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是一本由[美]威廉·福克纳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哗与骚动》精选点评: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很厉害的一本书(第二章最看不懂)多亏了译者的倾心注释和序言 跟我们弥留之际一样 不同视角的讲述和多重叙事手法交替使用 让平凡的家庭故事笼罩了神秘的色彩
●4.5 一上来读第一章就开眼了,行文就像思维的变奏曲。最开始看起来很累密密麻麻的注释很吓人,读了半本终于找到节奏了,短短几行字里变换数次时间的蒙太奇也能很自然,最后只能感叹意识流真美。昆丁那章最精彩,结局太美式。
●可以说是当代小说少见的创见,艺术形式与文风上的实验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学不来。
●乱石穿空
●没想到仅仅是把标点符号去掉就能给我的阅读带来这么大的挑战
●两个译本结合读更佳。
●福克纳对于小说技法的探索还是很牛逼的,但是没有标点的段落看的我真的头疼
●一部浓重的电影,剪辑闪回,黑白的诗。奉上神坛无可厚非。
●也是差点读不下去,读完了回过头来才真正认同它的好,意识流闪回的写法,极大地增加了阅读难度,但在这部作品里特别恰当,看这本书越到后面心情越沉重,如果不是最后迪尔西的那一点点亮光,真的不忍再读下去#7918
●真难读下去,如果没有李文俊的注,简直不知道在讲什么。其中昆丁的部分最抽象,但却也是最美的篇章。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一):沉重的难以读下去
无助,糜烂,混乱,绝望……纷至沓来。
压抑感让我读不下去。可是,前所未有精神体验和准确新颖的意境与联想又让我忍不住要读下去。
天啊,也许是我不够坚强。
可假如我十分坚强,是否就让我体会不到这种绝望了?
读完这本书,我需要读什么,好让自己看到世界的善良与希望。或者,正因为到过地狱,才更珍惜、追求世间的美好以及人的应该坚强。
如果我先读《喧哗与骚动》,之后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该多好。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二):一点感想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说:“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也许的确如此,世人皆为痴人,言语也皆为说梦。无论存在与虚无,人本荒诞。被误解,几乎是每一个表达者的宿命,智如唐寅者,也只能隐蔽桃花庵里饮酒高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世界要有意义,人生要有意义,就需要借助人为的外力来划定一个界限,比如时间,空间,比如宗教,比如一个视角。而福克纳赋予了这一切的维度,他用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在复活节前后几天内发生的一个美国南方的家族悲剧。有人喜欢关注福克纳的意识流,多角度创作,文本结构等,而我更喜欢去关注技巧之外的人物,例如那个一定会被中国儒家文化批判成“红颜祸水”的凯蒂,那个病态且疯狂的昆丁,和扭曲的唯利是图者杰生,以及那个真正的童心痴人班吉,和苦熬的黑佣迪尔西,他们都是合格的人性承载者。
读福克纳,尤其是《喧哗与骚动》绝非是一件闲趣之事,会很费力,甚至伤神,如同一场不知道终点的冒险之旅,每走一步可能都是陷阱,但冒险不也是人之本性吗?大不了就再重读一遍,我们总有足够的时间去记住每一个坑,最终总是可以通关。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三):大时代的喧哗,人性下的骚动
之前在读《百年孤独》的时候,看过一个马尔克斯的介绍,说他在霍乱时期的爱情后确立了自己的文学风格,而不单单是模仿福克纳的叙事技巧,当时感到很疑惑。现在读完了《喧哗与骚动》,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喧哗与骚动》主要写1898年到1828年这三十年康普生一家的变迁和家族成员的变化。全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幼子班吉讲述,班吉是个疯子,没有严明的叙事逻辑,正好可以给福克纳尽情发挥他的意识流技巧。我认为这一部分是全篇最精彩的部分,意识流动带来的时间和空间转换十分自然,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转到了另一件事,这和班吉本人的敏感有很大关系。第二部分由长子昆丁讲述,昆丁是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哈佛学生,叙述逻辑和叙事能力都要强于班吉,所以出现了很多诗一般的长句,意识流动也没有班吉那么跳跃,而是舒缓有节奏。昆丁希望妹妹凯蒂保持贞操,而凯蒂偏偏风流成性,昆丁为家族荣誉困恼、愧疚,选择投河自尽。第三部分由次子杰生叙述,杰生从小和昆丁、凯蒂、班吉的关系很冷淡,长大后更是冷酷,以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要挟,将自己的姐姐驱逐在外,并私吞了姐姐给女儿的钱,最后小昆丁偷了杰生的钱,差点把杰生逼疯。第四部分主要是迪尔西的视角作为补充。全篇虽然只有四个视角,但康普生一家人各个的性格特点被完美的展现出来。这是一个黑奴解放、南方庄园经济衰落背景下的家族分崩离析的故事。昆丁对于家族荣誉的捍卫与固执竟至自杀、凯蒂解放天性逃脱束缚却堕入风尘、杰生冷酷贪婪逼走侄女送走弟弟,三个亲人的经历与遭遇展现了当时南方平静表面下的不同人的迷茫、固守、自由等不同的状态。时代在喧哗中前进,个人在骚动中迷失。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四):“他们在苦熬。”
喧哗与骚动
