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悲伤不撒谎》是一本由[韩]高银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唯有悲伤不撒谎》读后感(一):独自赶路的孤独漫步者
随便翻翻高银的诗集,不了解他的以为他是乡村诗人(?)其实他的人生经历如此朋克:18岁开始自杀,随后当过糖贩子、教师、乞丐、僧人、诗人、政治犯。“通往韩国知识分子状态的道路数不胜数,然而通往高银的路线却无处寻觅”。学韩语看韩剧的人越来越多,关于韩国文学占据知乎最多的问题却是诸如“为什么没听说过韩国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了解韩国文学,先看高银——独自完成韩国式“垮掉的一代”却没有观众的孤独漫步者。
《刮风的日子》高银
我的爱是长久刮风的日子
风啊!
五岁的茶玲高喊
花斑奶牛
跟着喊
哞
刮风的日子
看小草
看树木
看停不下来的家畜
和生锈的拖拉机的沉默
一起摇晃世界
《唯有悲伤不撒谎》读后感(二):唯有悲伤不撒谎
极少极少看韩国人的书,没有记错应该是因为韩剧里面提及了而买来看的。这是重读。跟第一次读一样。比起韩国,我真的更加喜欢日本的俳句。
长的,诗句。断句,描绘。冷冽的人生。
景象,像刺骨的风,转头放一丝光进去。
岁月长长地爬过楼梯的人生。作品像四季。
腐烂的又灌溉了下一季,盛开的又告别在下一季。
长梯上好像有布满宝藏的岁月。生死变成蓝天,希望被风吹拂着。
写什么都像捡拾弹奏着灰,台阶构成的楼梯,一节一节岁月鲜活。
P003.任凭怎么寻找 哪儿都没有生命
我呼唤你
走过深夜
水声追逐着独自流淌的水
P086.怎么办?
天上的原野
吹拂的风
也偏离了方向
《唯有悲伤不撒谎》读后感(三):愿重回诗人栖居的世界
好多年没有读这种长短句了。
这样灵性跳跃的文字
这样淡淡的忧伤
这样不停的思索
这样寂寞的灵魂
写诗的人,该有多寂寞,才能雕砌出这么优美的句子。仔细想一想,我好像也有过写诗的年纪。那时候太年轻,年轻的不像话,13岁,14岁,15岁,心中无愁强说愁的年纪,我读汪国真,我写寂寞的句子,无病申吟,伤春悲秋,夸大情绪……那时候我住在大山里,读不到书,看不了电视,也听不到歌,我的周围都是不识字的农民和一些野孩子,也没有多少人好好学习。那时候我不知道有北岛,也不知道有顾城。舒婷倒是知道的,因为语文课本中有她的诗。
前阵子刚读过一个熟男的文集,他说只想做一个自由的,闲到长蘑菇的诗人。
诗人要很闲吗?
《唯有悲伤不撒谎》是一本韩国诗人高银的诗集。令人心碎的,他用他的诗,为诺贝尔文学奖“陪跑十年”。对于诗歌来说,就算被提名十次,拿不到还是没拿到,心碎仍然是心碎。
此刻我在想,某个人在世界的某个地方,默默的写诗,或者默默的读诗。这样的场景,极难极难能看到,因为诗人藏得很深,藏进平凡的生活里,或者藏进遥远的风景里。诗人之于我们,之于国家,之于世界,到底是什么意义呢?
