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The Bluest Eye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5-01 04:06: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The Bluest Eye读后感精选

  《The Bluest Eye》是一本由Toni Morrison著作,Plume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12.95,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Bluest Eye》精选点评:

  ●尽管处理的哀而不伤,但看的还是憋出了内伤,心疼Pecola

  ●悲伤 触动人心 让我思考

  ●一个个小故事穿起来,可以拆开来读,语言不难,练阅读不错.内容上尺度挺大. internalized racism

  ●Along with the idea of romantic love, she was introduced to another--physical beauty. Probably the most destructive idea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Both originated in envy, thrived in insecurity, and ended in disillusion.

  ●前半部分写得好美啊。nothingness of being black

  ●感觉思想上不是那么深刻,语言很简单口语化,以小孩的视角写得不如杀死一只知更鸟。

  ●果然是早期作品,跟所罗门之歌的力度感觉还是没法比。喜欢小孩和Pauline的视角,男人的视角就……很隔,非常隔,对于Cholly的视角有种奇妙的不适感,很微妙,理智跟不适感就是统一不起来。

  ●关注种族问题。一个在权力结构最底层的黑人女孩,渴求一双象征了白人审美的“最蓝的眼睛”。莫里森一开头就将结局告诉了我们——因此她并不是要讲一个悲惨动人的故事,也并非试图唤起读者廉价的同情。她的野心是探讨悲剧的内在原因,因此她也并不会妖魔化任何一个造成悲剧的人物,她只是客观揭露悲剧所反映出的那些压迫与冷眼,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此外,莫里森的文笔也很好,推荐阅读。

  ●“从脚趾到嘴唇都在逐渐消失”

  ●Profoundly extra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ily profound. 一开始书那个小故事重复了好几遍我感觉就来了,果然这个小故事贯穿了整本书。超级喜欢,这本书在今天这个年代甚至都不会过时,所有的problematic点都还存在:白人主导审美,黑人的internalized self-loathing所导致的gang activities, criminal acts, substance abuses etc.…最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这一切对孩子们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而孩子们可是社会种最弱的一员啊。视角切换写得很顺畅,故事连贯性超级棒,从各方面来塑造Pecola这个角色,看到最后内心产生了一种不知所措的痛苦感。一个所有被讨厌过的人才懂的故事。

  《The Bluest Eye》读后感(一):最蓝眼睛

  人称变换和时空转移 对于我这种记忆力不好的读者来讲 既是考验也是馈赠 看到一个新章节总会屏气凝神拼命调动记忆 然后看着看着就爆发出原来是他!的惊喜 文字唤醒之前的伏笔 记忆重叠的滋味哇 好久没有过

  Morrison的文笔冷静温和 在描写人物的时候360度无死角 红糖肤色与处女座一般洁癖 敏感的女孩子 高傲奢华的混血儿 每次说话都能给你取不同昵称 单纯做妓女的妓女。。。那些描写让人忍不住一看再看 就像多看几遍他们就会跑出来一样 还有那些对话 有时候会不住疑惑语言的奇特 原来不同国度在讽刺别人用的恶毒语言也是一模一样的 不知道为什么这只是增添了我对他们的厌恶 别人丑恶没关系 如果那是那丑恶和你的一模一样 就会感到很offensive

  家暴酗酒原来只是死水生活中的唯一激情 是活下去的希望 受教

  整体无法挑剔 唯一致命的或许是看完之后 我还是最喜欢蓝眼睛还是最喜欢Shirley temple 还是。。抱歉 也许这本书本来就是给他们自己看的吧

  《The Bluest Eye》读后感(二):Poetic Madness

  这本书多层叙述与诗意的语言无非是加分的。故事主角11岁的Pecola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与陌生人的冷漠,父亲的施暴,认为根源在自己丑陋,pray for blue eyes 把白人的审美作为救赎无疑是最大的悲剧,直至最后发疯。

  书中有两章分别讲述了父母亲的成长经历,母亲Pauline少女时寄托romance,婚后生活乏味,加上旁人的刺激又盲目追求beauty。把白人雇主的认可作为最大的成就,却忽略家人。这样肤浅糊涂的妈,与后面女儿遭受父亲强暴自然是有关系的。父亲Cholly 从小被父母抛弃,跟随姑姑长大,姑姑死后去寻找生父却得不到认可,无爱的人即使进入婚姻最后还是drink drink fight。现在疑惑的是作者写父母的遭遇难道是为强暴找到历史根源?

