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会有办法》是一本由[美]戴维·尼文(David Nive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一):梳理
尝试解决问题很难解决问题,应该跳出问题注重解决方法。需要跳出恐惧(尝试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一点小幸福);很多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或者不是关键问题(少一些欲望、欣赏一副抽象画);竭尽全力的努力是傻瓜的自我安慰(跳过练习,放慢速度);群体偏好可以会扼杀最优解(与自己比赛、给不同类型的朋友打电话);过度自信可能让我们无法看清事实(做个预测、多运动);最初的并不是最好的(愉快面对失败;做一些次序颠倒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收获更多(学拉小提琴、离开你的卧室);逆向思维(不要跟随领袖、离题)不要想太多(无视批评家、保持专注)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二):逆行者的力量
逆行者是在集体中保持独立思考的人。
逆行者的法宝是阅读、写作和思考,高中不可救药的列侬,靠着法宝取得了人生最快乐的事物。逆行者不追求完美,因为逆向的风景是无法预料的,或者狂风暴雨,或者风景秀丽。面对别人的批评,逆行者会一笑而过,批评的猛烈,恰恰表明了事情超出了他们的局限。
逆行者的信条是“从众意味着平庸”。投资大师邓普顿的信条是:如果你想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行事就必须与众不同。投资人罗杰斯:被人嘲笑是成功的关键。逆行不是一意孤行,在陌生的环境和不熟悉的工作领域,必须先随大流,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标准和选择来做。
逆行者明白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在学校的知识里,而是远离教育的中心,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扫描批注过的笔记放在云端,把知识收进自己的知识库,随时检索和思考。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三):让大脑为自己而战 而不是与自己作对-浏览篇
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机遇?
学习新鲜事务,拥有好奇心有助于保持对处理问题的灵活性,避免深陷其中。在面对问题,会有恐惧、噩耗和负面的行为,接受当下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时,有勇气面对,吸气、微笑、直面问题;在视角上,退一步,尽可能的览全貌,转移对问题的注意力,逆向思考,也许会找到更优解,避免因解决一个问题而引发更严重的其他问题;在方法上,尝试从不同领导、不同参与者出发,批判的审视常规方法,正确的努力方向会避免问题更糟;无论在团队合作还是多项沟通时,有意识的识别群体性偏好,保持思考的独立性。
最近工作中遇到问题,面对冲突,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考虑以后如何避免类似冲突的方法,退一步,职场往往是结果导向的,看的是实力,所以工作本身是时间价值所在,沟通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从一个冲突反思,时间和精力需要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当然,还有不要想太多,庸人总会自扰,好在有个自我提醒功能。
当决心去解决问题时,从理论到实践是比较自然的,稍难一些的是面对总结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去对照理论找到更优的解决办法,更难一些的是从自己的实践中归纳出结论,甚至是理论,用于解决其他同质性问题。问题来源于生活,解决方法更来源于生活,慢慢修行。
摘抄:
第二章 从恐惧中解放自我
“人们常说:‘如果有时间去做任何事,那就尝试一些新的事务’。”
第四章 努力使问题变得更糟
“写作的时候,越自然、越怀平常心,就越容易。这同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物是一样的。”
第八章 转移注意力收获更多
“一些耐心外加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就能让他们跨越自己正在面对的问题,让他们的大脑为自己作战而不是与自己作对。”
”从今天开始学一些与你的工作、家庭生活完全无关的事情,它将教会你许多对你而言非常重要的东西。”
“封闭限制思想的拓展。”
举报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四):把你的视线从问题移到办法上
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问题让我们绞尽脑汁,问题让我们失去方向,问题让我们寸步难行。我们被问题,困住了。
其实,我们是被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困住了。就如书中所说,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拥有的冲动本能,以及寻求帮助的方式都让我们相信每当自己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应该花费时间、集中精力直面问题,我们应该要更加努力、更加深入、竭尽所能地与问题抗争。
而《人生总会有办法》这本书,让你跳出问题的束缚,告诉你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要找到方法,把你的注意力都放在解决办法上。
书中写道,这是一本关于各种问题的书,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本关于探究解决方法的书。你将发现,其中的奥秘很简单:如果我们首先关注的是问题,以此决定自己之后的每一个行为,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会失败。
如果我们将问题放在一边并着手寻找解决方法,那么就可能打破一切限制,成功将其解决。
在解决问题上,作者认为,我们倾向于否定自己的想法,认为只有通过精心挑选的一小群人才能得到非凡的想法,但你其实可以解决一切事情,只要你不将它看成一个问题——只要你不让问题来限制你的选择。
跳出问题,找到办法,才是面临问题是我们应该做的。
这本书让我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性思维,使我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问题,而是向解决问题直接进发。
书的开头举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拍摄电影《大白鲨》例子。遇到的问题如果紧盯着问题本身似乎只能是死路一条,没有解决的途径。可换个角度,他就想到了,你看到的越少,你想到的就越多。因为这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发挥他们集体的想象,正是他们的想象帮助这部电影获得成功。
