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离开拉斯维加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5-04 01:2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离开拉斯维加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离开拉斯维加斯》是一本由[美] 约翰·奥布莱恩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一):逝如虚无 也是新生

  对我来说人生本已再无任何意义,但与你的相遇却是我在这个冰冷世上擦出的最后一丝火花。虽然我已无力阻止自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终究我们还是相遇相爱直至死神来到我的身边。熙熙攘攘的浮华盛世中你我曾经那么孤独绝望,虽然相爱只是转瞬即逝短暂的美好,但我已然死而无憾。死亡之门已经朝我打开,那耀眼的光芒让我神摇意夺,心神向往。对你来说爱是万物,让你不顾一切,不惜粉身碎骨,但对我来说爱只是虚无,是我最终的灵魂归宿,最后的理想王国。死亡是结束,也是开始;是混沌黑暗,也是光明希望。死亡让我终将得以冲破这浑浊乱世的束缚,破茧化蝶,去到光明彼岸。那纸醉金迷、华丽炫目的拉斯维加斯,正是我能选择的最为豪华绚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希望自己在你眼里依旧风度翩翩,潇洒优雅。逝如虚无,也是新生。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二):妓女颂

  妓女颂

  ——献给《离开拉斯维加斯的日子》

  妓女啊,我要赞美你。

  你们情绪稳定,乐观向上。

  你们是孤独的守夜人,在男人的胯下,仍守护一颗灵魂。

  人分三六九等,你们阅人无数,上候王孙贵族,下伺布衣乞儿。

  你是我们的精神寄托者,我们不管柏拉图,更不必说苏格拉底,他们只是会空谈道德的伪君子。

  妓女啊,我要歌颂你。

  你们服务周到,包罗万象。

  你们是激进的无产者,在社会的底层,仍残留一缕暗香。

  人有七情六欲,你们了如指掌,上可坐莲观音,下能直捣黄龙。

  你是我们的心灵抚慰者,我们不管理想国,更不必说天下大同,那些只是欺骗我们的海市蜃楼。

  妓女啊,为了你,

  我愿成为一个酒鬼,

  醉死在你双腿之间。

  你温柔的抚摸,哼着老歌。

  那感觉,像又回到了儿时的故乡。

  你的面庞,像是家乡溪边的明月。

  管什么爱恨情仇,管什么尔虞我诈。

  我只看到花开花落,我只看到缘来缘去。

  终有一日,你会枯萎,最终凋谢。

  那时,我会仍然会默默的,

  默默的爱你。

  在天堂,

  欣赏你的美。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三):开在荆棘里的花

  ——读《离开拉斯维加斯》

  文/塞北1573

  “虚空的虚空,凡是都是虚空。”这是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历史的车轮碾压而过又再次循环,人类面对宇宙和万象时如此微不足道,像是浩浩尘世里的渺渺余烟,喜怒和绝望淹没在人群里,散在岁月的冷风里,了无痕迹后,像不曾经历和发生过一样。

  爱恨同是。

  《离开拉斯维加斯》是以两个淹没在角落的男女为主角进行的故事,这是作者约翰奥布莱恩的第一本小说,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被称为他的“绝命书”,绝望的气氛萦绕在整本书中。

  妓女莎拉每天接待不同的男人,随时处于一种“工作”的最好状态,可以坦然地跟人讨价还价,可以接受被邻居赶出房子,可以接受艾尔残暴的对待,她已经可以从最艰辛的生活里自我寻找短暂的愉悦,而让日子过的不致太过难看。她是看破人心却仍抱期望的女孩。酒鬼本却是彻底的放弃,妻子离开,丢掉工作,昏昏沉沉,以酒度日,期待死亡,他是内心单纯却不愿清醒的孩子。

  在这个充满了欲望和金钱,沉迷和伪装的拉斯维加斯,他们都是被上帝遗弃的人,在角落里孑孓而活——如果不曾遇见,或许也就这样各自寂静孤独地死去,无人知晓。

  在最绝望里的相逢,是上帝赐予他们的一抹明亮。于是他们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聊天,生活,开玩笑,默契而单纯的相处,触摸着彼此孤独的灵魂,得到些许温暖。却又彼此独立疏离,莎拉依旧在外面接客,本也依旧离不开酒。或许于他们而言都没有奢望过一场太过遥远的陪伴,仅仅是两颗心的短暂安慰,却让人感动的想要流泪。