可是我为什么忘不了北岛,忘不了顾城,忘不了叶芝呢?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
当你老了,睡眼昏沉,灯光下打盹……
你见或不见……
其实高银的人生经历如此朋克:18岁开始自杀,随后当过糖贩子、教师、乞丐、僧人、诗人、政治犯。“通往韩国知识分子状态的道路数不胜数,然而通往高银的路线却无处寻觅”。
我的孤独将与孤独诀别。深邃的黑暗里生出另外的黑暗,接纳我重新开始的步行。
重读高银的诗,唯有悲伤不撒谎,他的字句里除了灵动,还是灵动。那些唯美的意境和时刻,你也许不能完全领会诗人的意思,或者全部明了他的情绪,只是抚摸这些奇奥的字句,等待缘份,或者等待某个时刻,让它走进心里,走进灵魂里。
愿重回诗人栖居的世界,愿诗歌不死。
《唯有悲伤不撒谎》读后感(四):《瞎子芬礼》
一直认为诗歌的评论不好写,因为每个人对同一首诗的观感很可能完全相反,对同一首诗中的触动点也不尽相同;一直认为诗歌是最接近诗人灵魂的体裁,是开在哲学上的一朵智慧之花,所以很多时候拿到一首诗总会反复问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即使今天写下了这一二百字也只是自己的浅显的看法,也不敢笃定的说自己一定懂了。因为高银的诗歌都是翻译过来的作品,我不懂韩文,不能够阅读原文,实属遗憾,因此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语言我不敢妄加评论,所以只剩下内容可以让我抒发自己的观感。
读完这本诗集,从整体上明白了为什么韩国人如此尊重诗人,他的诗歌可以反映韩国历史,反映韩国人民的生活,这种感觉在我读完后觉得特别像杜甫,以诗写史,都是诗史,当然这种比较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直观感受,或许并不能推敲。整本诗集带给人的是沉重和苦难,我看到了太多人的苦难,仅拿《瞎子芬礼》来说,当我阅读这首诗歌时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这样一种让人心痛的画面。芬礼的被戏弄、被侮辱让人心疼。“这时 调皮的孩子们抓起金龟子/说我给你年糕 你张开嘴/他们塞进金龟子就跑了’”,因为眼睛看不到,所以瞎子的芬礼成为了小孩们消遣的对象,而明明应该更照顾芬礼的大人们却变本加厉,轻薄这样一位还没有出嫁的少女:“这时 村里调皮的大人也溜进来/悄悄戏弄眼睛看不见的芬礼/怎么长的这么俊啊/伸手到她胸前/掀开裙角”,小孩和大人都没有照顾这位眼睛失明的少女,因为失明所以成为小孩子们消遣的玩具,张开嘴后最后收获的是孩子们的哈哈大笑。因为是少女,所以被大人们调戏侮辱,面对每一次的戏弄和侮辱她只能“静静地忍受,独自流泪”。这种欺辱并不是在战争年代才会出现,即使在美满的和平年代也会出现,弱势群体的被歧视一直都有,因为瞎子芬礼家家境一般甚至很有可能贫困,父母年老,没有兄弟姐妹,也就是说没有一项让他人惧怕的事物存在,所以被欺负是必然的。某种程度上人的道德与素养并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要受到一种约束或者不讲德行所带来巨大的代价才会让人德行高尚,毕竟本身德行高尚的圣人是非常少见的。小孩子都去戏弄瞎子芬礼就意味着很少有家长告诫他们要去帮助瞎子芬礼,也就暗示了村里的人道德水平绝对不是圣人级别,因此当没有任何威慑物存在时,瞎子的芬礼就成了他们可以随意玩弄的对象,也许芬礼一开始反抗过,但是没有庇护者,所以反抗的效果为零,于是只能默默忍受,也许有一天沉默会爆发并以悲剧结尾,在这首诗中有太多也许了,但是每种也许中都包含着深深的苦难,诗人并没有玩弄语言辞藻,没有玩弄技巧,仅仅是如同讲述那样,选择两幅场景将瞎子芬礼的遭遇叙述出来,而平静的叙述中却让人心疼不已。这种诗歌内容乃至叙述的方式其实都是我们传统诗歌很少出现的,我们的传统诗歌以主情为宗旨,语言一定要有韵味,一定要有意境,这种纯粹叙述为主的诗歌比较少见,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阅读体验。
