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品位》是一本由[英]阿诺德·本涅特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的品位》读后感(一):学会阅读 学会鉴赏 提升文学的品位
生活中,那些谈起话来温文尔雅又有内涵,活得优雅、精致、有情趣又有追求的人,我们会说他们的生活品位高。品位,是从小事处体现,但其实是和一个人的思想、内在的修养分不开的,是由内向外的。其实想要提升自身的品位,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提升自己文学的品位。 如何提升自己文学的品位,阿诺德·本涅特的《文学的品位》为你支招。 首先,要端正你的态度。如果你仅仅是把文学品位当做是一项成就,当做是令人折服的工具,当做是炫耀的资本,或者是把文学仅仅当做是一种消遣的方式,那么这将对你文学品位的养成造成“致命”的影响。文学家是比我们更早看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神奇趣味或是枯燥无味,感受到世界百态的那些人。他们在用他们的作品把他们的切身体会传递给我们。我们阅读这些带着感情的文学作品,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要“唤醒自己”,“理解并鉴赏文学就等于理解并鉴赏这个世界”。 其次,有各种各样的文学存在, 我们应该从哪开始阅读?怎样系统的进行阅读? 应有尽有的文学作品包罗万象。我们从哪开始阅读?阿诺德·本涅特用他特有的英式幽默,风趣的告诉我们“不要担忧抽象的文学或文字理论,先着手阅读,就像狗咬着骨头一样紧紧抓住具体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的的整体性,所以,我们的阅读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你当然可以选择从自己喜欢的任何文本开始。但阿诺德·本涅特同时也建议我们要从公认的经典开始阅读。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去芜存菁,经历了一段又一段的考验,而流传下来,它势必有着它独有的魅力,而值得我们一再研读。如何达到关注某一类经典的地步呢?阿诺德·本涅特希望我们能有执著的信念,坚信我们自己能从这一本经典书籍中寻找到快乐,要依靠阅读,真心实意的理解它。 而关于如何阅读经典,如何理解作家的风格,阿诺德·本涅特以阅读查尔斯·兰姆为例,详细的展示了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如何剖析一位作家一部作品。详细的步骤可操作性极强,借鉴此法你可以去了解任何一位你感兴趣的作家。更奇妙的是,当你熟知一位作家后,那些与他有关的,或朋友或批评家或敌人的人,或大或小的事你也会一一感兴趣而渴望一一了解。大概是因为想要彻底认识一个人,就想要知道和他有关的一切。如同水中泛起的涟漪,一圈一圈越来越大向外荡去。 归根结底,《文学的品位》是一本关于如何阅读如何鉴赏文学的书籍。掌握了其中的方法,你可以从良莠不齐的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中,择出那些优秀的作品,并用正确的方法阅读它们,鉴赏它们,从而提升自己文学的品位。
《文学的品位》读后感(二):在文学的地图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阅读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对于精神成长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只是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对于如何阅读,如何选择阅读作品却知之甚少。针对这一痛点,阿诺德*本涅特著《文学的品位》为普通读者提供了科学指南。 对于国人,阿诺德*本涅特何许人也?在开启《文学的品位》阅读之时,我们有必要了解他的生平。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20世纪前半期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所著《老妇人的故事》《里西曼的步伐》被乔治桑普森赞为天才之作。
《文学的品位》告诉我们,读书没有捷径,需要的是实打实的时间与精力付出。同时,读书也是一项益智益心的活动,你所阅读过的作品,经过自我消化吸收,转化成自己内在的魂灵,一方面知道自己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另一方面保持着对知识与能力边界的无穷探索。在现代化浪潮席卷的今天,阅读经典作品不仅不“高大上”,而且很接地气,让你知道你所经历的困难与挫折,在若干年前,在其它地点,在陌生人身上已经发生过。触动内心,未必要等到读完一本书,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寻求自由与幸福的光茫。
围绕英国文学的阅读,阿诺德*本涅特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毕竟只有民族性的准确把握,才能实现世界性的全面突破。尽管《文学的品位》只是列出了英国文学的作品名称,并没有版本、定价等信息,但并不妨碍我们发动主观能动性去探究。
华而不实的内容往往在今天得到读者的重视与喜爱,相反从经典作品中刻画的宏伟壮丽,却有意无意地被当代人所忽略。经典作品中擅长的细节描写,可以弥补我们观察力的不足,突显的情节构造,可以延伸我们对事物多样性的认知。总之,开卷有益,对于阅读经典作品是适用的。 阅读总是发生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总希望通过作品去了解作者,努力发现自己与作者之间的交叉领域,但获得总是少于付出,有些经历即使写成文字,洋洋洒洒,也不能代替你去经历、去思考、去质疑。 阅读有时候是为读而读。当读者无限欣赏作者时,读者会自动自发地将搜寻雷达对准作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批判作品的过程中建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否则就会出现“无的放矢”的情况,说起阅读时重要,但真正阅读时却不要。
《文学的品位》读后感(三):指南针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深思----朱熹
最近一次翻开名著是和朋友相约重读《呼啸山庄》。从书架上翻出了这本泛黄的厉害且内页也有若干破损的旧书。曾经的阅读记忆提醒我这会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旅程。再一次踏上征程的准备工作是否做好?尤其邻近哪本亦舒的《如果墙会说话》似乎隐隐发出呼唤。果不其然,这趟旅程终止在前5页。不由叹了一口气,下一次再鼓起勇气触碰名著会在何时?
