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是孤独》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华落尽是孤独》读后感(一):《繁华落尽是孤独》
《繁华落尽是孤独》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的亲身经历-------------他是怎么艰苦地度过革命时期,最后成为我们口中的国学大师、北大教授的。根据书上午说,那时,也就是季羡林爷爷出国留学的时候,许多人连饭都吃不上,活活饿死在大街上,并且那时又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见当时条件有多么艰苦,紧接着,1966年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当时的人们对地狱的看法就是认为地狱只是一个饥饿世界,在那儿,饥饿就是第一酷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季羡林的成才经历。正是这样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文豪季羡林。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话,那就快来和我一起打开这本《繁华落尽是孤独》吧!
《繁华落尽是孤独》读后感(二):更近距离认识季老
季羡林,名字很熟悉,读过几篇文章,第一次通过书认识他。这本书记录了季老的少年成长、求学、任教、晚年等方面,可以说是一本回忆录。文字很平实,读起来很舒服,作者身上的头衔有许多,但在文字中可以感受到“热闹是他们的”非常的谦虚、清醒。就像最后季老的儿子说的那样:“父亲的内心是冷的,是寂寞的,但是他表现得却很淡定从容,毕竟,经过了,也就寻常了。”作者一直说自己不是天才,只不过是个中不溜丢的人,但高中三年6个全校第一,同时被北大清华录取,这都不是的话,天才确实也是少有了。不过他也提到了,如果有青年朋友问我有什么经验和诀窍,我回答说:没有的。如果非要我说点什么的话,那我只能说两句老生常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和“苦”就是诀窍,说了等于白说,但白说也得说”瞧,多好玩。最后作者也说了自己是多元文化取向以及“天人合一”的想法。人与大自然要做朋友,不要成为敌人。我们要时刻记住恩格斯的话:大自然是会报复的。(这话现在听起来更是百般滋味)
《繁华落尽是孤独》读后感(三):繁华落尽、落不尽繁华
文/叶落(微信号:falling288)
* 你再主动一点点 ♥ 我们就有故事了 *
《繁华落尽是孤独》读后感(四):繁华落尽,才见大师
这本书基本上涵盖了季羡林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从他的求学到留德再到晚年的追忆。大体可以感受的到什么叫做繁华落尽了。 一直很喜欢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种细腻华丽的,也不是气势磅礴的,而是一种难得的平淡,大概要是单单用这平淡写繁华也能透出几分孤独吧。 虽然是怀着看大师作品的心情来读的,但字里行间还是能感受到季羡林先生的那种别样的俏皮,我就好像在一个历尽沧桑的老者的怀中,听他讲述那些过往的趣事一般。
大概俏皮这个词从来也没用用来形容过以为学识渊博的大师,但我觉得这个词来形容季羡林先生再合适不过了。季羡林老先生对很多事情其实是非常不满的,但他在面对这些时却没有选择做一个貌似伟大的斗士,直接站出来反抗,他做的是:面对官场的经营算计装疯卖傻故作不知,面对文化大革命初期要求教授们上台反省自己时嫌自己反省用不着做太多就过了关说明自己的学问还不足,面对在被“红卫兵”拖到街上批斗之前几近轻生的关头时幽默的感谢“红卫兵”的帮助,回忆自己与荷姐的遗憾时有点惹人笑的埋怨。
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又说:“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也许繁华落尽后的孤独就是笑说当年事,谈笑风生吧。
《繁华落尽是孤独》读后感(五):读季羡林自传的几个困惑
一直挺喜欢读季老的文章,文字自然平实又有很多人生感悟,之前曾读过《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本书相当于是把老爷子在各个不同时段写的文章进行了删节整合,按照时间线的顺序整理成了一本自传。
虽然文中季老多有自谦,但完全属于超级学霸,从初中至博士几乎全部拿优,在本职研究和社会活动之余还留下大量精彩的文章,本文中就有几处谈到如何写文章:“文章是要讲究结构的,开头与结尾最难…”;“要多读多看,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类的书籍”“我写文章,好坏姑且不论,我是非常重视节奏的”。
在季老的各阶段回忆中,让我觉得异常的是其在清华的记录非常少,篇幅居然还少于高中阶段的回忆,季老在清华功课门门全优,而且“最后两年写了十几篇散文,都发表在全国一流的报纸和文学杂志上”,按理说应该是非常充实又精彩的,但仅有的清华描述中大部分还是评价西洋文学系的老师们,对老师的评价似乎还不高。