《唯有悲伤不撒谎》读后感(五):活着,多像不见一叶风帆的大海
《一种喜悦 》
高银[韩]
此刻我在想
某个人在世界的某个地方
想过的事
不要哭
此刻我在想
某个人在世界的某个地方
正在想的事
不要哭
此刻我在想
某个人在世界的某个地方
正要想的事
不要哭
这是多么开心的事
这个世界上
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
我由无数的我构成
这是多么开心的事
我由无数的他者构成
不要哭
摘自高银诗集《唯有悲伤不撒谎》
浦睿文化出品|湖南文艺出版社
【诗歌君语】
来自微信:诗歌精选,ID:Upoetry
读这首诗时,不由得忆起里尔克那首——
《沉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两首诗带有某种相似。除却结构、句式等外衣,他们都道出了人与他人之间必然而普遍的关联。他们同属一个系列,却又在视角和内在的心态上显得不同。里尔克站在人群中,和人们一起朝向无边的海。他清醒看到人世真相:人们哭了,笑了,活着,又死去,命运如循环般往复。他照见镜中自己无助的脸,就像看到全人类无助的脸,哀痛可是无力。
而被艾伦•金斯堡称为“韩国诗歌菩萨”的高银,同样悲悯,却更显超然。他的人生经历很特殊,中学时代就辍学出家,做了十年佛门弟子,还俗后开始写诗。在汉城动乱和内心的焦虑中,高银两度自杀未遂,走出困境后又四度入狱。他经历了那么多,是那个同你一起立于苦海,却回过身来伸手擦去你眼角泪水的慈祥老者。我们能从这首诗中得到慰藉,但此刻深怀心事的我显然无力超脱。
读到高银另一首诗中的句子:活着,多像不见一叶风帆的大海。是啊,正遭遇着什么的人由于距离生活本身太近,反而看不清。若与大海贴得太近,一不小心就会溺亡;若试图站地远一些,固然能望见更多,却也因看到了大海的无边无际而顿感迷惘和无望。我们不知如何是好,或许,不甘心也是没用的。活着,就是面对大海,过于用力,便无法逃脱。要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时刻?这尺度着实太难把握。诗人说,这种时候,“只能屏住呼吸/ 把不幸咽回肚里”。
此刻,一定也有很多的人同我一样,正在遭遇着什么吧?不管是否准备好,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答案终将袭来,我似乎没有更多选择了。悲伤是诚实的,我小心地摊开手掌,写下三个字送给自己:不要哭。然后把手收起来,捏成拳头,这样有了更多遥望大海的勇气了吧?
这个方法,也送给需要力量的你。
《唯有悲伤不撒谎》读后感(六):孤独漫步者的梦想——评《唯有悲伤不撒谎》
文/凯风自南
高银无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韩国作家,他著有《彼岸感性》、《超越自我》等诗集。长达30卷的《万人谱》(本诗集中第四部分“很多人”就是选自《万人谱》)也是史无前例的诗歌巨制,不仅包含了韩国现代历史,还创造了历史本身。而本诗集披沙沥金,以作家的生活与思想演变为线,编选诗歌而组成了“离家出走”、“呐喊”、“重新上路”和“很多人”四个部分。
(一)我现在要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放荡
他说,我的孤独将于孤独诀别,深邃的黑夜里生出另外的黑夜,接纳我重新开始的步行。到底是怎样的人生经历筑起他诗歌的高台。
“诗人通过植根于漫长而巨大的堕落的全部感觉而成为先知。”14岁离家出走,流浪四方。18岁自杀,继而成为运输检验员、糖贩、中学老师、乞丐、僧人、诗人、政治犯。多么精彩的经历。生活中的人事终将以某种方式保留下来,骚动的青春期成为永恒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高银的诗歌可以被抄袭,但是它的人生却无法被剽窃。
(二) 使我成长的不是真理而是路
