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击壤集》是一本由[宋]邵雍 著 / 郭彧 整理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424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川击壤集》精选点评:
●两年前购入,读这本书多少出于那几年对梅花数的痴迷。
●闲来翻阅,如清风拂面。《天津感事二十六首》读来令人惊喜。
●诗几乎是大白话,BUT!!!这个三观我好喜欢(♥∀♥)~!#没想到梅花没降粉,被诗圈粉了#ヾ(◍°∇°◍)ノ゙~~
●我的枕边书。
●行云流水
●读好书不如好读书
●曲尽人情莫若诗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被易数光芒掩盖的诗人
●介石不疑何尽日,知几何患未如神。
《伊川击壤集》读后感(一):【转】马汉亭:“万物有情皆可状”——宋·邵雍《伊川击壤集》二论
邵雍的<伊川击壤集>清晰地记载了他的人生轨迹,从中可以看出他人生志趣的变化过程及其心理动因.早年的邵雍曾应礼部贡举,走的是读书应试求功名的道路.后因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健康状况的限制以及受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思想的影响,邵雍转而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在由"立功"向"立言"的转折过程中,邵雍下了一番勘破富贵、铢视轩冕的修养功夫.在北宋的党争氛围中,他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和功名富贵伴生的风险,对现实政治采取了冷眼旁观、袖手不为的姿态.邵雍崇经术而抑政事,大力提高名教事业的地位,其实质是要把理学思想体系建立为一种话语权力的知识型构.邵雍的学术旨趣是纳外王于内圣之中,其人生最高理想是名教事业,所以他虽身处官僚体制之外,却有着体制内士大夫垂训百姓的精英意识和导师心态.他在诗歌创作中内化了其学术精神和政治品格,实现了学术主体、政治主体与文学主体的内在融合.
《伊川击壤集》读后感(二):“先生非是爱吟诗,为要形容至乐时”
最初读到邵雍的诗,是假期在青岛方所书店翻《中国诗史传统》时看到的,一见他的《诗画吟》,顿时就被其语法吸引住了。他以文为诗以及其它一些打破常格的写法有助于启发读者对诗本质的思考。
邵雍《伊川击壤集》是一部以“乐”为主题的诗集,所谓“击壤集,伊川翁自乐之诗也。非唯自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
古来写悲的名诗多,而写乐的诗则相对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可知写乐之难。而今天我们的生活相比许多古人来说要更富足安乐,并且还有许多古人未曾体会过的乐。那要怎么用诗来表达今天的快乐?邵雍《伊川击壤集》便可以提供一个参考。邵雍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年代,他个人的生活也比较安乐,并且创作了不少有理趣的诗。在此摘取集中一些可观的作品,供一笑之乐。
善赏花吟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 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 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 道装吟 其一 道家仪用此衣巾,只拜星辰不拜人。 何故尧夫须用拜,安知人不是星辰。 其二 道家仪用此衣巾,师外曾闻更拜谁。 何故尧夫须用拜,安知人不是吾师。 窥开吟 物理窥开后,人情照破时。 一身都是我,瘦了又还肥。 人生一世吟 前有亿万年,后有亿万世。 中间一百年,做得几何事。 又况人之寿,几人能百岁。 如何不喜欢,强自生憔悴。 欢喜吟 欢喜又欢喜,喜欢更喜欢。 吉士为我友,好景为我观。 美酒为我饮,美食为我餐。 此身生长老,尽在太平间。 首尾吟 其一三二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有激时。 留在胸中防作恨,发于词上恐成疵。 芝兰见处需收采,金玉逢时莫弃遗。 到此尧夫常自贺,尧夫非是爱吟诗。 首尾吟 其一三五 邵雍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诧剑时。 当煅炼时分劲节,到磨砻处发光辉。 长蛇封豕休撩乱,狡兔妖狐莫陆离。 此器养来年岁久,尧夫非是爱吟诗。 颔联与聂绀弩《推磨 》中的“把坏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环游”在句式和意思上颇有些类似。
安乐窝中四长吟 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 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 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 太平自庆何多也,唯愿君王寿万春。
尧夫吟 尧夫吟天下拙,来无时去无节。 如山川行不彻,如江河流不竭。 如芝兰香不歇,如箫韶声不绝。 也有花也有雪,也有风也有月。 又温柔又峻烈,又风流又激切。
答人吟 林下闲言语,何须更问为。 自知无纪律,安得谓之诗。
程颢和 先生非是爱吟诗,为要形容至乐时。 醉里乾坤都寓物,閒来风月更输谁。 死生有命人何预,消长随时我不悲。 直对希夷无事处,先生非是爱吟诗。
《伊川击壤集》读后感(三):人间好景皆输眼
邵雍真心太有爱了~
先说易学思想(我也只对他的易学感兴趣XD)。邵雍虽受汉易影响,但他上承王弼玄学之贵无,下开明清心学之先风,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对我来说,私以为邵雍思想虽然某种程度上是对王弼思想做了补充,但其实和向秀最贴(任逍遥),所以见邵雍,也应见魏晋玄学。
因有这样儒释道三家通融的影响,是以他有北宋五子之称,想法其实还是和其他人不太一样,难怪全祖望会说“康节之学,别为一家”了。
至于最有名的体四用三,“体虽具四,而其一常不用也,故用者止于三,而极于九也”,真很庞博,能够衍生应用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更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一存心中,万物不拘。
因为这样的万物不拘,邵雍活得很自在。
“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之常情,
“及正四十六,老去耻无才。残腊方回详,新春又起灰。非唯忘利禄,况复外形骸。白发已过半,光阴任自催。”有缘来,缘尽去而已。是活得很通透的人。
回想我自己,越大越对纯哲学意义的理论没有兴趣,年轻时还抄过很多古希腊哲学、尼采、叔本华、奥古斯都等等很多人的句子,现在只想落在生活,也算某种意义上的易学“体用”了吧。XD
读邵雍到想起最近机缘巧合,和几个妹妹聊了些深度话题。
对我来说,因为喜欢历史,所以惯见盛衰;又譬如魏晋南北朝四百年时间,不过诗文几行
对个人来说,更是浩漫时间、万千史册中的一粒微尘,根本不值一提,因此个中荣辱,也不必太过计较了。
但如果这样想,那好像做什么都无所谓了。有个妹妹还说,好多人读哲学、读形而上的东西抑郁,甚至自杀了。
我说,于哲学思辨的学习,大概可用禅宗这段来说,
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哲学也好,形而上也罢,只是给予人生一个方向。但具体方向,永远是一个人自己走出来的,是个人自由意志的具体体现。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从生到死的结局早已注定,而我们只要认真走好中间这段路途就好。
《伊川击壤集》读后感(四):【转】胡彦、丁治民:邵雍“击壤三千首”考论
【摘要】北宋著名学者邵雍自称其诗有三千首,而现存其诗集《伊川击壤集》不同版本均仅有一千五百多首,还应有一千五百首,但未见其中。明清时期的文集、笔记和目录记载了邵雍另一部不为学界所知的著作———《前定数》,书前共有两序,其一为邵雍之孙邵博所书。该书是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易数内容,而我们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前定数》,其诗共存一千四百九十三首。两者相加诗的数量不仅与邵雍所称相一致,而且《前定数》在内容和语言等方面与《伊川击壤集》和《皇极经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