  书里面除了Pecola 被父亲施暴,故事叙述者的姐姐Frieda 被房客侵犯,解梦老头也名正言顺猥亵女孩。。。半世纪之前的故事依然有现实对照

  下面摘抄一些喜欢的片段

  1. 关于父母孩子

  Adults do not talk to us-they gave us directions. They issue orders without providing information. ..if we cut or bruise ourselves, they ask us are we crazy. When we catch colds, they shake their heads in disgust at our lack of consideration

  2. 如何应对自卑

  ammy used his as a weapon to cause others pain. …..Pacola. She hid behind hers. Concealed, veiled…

  3. 女性的幻想

  he succumbed to her earlier dreams. Along with the idea of romantic love, she was introduced to another-physical beauty. Both originated in envy, thrived in insecurity, and ended in disillusion.

  4. 小孩面对死亡

  He drew his hand back quickly. Aunt Jimmy looked so private, and it seemed wrong somehow to disturb that privacy. He had trudged back to his pew dry-eyed amid tearful shrieks and shouts of others, wondering if he should try to cry.

  5. 时间

  The minutes of those hours struggle like gnats on fly paper----dying slow, exhausted with the fight to stay alive.

  《The Bluest Eye》读后感(三):沉默者的声音

  读到后记,1993年已经在普林斯顿执教的莫里森回望自己的首部作品时谈起了创作初衷,很简单的故事,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她小学的时候有一个黑人女同学跟她说自己想要一双蓝眼睛,莫里森说她想象如果她真的有一双蓝眼睛后她的样子,然后无法控制地 ”get mad” at her instead。这个记忆就这样死死地扎在莫里森的身体里,在她38岁的时候,她终于用“最蓝的眼睛”作为意象,写下了这部小说。她说她想知道How one learns that。

  于是她在《最蓝的眼睛》里创造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弱者Pecola——孩子,女孩子,丑陋的黑人女孩——然后把她推到一重重极端的冷漠中,她在学校里一个人用一张双人桌,不被家人喜欢也不招邻居喜欢,被年长的男孩欺负,被父亲强暴,于是她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然后,然后她疯了。

  这部小说的传统解读必定是分析主流霸权文化对黑人的洗脑,来控诉文化殖民现象,或者是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完成对个体的解读,都各有着各的立足点,而小说里出现的纷繁的意象足够学者们取用——残疾,贫穷,母亲的冷漠,父亲的缺失,电影,来自白人的暴力,基督教。莫里森本人却对这部小说并不满意,她在后记里坦诚到,自己有意识运用的多层次叙述的技巧并没有成功。她说,对这个脆弱的小人物的悲剧的探索会将读者引向一种安全的同情而不是自我质询(the weight of the novel’s inquiry on so delicate and vulnerable a character could smash her and lead readers into the comfort of pitying her rather than into an interrogation),为了避免直接的共鸣,莫里森在这部多声部的小说中让Pecola一直沉默着,我们听不到她的声音,我们不知道她的所思所想,无法为她掬一把无害地同情泪,只是看着人们一点点把垃圾倾倒在她身上,一点点推着她去learn that blue eyes are beautiful。莫里森想做的并不是点到即止的触碰(touch),而是借这个巨大的令人难以忽视的真空和缄默让人们去反省,去改变(move)。

  这是莫里森让我捉摸不透的地方,种族和文化这么社会的话题下,她的控诉好似一直是内向的,在回答How one learns that这个问题时,电影代表的大众文化白人的冷漠和暴力基督教代表的西方精神都不是她指责的对象,它们更近似布景出现在这部小说里,更多的,是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里所弥漫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严峻和狰狞。是的,她问的问题是How one learns that而不是why is it so,她让我们脱不开这个质询,她逼我们,逼我这个在当今中国生活的弱者不把自己当成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而是冷眼看清自己在这个女孩的生命中,可以扮演一个怎样的加害者的角色。

  尽管,尽管我们或许就像莫里森笔下的Cholly,那个最终强暴了自己的女儿的父亲一样值得同情,也同样曾经是受害者,甚至是善良的,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借口,加害者就是加害者,铁板钉钉。

  有幸读过莫里森的书评和论文,逻辑清晰,简洁明了,直击要害,运用黑格尔的理论用起来炉火纯青,引经据典也不在话下,想来如果没有从事写作,她大概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种族研究的社会学家,或者是一个政治家。但是她选择了文学。为什么?