高银像个孤独的人儿,独自赶路。他曾说,“使我成长的不是真理而是路”。 路、或走路, 一直是他生产诗歌的强大基石。对于他来说,“ 走路并不是追求自我解脱愿望的消极行为,而是对与别人见面沟通方式的根本性省察,同时也是对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这一话题的回答形式。”诗人诗作的个别特性不一定在于必须追求美得熟练性,而应该接近于世界观的外表形态。高银或是比较直接地表露生活的体验,或者是探索一种能用“普遍语言”命名的新的价值观,并且尽量地缩小画家与诗人之间的经验差距,将自己的生活与诗歌完美的结合起来。他的生活本身就是诗,为了诗而生活。
(三)你的脸我越熟悉就越悲伤
高银的诗, 始终把焦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克服这些矛盾的意志方面。他企图运用诗歌唤起隔断之前的生活世界、风俗、共同的体验和记忆, 努力克服隔断的意识形态。走近历史中去,从历史中去思考人,也不能忘记从历史中走出来。
“无论附着多么宏大的意义
也不过如此
如果历史过于宏大
如果历史过于沉重
那就没有今天 ”
如果需要有人来证明他们没有尽头的不幸生活的话,“许多人”中那些贫穷或富有,平凡或著名的人都能担此大任务—他发誓要写诗为每一个人庆祝,他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记录和纪念的,韩国历史不是被某些伟人所掌控和决定的,而是由全体人民来创造的,因此稚幼孩童、鳃寡老人与政要名流们同样重要。
高银的诗歌似乎都是对一些轶事的轻描淡写,尤其是在写人的时候。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他讲述的事件都是痛苦的,他的诗歌中无数次地表现了韩国人有尊严的忍受痛苦的能力,也反映了人性的至善至纯,以及人性在非人道手段而前的胜利,以及人们在胜利之后的狂欢庆祝!或是短小精悍,或是破碎凋零,或是晦涩难懂,大部分都是感人至深,令人愉悦。整体地看,这些诗歌组成了一个具有非凡力量的故事。
《唯有悲伤不撒谎》读后感(七):厚重的人生,厚重的诗歌
难以置信,腰封上竟然会是金斯堡的推荐语。
难以置信,在崇尚颠覆和解构的时代,竟然还有这样如此执拗于传统诗歌技法的诗人。
难以置信,因为寡闻,之前竟然从未听说过这位在韩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这就是初读高银时带给我的震撼。
翻开高银的履历,初中辍学,少年出家,数次自杀,几度入狱,沉甸甸的人生经历带来的是厚重的诗歌。正因于此,他描写的主题总是离不开一些和人类自身命运息息相关的“大词”,比如死亡:矛盾在于,死亡才是世上最强大的存在。从清晨开始就呐喊的喇叭村,当喇叭声停止时,我的孤独都将与孤独诀别。深邃黑暗生出另外的黑暗,接纳我重新开始的步行,而死者继承我的生命;比如情感:悲伤不会撒谎/谁能不为生活落泪,自古以来/我们的女人就是眼泪/自我安慰的眼泪;比如正义:死亡听着世间的人迹/远远走开又回头张望。/像今年夏天的芙蓉花/也像最谦卑的正义/一切都很低。
“人们也该醒悟,谁都是沧海一粟,我早在童年就已经老去,我要在这里新生。”读到这句,我忽然想起鲍勃迪伦那句“昔日我曾老去,如今我风华正茂”。我惊叹这两个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先知式的人物,在气质上竟有着异曲同工的深刻与厚重。不过,迪伦是年少成名,站在神的高位后又返身折回人间,而高银则从未获得过世俗意义上的声名(数次去诺贝尔奖擦身而过),他始终只是一个习惯描写苦难,并在这种苦难中苦苦跋涉的旅人。这种苦难赋予了高银诗歌一种强大的悲剧性力量,让人读后回味在三,并不轻松。
坦白地说,高银的诗虽然语言直白,但并不好“懂”。但这种阅读上的困难并不来自诗歌本身,而是因为读者和其经历的不对等。作为一名诗人,高银的人生坎坷,时代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样经历不但为其诗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为他观察世界提供了特殊的角度——一种东方式的悲悯。只有阅尽人间百态,体验过人世冷暖过后,才会有这种向死而生的豁达与从容。