也许决定我们成功与否的并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我们思维的角度和模式。
把自己从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吧。试试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解决问题,也许你会发现,一切变得那么简单!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五):放开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就决定着他的所作所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既可以推动着人向前行进,也会试压着自己无力向前。人生的生活总不会一帆风顺,往往与我们背道而驰,会遇到形形式式的问题。在问题面前,我们都习以为常直接面对问题。所谓,盯着太阳,就无法看清楚太阳周围的天空。直接盯着问题,就无法看清问题的真相。通过本书,让我学到了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
本书以各种实际案例来阐述作者所要表达的论述,浅而易懂。各种观点在实际事例的阐述下,更通俗可读,直接明了。整本书启发性极强,尤其是每章节后面的小贴士,更具有指导性作用。指导着读者跳出问题的本身,来看待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无论问题对于人的幸福起着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思想生活的重心。相当于金钱对于人的生活起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它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满脑子都是问题,哪有空间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知道,问题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所有要懂得,放开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把问题放在一边,想想你真正要解决的是什么?当你苦索深思问题的的时候,它已经占满你的脑海。它会让你无从思考,更添不必要的难题,更难以寻找解决方法,最终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现实生活总会被不可逾越的问题笼罩。当你一筹莫展时,试着找一件能让你从问题本身抽身,分散你的注意力的事情,从而解放你的大脑。你需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得出新的想法,找出新的解决方法。总之,跳出问题本身的禁锢和牢笼,解放自我,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很多道理,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无法把握前因后果而已。本书把个中道理通过实例的论述,生动形象地让读者明白道理不仅仅只是知道道理,而是真正懂得表达和明白所说的道理的前因后果。
懂得越多的规则和标准,就越容易被固定的思维所困。懂得越多的规则和标准,反而会局限了我们看问题,做事情的角度和深度,从而间接扼杀了无限的可能,最终错失了无限的可能性。面对问题时,我们要适时抛开所了解的规则和标准,走出固定的思维牢笼,利用逆向思维思考,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六):问题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面对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在看这本书以前,我坚信一定要直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专注,努力,锲而不舍,最后一定要战胜问题。这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教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回避问题,没有不努力,却没有战胜问题,原因是什么,我也很苦恼。
这本书中给出了各种各样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原因。如书序章所说,这是一本关于各种问题的书,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本关于探索解决方法的书。
该书以各种案例和小故事来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可读性强,富有启发性。有些案例我们可能有过相似的经历,却无法解释其中的缘由,看完作者的解释虽不是让人大彻大悟,但也忍不住频频点头,比如作者在陈述“别让问题指挥你的头脑”这个解决方法时,我想起教练说的“开车要看路,不是看周围的人和车,你越是看周围的人和车,你越会撞上他们”,我越是关注撞上人和车这个问题,问题越无法解决;有些案例的过程及结果让人感觉很吃惊,看完作者的解释才明白其中的缘由,比如一名医生对许多病人实施了谋杀,他每到一个地方,那里都会发生莫名其妙的患者死亡事件,这些事件不乏目击者和证据,但是到谋杀案最终定罪,中间却足足隔了16年,这其中的缘由不是我们想象的背景关系,竟然是医生们的过度自信;有些案例在讲授道理的同时也让我学会了一些新的知识,比如空降森林灭火队的一名成员通过制造一场火灾来避免自己被大火吞噬。
我对其中的几个案例印象很深刻,其中之一是学生对于老师的评价是该老师的“课堂可以成为一种审讯手段,任何一个犯罪嫌疑人被迫聆听完他的一堂课后,一定会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免得再受他课堂的荼毒”,可是你能否想到就是这样被学生评价的一位老师最后却走上了急救员的职业生涯?
书中还讲述了一个美国战争案例,利用充气式的坦克和吉普车、汽笛风琴的声音、虚构的桥梁设计,以及一大批为受到虚假袭击的伤员而准备的虚假的医疗设备来赢得一场战争,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空城计”,不是靠“实力”而是靠“气氛”就能打赢一场胜仗,其中的缘由你能否猜到?
用逆向思维解决难题,比起大道理,案例和故事更能引发我的思考,这本书做到了。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七):没有翻不过去的墙
面试的时候,总会考察一项能力:troubleshooting,即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通常面试人都会根据考官给的题目询问现有条件,然后解答。这是常规思路,针对问题来解,对症下药。这是普通人的答案,中规中矩,不出彩,也不会出什么大错。但如果遇到一个不按牌理出题的呢?面对提问无从下手怎么不?有时候可能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陷阱。那你的应对是怎样的?