还有一处我难以理解,就是季老对老婆孩子的笔墨也少得可怜,对比之下季老对于母亲、叔父甚至婶母都有非常多篇幅描写,特别是在德国十年里几乎没怎么想老婆孩子。按时间推断,季老在孩子只有几个月的时候便已经出国留学(亦可以推断,季老在老婆怀孕阶段就开始准备留学事宜)。在《留德十年》里还曾隐晦的提到过对德国姑娘伊姆加德的情愫,最后由于回国而中断。在本书《忆念荷姐》一文也说明过季老在18岁时的意中人是荷姐,似乎季老对这段感情还颇有怨念,九十多岁还撰文 “一谈到悔不当初…主要当事人是荷姐本人,我一点责任都没有”。在1946年回国之后,季老经过上海、南京的辗转直到去北大担任教授,居然1948年才第一次回了趟济南家中,难道归国后两年期间都抽不出时间回一趟家?我这个普通人真难以理解。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以世俗眼光来看季老算不上是好丈夫和好父亲,所以难怪,在现实中季老跟儿子季承晚年不和,十几年不曾相见,甚至离世之后因为遗产捐赠之争闹上法院。
《繁华落尽是孤独》读后感(六):繁华背后的孤独是心的寂寞
台湾作家简媜曾说过“在繁华的表象背后,每个人都是孤独者”,我想,凡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都会有此感受,孤独也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对于这样的状态,季羡林先生想必深有体会,每当提起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但在这些高度赞扬的背后,季老只有一颗孤独的心,无人可倾诉,孤单寂寞冷。
而这本《繁华落尽是孤独》,也从侧面道出了季老无人知晓的心酸。书中收录了季老有关儿时成长、海外求学、回国任教、出访治学、晚年杂想等方面的文章,刚好将全书划分为五个部分,以散文合集的形式撰写了季老一生奋斗的回忆录。
季老出生于穷苦的农民家庭,家徒四壁,节衣缩食的生活着,为了培养他成才,六岁被叔父接去济南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与母亲过早的分离,之后仅回家乡两次,做短暂的停留,未能好好陪伴在母亲身边成为他一生最遗憾的一件事,也正是因为这样,让他格外珍惜留德时期与房东和教授之间犹如亲人般的感情。尽管从小失去家人的温暖,用现在话来说,还好季老没有“长歪”,他刻苦勤奋的进入清华大学,然后一步步走上出国留学的道路。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是苦闷而又寂寞的,只能寄托于思念故土,进而转变为思念祖国,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也是他情感的升华。
季老用朴实无华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人生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透过他的文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知识分子。我们不得不折服于季老的写作手法,沉醉于季老营造的美好意境。第一次读他的文章,只有平淡的小事,毫无亮点;第二次读,体会细致入微的描写,方能知晓其精妙之处;第三次读,细细品味,才能领悟文字背后蕴含的哲理。
正所谓,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不管身处怎样的繁华中,没有倾听和分享的对象,心始终在独自徘徊,在此种心境下,不要奢求孤独的自己能被真正的理解。
《繁华落尽是孤独》读后感(七):繁华落尽到底是什么
久闻季羡林先生的盛名,但一直没有拜读过他的杰作。直到入手他写得《繁华落尽是孤独》。一本记录他跌宕起伏一生的散文集。掀开这本带着墨香的大作,我一发不可收拾,迫不及待阅读起来。
阅读一本书,对著书人先得有个了解,这就是知其然,又需之其所以然的原因所在。尽管季老名声在外,应该还是有很多人,只是闻之其名,具体情况未必了解很多。
不得不说一下他的履历,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如此多震山响的头衔,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可如此显赫的一个人,他内心始终保持着那份笃定。
季老一辈子的心路历程,全通过他的笔端,利用朴实无华的笔锋一一展现开来。《繁华落尽是孤独》这本散文集没有任何煽情之处,全是在细结之处提现出深情的内涵。
比如在《重返哥廷根》这一篇就有体现:四十年后故地重游,心头思绪万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特别是跟“博士父亲”,八十多岁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和夫人见面的场景描写。作者一下汽车就看到在高大明亮的玻璃门里面,教授端端正正地坐在圈椅上,老教授可能已经等了很久,已经望眼欲穿。瞪着慈祥昏花的双目瞧着作者,仿佛想用目光把来者吞下去。握手时,老人的手有点儿颤抖。边上老伴更是老态龙钟,耳朵聋,头摇摆不停,同三十年前完全判若两人。
分别时,那种彼此难舍难分的心境,同样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气氛,让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不信你看:我站起来,想告辞离开。老教授带着乞求的目光说:“才十点多钟,时间还早嘛!”我只好重又坐下。最后到了深夜,我狠了狠心,向他们说了声:“晚安!”站起来告辞出门。老教授一直把我送下楼。送到汽车旁边,样子一直难分难舍。一段细节描写,让一个风年残烛的落莫老人跃然眼前,更让这段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师生情浓稠到了化不开的境地。