  小说分为四个章节:《樱桃》和《酒吧》分别介绍了莎拉和本之前的各自生活,第三章《柠檬》里加入了莎拉和前男友艾尔的相处状态,稍显抽离的情节,丰满了故事,也让“绝望”之的韵味更深入骨髓。直到第四章节的《梅子》,莎拉和本才终于遇见。

  小说中不少蒙太奇的架构和支离破碎的句子,增加了读者阅读时的真实感。沉浸在这样一种低沉的气氛中无法脱离,应也有作者自身注入的原因。单看电影时并未明白的感情,看完小说后突然变得清晰,再重新想起尼古拉斯凯奇在电影里的眼神,恍然收到那种静待死亡的哀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或许这场遇见只是生命里一场虚无的路过,爱都不甚明显,却像是一株开在荆棘里的花,明艳了本最后那段荒唐的时日,也照耀了莎拉在黑暗里回首漫漫余生时有些许欣慰。

  2016.3.1

  晴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油或留言授权。未经授权,不可转发,谢谢。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四):不散场的黑

  本死了,离开了拉斯维加斯,逃离了他眷恋和不眷恋的一切,莎拉在黑夜里,睁大双眼,也许余生都只会是这种没有光亮的黑陪伴她。故事结束以后的后来呢,莎拉是会继续用她的工作来证明自己还活着,直到最后死在垃圾桶、凯迪拉克的后备箱或是别的什么地方,还是干脆提前让最后一刻到来?

  没有后来,故事在那一刻戛然而止,《离开拉斯维加斯》把尼古拉斯·凯奇带上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位置,也把最繁华都市中最低层的两个人——酒鬼和妓女的生活和爱情带入无数读者心中。重颜色的人看到躯体,爱感悟的人看到内心,重社交的人看到真实人情,爱浪漫的人看到溢满绝望的爱情。虽然讲的是两颗绝望之心的爱情,双方却是在全书的最后一个篇章才相遇,前面三章分开陈述了莎拉和本的生活,一小部分生活,在他们相遇前一段时间内各自的生活。艾尔咒语般的呢喃“莎拉,你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曾经是莎拉的心中所爱,那种带着被虐快感的自卑的爱,毫无自我的爱,透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式的扭曲。直到莎拉在一次站街中和本有了交集,这种轻松、平等、可信任的人际关系才把她从被奴役的情结中释放出来。

  遇到本之前,莎拉在社会底层那种肮脏、混乱、悲哀又麻木的生活,被详细直白的文字记录出来,她的活动几乎都在黑夜里,夜幕后的街面上、赌场里、旅馆中……生活安稳岁月静好的人带着一丝优越感投以怜悯的目光翻看下去,满足自己隐隐兴奋的窥探欲;自暴自弃、陷入酒瘾的酒鬼本给自己做了个无节制的慢性自杀计划,就像真人秀一样引人好奇,本的生活更加混乱,没有白昼黑夜的概念,周围的颜色混沌一片。这两个人产生交集是上帝临时起意的恶作剧吗,天知道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爱情,但确实有什么改变了,此后我们才发现莎拉也有白天,她会把自己的房间布置的整洁舒适,她也会买许多可爱的陶瓷装饰品,她原来也是一个——姑娘。而和莎拉相遇的本,不再只是混沌等死,他挣扎着做出许多改变,仍是卡不住命运的齿轮,他给了莎拉丁点儿的微光,自己滑往终点的制动阀却一直没有拉上。

  拉斯维加斯,一个纸醉金迷的销魂窟,金钱和欲望、放纵和沉沦才是它的打开方式。浮华背后的阴暗里,滋生罪恶和死亡的腐殖上,开出一朵纯净的爱情花,残旧破败的肉体被刻意忽略,两个灵魂拼命想要抓住对方的那一点微光,以此慰藉自己黑暗无望的生命,你可以说这是对爱和未来的渴望,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欲望。本和沙拉的生活压抑的看不见明天,爱情卑微如尘埃,真正的无路可走,无计可施,才有了撼动人心的能量。一开就知道爱情走在死路上,清楚自己的结局又刻意忘却,如蜉蝣贪图一天的美好,极致的矛盾融合起来展现出纯粹的人性,洁净与肮脏混合在一起,是在矛盾中煎熬挣扎的所有人性的真实写照,让读者痴狂。

  简爱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人的躯壳、地位、身份和他的灵魂并没有固定的匹配方式,灰姑娘和王子的性事并不比莎拉高贵,莎拉和本的爱恋也并不比谁卑微,即使微光易逝,她的生活是一场永不散场的黑。

  文/团团花哚 2016.02.22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五):男人是浊的,女人是清的