读这本书会给你启发,从答案入手,而不是问题本身。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有时候就会豁然开朗,说不定还会吓到你自己,怎么可能就这么解决了?
开篇用斯皮尔伯格拍片时道具有问题,引出了全书的主旨:“先把问题放一边,关注答案,而不是先关注问题”。就像斯皮尔伯格那不好操作的道具大白鲨,修好它,继续表演进行拍摄,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影片如何在缺少主角的情况下继续。大师没有继续纠结道具,而是思考影片需要大白鲨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制造恐怖气氛吗?那什么最恐怖?是看到的狰狞面孔还是未知的黑暗?“你看到的越少,你想到的就越多。”自己吓自己才是最恐怖,想通这个就找到解决方法了。大白鲨道具全程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面上,直到地81分钟才露出完整面目。给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电影主题也得到了生活。这样道具的缺陷依然存在,但对电影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虽然道具的问题本身并没有被解决,但拍个成功电影这个大命题,被完美诠释了。
其实开篇的这个例子已经说明了一切。遇到问题,试着抛开限制,不从问题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关注的点放在最终的目标上,问题也可能就是一笔最大的财富了。就像若隐若现的大白鲨带来的隐喻效果,观众不会思考迟迟不现身的大白鲨原来是个坏了的道具,而是在猜测中被自己营造的氛围惊悚到了。难怪斯比尔伯格要说“故障不断的大白鲨是上天的恩赐”呢。
正文再用几个章节帮你分析你的思维是如何被固化的,要怎样转换思考方式,以及解决问题时你通常会遇到的那些坑。最后以日本铁路处理积水的例子做总结,与开篇呼应的同时给你启发。
那么下一次如果面试被问到“如果你是张生要送一封信给大宅里的莺莺,你面对的只有光滑无比的院墙。你怎么办?”有没有什么除了找红娘帮忙的以外的点子呢?
我相信看完本书你给出不一样的解答,翻过所有的围墙呢。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八):反常规思维方式才会带来更多的创造力
你有想到过吗?有时候我们越是盯着问题不放,我们越是没有办法解决它。而有时候当我们对问题放松了警惕、对它不理不睬反到在一次不经意间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书中讲了一个又一个例子以证明这个观点。
你的问题很难解决吗?那就暂且先放下吧。因为有可能你越努力越可能使问题变得更糟。要是你总盯着一壶水看会怎样呢?它会煮沸吗?当然会,但这句话里暗藏生活的智慧。你在关注、焦虑和等待的时候,并不会对这壶水有任何哪怕是最细微的积极作用。你的努力完全是无用功。然而紧盯着水壶不放的确让等待水开的时间变得好似更加漫长,并且使你无法做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当涉及水和壶的问题时我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当对象换成其他事物后,我们就很容易将简单的道理抛在脑后。书中有讲述很多和心理学有关的实验,是一本很好转换思维的书,这个时代的快节奏让我们一刻不停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但是当你怎么也解决不掉某些问题时,可以看看这本书,是不是也像书中所写的走入了一个心理的误区呢。
书中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让我特别印象深刻。就是那个“最初的选择并不是最好的”实验。有1、2、3扇门后面都有不同的礼物,其中一扇门有一辆轿车,让你选择打开一扇门。你选择了1号门。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刺激感,主持人打开了3号门不是轿车,这个时候问你,你是愿意改变主意选择2号门,还是坚持你最开始1号门的选择呢?我们的本能会告诉我们坚持最初的选择。我们认为最初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转而选择2号门回事你赢得轿车的概率加倍。你难以置信对吗?想知道为什么会加倍就拿起这本书吧。像挑战下自己的思维不妨来看一看,很多内容都有涉及到心理学。我们队最初的选择有一种偏爱,但它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如何将问题从思维的中心移开?第一步就是摒弃我们最初的想法。
这本书确实有很多地方都颠覆了我们一贯的想法,不去说对与错,我们应该更加包容、海纳百川,多去用更多的维度去思考问题。我觉得作者的角度就很独特,是常人不曾看到的,尝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些事,你就会明白很多时候反常规思维方式常常能带给我们一些新的转机,但也需要我们主动破除一些思维壁垒。方法得当,创造力将会呈井喷之势。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九):新颖与颠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看到这本《人生总会有办法用逆向思维解决难题》之后,这句话是我最大的感慨。生易,活易,生活却是很难。一生为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是每个人遇到难题的反应却各有不同。有的回辟,有的战斗,但不管如何,我们必须要渡过这些各式各样的难关。
