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尾巴》是一本由肖戈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伊德的尾巴》读后感(一):心理学江湖游历指南
没看简介和目录之前,以为是一本讲弗洛伊德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书。作为一名纯正文科生,对学科理论知识有着天然的好奇与探索欲望,当然,心理学却是属于那种始终好奇却周而复始探索不进去的学科,越不得其门径越神秘,越神秘越好奇,其中多少杂糅了些许“主义”崇拜,并想习得粗浅理论解释当下心理现象。看了之后,原来是一本类似于“中国文学史”似的节点铺排,对于心理学上鼎鼎有名(也有门外汉未曾听过的大师)的大师简要综述,佐以一些烟火气的大师八卦,看得津津有味,“重要知识点”也划了满书,然则合书一想,竟然连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等超级大师的核心理论都想不起来,遑论其余未曾闻名之大师,空余锤脑之叹,仿佛黄粱一梦之中,往那心理学之江湖游历一番,醒来空余紧握手中的书本,竟不知所措。
书,是本好书。且不论其专业性如何,能让人乐在其中并能攫取相关知识的书自然都是好书,对于吾等门外汉之流,就是一本心理学江湖闯荡指南,在门派林立争斗异常的江湖之中,知晓门派渊源、门派主张,探论心理学大师之修为几何,其绝世神功如何,其武功秘笈当今何如,欲拜于何人门下等等。有慧根之人,得此指南自当有入其门之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何修炼都是日后之事。可惜吾非有此慧根之人,游历一圈竟一无所得,又被扔回了入口,哭笑不得。
书,确是一本好书。未曾有半分理论书之冗沉难解,脉络清晰又诙谐幽默,足以见作者该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自己深入,并浅出给江湖之外的向往人士,广博知识面也是一种深度。
《弗洛伊德的尾巴》读后感(二):心理学极简史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人类从出现的那一天,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着心理学,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却对它缺乏关注,甚至忽视他的存在。
相比使用心理学,人类对心理学的探索和研究要晚的多,并且心理学初期是寄生在哲学等其他科学当中的。
到如今,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不可不知的学问,几乎每个人都在了解心理学,也都会使用一点心理学技巧,但是心理学,并非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
《弗洛伊德的尾巴》将心理学的百年历史进行了简要概述,文字通俗易懂,比之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书来说,这是一本“有用,有趣,有料”的心理学启蒙读物。
对于心理学初学者,可以快速系统的了解到心理学史,看懂心理学繁杂的江湖门派,另外还可以了解到心理学大师们那些不为人知的奇闻趣事,可以说读起来既能收获知识,又不乏趣味性。
作者肖戈只用了区区200多页便将心理学发展史梳理的脉络分明,以时间为主干,将历史上百多位心理学大师们放到一个统一的维度,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心理学从无到有,从混沌初开到百花齐放的整个过程。
抛却心理学发展史的脉络,这本书的主角是上百位心理学大师,每一个派系的形成,发展或灭亡,都有着其代表人物为之努力和奋斗,这些代表人物的生平轶闻,心理学理论以及影响都以相当通俗的文字介绍到。
至于他们的花边新闻,也会有一些小的调侃,比如第一章中介绍苏格拉底,副标题就被标为没事儿找抽!并且在文中介绍,苏格拉底是一个不会好好聊天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个年代,不会了好好聊天的后果很严重,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这是典型的不作不死,难怪要把标题定为没事儿找抽,这哥们儿,是自己把自己给作死的呀!