  红楼梦中说,男人是浊的,女人是清的。也有书上说,男人是无,女人是有。妓女是一个标签,也是一个职业,没有人会真心来评论这个,尤其是男人。文化差异以及认知差异或自身的个性,都会影响我们对这方面的判断。

  但是,透过妓女莎拉的眼睛,你来看看这个世界另一面的真实。

  好残酷。人类从来就不缺少残酷。我们有时候只爱自己,只知道自己想要的,只知道自己重要……而不曾注意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对这个世界的伤害。

  小说是关于两个(如果算上莎拉的皮条客的话,是三个)迷失在社会边缘的孤独之人的故事。穷困潦倒的编剧本在看不到希望后选择酗酒来慢性自杀。妓女莎拉想要过正常的生活,融入城市,却屡屡被皮条客拉回深渊,痛苦不堪。这两个孤独而破碎的灵魂,最终在拉斯维加斯这个纸醉金迷的赌博天堂相遇。

  莎拉代表着社会的阴暗面,她活在黑暗中,被忽视,被人唾弃。你现在还好吗?我真的很牵扯。我们也许会对莎拉生出这样的情怀,但这情怀肯定只是片刻的,不会长留的。她过着底层社会肮脏、混乱、悲哀又麻木的生活,夜幕中的街面上、赌场里、旅馆中……但她足够真实,她的灵魂是看得见的,轻飘飘的。

  然后她遇到了本。

  本比她更真实。因为本与作者本人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甚至几乎就是他自己。约翰•奥布莱恩,终日酗酒,而这本书他的第一部小说,里面的本的生活状态就是他真实的状态,这是他的半自传小说。他跟故事里的男主角一样,自暴自弃、整日酒瘾,过着无节制的慢性自杀式的生活。他的灵魂已经在深渊之中了,然后他遇到了同样处在深渊中的另一个灵魂莎拉。

  他们不是来表演真人秀的,可是他们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关注,改编成电影后受到热力追捧。在小说取得改编成电影这一巨大成功后,他却结束了自己短短三十几年的生命。

  这本书是有生命的,是真的生命,是本的生命,也是约翰•奥布莱恩。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了作者有限的生命。在生命与灵魂的挣扎之中,他们的世界总是让人深思和沉痛。

  赌城拉斯维加斯,成就了汪峰与章子怡的爱情故事。那里有时候是天堂,有时候是地狱。你看到一个纸醉金迷的喧嚣,也即将品尝浮华背后的黑暗与残忍、罪恶及死亡。这样的世界里,一道微光之下,开出了一朵爱情花,这就是书中最繁华最难忘的亮彩一笔。

  本和沙拉相遇相爱了,但是如何去奉养这份爱情呢?

  他们卑微如尘埃,他们无法健康的走下去。

  整个世界都有洁净的一面,亦有肮脏的一面,甚至这两面就在一线之间,彼此接近。

  只是结局总是那样令人心痛。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六):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

  本书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失意的编剧离婚之后又被公司开除,整天靠喝酒以维持生命。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选择来到拉斯维加斯(因为可以肆无忌惮的喝酒)将自己溺死在酒海中。孤独而绝望的他在赌城遇见了同样遭受生活摧残的妓女,于是在生命的尽头,编剧“本”和妓女“莎拉”开始了一段美好的旅程。

  如果说这本书有一个主题的话,那么一定是“绝望”。书中的两个主人公 本和莎拉还有那个皮条客艾尔都是心怀绝望的人。艾尔的绝望有两个原因,一是生活越来越艰难,兜里的钱越来越少,以至于不得不靠当掉身上的配饰来维持生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移民,他从小到大都没有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他所努力追寻的东西“尊敬”。莎拉的绝望则是她不得不面对的妓女生活和无依无靠的孤独处境,就连她喜欢的并且认为可以信任和依靠的邻居都在得知她是个妓女的真相后将她出卖;而本的绝望则是他对自己的厌倦,他不想成为嗜酒如命的酒鬼但却深深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他没曾想过会失去妻子但却因为嗜酒和好色而和妻子离婚,他自己搞砸了一切,他恨自己。

  “孤独”同样也是这三个人的特征,艾尔来到赌城找莎拉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钱,而在绝大多数程度上是因为他孤独。莎拉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孤独的人,在被曾经唯一相信过的邻居背叛过之后她就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也不再有任何朋友了。而本的孤独是别人无法理解他的自我毁灭,在别人眼中他只是千千万万酒鬼中的一个。