要接近高银,阅读作品是第一步的,但要想充分理解作为诗人的高银,还要深入到他厚重的人生中去,毕竟那里才是他所有诗歌的源泉。介绍上说,高银有各类著作上百部,这本《唯有悲伤不撒谎》选取的作品显然只是沧海一粟。也期待未来能见到更多高银诗歌的优秀中文译本。
《唯有悲伤不撒谎》读后感(八):一种和解的方式
没有一首诗可以被另一首诗所替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无法从一本诗集里归纳出一个真正的核心,每一首诗,一旦被写在纸上,印在书上,投射在屏幕上,就是一个鲜活而独立的烙印了。诗人的心大概真的有玲珑几百窍,每一个心思蕴散出来的字句,都是其在万千世界里刹那间体悟的画面和灵感。所以啊,为什么要去评论他们的手法?为什么要去理解他们的感受?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这些故事的,不是吗?但是,当我闲来翻书,看到高银说,听到夜半火车汽笛声,便想要辞家远行,不禁心潮翻涌,难以平复,这种反应更像是巴普洛夫的狗一般,是不受理智控制的,而激发的铃铛声,就是高银的诗。我不是说,只有这个韩国人才能做到写自己的诗,让别人哭泣或幸福,事实上,我相信在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中,总会遇到一句话一部电影一个场景乃至一种味道,让你驻足不前,若有所思。只是就在此刻,我遇到的,是这本诗集,而在拿起书本的前一刻,我还在刷微博,看朋友圈,重复着看似丰富实则单调无趣的信息吞吐,显然,这并不好带来太多的际遇和机缘。
读诗,说到底都是在读自己。在这本诗集里,并不是每一首都让人动容的,更多的时候,只是闲庭信步,走马观花。有趣的是,每每觉得无趣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一两句跳出来说,你要的在这里呢。你说一缕轻烟,猛然衰老的父亲迈过沟壑,而我想的是,万青的歌里也如此唱着,父亲坐在云端抽烟,笑着说孩子去和过去和解吧。和过去和解?和过去和解?啊是了,高银在诗里说了,从历史中归来吗?从宏大沉重夸张的历史中归来,摒弃书生的虚伪和清高,重新踏上坚实的土地。这是和解吗?可能只是他个人对于自己劝告和安慰吧。经历过时代动荡的人才会把“过去”命名为“历史”,而我们这样的凡人,大概会说着青春啊梦想啊岁月啊诸如此类平常稀松的字眼,在星期天阴雨的午后,就着一杯开水,兀自不甘和悸动。为什么会不甘心?因为等会儿还要出差,还要赶夜晚的高铁去远方的城市,还要换一副面无表情的面具和人谈判,还要抵抗工作把自己变成一个性格急躁激进的人,我不是要和过去和解,而是要和过去协商,给过去一个交代,假装自己还如一开始的约定一般并未走偏。此刻,读一首诗,便是讨好自己。
《唯有悲伤不撒谎》,这名字选的,像莎士比亚说的话。韩国人的作品,除了电影之外,我大概只看过一本,谈不上对他们的文化有所了解。从为数不多的电影故事里,我大概知道韩国在其民主进程中发生了很多鲜血淋漓的故事。高银是谁,他的生平如何?他是左是右,我一概不知,乍听之下,更像是一个动漫人物。机缘巧合获得他的汉译版诗集,我才去揣测他是否经历了那些知名的战争,是否参与了街头游行,是否感受了韩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冲击。若不是这样,他的诗里面又怎么会有独自的沉吟。我一直以为,人活着世上,最终极的任务就是始终与自己达成和解。遭遇,困惑,思索,解答,这四个词即是人生不断的循环。他和星星对话,和暴风雪低语,与悲伤倾诉,与喜悦交谈,喝一点儿酒,幻化成箭,飞回故乡,醒来,然后写下内容,就成了他的故事他的诗。这就是我想要的那种慰藉。至始至终,风云变幻,总还是能宽慰心安,重新上路。