还有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长达20年的恩怨情仇。如作者肖戈所说:“无论是归附还是背叛,荣格的一生都未能摆脱弗洛伊德这个名字”
推荐心理学初学者阅读。
《弗洛伊德的尾巴》读后感(三):心理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心理学常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高深莫测,无从入手,要入此门,必须高手领进门。而对于心理学的门外汉,或是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略懂皮毛,《弗洛伊德的尾巴》不失为一本深入浅出的启蒙读本。清晰的时间线与幽默的语言增添了读书的乐趣,让一本面面观性质的心理学历史书让人颇易亲近。
在之前的阅读体验中,与此书最为接近的是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全书轻松活泼,充满喜闻乐见的八卦,消解了教科书式的枯燥讲述,在添油加醋的同时,亦遵循基本的理论史实。读罢全书,可以在心中构建一幅较为完整的心理学图景,追溯到希波克拉底,前衍到人本主义,每个小章节皆短小精悍,并无野心面面俱到,但每篇一人一点,让读者感到更为重心明确。如果要概括全书的主题,可以用“心理学家都干了些什么”来加以总结。
在肖戈的笔下,心理学学界就像一个江湖,各路门派各领风骚,试图洞悉世人的内心。心理学家就像江湖义士,有时抱团结拜,有时刀剑相像。甚至,有时他们对待研究的态度,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大上。一代著名大牛洛克的实验是这样的:“取三碗水,分别是热水、温水、凉水、水。他让人把一只手放到热水中,另一只手放到凉水中。这时候感觉是准确的,在热水中感觉到热,在凉水中感觉到冷。但是在30秒之后他让人把两只手从之前的碗里拿出来,都放到温水中。”此时,冷热的相对概念瓦解,同样是温水,代表了两种概念。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实验过程,却诠释了心理学原理,如是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江湖的另一个重要的特质则是人与人的互动关系。文人相轻,心理学家亦不能免俗。在书中,作者举了著名的卢梭与伏尔泰的例子:在卢梭给伏尔泰彻底决裂前,他写下最后一封信。信中开篇就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你……是您让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让我将客死他乡……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别了,先生。”字里行间透露出决绝的快意恩仇,与江湖骚客并无二致。
跟着肖戈徜徉于别样的江湖,不知觉中通晓了心理学古今大致脉络,亦是乐事一桩。
《弗洛伊德的尾巴》读后感(四):心理学的历程
社会越进步、文明越先进,人们对心理学越关注。到今天,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不可不知的学问,人人都在了解,人人都会使用一些心理学技巧,以至于各种“读心术”“洗脑术”横行,甚至神化了心理学的功能,尤其是“催眠”,不了解它的过程的都觉得非常神奇。实际上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根据人类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而逐渐产生的,主要是研究人应对外界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心理学最先开始的产生就是与战争有关,而且是大的战争,很多人战后的心理变化对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也是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壮大,应用的也更加的广泛,尤其是在国内,也是非常能体会到心理学的作用,现在高校开设这门,在医院也有专门的诊室为大家服务。
说到心理学,不得不提的大咖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描述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百年历程,你能看到许多个“弗洛伊德”,以及整个心理学史的变迁,而《弗洛伊德的尾巴》,尾巴则改变历史。心理学的历史虽然短暂,可它的孕育过程却极为漫长,实际上,我们从出现的那一天,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有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就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直到一百年以前,这种探索才变成一门学科。我们从这本书籍中也能体会到心理学从无到有、从混沌初开到百花齐放的整个过程。就如同一个孩子的诞生,从一条跑得飞快的精子为此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干掉上亿同胞才孕育才一个成果,在精子这个尾巴的推动下,它由一个细胞成了一个拥有复杂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高等动物,虽然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和壮烈。《弗洛伊德的尾巴》总体分为两个部分,阐述从心理学启蒙到发展的过程,从早期的心理学前史到现在谈论的非常多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等,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为心理学做贡献的大咖,弗洛伊德、荣格等。