  就这样三个孤独而绝望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拉斯维加斯。艾尔来是为了找到莎拉,并计划着大干一单以赎回当掉的黄金配饰,在他眼中,那些被当掉的配饰就如同他失去的尊严,他必须赢回来,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其实尊严这种东西他并没有真正拥有过。莎拉来拉斯维加斯只是为了多拉一点活以维持生活,在这里,她每天的生活就是接客,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去赌场玩一玩,她每天麻木的生活着,早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生活对她来说就和接客一样,只不过是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而已。本来到拉斯维加斯只有一个目的,喝死在这儿,他搞砸了一切,自己的婚姻,工作还有自己的身体。他来这里要用令他安逸和麻醉的方式终结自己。

  本书的高潮是本和莎拉的相遇,本来只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性交易,却因为本的真诚和直率而发生变化。本与莎拉产生了感情,两颗绝望的心相互抚慰。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美好的结局,这段短暂的爱情也并没有使本回心转意。如果说本的一生在自我毁灭,那么,他的最后一次毁灭就是他背着莎拉召妓,也许他并不是喜欢那个妓女,事实上他的确不喜欢她,他找那个妓女只是为了毁灭他和莎拉的感情,就像毁灭他自己的人生一样。自己就快死了,何必让莎拉为自己伤心呢。

  这本书处处充满着悲剧和绝望的色彩,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小说的真正灵魂。相反,爱和希望就在小说的结尾表现出来。将死的本在宾馆里和莎拉最后的性爱将他们两人的爱意表达的淋漓尽致,在绝望之中充满着温暖。也许本的确是个混蛋,是个酒鬼,而莎拉也的确是个下贱的妓女,但在这段短暂的时光里他们的爱是纯洁的,是充满希望的。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七):给自由一个维度——评新版《离开拉斯维加斯》

  《离开拉斯维加斯》是约翰*奥布莱恩唯一的作品,他离开了,虽然他曾想留在这个世界——题记。

  约翰*奥布莱恩的《离开拉斯维加斯》曾被拍成电影,我之前只知其名,却未曾看过。

  我对小说比较敏感,也可以说比较挑剔。在考虑是否看看这本书并为她写点什么之前,我很无意识地在网上搜了搜她的资料。我的最终决定可以由这篇小记看出个中缘由。

  原以为作品的内容就是标题的展开,想必跟暴力或者庸俗有关吧!但却不是……

  拉斯维加斯的标志是赌城,赌城的标志是酒吧、酒鬼和妓女。这三个标志倒是真的成了作品的主题寄托。然而,《离开拉斯维加斯》并非这么简单,否则约翰*奥布莱恩也不会因为电影改编权售出后开枪自杀,这部作品的改编电影更不会是尼古拉斯*凯奇登上奥斯卡影帝宝座的巨大动力。

  说说本。本是一个酒鬼,他是那个应该被遗忘的世界的替身。他的人生是矛盾的,他的生活也充满了自我了断式的无助。然而,他却始终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他活在他的世界里,他喜欢属于他的那个自由的维度。他之所以叛逃,很大原因是他想摆脱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那么,酒精是最好的解药。正因此,他可以丢掉所有财产,甚至丢掉自己的灵魂。

  赌城的另一个标志是妓女,一个受人唾弃的符号。沙拉是这个符号的一个缩影,但她却与妓女的标准不是很相符。很多人活着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而有些人则如同行尸走肉。沙拉很努力的挣钱,很努力的把自己尊严的另一面伪装起来,这证明了她有着很高贵的追求。她努力靠自己的身体换得艾尔的辱骂和殴打,但只有如此,她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自己是被尊重的。我想,她是想靠这些在一个愿意正视它存在的男人身上触摸社会的冷暖,然而,至少在艾尔身上她并未如愿。实际上,艾尔的诡异行为只是沙拉想要摆脱命运的一个问号或脚注,遗憾的是这个问号永远只是问号。

  不过,沙拉曾有机会把问号变成句号,或者感叹号。这个机会来自于本的出现与存在。沙拉为客人服务其实并非为了赢得一日三餐(或许是她的命运如此),但我们始终不知道为何。不过,她却能为将赚来的服务费花在自己认可的人身上而觉得命运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追求价值的权利)。此刻,如果说她想逃脱的是拉斯维加斯,不如说她真正想脱逃的是那个镜子里永远都显得陌生的自我。这也是她为何可以跟本产生共鸣的原因,虽然本用的是另一种方式。本想用酒精麻醉自己,让自己对这个世界产生幻觉,以此赢得内心的片刻宁静。沙拉之所以理解,是因为她也努力地想把令世人不齿的工作转换成生活,甚至是爱情。在某些片刻,本尝试着对这种线索做一些回应,但他已经注定没法控制自己的幻觉。他始终想离开拉斯维加斯,始终想离开自己的躯体,最后,他做到了。