絮絮叨叨,终是对自己有诸多不满,对现实有诸多不安,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一种与自己与外界和解的方式。
最后,录诗一首,聊以自慰。
《归省》——高银
故乡的路 温顺地蜿蜒
仿佛有人解开了沉默的棉布腰带
莽撞地穿过山川草木的四车道那边
人们沿着地方道路乘坐缓慢的巴士成熟
跑上告诉公路 纷纷变成性情急躁的人
故乡的路 走过每个角落都情深意长
有的被一块空空的稻田推开
有贴着冬天绿油油的白菜地沟
一起分享 相互辞让 弯弯曲曲
伴随着三千里漫长江山的艰辛
还有久久地播种和收获的世世代代的咳嗽
哪怕一块地的边缘也当作辽阔的祖国
整个冬天身体绕着拖拉机的足迹 天黑了
转眼夜幕降临
在这个国度 为什么只有我的故乡是故乡
跨越山谷的路上 微风载着悲伤
父母必定平安 四年的弟弟妹妹们向我跑来
《唯有悲伤不撒谎》读后感(九):行走于无路的狂野,同行者就只有自己的影子
1. 目击者
高银的诗可以被抄袭,但是高银的生命却无法被剽窃。无论从左、中、右哪个角度来看,关于高银的印象谈无一例外地都是“前代未闻的突发事件”。“波翁不同于文坛上的土牛木马,他本身就是文化……我们称波翁为集大成者,并不是因为他卓越的美术感觉、造诣、从院落到银幕的表演感觉、关注点从田间到市集的生活感觉,也不在于他综合园地式的大众性的委婉表达。波翁有过大众性吗?”这是李文求的说法(《寻找高银·文化的集大成》,支柱出版,1995)。“他的假面建立于日常性之上。假面背后,他用极为难懂的象形文字阳刻着自己的双手和胸膛。阳刻的线条和沟槽之间隐藏着多少未知啊?”这是金炫的记录(《高银的传说》,同上,41页)。“ 诗人像电报。尽管生活在本质上等同于‘溺死’,然而还是存在着创造‘电光石火’奇迹的部族,我们从56岁的诗人高银身上就目睹了这道夺目的‘闪电’。”这是姜维一的证言(《不写不活的人》,同上书,73页)。呼吸平静的散文家也热烈响应韵文的激情,恐怕唯有高银能引起这样恐怖的现象。
虽然已经有过如此惊人的报告书,但是我们因为晚生而有幸,得以有机会佐证和重新阐释越来越丰富的文学的“ 不完全动词”。当然,老鼠解读大象,压力并非不存在。那些不可捉摸的、热烈的、反抗的、纵横的足迹,如果用一只眼睛去看,能够一目了然吗?如果用少不更事的眼光来看,会感觉单纯吗?今天,打字机和文字处理软件的时代已经过去,笔记本键盘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那位祖父级的诗人依旧固守着钢笔传统,这样的诗人我要将他命名为“ 现在进行时的青春期”。
2 . 混沌天地
青春期阶段未被社会教育收纳,而是直接投身于世界,这样的人通常都富有传奇性。
一位瑞士的“青春期”16岁离开家门,开始流浪四方,长期游走于法国,得到比自己年长13岁的女人的支持,通过自修掌握了音乐、拉丁文和哲学知识,这时他23岁。后来,他与女人建立恋爱关系,数年来共同生活,他在晚年的著作里成功论述了“理性不可捕捉之存在的确定性”。另一个人,比利时少年在16岁那年中断学业,选择离家出走。“ 现在我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放荡。”为什么?“诗人通过植根于漫长而巨大的堕落的全部感觉而成为先知。”于是,他跨越欧洲,横穿近东和中亚地区,波澜壮阔地周游世界。他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包括殖民地军队、石匠、出口贸易、为埃塞俄比亚国王贩卖武器、撰写未经探险的非洲地区的地理学报告等。正因为某种被称之为“爆炸”的天才性,他创造出了朦胧而且神秘的现代诗语言。
开始于青春期的状态似乎能够化作“永恒”。对于这种类型的生活,韩国读者会毫不犹豫地界定为“高银式”。果然,18岁开始自杀骚动,随之而来的美军港湾运输课检验员、糖贩、中学老师、乞丐、僧人、诗人、政治犯等曲折经历就是高银的人生之路。通过这样的履历,高银也收获了多达数百卷富有创造性的著作,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行迹?