《弗洛伊德的尾巴》虽然讲述了心理学的过程,但是一点不像学科知识那么枯燥,举得例子还是生活化的,简单浅显,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可以看完这个尾巴针对专门的更细的心理学再读深入研读,越了解心理学会越了解人类和自己。
《弗洛伊德的尾巴》读后感(五):心理学的极简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灵魂的科学,和哲学一样,它无处不在,却在漫长的时光里被人忽略遗忘,隐藏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光芒之下。如今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心理学却一跃而起,成了人们眼中高大上的“新星”,逐渐成为最火的社会科学之一。而回溯心理学,我们能看到的,多得是不知道的名词和理论,还有那瞬息万变的历史。
这一切的一切,都浓缩在了这本两百多页的《弗洛伊德的尾巴》里。作者肖戈以中国人普遍知晓的“弗洛伊德”作为噱头,从几千年前的古代先贤入手,一直讲到近现代的心理学从业者,以时间为主干,每一位为心理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心理学家、科学家,都在书里以薄薄几页纸的姿态翩然而过:从古希腊的圣贤们到心理学的开创者冯特、詹姆斯,再到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荣格,“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斯金纳、巴甫洛夫……俨然成了一本“心理学极简史”。
肖戈在列出了每个人的心理学观点与贡献之余,也在字里行间将他们的“人生际遇”、“花边新闻”娓娓道来。比如“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宗师”华生在学术之余就是一个花花公子,风流债不断,而最后也因为这些风流债而断送了学术生涯,华丽丽地转变为一位广告精英。肖戈为此调侃,在副标题上称其为“行为主义不能作为花心的借口”。
当然,《弗洛伊德的尾巴》在弗洛伊德的故事上也花了较大的力气。肖戈对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那段“爱恨情仇”显然相当熟稔,难以想象这些文质彬彬的学者们也有争得面红耳赤、拔刀相见的情景,这不由地让人想起了戴维洛奇的《小世界》,那些人们认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专家牛人们,其实也都是凡人,他们在生活里也像普通人一样有着各种喜好,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在极力地探索触摸着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
《弗洛伊德的尾巴》对于心理学感兴趣而且初入门的人来说,生动有趣而不失知识的储备,虽然对于近现代的一些心理学流派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析讲解,却也能让人获得初步的印象,并在大脑中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心理学发展“尾巴”,极简史虽然篇幅限制了深度,却也节约了读者的时间。
《弗洛伊德的尾巴》读后感(六):轻松学习心理学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日益增长,我们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心理上的问题,如何通过更科学的方式自我调整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是现代人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事情。于是,如何了解简单的心理学常识成了很多人最为关注的问题。我觉得,《弗洛伊德的尾巴》这本书就完美的满足了这一需求。 《弗洛伊德的尾巴》一书,以弗洛伊德的为经,以古往今来近百位心理学大师为纬,用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条心理学发展的清晰脉络。 很多人都觉得心理学是一个很深奥的东西,都觉得自己完全不懂,但其实不然。《弗洛伊德的尾巴》一书中,列举的了近百位心理学大师的故事,对,就是故事,这便是心理学有魅力的地方,它其实并不是很深奥的理论知识,反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去遵循或者很多人都有过类似体验的东西,书中每个心理学家及其理论,都是通过故事来引出的,一个个的小故事,使得读者对这些理论有了更深的印象,理解也更加透彻,同时,故事记忆的方法远比去记忆一个复杂名词来的方便的多。趣味性便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阅读这本书,在获得心理学独特知识的同时,更是放松心情的一个过程,里面选取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奇闻趣闻,其实,那些心理学家就跟你我身边的人一样,读这些故事,读者仿佛置身于书中的故事里。我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就常常在想,如果我碰到同样的情况我会怎么处理呢,我是不是也跟心理学家说的那样呢。 于是,短短的的几百页书,我们经历了心理学从无到有,从混沌到各个门派百花齐放,上百位标杆人物各自登场,心理学之父冯特、zhong口味心理学实验的皮埃尔.弗卢龙以及写出经典之作《德米安》的赫尔曼•黑塞。书中既有浅显易懂的心理学知识,也有这些外人看来“疯癫“的心理学家的生平轶事。本书语言诙谐幽默,故事篇幅适中,整体节奏紧凑,故事一环扣一环,将原来复杂的科普知识娓娓道来,贴近生活,耐人寻味,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因为几个故事单元相互独立,使得读者完全可以采用零碎时间来阅读,这样的方式,更是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