  此时,沙拉也成了一个代名词。她在控诉,控诉为何无助总是落在她的身上——虽然她总是显得那么从容面对。本的忧郁、犹豫以及决绝,加重了沙拉的无助感。因此,她最终不得不面对失去本的命运。

  从本到沙拉,从沙拉到约翰*奥布莱恩,其实只是在诉说作者对生活困惑的逃离。从他自身而言,成功就是结束。在《离开拉斯维加斯》里,本的消极却成功赢得了莎拉的爱;在电影权售出这个事件中,作者再次赢得了世界的认可。然而,正如本一样,约翰*奥布莱恩注定是要离开的。这从本招妓的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笔,或者更早一些,从沙拉告诉她她不能接受本的“越轨”行为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笔。命运是如此的巧妙安排,作品成功赢得认可,也就是最能证明自己的事情了。那么,作者也是注定要离开拉斯维加斯的,他希望走在自己的路上,并留下一串串笑声——嘲笑我们这些活得那么艰苦的人。

  换一个思路说,在生活中,我们又何必那么在意利益得失,何必那么计较生命的沉浮。追求自己的灵魂,才是最好的灵魂告慰,相信约翰*奥布莱恩也赞同这种观点吧!

  既然如此,翻翻这部作品,何尝不是在寻找自我?我们都需要自由!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八):无间地狱

  这是一本充满悲伤和绝望的书,没有欢乐更没有希望。尼古拉斯凯奇凭借这本书改编的电影终获奥斯卡影帝,作者约翰•奥布莱恩却在出售小说改编权后两周开枪自杀。

  小说是关于两个(如果算上莎拉的皮条客的话,是三个)迷失在社会边缘的孤独之人的故事。穷困潦倒的编剧本在看不到希望后选择酗酒来慢性自杀。妓女莎拉想要过正常的生活,融入城市,却屡屡被皮条客拉回深渊,痛苦不堪。这两个孤独而破碎的灵魂,最终在拉斯维加斯这个纸醉金迷的赌博天堂相遇。

  两颗孤寂的心靠在一起会更炽热么?看看作者本人,约翰•奥布莱恩,终日酗酒,LLV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里面的本就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所以说LLV算是他的自传小说吧。在小说取得改编成电影这一巨大成功后,他却结束了自己短短三十几年的生命。

  所以书中的本和莎拉的相遇注定只能是一段短暂的邂逅,如徐志摩诗中一样: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虽然共通的境遇让他们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但是之后又能怎样呢。皮条客的纠缠、心如死灰的本的颓废,葬送了原本可以美好的结局。

  在整个故事中只有莎拉是最不幸的,她对生活有着自己都未察觉的信心,虽然屡次被命运折磨,却依然不曾放弃。和本的相遇让她恍然有了一种归宿感,人生终于开始变成暖色调。

  然而本“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莎拉只不过是他自杀之旅中的一处驿站,绝不会久留。死亡才是他想要的终点。虽然在最后,本有所悔悟,但旧梦已然无法重温。

  孤独遇见孤独或许会更孤独,不幸和不幸的碰撞也不一定擦出幸福的火花。这就是生活。没有电视剧里的浮华和圆满的结局。城市的温情和仁慈,似有意似无意地对他们关闭了大门。只能自生自灭。

  书中的第三人皮条客应该是隐喻,象征着社会里看不见的那只手,无时不刻在监视着莎拉,窥视她的隐私。当莎拉开始一件一件穿上她曾经脱掉的衣服后,那只手粗暴地再次将她扒光,扔在了大庭广众之下。

  不知是否由于作者经常性酗酒的关系,小说的行文稍微有些混乱,过于频繁地采用蒙太奇手法,初看有些招架不住。了解了故事大概后才能流畅阅读。

  《离开拉斯维加斯》读后感(九):小说《离开拉斯维加斯》:爱是万物,也是虚无。身处深蓝却可仰望繁星

  本文转发自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精品好书点评,喜欢文学可关注

  前情提要:

  最近很忙,哈,好像这几期解读每次都会提到很忙。最近,我的新小说《谷子书店》在月底就要上市,等到当当、京东、实体店都要铺货齐全估计要到12月中。所以在上市之前有很多事很多事要做。

  到时候,我也会在本公号里发一些关于《谷子书店》的文章。这本书讲述了一家老书店经营五十年之后,在最后一天要搬迁发生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今天要写《离开拉斯维加斯》这本小说了。我努力写好。