  莫里森的另一部小说《宠儿》脱胎于她在尘埃中发现的一片十九世纪的新闻——19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黑奴携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孩子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和托尔斯泰的《复活》很像,《宠儿》的最开始,就是来自这样的一种文学想象和冲动,对一个不可能再复原的世界和故事,人物和声音。但通过虚构却可以让人进入一种可能性,让那个空间里被压抑的缄默的声音被人听到。在《最蓝的眼睛》里,莫里森尽可能的放入了各种声音,作为叙述者的Claudia和她的姐姐,Pecola的母亲,父亲,这些声音是带有辩解色彩的,当我读到Pecola的母亲Pauline怀孕时本打算好好爱这个孩子,却在医院里发现白人男医生根本连正眼都不瞧她一眼时她心里的对自己皮肤的那种恨,读到Cholly寻找到他素未谋面的父亲时想抚摸他头顶上那块秃顶的那种柔软,却被他父亲当成一个勒索的小杂种冷冷骂回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好像和他们站在一起,清晰地感到那种一点点吐尽的希望,一点点变冷的身体。这些声音正是莫里森的成功之处,也是她失败的地方,因为她毕竟不像福克纳一样着迷于对世界的构建和真实的他者的触摸,她的女性+黑人的立场使她无法逃避对某种道德的诉求,而一旦所有的声音都被听到,一旦人物后面的故事被展开,小说的道德指向便将受到质疑。好在她说,I did not want to dehumanize the characters who trashed Pecola and contributed to her collapse。Dehumanize这个词用的极好,都是人,但还是没有办法不去恨。

  其实本来写这篇评论的愿望并没有很强烈,只是今天看到的两条消息让人忽然有了动笔的欲望。一条是【26岁帝都女董珊珊,婚后10个月家暴致死】(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907843/),除却对家庭暴力的刑罚的质疑外,帖子内容大意是男方(王光宇)是混黑道的,婚前就开始殴打女方,然后威胁不结婚就杀她全家,婚后女方多次逃跑,但男方抓住女方家人进行威胁逼得女方不得不回来。最终被殴打致死。

  我一直在想象董珊珊的心理状态,想象她所受的教育,想象她的痛苦,以及走投无路的绝望,然后想象王光宇,想象他的父亲母亲,他的青少年时代,他混黑帮的时候,想象他挥出拳头时心里在想什么。然后我发现在想想后者时,自己脑海里一片空白。

  文学想象是美化的,跟枪枪开玩笑说这要搁言情小说里改造一下,由爱生恨也就一普通的虐恋情深,生生不放过你超浪漫。但这只是最恶俗的辩解罢了。我还想起了《静静的顿河》里,司捷潘知道阿克西妮亚出轨后,狠狠地一拳把她打飞在墙上,肋骨直接断了,这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但却是男人的小说,女人们一直沉默着,被他们又爱又恨的男人压在底下,作为被爱者的角色出现,肖洛霍夫是因为怀着爱意在写他的人物,所以才不让人那么难过,更何况那是遥远的哥萨克。但是我们现时代的文学作品,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关注这些沉重的边缘化的人生,这些看起来匪夷所思但是却屡见不鲜的故事,他们的主人公的声音要怎样才能被听到。就像很久以前的马加爵一样,这些东西,不是做一档节目拍一下凄惨的童年冷漠的父母问一下同学老师博一些同情就可以换来的。

  我想知道的,还是这个How,How becomes he like this,以及这个故事里,到底有没有我们自己的身影。

  《The Bluest Eye》读后感(四):Morrison 特辑 | #1最蓝的眼睛

  

自2015年开始,我有一个小小的阅读怪癖,即无意识探索一位属于自己的年度作家,并在当年密集阅读该作家的作品。以下是我六年的Writer of the Year清单

2020:陀思妥耶夫斯基2019:石黑一雄、埃莱娜 · 费兰特2018:狄更斯2017:尤瓦尔 · 赫拉利2016:莫迪亚诺2015:卡勒德 · 胡赛尼

今年,我的年度作家是Toni Morrison,也因此会更新一系列Toni Morrison特辑。

01. Toni Morrison是谁

Toni Morrison (1931.2.18-2019.8.5)

美国黑人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1989年起任职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88年获得普利策奖;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的黑人女作家;2012年奥巴马总统为她颁发总统自由勋章(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是美国最高荣誉文职勋章。2019年8月,全世界文化圈均在纪念这位美国史上伟大的女作家。

02.初识Toni Morrison2017年 伦敦诺丁山狂欢节

我知道Toni Morrison是在2017年,大学时代受导师和所读书籍影响变得越来越关注世界命题,从黑人命运、欧洲移民问题、气候与环保、到LGBTQ,在伦敦与朋友们参与了一个接一个游行。那一年,我没读过她的作品,却看过她的采访:“In this country American means white. Everybody else has to hyphenate.”