《弗洛伊德的尾巴》读后感(七):接地气的心理学极简史
这年头,不知道点儿心理学都不敢说受过高等教育。就算不清楚具体的流派,也至少知道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所以本书以弗洛伊德为引子,按历史发展顺序讲解了心理学发展史,带领读者看看弗洛伊德以及他以外的那些心理学家们。
本书算是心理学史的简明科普本,给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条线索。沿着历史的轨迹,述说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名人以及他们在心理学研究上的贡献和地位。从希波克拉底这个医学之父开讲,再到“古希腊三贤”,亚历山大大帝到宗教文艺复兴影响,把心理学和医学哲学以及政治的渊源按时间顺序一层一层讲到当代的心理学派发展。如作者所说把大师们放在同一维度来看。排排坐吃果果,跟心理学有关的都拉出来聊10块钱的。每个人物介绍都配头像外加一句话,很接地气。把本该很严谨的史学研究,通俗化,让每位大师都活生生的像邻家大叔一样没什么距离感。书中语言也是生动幽默,不刻板,很好读。所讲的故事还有点儿名人八卦的味道,很吸引人。
心理学独立成学科才几百年,历史不算长,但与之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了,人类关注自身的心理活动所做的思考,都是心理学的探索,哪怕读本心灵鸡汤也是跟心理学搭边的,所以心理学真的不遥远,理论可以很深奥,交给科班的研究就好,这些研究的科学家也都是普通人来的,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拉近了大众与心理学家的距离,减少对心理学的陌生感。
当然本书主要的篇幅还是现代心理学的介绍弗洛伊德以及和他死磕的几个。虽然现代心理学之父是冯特,弗洛伊德只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者,但他是知名度远大于前者,估计也是因为他是非较多。个人还是很佩服这个传奇人物,充满激情,争议不断,但贡献不可抹杀,算是心理学发展承上启下的名人。
看完本书你对弗洛伊德的认识会更丰富一些,大师也走下神坛,当然少不了师徒恩怨啥的爆料。刚好前段时间看了关于他的传记,和本书里面讲的没什么出入,作者的八卦还是很有根据的,不用担心诙谐的语言掩盖真实历史。
最后说下,如果作为心理学史的话,此书可能不够全面,毕竟篇幅有限,每位大师都只能了解个大概,对心理学的梳理也仅限于一些简单概念介绍,的确是极简史。但对于不了解心理学,或者刚入门的爱好者,是本很好的导论。
《弗洛伊德的尾巴》读后感(八):为心灵沐浴
《弗洛伊德的尾巴》
为心灵沐浴
爱与被爱、责任与担当、正义与邪恶,这些人性中永远的话题,都可以在心理学中找到答案。而我们所从事的各行各业也都会和心理学挂钩,作为诸多科学中年轻的心理学经历的怎样的发展历程呢?这么庞大的科学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它呢?尤其是想到大学修的那本厚重的《心理学》,我的脑袋就“嗡嗡”作响。
而肖戈的《弗洛伊德的尾巴》通过时间脉络,将心理学家们各自的主张和生平轶事串联了起来;通过这样一梳理,读者心中有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心理学发展历程。《弗洛伊德的尾巴》非常适合作为心理学入门书籍阅读,之后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便可以依据书中的人物,依次阅读相应书籍。
欧洲心理学发展到现在,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而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结果也是在实践中去运用,这是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最早以前,心理学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和巫术、宗教甚至是哲学相互粘连,直到代表黎明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心理学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历史总是相同的,在我国,最初解释不了的事情不也是通过巫术来进行占卜吗?
早在古希腊,这个人类神圣之地,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忧郁症、狂躁症、产后抑郁等等的研究;我们很多的现代人现在依然对抑郁症存在很大的误解,不得不说对于知识的涉猎绝对是智者的利器。而我们不管对于哪方面知识的研究,最终的高度都会由哲学来解释;苏格拉底、柏拉图虽有其局限性,但对于心理的研究也为后人提供了基础。最让我感到惊异的是催眠疗法鼻祖梅斯梅尔,误打误撞的医疗手法虽然令人哭笑不得,但毕竟也是心理暗示的开端啊。短短二百多页的书籍,虽不能为我们更加深入的探讨心理学的知识,但是肖戈选择的方式却更加生动有趣,《心理学》中枯燥的人名和其代表的方向也更容易在轶事中加深印象;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完善的科学研究,让我们见证了心理学的诞生,也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这一门学科关乎到的是人类发展的全部。一个微小的点,就有“窥一斑而见全貌”的作用,更多关于人性的对立面似乎也没有那么尖锐的外貌了,让我们为心灵沐浴,为心安家。
《弗洛伊德的尾巴》读后感(九):照亮天空的尾巴