薄薄一本、短短几个印象式场景的不连贯拼接、支零破碎的人物塑造、混乱的意识流结构,却把把带有深厚历史社会背景的挣扎和沉沦精巧地拓印出来,手法很现代,可含蓄得很传统,从对由心理视角向周围生活发散一圈的无关紧要的漫谈絮语中显出及其复杂有深度的人物形象,即使是完全的心理自述也不是那种消解了不确定性的坦白,而是一种间接的朦胧的烘托,它是背后真正有东西的顾左右而言他。当残破不堪的人物带着血泪忽忽闪闪地显形之后,历史的残酷和情境的悲凉意味就在情感关系的磨砺中扎扎实实地深远高大起来,这种极富表现力的建构模式可以用最后一句话来体现
“他们在苦熬。”
对,这种很奇妙的感觉就是在和文字里面的背后的世界在交流,有时候抽脱出来看他的语言觉得和19世纪黄金时代的文学大师们比起来实在不能算很有文采(或许是翻译的原因,有一点隔、甚至有点白),出彩的地方是他组织文字所指的深厚功力,在意象搭建层面上的非凡,由此可以想象英文语句对阅读者的冲击力;而透过文字深入进去以后,是很空旷的凄凉的回响声的默然体会,写家族湮灭也可以是马尔克斯一百年五六代人下来的繁复极致,也可以是这种由自我浅薄的心理指向和现实命运的纠缠恶斗中形成的明灭昏暗的历史轨迹和悲凉境界,要说理想黯淡、制度落后、生命苦难都没有中国这种血肉模糊的吓人程度,论残酷没哪儿比得上咱(看很多人提出这个看法,我也悄悄复议,很多时候看外国故事心里觉得残忍可一想起脚下这片土地又觉得好像也还好),可他是把这苦难用文字和思想撑起一个及其阔大的空间,你能在里面体会到比现实残酷更深蕴的痛苦和撕裂,它不仅加深了你对苦难的细腻敏感,打开了很多迷蒙麻木的突触,还隐隐约约地显示出这种苦难本质的朦胧形象和生命特征,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似乎很久才能走过去,但那种亘古不变的恒久属性永远召唤着你。对,就是这种感觉。
班吉的自述视角和语言都很独特,一开场是技术上的下马威;昆丁就开始扎心了,满足读者的投射愿望;杰生又残忍又可怜,但总在想象作者写这么一个肆无忌惮的恶棍时候的爽快,前面很生猛,后面越来越冷;到最后达尔西就冷得像最后一天了,也就是复活节,内在的大爆发,书完了还感觉余波还在书里书外延续下去成为独立存在。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五):形式结构创新与内容思想阐发双赢的意识流文本——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本来用一天就能读完的文本,而我却断断续续地花去了两周时间,这或许就是意识流文本相对于以前接触的正常叙事文本所突出的阻拒性,虽然阅读之前做好了准备,但还是猝不及防地晕,时间跳来跳去、场景自由切换等一切令人难读的东西都是在无限逼近人的意识的习惯,我们平日里脑子里的意识何尝又不是一下跳回了家、一下回到十年前、一下睹物思人、一下又畅想未来、跟A正在聊天又突然想到了B呢,这些都是意识的真实状态,本毋庸置疑,但这些东西放在文本里面就有意思了,要不是字体大小粗细的变化和场景变换时加的提示性序号,我毫不怀疑自己会张冠李戴,半途而废。另外,我们都知道自己的意识有时候十分混乱、流动特别快、陷入一种低抑制性状态,反应在文本中就是整段整段的没有标点,一行想几个字就几个字,不过带给人的阅读体验也是一种由最初的不适应逐步变换为妙趣横生、乐在其中的过程。意识流作家说,规规矩矩的叙述出一件事是不合常理的,不真实的,因为人的真实生活不可能像排好的节目一样发展的那么纯粹简单,一件事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中充满了其他的与这件事没有直接关系的思想、行动,只有把那些杂乱无章的东西逐一地、尽量完全地捋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看到的才更接近故事本身。我觉得这种说法的正确性是毫无疑问的,选择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反应故事真面目的尝试也非常精彩、很值得提倡。 “《喧哗与骚动》是最出色的失败。是我写作时感到最大痛苦的一本书,我下的功夫最大……其它书写起来都比它容易……我对它们都没有我对这本书的感情深。”福克纳如是说。作为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喧哗与骚动》无论在结构形式的实验上还是思想内容的阐发上无疑都是很成功的。形式上,这部作品除过上面提到的各种具有显著意识流写作特征手法的应运,还把全书分成四部分,每部分是一个不同的日期,叙事主体也不一样,且打乱顺序,通过前前后后不同人物的交叉叙述天衣无缝地将完整的故事“织”出来,另外“神话模式”的应用也不容忽视,类似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套用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神话模式、艾略特的《荒原》套用了亚瑟王传说中寻找圣杯的模式,在《喧哗与骚动》中三、一、四章的时间恰好是耶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的时间在那一年又是基督圣体节第八天,在全文中也时时出现《圣经》和基督受难的影子,在一定意义上把现代人的倒行逆施与基督的教义对立起来,以期达到讽刺警醒目的。在内容上,福克纳刻画了一个逐渐走向没落并最终定会没落的美国南部旧家庭的残影,看似巧合却却都合情合理的灾难性变故都在指向旧式制度分崩离析的必然结局。思想复杂却没有行动能力的一心求死的大哥、压制太久而终于爆发而堕落的妹妹、掉到钱眼里的残忍冷血的三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小弟、无病呻吟神经兮兮的女主人几乎都是新旧制度碰撞中产生变异的人,在这些人身上,作者既表达了南方蓄奴制必然灭亡的意思,又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侵害下人性的扭曲,将全文最有人情味的角色给了黑人保姆,这一切,都让这部作品具有了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作品,极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