  正文:

  如果要评选世界上最让人绝望的小说,我想《离开拉斯维加斯》应该能排入前三。在写本文之前,我想了一下过去读过的那些书,把自己认为最为悲惨的小说都想出来放在脑海中和它比较,发现好像真没有书能在“绝望”两字上战胜它。

  雨果的《悲惨世界》?虽然冉阿让被塑造成了世界上最悲惨的人,但自从他遇到神父被宽恕偷窃后,他一直在对世界施与奉献。他在养女获得幸福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还是快乐的。

  马尔克斯《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所有人都眼睁睁看着一件凶杀案发生,似乎那个被杀者应该很绝望,但并不是。他到最后结尾还在调侃自己中刀这件事儿。

  杜拉斯的《情人》?终于有个差不多的了,五万多字,一个小女孩和一个中国男人在越南的情感故事。绝望的情绪一直在那几万字里侵染着,微醺着看它的读者,但我们都知道杜拉斯最终脱离了那个阶段后获得了正常人该有的生活,还写就了这本著作。所以也不算太惨。

  张平的《凶犯》?我写过解读的一本非常棒的犯罪小说,全村人都阴谋陷害一个护林员让他悲惨死去。但护林员有信仰,有勇敢,去复仇杀死了害他的四兄弟啊,所以也不算太惨。

  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路易和莱斯特虽然死了变成吸血鬼却获得了青春永驻,逃离了时间对活人的束缚,路易最后的绝望和反思,有一点儿庸人自扰的意思,也不算惨。

  ……

  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样看来,至少在我过去阅读的小说书目中没有作品能比这本书更绝望。

  哎,但它真正的魅力也正是在于“绝望”。

  这本书的魅力在它封面上就有了。

  是蓝色的,海底一样的深蓝,有一些雨滴铺满。这似乎来源于同名电影《离开拉斯维加斯》的一张主打海报。在那张海报中我记得主演尼古拉斯·凯奇和女主妓女萨拉两人沉入水底相互抚摸对方脸颊。但无论是这张海报还是这本书中国版的封面,都在用深蓝色向人传递出它故事的气质。

  蓝、蓝。

  lue,Blue。

  忧郁,忧郁。

  迷人,迷人。

  美国人把一种音乐就叫“蓝调”,听过的都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所以如果你心中渴望,要一个完全倾诉式的故事,一种内心独白,一点儿浪漫,一点儿疯狂,一点儿神经质,但主角是可怜又善良的,无法改变处境的,那么这本书正是如此。

  我是在看到那部电影时喜欢上这故事的。

  大概三年前,正在和一位女导演做我某部中篇小说的剧本改编。她从美国学习导演回来,鉴赏水平并不如她说的那样。当时,她让我多看一些凯奇的电影,比如《天使之城》?我不知道为什么她竟然喜欢那个鸡汤又虚假的爱情童话。但我在看了《天使之城》后又去看了这部电影,也就是最终让尼古拉斯·凯奇摘得影帝桂冠的电影《离开拉斯维加斯》。

  是一部低成本的片子。

  开头儿,凯奇扮演的绝望男人本,毫无理由地在好莱坞某次派对上对抗了某个制片人,被大众(好莱坞名流和正常圈内人)视为无法理喻的神经病。之后,他就开着车来到拉斯维加斯,他决定要买够下面几个星期的酒,一天天醉倒,直到最后喝到死去为止。

  这个故事设定很有意思。

  很多时候看一部好小说能否成功都在于它的故事设定,也就是说,一句话能否概括出主人公要干什么,这句话又是否引发了你的兴趣。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一个叫安迪的男人用了几十年筹划最终挖地道逃出了监狱。

  比如《达芬奇密码》,博物馆发生离奇杀人案,玄妙都藏在名画里。

  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故事很棒,小说一般),一个印度男孩参加“谁能成为百万富翁”节目,用十三个问题赢得了巨奖还救出了他的初恋女友。

  比如《谷子书店》,开了五十年的老书店要关张,看店主康阿婆和丈夫司徒老头儿怎么在24小时里保住书店?