从前的我和大部分人一样,对心理学的认识就是网上不那么靠谱的心理测试和弗洛伊德、荣格这两个耳熟的名字。直到学校甚至是身边出现了好几例因为心理疾病休学的例子,才开始慢慢关注慢慢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才发现了这本《弗洛伊德的尾巴》。 写某一流派心理学的书很多,但是能理顺整个心理学发展史的书很少。这本书对于心理学的门外汉确实是能迅速了解整个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百大标杆人物和他们的简要观点和重大贡献的佳作。 书名以弗洛伊德为题确实是有很明确的指向性和识别性,而尾巴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想让人对弗洛伊德的尾巴是何物一探究竟。书里的解释是心理学的发展史就如同一个人的诞生,它的历史虽然很短暂,但是它的孕育过程却极为漫长。人类从出现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但直到100年前,这种探索才演变成一个学科,就像一个孩子出生之前十个月就已经有一条长着尾巴的精子,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在尾巴的推动下,有一个细胞成了拥有复杂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高等动物。 书里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线从希波克拉底时期一直写到了近代的人本心理学时期的著名心理学家的简像,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所成就的几种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可以看得出来,作者的知识面确实很丰富,也很着重于写各位对心理学做出贡献的学者,段子八卦也用的非常吸引人,但是对于派别的总的特点归纳稍微欠缺了一点。 在着百大标杆人物中作者对弗洛伊德和荣格这对“相爱相杀”的伙伴进行了重点刻画。在弗洛伊德理论被人们抨击质疑的那段时间里,成为苏黎世大学精神学讲师的荣格在发现自己的研究结果过于弗洛伊德的理论高度契合时,在个人利益与真理之间,选择了坚定的站在弗洛伊德的阵营中,并且毫不掩饰他对弗洛伊德的忠心耿耿和无上的崇拜。可是当他对弗洛伊德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才发现他曾经以为的一个像教条发起挑战的人物,现在变成了一个教条主义者,盲目的卫道士,荣格大失所望,开始试图脱离弗洛伊德,撰写带有自己主张色彩的作品。直到后来他已经超出了心理学家的范畴,成了一个哲学家。可是直到今天无论是“归顺”还是“背叛”,荣格的一生,都没能摆脱弗洛伊德这个名字。 不论是苏格拉底、华生还是荣格,这些对心理学科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们像是天上的流星一样,在燃烧自己发出光亮的那一段时间里也拖着长长的尾巴照亮了整个心理学的天空。
《弗洛伊德的尾巴》读后感(十):八卦大师奇闻轶事,探寻心理前世今生 ——读《弗洛伊德的尾巴》
文/凡悦颜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弗洛伊德的尾巴》是一本“八卦有猛料、有趣含深意”的书。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小到日常生活、婚姻育儿,大到商战风云、国家外jiao,可谓无孔不入,所以了解心理学的来龙去脉变得势在必行。弗洛伊德是研究心理学绕不开的桩,他的理论构建在“性”的基础上,认为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受到原始欲望的驱使,穷极一生不过是“寻找交pei对xiang”和“试图成为伟人”两件事,虽然他的理念并非绝对正确,但后来的心理学家们“自立门户”之时要么给予发展完善,要么选择批判颠覆。就像jing子尾巴容易被人忽视,甩着它却可以“pk”掉上亿同胞一样,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推动者心理学的发展。或许缘由如此,才有了本书的名称由来。
谈及八卦,我们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与荣格长达20年的恩恩怨怨,在读者看来荣格的为人可圈可点,在弗洛伊德出版《性学三论》之后,声讨之声此起彼伏,四面楚歌,荣格如及时雨般翩然而至,他放弃自己旧有的学说,加入弗洛伊德的学派,从此不顾排挤与威胁,成为一个合格的“da手”和“炮灰”。然而,在当他意识到弗洛伊德只想在自己的王国里当王而拒绝真理之时,荣格从崇拜中觉醒了,他不愿牺牲自己思想的独立性而留恋一时的荣耀,毅然决然地选择站在弗洛伊德的对面,这无疑又是一场轩然大波,朋友们的疏离与世人的质疑让荣格一度陷入低谷,他承认自己仿佛失去了立足点,但也重新振作起来,亦如他年幼时强迫自己从读书就晕倒的噩运中脱离出来一样。如今的我们,也庆幸他的选择,否则分析心理学的历史将会改写,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生命里就该若此,不负本心,全力以赴。
谈及心理发展本书可谓精而全,不到三百页的内容却涵盖心理学的前世今生,作者从古希腊讲起,心理学从无到有,从混沌到各个门派百花齐放,上百位标杆人物各自登场,心理学之父冯特、zhong口味心理学实验的皮埃尔.弗卢龙以及写出经典之作《德米安》的赫尔曼•黑塞。作者站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以旁观清的姿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悉心梳理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剖析各大心理学派的兴衰更替,中间不忘八卦大师们的生平轶事,畅谈其研究方向和所作贡献,语言诙谐幽默、篇幅适中,将原本复杂的史料内容科普的恰到好处。这里不得不赞一句作者的博学,书中涉及很多如“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选择性失忆”类有关心理学的现象,贴近生活,增加看点,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