庆幸的是翻到这本《文学的品位》,也算给我解了一部分惑,如何面对接触名著的“障碍”。英国现实主义作家阿诺德·本涅特以阅读的意义开篇,帮助读者建立对文学研究的正确认知。并从阅读的方式、态度、范畴、方法等几方面系统性的给予建立文学品位指南针式的建议、忠告和劝诫。可以说这是一本意味深长,用心良苦引导阅读和写作方向的书籍,对于在刚开启阅读旅程或是在书海中沉沦毫无方向感的读者有着灯塔般的导航作用。
【正视初衷】
记得最初接触名著因为语文老师布置的睡前作业,以一腔鸡血“啃”完若干本名著,某些时刻居然会被桥段吸引,庆幸名著不负我,自此开启饥不择食的打卡模式,然后名著成了书房的背景板,若干年不曾再翻牌的节奏。如今再来正式阅读的初衷,多少抱着书中提到的“私人娱乐消遣和社会认证”这样的小心思。
“文学研究不是为了休闲娱乐,而是为了唤醒自己。它是为了活着,为了强化自己感受快乐的能力,为了更富有同情心,为了理解他人。文学对人的影响不局限于某一刻,而是每时每刻。它会彻底改变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再来看这一段时,我开始理解到它曾经带给我的美好体验在于阅读的过程,或许不能透彻详细领悟名著的内涵,但每一次给予内心的触动是真实而又动人的。而这些触动或许暂时不能用精确的文字进行输出,但累积在内心,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重刷,最终投射在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里。被文字洗刷或的心灵和眼睛会更清晰的看到自己以及整个世界。或许这也是位的由来,对应的是位置。
【阅读经典的方式】
以往阅读经典只是搜集了一堆经典,然后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死磕到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经典便束之高阁,慢慢积灰成为屋子里的装饰。
作者以查尔斯·兰姆为例,分享了新手阅读经典的方式方法。即单作家深度垂直阅读加平行阅读为补充,以建立专业度。而垂直阅读建议从生平调查开始初步感知作者背景,对比作品年表了解写作年代以助对作品的理解。在阅读完作品后,结合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度的回顾。
然而这些依旧没有能解答关于跨越“阅读经典”带来的“壁垒”。此时作者给出了一连串组合建议。
“把内容当成一个人。”
“一段时间只专注一个作家。”
“全神贯注聆听远方的声音。”
“先研究文章和作家传记,再来读相关评论文章。”
“不要过高的预期,经典之美是慢慢渗透的。”
于我而言,这些是忠告是系统而深入的建立对一个作家相关作品的了解。而不是以点概面的以某一个阶段的作品特征作为判断,这样的阅读显然带着片面性和单一性。自此作者循序渐进的从文学理论,读者心理,作者心理多方面的对系统性阅读进行指南针式引领。
而最为关键的是其中“反思”部分。即“文学只有真正融入读者生活中,才能够说实现了它的真正目的。”而这离不开自审这个过程。
或许当某一天在这条航线上一步一个
《文学的品位》读后感(四):编辑手记 | 书会带着你找到它的朋友们
手记从年前写到年后,既不想写成自夸的宣传软文,也不想写成诉苦的工作记录,思路和心境都几经变化,最后决定还是老老实实分享一下与这本书相处时的几个瞬间。
(一)
本书的英文标题是:Literary Taste:How to Form it,一本非常典型的阅读指南书。而我始终“傲娇”地认为,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很难有放诸四海皆准的读书法,因此对此类选题并不感冒,通常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自然,接触文本时不自觉有了偏见。那是2020年2月,天气还没有回暖,又困在家里办公,想起来都是缩手缩脚、不怎么得劲的感觉。我想,如果作者泛泛而谈或说的都是老掉牙的那一套,我一定不能手软,管他是不是20世纪英国鼎鼎有名的作家,有没有得过布莱克纪念奖。
作者毕竟是记者出身,写文章干净利落,开篇便直指核心问题:为什么阅读文学?我以为阿诺德先生会列举种种读书的好处,娱乐、求知、身份建构、人际交往……但他没有。他举了一个小例子。一个陷入爱情的青年正与他的好朋友散步,他满怀激情地向对方描述姑娘的可爱与美丽之处,他的热情感染了朋友,让对方也觉得这个平凡的姑娘具有惊人的美丽,“简直是个奇迹!”这个青年正在创造文学,他开始探索感受世界的美,并且内心有对外表达的强烈冲动。