2018年某个悠闲整理书架的夜晚,忽然强烈意识到我从小阅读的大部分作品均由男性作家创作,从狄更斯、契诃夫、雨果、莫泊桑、列夫托尔斯泰、到莫迪亚诺。不断翻了又翻我的书架上,女性作家实在太少,且16岁后再也没读过简·奥斯汀。

于是18年开始,我不断在挖掘符合自己当下阅读口味的女性作家,2019年阅读了费兰特便无法自拔,发现女性作家能给我更细腻的共鸣。同一年还读了伍尔夫三部作品《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和《一个人的房间》,伍尔夫的文字很美,她女权主义的观念也让我非常着迷,但不得不承认,22岁的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伍尔夫,读她的文字很吃力,是晦涩的、片段的、意向的,那年我还读不懂大部分诗歌。22岁时,更看重文本的叙事性,所以2018年的年度作家是狄更斯的理由显而易见。

2021年,在未来仿佛并不会比2020年更好或更坏的时刻,我希望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于是打算在今年至明年读完她的11部小说。

03.The Bluest Eye最蓝的眼睛

以下涉及剧透,介意请慎读。

读的第一本Toni Morrison是《最蓝的眼睛》,也是她1970年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小说。该故事讲述一个生活俄亥俄州黑人社区的11岁黑人小女孩Pecola的故事,Pecola妈妈在一家中产白人家庭当女佣,对白人家庭的女儿充满爱护,对亲身女儿又打又骂。Pecola的爸爸是一名普通的工人,爱酗酒,时常打骂妻子和Pecola的哥哥,Pecola的哥哥因无法忍家庭争吵频繁离家出走。Pecola在学校被同学校园暴力和嘲笑,伪善的白人女孩假装与她做朋友,一起放学回家路上请她吃冰淇淋不过也是为引起班上男生的注意,对Pecola最后的校园生活描述也以白人女孩语言羞辱她结束。

Pecola时常向上帝祈祷希望自己有双蓝色的眼睛,她以为如果她有双最漂亮的蓝色眼睛,大家就不会再欺负她、嘲笑她的丑陋、也因此会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爸爸不酗酒、打骂他们,妈妈对她多些爱护,哥哥不会在离家出走,而自己也会有很多玩伴。

在一个宁静的下午,Pecola在家里洗碗,她酒醉的父亲毁灭了她,自此以后她患了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的另一个人格是形影不离的好玩伴,并且认为自己有了一双最蓝的眼睛,直至最后分娩死亡。

作为学者,Morrison更希望通过文笔的力量改变现状,比起描述如何坚毅地反抗,她更想揭露最脆弱的群体——女性、孩子、黑人,将白人文化价值观内在化后如何走向毁灭。其次Morrison多年来一直探索对“美”的定义,究竟是谁定义了“美”,对年仅11岁的Pecola而言,获得“美”——蓝色的眼睛,就会摆脱命运。

As a young black girl, unable to escape her sorry reality because her race, gender, and youth inhibit her, Pecola finds another way to escape her ugly life. She fantasizes about and prays for pretty blue eyes, like the eyes of the beautiful, happy white girls she sees in movies and on candy wrappers. In her mind, if she were to possess blue eyes, she would be different, maybe even beautiful, and as a result her life would also be different.

04. Quotes

Morrison的语言是钩子:精准、深刻、丰盈、充满音乐性。我是在通勤和飞机上读完的,太沉浸其中因此总坐过站,必须要分享几句Quotes

All of us — all who knew her — felt so wholesome after we cleaned ourselves on her. We were so beautiful when we stood astride her ugliness. Her simplicity decorated us, her guilt sanctified us, her pain made us glow with health, her awkwardness made us think we had a sense of humor. Her inarticulateness made us believe we were eloquent. Her poverty kept us generous.Even her waking dreams we used — to silence our own nightmares. And she let us and thereby deserved our contempt. We honed our egos on her, padded our characters with her frailty , and yawned in the fantasy of our strength.And fantasy it was, for we were not strong, only aggressive; we were not free, merely licensed; we were not compassionate, we were polite; not good, but well behaved.Love is never any better than lover. Wicked people love wickedly, violent people love violently, weak people love weakly, stupid people love stupidly, but the love a free man is never safe.

Toni Morrison's Bibliography:

The Bluest Eye (1970). ✅Sula (1973).Song of Solomon (1977).Tar Baby (1981).Beloved (1987).Jazz (1992).Paradise (1997).Love (2003).A Mercy (2008).Home (2012).God Help the Child (2015).

The En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The Bluest Eye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