,短短一个半小时不到十来个人性格能力各异,造型拉风,特别是那个下巴像马德森一说话帽子就挡住眼睛只露鼻子嘴下巴的cowboy。所有人塑造得有模有样不说情节的情绪方面把控得也是一波三折太复杂了!大师级作品。里面多次看到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的枪战视角也简直猎奇!前卫! 立意也是一样真屌!如果说《粉身碎骨》里最后撞向秩序的道奇挑战者是最热血最具有浪漫主义的嬉皮士精神,少年心气的话,这片就是它的回音:一腔热血后号应的人全部壮烈成仁幸存下胆小青涩的自己一人才是最震撼的吧!简直就是年少轻狂的终结!正好结束全片为了体现少年视角而拍出的那些单纯的自然风光!太棒了!以后有时间再看一遍!

  ●粗粝原始的美感

  ●无英雄,近乎写实,牛仔的黄昏。

  ●好电影!没有《红河》那么宏大细致,但粗线条的人物和质感带来的感觉非常真实。

  ●结局有那么丢丢可惜,他始终没开出那一枪…

  ●

  ●明媚而忧伤,就像九月的天一样

  ●结尾

  《牛仔路漫漫》观后感(一):西部残酷篇 无法又无天

  马鸣狂风卷 牛哞大地颤

  夕阳美景好 班卓抹异彩

  夜色正昏聩 万兽突奔走

  一人先撞死 报仇乱枪作

  四命赴黄泉 小子单奔行

  被劫失宝枪 酒馆找新帮

  劫匪河边亡 阳关徐漫漫

  巡夜见独眼 被打再失马

  火铳频轰鸣 首度枪伤人

  行处扬土尘 哨声并口琴

  口吃喷沫星 酒保拉皮条

  缴械输地蛇 两番遭羞辱

  上帝选民坚 舍身来救援

  大战前狂笑 惨烈同归尽

  空怀救世志 书生多误事

  一枪不敢发 害死多少命

  血染和平地 人民反离去

  埋葬逝去者 弃枪奔未知

  这正是:

  西部残酷篇 无法又无天

  枪杆压过法 黄沙遮满天

  往来亡命客 皆付荒芜间

  空留苍凉味 化作马蹄烟

  《牛仔路漫漫》观后感(二):西部牛仔养成史

  这部70年代的老西部片“漫漫牛仔路”,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青涩少年想作酷酷的牛仔,赶牛路上不断地成长,而最终。。。

  我对美国old west那段历史非常感兴趣,痴迷于西部片,西部小说,不亚于读书时候对武侠小说的热爱。就像中国的武侠,西部牛仔也是青少年的偶像,尤其是在美国。荒蛮的西部,快马快枪,肆意恩仇,这是牛仔留给世人的形象。我也臆想过在正午的阳光下,破落小镇的砂路中央,配着西班牙吉他背景音乐,我霍然拔枪连珠开火,是银光闪亮的Colt M1873,加长管的那种,对方颓然倒地。酒吧blonde女招待飞扑入怀,必须穿着低胸束腰的那种,深情又无限敬仰地对我道:“you made it”

  要如何成为一个牛仔?这部片子简直就是科教片了,不遗余力地给出了众多细节。

  首先,你要有基本的骑马技术和成为牛仔的热忱,片中的男猪脚就是这样一个西部农村少年,嘴上还没长毛,瘦得一把骨头。凭着热忱入伙了赶牛队做了打杂。

  枪要自己买的。男猪脚在集市上花了4美元买了把二手枪配皮套和皮带。片中给了特写:裤带上是不挂枪的,挂枪皮带直接围在裤子胯部,这枪带和裤带一样,是大大的日字头皮带扣。枪套上头穿在枪带上,下面有根皮绳绑在大腿上,免得跑动时枪套晃来晃去碍事。

  裤子,现代常见的蓝色牛仔裤很少,基本上都是穿的沙土色厚布裤子,版型为直筒高腰。外面再穿个牛皮开裆裤,肯定是为了减少劳作中的磨损。开裆裤有两种款式,一种就是两片长牛皮分别拴在两条腿上,露出前门。另一种就是牛皮裤子套在布裤子外面,也是没有前门的。皮开裆裤上考究的有铆钉拼花,不考究的就是光的发亮的老牛皮。男猪脚的开裆裤就是从盗马贼那里抢来的战利品。

  靴子,都是高筒及膝,或者至少小腿中部高度,也就是12寸到8寸高靴筒,斜方中跟,有点像现在女式中根,皮质以翻毛居多,颜色以棕黄居多,没有现在牛仔靴上的标志性花纹,基本上是光版。绝大多数牛仔们是把裤管放下罩住靴筒的,很少有人塞裤管进靴筒,或者像现在时髦的卷裤脚。