如果你还记得青春期时恋爱的感觉,也一定会被作者用以说明“文学”的例子打动,那是一种毫无保留的、发自内心的热情。仿佛有一道光,划破了春寒料峭的午后阴沉的氛围,让人有热血被激荡起来的感觉。文学家感受到了世界的奇趣并付诸笔端,而读者阅读文学则是在文学家的带领下强化自己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共情能力,理解文学就是理解这个世界。
“它是为了活着,为了强化自己感受快乐的能力,为了更富有同情心,为了理解他人。文学对人的影响不局限于某一刻,而是每时每刻。它会彻底改变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是第一个瞬间。推翻了此前所有的预设,决心要把这个选题做出来。顺便跑个题,最近常因为书名而对内容产生误判,进而造成不得不常在心理落差上蹦极,其实是蛮刺激蛮有趣的经验。
(二)
第二个瞬间发生在文稿处理中,只不过是作为“读者”,而非“编辑”。书中有一个章节讲解如何系统阅读,基于已有的论述,阿诺德先生说:
“如果你跟兰姆成为知己,他就会给你引见其他许多杰出作家,这些作家转而也可以成为你的知己,他们对你也非常有帮助。”
相同或相反的主题、风格、内容,相近的年代,相似的经历……会有种种奇妙的原因让作家与作家、书与书之间彼此映照、产生勾连。豆瓣不是还有一个叫做“书与书之间的串场”的话题么?一本书就像一个立足点,由此出发,将小小的线索向外拉得更长、更多,最后交织成独属于自己的阅读网。
这种由此及彼的阅读经验常常能被验证。比如因为关注某个话题而阅读某一作品,进而顺着正文分析、注释讲解、参考文献引用等等蛛丝马迹拓展阅读,或被作者折服去读ta其他的书。这样的情形,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不会陌生。坦白说,编辑的新选题有时候也会以这样的方式产生。
书会带着读者找到它的朋友们,从一本书延伸到另一本书,不断发现恰合口味的作家。不同于入门、进阶这种单纯依靠难度建构的阅读体系,作者的笔下,系统阅读是一场冒险但充满欣喜的旅程,读者在其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产生共鸣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阿诺德描述的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实在太过美好和迷人。即便隔着时间和空间,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与作者神交,成为知己,彼此对话。我想,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永恒的话,大概就是以这种方式了吧。怎么能不神往呢?
(三)
不管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我更熟悉的阅读史研究的角度,这本书都有许多值得拿出来探讨的点。即便如此,它和它的作者阿诺德·本涅特在中文世界里依然汲汲无名。
豆瓣上,阿诺德的《如何悠游度过24小时》标注人数最多,这是一本自我管理方面的书。实际上,身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阿诺德为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人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技能撰写了不少相关的书。此外,他的也小说毫不逊色,以描写英国工业小城的生活日常而闻名,成为20世纪初与高尔斯华绥、乔治·威尔斯齐名的作家。有意思的是,阿诺德创作理念与伍尔夫“不太对付”,两人还曾经围绕着“文学该如何反映现实”这一焦点展开过辩论。
阿诺德的作品在中文世界唯一接近出圈的时刻,大概是被陈福田先生选编入《大一英文读本》,走入西南联大的英文课堂,被年轻的学子们诵读、思辨。说到此便不由得骄傲起来,因为入选的篇目Why a Classic Is a Classic就出自《文学的品位》。
曾经为了阿诺德的受冷落不平,直到某一天听播客,主播们漫谈英国文学,说到一本小说的流行是各种历史巧合阴差阳错作用的结果,而且文本在不同语言之间“旅行”也会出现读者反映不同的现象。
忽然释怀了许多。也希望,对《文学的品位》来说,这会是一趟愉快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