不仅如此,《繁华落尽是孤独》更是以季老的一路历程为线索,分别收录了关于儿时成长、海外求学、回国任教、出访治学、晚年杂想等一系列文章。并对各个阶段篇幅,分门别类出来依次为:“痛别慈母:故乡记忆。”“踽踽独行:从清华到哥廷根。”“茕茕孑立:燕园耕耘。”“兀兀穷年:迟来的学术春天。”“浮世寂寥:三辞桂冠。”等等五个篇章。
一个经历将近一世纪的的人,在经受过所有的风浪后,反而看淡了一切,这应该也是为什么把书名取为《繁华落尽是孤独》的最大缘由吧。
毕竟由一个饭也吃不饱的山东农村走出去,经过不懈努力后出国又回国,经历过战火纷飞,家书抵万金的考验,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以及到后来声名鹊起,到耄耋之年,为鲜花、荣誉、和掌声所包围。
幸运的是,他一直没有迷失自己,独享着喧嚣之外的那份孤独,怡然自得,自得其乐。这又需要一个怎样宽广的思想境界和胸襟呢?对此出凡脱俗的贤者,除了膜拜之外,要学习的地方真得很多,其中最重要且根本的一点,是学习他如何做人的态度。
《繁华落尽是孤独》读后感(八):从未繁华,哪有落尽
我是个不爱读书的人,除了课本,这是我课外读的第一本非体育人物自传。读这本书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师姐毕业出国了,实验室留下一摞书,我看着可惜,挑了些感兴趣的留下了,一留就留到了我也工作两年了;其二是书名带着一丝淡淡的落寞,有那么点伤感,符合我这个矫情人的调性;其三是这位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同我爷爷同一年出生在同一个县城(据季老的描述,那是一个全国最穷的县),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我实在好奇造成这差异的原因。
其实读了第一辑就能明白,季老在6岁以后就被送到济南的叔父家读书生活了。正如书中所说的,“小学考试的名次对一个学生一生的生命历程没多少影响。家庭出身和机遇影响更大”。连季老小时候的玩伴都和他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更不必提我那和他只是老乡的爷爷了…
通读下来,我想用上古凡尔赛来形容这本散文集。季老在多处都提到了贫穷,6岁前在老家是贫穷的,到了济南也是贫穷的,乃至去了德国仍然是贫穷的,可是真正贫穷到食不果腹的人又怎么能有出国留学的闲情逸致呢?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侦探,到处寻找理由去否定季老对自己贫穷的论据。一,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可以购买远在日本的书店的外文书籍,这有多贵我就不深入探究了,毕竟贫穷限制的我的想象,我好奇的是季老是如何知道日本的书店有哪些书籍的呢,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我想在日本买一个直邮到中国的商品,都没有那么容易,一百年前的季老竟然用“贫穷”形容这样的他自己。二,季老清华毕业后曾回到济南担任一年多的高中教员,每月的报酬有160元之多,当时每人每月的支出也只有五六元,而当获得到德国交换留学两年的机会时,季老却在担心家中没有经济来源,这不是他家中日常消费太高,就是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两年内回国,不然一年多的工资积蓄总能满足全家两年的支出了。至于德国的经历是否贫穷,我不得而知。我只想说,如果这样的经历就已经能称之为贫穷,那当时四万万中国人中,只有0.0000001%的人才能配得上富裕这个形容词吧。而剩下的99.9999999%的人,大部分甚至都不会用文字形容出自己的贫穷。
写到这里,我仿佛看到的是一个不谙世事,只读圣贤书的文人墨客。但有趣的是,这个不接地气的泰斗,竟然会时不时反映出人性的阴暗面,我并不清楚这是一个学者敏锐的洞察力,还是这个学者也曾经真的接过地气。
他讽刺过留样归国的博士回到国内没有学术产出、却能享受高人一等的尊敬和待遇的现象;也讽刺过高中校长明明想要辞退教员,却反而虚伪地挽留的现象;更讽刺过国民政府的显贵人士将子弟送到国外镀金却整日吃喝玩乐的现象。更为讽刺的是,这些现象,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也仍在上演。原来,即使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性的利己主义却从未改变。
季老是清醒的,却又是糊涂的,他的孤独却又来自于这份半梦半醒。他能清醒地看到社会的问题,却无法看清,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他感叹繁华落尽是孤独,却不知,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繁华,落尽其实是一种奢侈,而孤独也是一种境界。愿所有人都有机会感受繁华落尽后的孤独,也愿已经身处孤独的人能有和孤独和解的能力,或者摆脱孤独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