  你要会杀鸡,烧咖啡,首先做好一个帮厨,然后才会安排你做个守夜。不要以为守夜是个简单活,男猪脚第一次守夜就被偷牛贼揍个头破血流,领头牛仔大哥训斥他,以后碰到可疑的就直接放枪轰。

  然后会安排做个信差,来回几十里地的荒原也随时杀机四伏。少年的马和枪就是在送信途中被抢。这时候少年正蹲在树丛里大解,两个消没声息的偷马贼出现在他面前,没有取他小命意识他的运气。没有马的长途步行简直就不算啥事了。

  如何把牛群惊起?偷牛贼是这样干的:一贼躲在树丛里晃动响尾蛇尾巴,发出哗啦啦的声响,让牛群都不安起来。另一贼再从树后跳出,连蹦带跳舞动白色麻袋,这时候牛群就彻底崩溃了,群牛开始狂奔,偷牛贼开始浑水摸鱼,而牛仔们则要把牛重新安抚归拢。在万牛奔腾中阻止万牛奔腾,这是很危险的活儿,坠马或是撞牛就等于出了严重车祸,基本上小命不保了。

  枪战,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活儿通常都是由经验丰富的牛仔承担,其中枪法快而准的就可自称为枪手gun fighter,有别于不擅长舞刀弄枪的普通牛仔。通常都是乱枪互轰,单枪对决的场景实际上不太会出现。死了就地埋,伤了自己熬着。不会玩枪的就最好不要佩抢,以免吃枪子。男猪脚通常都不佩抢,就是因为玩不来还没资格,连把玩下枪手的枪都会被训斥并且饱以老拳。

  日常的牛仔生活很是艰苦,根据片中的台词,牛仔工资是每天一美元。我看那些演员们都是又粗又黑,蓬头垢面,胡子拉碴,衣衫脏破,弓马娴熟,却别有一番粗犷的男人味。赶牛,安营,探路,过河。配上“咦哈”和口哨声,美式牧歌的浪漫就这样出来了。演员演这个角色绝对不能出现细皮嫩肉小白脸,胡子绝对不能刮得干干净净,绝对不能话唠,否则大煞风景。

  辛苦日子里找乐子,那也是需要的。荒凉路上的小酒馆里可以喝上一杯,运气好的话还有whore,酒馆老板并不介意来个群P,批发价,因为小店只有一个whore。男猪脚就被牛仔大哥们指定打第一枪开苞。可惜小年轻童心未泯,竟然躲在炮房里和whore一起玩蹦床游戏,闹出的动静让听房的大哥们乐不可支。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保护弱者,即使因此而搭上自己性命,这个最难做到,而这个却是牛仔的最高境界,我们中国的侠的精神也在于此。这点上中外相通。片中男猪脚为帮助教民移民的大蓬车队,决定只身留下帮助他们反抗地头蛇。当然牛仔们决定还是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然而这种侠的精神感染了四个枪手牛仔,枪手们一个接一个策马回奔到车队加入了少年,结局是枪手们与地头蛇同归于尽,只留下教民车队和男猪脚继续面对这荒蛮的恶土。

  最后,少年解下了枪带,把枪扔在了新筑的坟头,快马消失在了旷野上。他会去哪里,影片没有交代,回家?追上牛群继续牛仔之路?看破红尘去做个独行侠?我希望他成为一个独行侠,因为他有侠的境界,所缺的只是残忍。

  《牛仔路漫漫》观后感(三):西部没有神话

  前言:

  从德克萨斯向西行,[牛仔路漫漫]的故事横跨西部四大洲,绝尘而去的牛仔背影并非英雄蓝本,在莽莽旷野的地底埋葬着他们同伴的枯骨。现实残酷提醒着人们:西部没有神话。有的只是长路漫漫,长歌当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西部片依旧延续着六十年代的反英雄主义模式,美式西部片受意大利面条西部片的冲击,对曾开疆拓土的“马背上的英雄”们进行反思。这一时期,嬉皮士文化逐渐衰落,开始向多元化文化转变,迷茫的社会青年亟需摆脱掉叛逆、痛苦的精神世界,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学家的热议。这一时期流行起影视人类学的新概念,也促使人们开始正视银幕上一成不变的英雄,西部片加进了人文关怀的元素。在这其间,许多西部片向现代电影挑战失败,尤其是以萨姆·佩金帕的[牛郎血泪美人恩]为代表的,对逝去的西部精神进行哀悼的西部片,即使在审美疲劳的观众中也无法接受。而同样是对逝去的西部世界进行缅怀的[牛仔路漫漫],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丰收显得非常引人注目。影片对牛仔职业与生活的反省和修正,一反以往西部片里的浪漫主义英雄色彩,直观地、高度现实化地呈现了西部牛仔的后继无人。