这本《人生总会有办法用逆向思维解决难题》共计207页,大约18万字,算是个大块头了。乍看到书名,我本以为这是一部传教式的作品,里面给你讲述应该如何如何做,不能如何如何做,最多简单提一下为什么不能这么这么做,但是看完这本《人生总会有办法用逆向思维解决难题》,我发现我自己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本书根本没有对你进行传教,它只是向你展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你自己通过这些例子来总结,来判断,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一个认知方式虽然算不上颠覆,但也绝对称得上新颖。我是个搞教育的,我知道填鸭式教学向来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的,这本书倒是给了我一个很不错的建议。如果以后教学也可以尽量多的采用活生生的例子,而不是更多的冷酷无情的讲述的话,学生们应该会更加喜欢。
除了认知方式比较新颖之外,我觉得这本《人生总会有办法用逆向思维解决难题》的内容也有很多颠覆之处。最为明显的是本书的第四章:努力使问题变得更糟。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地方,相信绝对不会被大家认可的,但是这本书里却出现了。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真的认为这句话没有丝毫的道理,但是看过本作,我也彻底明白了作者的深意,的确,努力有的时候真的会让问题变得更糟。这就像我们中国的寓言南辕北辙一样。还有其他的一些章节,比如别让问题指挥你的头脑。这一点也很有意思,我们遇到难题,肯定是要根据问题想办法,问题就是我们的指挥棒,问题指到哪儿,我们就打到哪儿。但是作者偏偏不这样做,偏偏要让我们避开问题,不要总想着问题,这样才能减少问题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从而绕过问题,来解决问题。不能不说作者这样的想法是很新颖的,而且也是很有作用的。像这样的地方本书还有多处,这里就不一一指出。
总之,这本书还是相当耐读的,因为里面的案例特别地丰富,你读起来一点儿也不觉得枯躁。当然,也许作者有些观点未必可以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可,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作者的确为我们指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好方法。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十):生活不是打靶,只盯着红心就完事大吉,先看看靶对不对吧!
刚刚从台湾自由行回来,由于是两个人一起去的,在机场只办了一张wifi卡准备开热点一起用就好了。中途由于想玩的地方不一样,为了尽兴分开走。却想不到刷新了去年在呼伦贝尔无信号区的无网时长。
可恰恰是这样,我体验着从未体验的旅行
从诚品出来想去上引水产吃海鲜,只凭着上引的地址找到了公交车站牌的方向;下了公交车,从两侧人员流量找到人多的方向(感觉自己是柯南附身,推理逻辑杠杠的);再从平日问路当地人习惯以7-11位标志,先走7-11,最后顺利找到了上引水产,吃到了让人口水直流的超级棒的海鲜大餐。
回来后有朋友问我,为啥没有wifi不重新办一个?哈哈,那多没趣啊。那几天,我尝试了问路体验到当地人的温和热情,尝试了不问任何人只凭自己的推理找方向体验到逻辑分析原来不止是用在写方案上,尝试了拿着手绘地图单骑走垦丁模拟了一把一人浪迹天涯的江湖梦。我享受去做不曾做过不曾经历过的事情,那种懵懂的期待和过程中意外之惊、之喜,足以让人回味。
尝试一些从未做过的事情。不要没有wifi就解决没有wifi这个问题。如果什么时候都直奔的问题去,趣味在哪?重复过去,局限自己而已。
读完《人生总会有办法》之后,迫不及待的想写一些东西,回想自己从毕业工作后,那些困顿低谷,的确不是傻傻的迎难而上刀来剑挡的横冲直撞度过的,好像都在退后、转向、原地等待中逐一解决。
刚毕业不适应,在强手如云的公司压力大到每天睡觉别说肌肉了连骨头都是僵着的,甚至只能在下意识的催眠自己放松时才感觉到不对劲,后来是拿着第一笔工资去报了一个古筝班,反倒沉浸到了古筝学习和每天下班后练琴中,现在已顺利度过了那段日子。再想想,练琴的时候转移了工作的注意力,又专注于手指的轻拢慢捻抹复挑之间,反倒像书中提到的如同“吃一个糖”,神奇般的放松了下来,思路也随之打开,工作慢慢顺利了。
书中提到的妙计:
紧张——那去吃一颗糖吧
想做——跳过练习吧
无聊——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吧
……
拿不出app用户的粘性不高的解决方案?——切,先分析下app用户是不是到开始运营回访的阶段了吧
苦恼于服装店销售越来越低?——先看看是不是试衣服的人没少,交易少了,那去看看同款淘宝销量吧
困惑为何拿不到风投?——放眼瞧瞧风投热点领域有你们吗
欣喜于网上文具店火起来了——赶紧高兴起来,线下找不到文具店了,线下市场转移了线上了
换一个角度想,别只盯着问题,生活不是打靶,只盯着红心就完事大吉,先看看把对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