通往韩国知识分子状态的道路数不胜数,然而通往高银的路线却无处寻觅。究竟是什么样的知识分子,为了攻击集体伪善而以“伪恶”为武器悍然发起野蛮的挑衅?渴望生活时梦见死亡,陶醉于希望时赞美怀疑,他破坏性的脚步却有着惊人的生产力。但是,我并不赞成将之记录进韩国知性史。因为,这样做的错误类似于将原野上独自经受风雨的树木和在园丁呵护下成长的树木放在一起。没有通衢大道,也没有里程路标,韩国野性史在荒野里纵横奔走,而高银的行迹必将被载入这样的挑战和孤独。
行走于既有的道路,会有无数的足迹同行;如果行走于无路的狂野,同行者就只有自己的影子。诗历50年!那么深邃的时间,高银没有像卢梭那样总是伴随着“体制和制度”,而是独自赶路。正如“ 孤独漫步者的梦想”,他撒落在市井街头的无数祝福连同磨灭的时间,原封不动地成为韩国现代诗的年轮。
3. 野性的秘密
4.愤怒地回顾
5.宇宙的方言
6.结算书
7.画蛇添足
本文【选摘】自《唯有悲伤不撒谎》图书附录
文章原名:现在进行时的青春
《唯有悲伤不撒谎》读后感(十):万物皆有尽时,唯有诗歌永恒。
万物皆有尽时,唯有诗歌永恒
文/巴奇俊
万物皆有尽时,唯有诗歌永恒。那么诗歌到底是什么?在陶渊明看来:诗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法国诗人瓦雷里眼中:诗是“一种魔力、或一块水晶中的某种自然的东西,被粉碎或劈开了”;在余秀华看来,诗歌只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在我看来,诗歌就是生活中的灵魂,是内心的独白,是对生活的呼唤,是忠于生命的爱。
《唯有悲伤不撒谎》是韩国国民诗人高银的诗作精选集首部中文版,完整收录了高银了五十年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高银是韩国当代文坛最德高望重的诗人。高银中学时代辍学出家,后来还俗,开始写诗,并连续三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曾赴韩与他同台朗诵诗歌,并评价他为“韩国的诗歌菩萨,拥有非凡而平易,丰富而迷人的诗歌创造。”
我的孤独将于孤独诀别。深邃的黑暗里生出另外的黑暗,接纳我重新开始的步行。作者离家出走,出家,又重新上路,无时不刻不与孤独相伴,无时不刻不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展开内心的独白。在无从选择、无法逃避的现实下,高银不知经历着多少次的内心独白。余秀华说的没有错,诗歌就是情绪在跳跃。高银也是如此,随着内心的情绪波动用诗歌来诠释内心的独白。
悲伤不会撒谎,谁能不为生活落泪。人们都该醒悟,谁都是沧海一粟。韩国诗人高银的诗歌来自于生活,捕捉了生活中的灵魂。很多人都盛赞诗歌带来美好的生活气息,然而在高银的诗歌下,生活是那么真,真的那么伤人。绝不会像古典诗歌一样,拘泥于诗歌的美好。高银的现代诗在形式上是自由的,生活本该也是自由的可生活经历着太多,承受着太多,容不得人们半刻自由。可作者就时以自由的形式去写下不自由的生活。作者和人们一样,渴望自由,也渴望自由形式的诗歌把生活捕捉,捕捉生活里所有的情感,所有悲欢离合。
生命胜过任何死亡的荣光,不必彻夜咆哮,发出喧器的声波。诗中涌动着生命与死亡,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读起来总是滋生着庄重的心绪。生命在于平静,在于安宁。正如泰戈尔的诗歌一样,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总能让人感受到对生命的爱,对诗歌的敬怀。在诗歌中感悟生命,使诗歌充满了真诚、生命力和灵魂。在诗意间舞动生命的乐章,在诗里行间体悟生命的真谛。忠于对生命的爱,诗歌足以永恒存在。
对历尽人间沧桑苦难的人来说,读起来更是身同感受。诗歌最重要的并不是诉说理性而是诉说想象和感受。我们也许无法理解诗歌的本质,但我们都会懂得诗歌的真切感受。平日里,我也是一个喜爱阅读诗歌的人,自己也喜欢写些自己认为所谓的现代诗歌。对于赏析诗歌,理应以最纯真的心灵和最本质的自我来阅读。有诗歌所在的世界,就没有世界末日。有诗歌所在的生活,就没有心灵荒芜。所以的颠沛流离,因为有了诗歌,都变得更有意义。总有一首诗歌抒怀于你,让你感受诗歌在你的心灵跳跃,感受到诗歌的魔力。
人生本来就是一首诗歌,修行的是自己,被感动不一定自己。生命本来就是一段风雨兼程的旅程,沿途风景的好坏,全在于修行的自己。一路有诗歌相伴,就有无尽的阳光。
在此附上自己写的一首诗歌,以表我对诗歌的一片热忱。
感恩孤独
孤独,与生俱来
不该害怕,不该避开
用一生的光阴相处
光阴,与孤独同行
不在乎长短,不在乎美好!
重要的是,还可以拥有
享受孤独
去发现更美的时光
感谢孤独
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虚度光阴
也有不争的安逸
放任光阴
也有任性的逍遥
孤独是段美好又可悲的时光
所以我们既贪婪着,也鄙视着
我们也都只是行走在尘土里的孤独者
最终也只能孤独而去
成为世间的尘土,成为世间的罪人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