  这种设定,如果做得紧迫做的好,都会很容易改编成影视剧,因为目的明确,戏剧冲突好看,但《离开拉斯维加斯》的设定有点儿不一样。

  它让一个没有任何原因解释,上来就告诉你他的生活完全没有希望的男人本来到一个最注重金钱的地方。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用钱可以交易一切的地狱(或者天堂?)。本开始倒计时要喝酒到死。细想一下还是非常恐怖的。更恐怖,或者说更绝望的是,小说还给这个绝望的男人加了一个绝望的女伴儿,同样没有任何希望的妓女萨拉。

  萨拉是从危险国度被一个男人艾尔带到拉斯维加斯从事性工作的妓女。她才二十多岁,却已经伤痕累累。这伤痕中有艾尔给她的(奇怪,这男人靠萨拉活着却总打她),还有一些她在做性交易时客人们给她的。小说主要都是从萨拉的视角来写,所以我们对于萨拉基本可以判断她当时正处在这样一个情况中:

  每天浑浑噩噩,接客为了生活,没有任何希望,好像立刻去死也并不比现在更坏,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客人是谁,遇到的每个男人都可能给她一点生意。对生活麻木。

  在本书过了三分之一她才终于遇到的男主人公本的时候,本从萨拉的角度上看,本就是一个醉鬼,并不比其他客人们特殊多少。

  在电影中,两人在开片没多久就相遇了。但在小说里,作者一直在写萨拉,还有带她来赌城的男人艾尔,介绍萨拉几次接客的情景,介绍拉斯维加斯弥漫在空气中的味道。那种颓废、消极、迷乱、无望的味道有一种吸引力。至少我在看的过程中被它们吸引。因为这种生活只有是完完全全浸透在那里面的人,被腌透了的人才能写出来。考虑到这小说就是作者自己的自传体小说,也就知道为什么他能写出赌城的精髓来。

  小说的共分为四章,章节名分别是:樱桃、酒吧、柠檬、梅子。

  我想,这大概是作者心中对于赌城印象最深刻的吧。

  一些细节,一些小水果,让人在醉酒的时候有一点儿甜蜜的果子。

  却并不充饥。

  电影中,凯奇因为自带巨星光环,从出场到后面片尾“死去在床上”,都展露了他作为一位好演员该有的特质。他很适合这个角色。我在读小说的时候,心想着那个早逝的作者(他在小说开拍后两周自杀)的样貌,觉得,可能大概,他和凯奇唯一的区别就是,他的绝望没有向凯奇那样被放大发光。

  小说中的本更平民,更像一个普通的绝望的青中年男子。能够知道他事业没有建树,妻子离开,生活陷入泥潭,但他并不具有凯奇那种虽然不英俊却忧郁迷人的双眸。所以,小说中当本遇到萨拉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醉鬼和普通妓女的相遇,就和在北京工体,半夜三更很多醉酒的人邂逅那样差不多。套用现在的话,两个垃圾人相遇,没什么稀奇。

  但为什么《离开拉斯维加斯》能够俘获奥斯卡评委的心呢?还感动了上亿观众?原因就在于这个故事里邂逅是常规,但邂逅之后的故事是极为独特的。

  本遇到了萨拉,本看出萨拉是妓女,提出让她陪自己过夜。

  但其实萨拉和他真独处一室的时候,他却独自睡了一晚上。他一心求死,无所在乎,其实也不在乎妓女和性。萨拉却在和他分开后继续在赌城拉客。

  他们再次相遇,萨拉可能由于对他的同情或者需要男人的慰藉,竟然带这个醉鬼回了自己的住处。在这个时候,其实他们两个人都是在用这种方式安抚自己绝望的心。

  片中有一条隐形的线,就是萨拉很快爱上了本,本也爱上了萨拉。萨拉内心中渴望和本达到肉体的融合,可本因为醉酒影响身体完全不可以。在电影中,也在这小说中,虽然只点到几处,但对于读者和观众来讲就意义不同。因为萨拉每天还在和不同的客人通过发生关系来赚钱,和她最爱的男人却不可以。这种矛盾点一般的编剧如果没有生活体验编出来可能自己都不信。

  两个都浑浊的人,至少一个一直在浑浊中被浸透的有点儿浑浊的妓女,两个人却以一种精神恋爱的纯洁方式共同生活,挺不可思议。也是这个故事的成功之处。

  我不知道多少看到这里的书友朋友会相信这样的设定。

  经历少一点儿的可能不会相信,成熟一些的,我想会更容易接受吧。

  曾经有一位男性友人。他在某门户网站做电影编辑。每天上夜班,每天过的很绝望,单身状态。他曾说过自己和一个根本不算熟悉的女孩在一个晚上约会又在一个房间里和衣拥抱睡到天明。他给我讲完这件事,我觉得那时候的他和那个女孩都是在飘零中寻找暂时的慰藉。后来这位朋友在某次潜水中溺亡,才32岁。这件事儿事也成为我对他最深刻的记忆。