  与同时代西部片最大的不同,源于[牛仔路漫漫]对牛仔精神的反思,电影通过男孩本加入牛仔的经历,以成长电影的方式一步步深入拓展到成人化的牛仔世界中。本生于一个生活平静祥和的小农场,由单身母亲一手养大,是一个缺乏父爱的孩子,本身善良无害充满正义感,对他的角色塑造,电影尽量在他男孩气的“羸弱”形象上深入刻画。从小镇道听途说来的故事让他对牛仔世界抱有浪漫幻想,希望像牛仔一样生活,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于是,他给自己买了一把四美刀的左轮手枪,说服牛仔卡尔佩珀带着他一起旅行。从得克萨斯到路易斯堡的旅行,途中不断有人觊觎着骑队的牛群,白天黑夜都需要高度警惕,成人世界不是催生安全感的温床,这里充斥着庸俗、下流的黄色笑话,繁重琐碎又肮脏的农活,对女性的侮辱和身体探寻以及没完没了的两队厮杀。对于本而言,这里没有一个人能效法一个坚强、正面的父亲角色,梦想终于实现的快乐随着旅途的行径逐渐变为迷茫,唯有老厨师的一句话道破天机:牛仔根本不是人干的事情。

  电影从男孩本的视角出发,描绘了一幅泛黄怀旧的西部牛仔群像画。导演在卡尔佩珀的骑队里塑造了两种人:一类是卡尔佩珀式的“商人”,对他人和自己人的生死都极端漠视,一心只想着他的牛群;另一类是以考德威尔为代表的“日落黄沙”式的最后的牛仔,有着只为一口气战斗至死的快意恩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在改变西部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将贸易自由带到了西部。许多牛仔纷纷转行去干别的,其中不乏像卡尔佩珀这样开始经商的人,这些人无疑代表着西部牛仔中丧失的一部分天性。他们以商业目的为人生指向,不再是脑袋别在腰间出生入死的江湖中人,从人类文明演进来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所以冷漠的卡尔佩珀可以带着牛群,不理会路人牧师的求救继续赶路。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只有,对人的价值评判,不可抗拒的执行力,及埋葬死去的同伴时的漠然。而考德威尔式的西部牛仔,不服恶霸地主皮尔斯,不甘向他屈服而选择战斗,自由恣意,自主选择。然而,最终双方两败俱伤的惨烈打碎了本的英雄梦,在生与死的瞬间转换之下,暗含导演的悲戚与沉痛哀悼:牛仔不是传奇,牛仔的精神曾经是。而在文明演进的路上,这种粗放式经济中的自由主义,是属于人类野蛮的自然天性的一部分,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终将会被新的美国精神取缔。可无论是这两种人的哪一种人,都没有选择走暴力之外的第二条道路,商人卡尔佩珀发现牛群被偷,也是要了盗贼的性命,考德威尔也称不上惩恶扬善,完全是自发性的打架寻仇。理查斯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牛仔,也在意图展现:牛仔不是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英雄,而是游走于法律之外的狂乱暴徒。

  在刻画牛仔的生活习性当中,导演修正了传统西部片里的牛仔形象,牛仔只是腰间别了沉甸甸的枪带,干着普通农活,生活不能安定的最懂牛群的游牧人民。在牛仔的娱乐生活中,电影又时不时暴露出牛仔对女性的看法:视女性为玩物和解闷的娱乐方式。先是有一个爱说大话的牛仔,闲时总在吹嘘他见过的巴黎女人怎样放荡,怎样勾引男人;后有酒馆老板只收四美刀,任由六个牛仔随意处置的酒馆女郎。女性,在牛仔世界的命运,只得沦落为荷尔蒙的性奴,与草莽壮汉的柔情全无半点干系。赤裸裸的现实给想象中的世界一记重拳,在本似懂非懂的脑海里和不知所措的眼神中,有如钢硬反光的手术刀,在不给予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将牛仔的生活一一解剖给观众看。理性客观,利落冷然。

  这部电影是迪克·理查斯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此前,他是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师。在[牛仔路漫漫]中,足见他的摄影功底。泛黄粗粝的摄影作品偏重历史感,在开头结尾相互呼应;片中部分场景色调暗沉,对于古旧色彩的运用总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自然光线的运镜美轮美奂,描画牛仔生活的镜头中,既有如同颗粒感浓重的旧木画般的,也有如同明媚鲜活的印象派名画感的。而最给电影无限加分的无疑是对西部牛仔的深度理解和客观描述,尽管不是“缅怀式”西部片中最典型的一部,也为没落中的西部片增添了一抹异色。电影当年在美国编剧工会奖中获得“最佳剧本”的提名,且算作是人们对逝去的西部世界行的一次注目礼。

  (原文载于《看电影周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牛仔路漫漫》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