  这件事和本和萨拉的故事有些相似。那个男孩是北漂打拼的文艺青年,北漂者们忍受着巨大压力、无望、不确定性等诸多消极情绪,和本这个谜一样的男人会相似。

  我喜欢电影中萨拉和本的几段戏。

  一段是本送给萨拉耳环。萨拉去买新衣服送给本,无论怎样,希望他绝望中有点希望。本呢,买了一副耳环。小说中写道,那是镶嵌玛瑙的白金耳环。电影中,那是一对有墨西哥风格的银镶黑玛瑙耳环。萨拉拿起了耳环,可能从没有男人送过她礼物,她受宠若惊。“我现在就戴上,”她好像是这么说的。本呢?在小说中,他的心里描写过多,外化的行为不够。电影中,凯奇只用了一个意味深刻的微笑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两个人,都很珍视现在的短暂幸福,但两个人也都知道他们的前方似乎不会有天明到来。

  我这里要说一下这个故事的艺术处理手段。

  在小说里,萨拉视角在叙事时会突然插入她的意识流想法。比如她在接客和人搭讪的时候,会突然插入她某次和另一个客人的情景。还经常插入她和艾尔来到这里时的情景,他打她,逼迫她,和别的妓女在一起的片段。这种写法,我想是出于作者对真实萨拉原型的同情和了解,已经不需要虚构自己就跳出来她过去的生活。

  但在电影中,这一段的塑造用了闪回和讲述两种方式。我很喜欢。

  闪回,闪回她和艾尔来到赌城的过去生活。

  讲述?其实是访谈性质。一个人对着镜头不断诉说。这部电影很大胆,它让萨拉对着镜头一个人说她赌城的印象和过去生活。是纪录片风格的,偶尔插入,没有任何征兆。结合影片的主线内容反而让它形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审美感受,那就是:萨拉已经逃离了赌城,过上了新的生活,她好像没谈到本,但我们知道那段日子是她重获新生的原因。

  我当时和那位导演曾经说过这一段的处理用在我们的剧本中。她显然更喜欢鸡汤常规做法。

  同名电影在对小说的改编上还挪了一个事件位置,作为渲染剧情达到最高潮部分,达到绝望顶点后下落的布局策略。这个改编也很值得说说:

  在小说中,萨拉一出场就被几个男孩骗去完成了一次她不情愿的粗暴交易。男孩们带着青春期的无辜的脸,对她这样的下等妓女做出了非人对待,只用钱打发。她上出租车被司机讽刺“像坐到了鸡蛋上”。但在电影中,这一终极事件被放在了萨拉和本分手后。本为了让萨拉对自己死心故意去找另一个妓女发生关系,萨拉气的离开本,再次投入无望的赌城生活。她被一帮男孩强迫交易后被出租车司机讽刺。这种“比悲惨更悲惨”的升级事件让她在那之后收到了本快不行的消息,她的个人境遇和本都同时达到了同样绝望的程度。

  所以,在最后片尾,那个悲伤的房间中。她在本临死前终于和本发生了肉体结合,本也在那顶点到来的一刻离世,从而达到了剧情的最终升华。

  而电影,也在那个镜头中结束。

  萨拉坐在本身上,生死两隔,画面定格,音乐响起“MY ONE AND ONLY ONE.”

  通常来说,我不喜欢这样的故事。

  不喜欢一个故事一味地贩卖苦情或贩卖色情,不喜欢故事为了宣扬灵与肉而展现灵与肉,不喜欢自己都不去拯救自己的无能主人公陷入沼泽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

  上面写道的它电影最后的处理时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描述起来有点儿难为情。但,它的这种处理确实和我很喜欢的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和《情人》,还有《廊桥遗梦》有相近性。但它又是不同的,小说中完全没有达到我提到的三部作品的文学水准,但电影做到了。把电影这一段的视听表现力如果给了《廊桥遗梦》小说中,那封叫“从零度空间的坠落”的信中所写高度,应该是比较适合的吧。

  在作者介绍中,小说作者的父亲说这本书是作者的绝命书。我也这样想。但同时,我又在想,一个人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才能让他绝望到毫无希望,一蓝到底的境地?是他真的无法自救还是有意放逐内心,懒惰和逃避呢?因为他自己的悲剧诞生了一部经典电影,这种牺牲值得吗?还有,虽然绝望的深渊有其吸引能力,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每当站在深渊边缘时都用力逃开深渊,避免被深渊蛊惑呢?

  书友朋友们请自己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离开拉斯维加斯》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