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单的蓝鹭:我爱读·国际大奖小说(第二辑)》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19 01:15: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孤单的蓝鹭:我爱读·国际大奖小说(第二辑)》读后感100字

  《孤单的蓝鹭:我爱读·国际大奖小说(第二辑)》是一本由[美]辛西娅·沃格著作,平装出版的2021-1-10图书,本书定价:27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单的蓝鹭:我爱读·国际大奖小说(第二辑)》读后感(一):如何治愈单亲家庭。却被“社会环境”伤害的孩子?

  

身边不少只有爸爸或者妈妈的朋友,我总觉得“单亲家庭”这个词,有点刺眼和歧义,我不爱用这词,因为他们只是没有了爸爸或者妈妈,但是他们的家庭是完整的,也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要有爸爸或者妈妈才是完整的。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妈妈的家就已经是完整的了。

但是实际上,“单亲”这个词真的对人很不友好,对他们的生活会带来很多影响,比如经常需要填各种各样的表格,如果被同学或者朋友看到你填写父母那一栏是“单亲”时,他们会问东问西,还有用奇怪的眼光看着你,这时候真的会好尴尬或是难受。

往往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因为单亲而被迫接受很多不必要的影响,而“单亲家庭”这个词似乎也成了这部分群体的标签,他们被认为不是一个好孩子,班级里被边缘化,同学间又被歧视,连着工作了也不是一个好员工,好像没有了一方双亲,他们就不是完整的人一样,他们甚至没办法正常谈恋爱,因为对象可能觉得单亲家庭的孩子会不正常,他们的生活面临着更多原本不必要的担忧。

但是能够有什么办法呢?很多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几乎可以不计,他们原本能够拥有快乐的童年,即使TA失去了一方亲人,但他们还是能开心快乐的成长,唯独社会各界给孩子们的异样看法、差别对待, 才在孩子们的心理,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害,让他在成长中被“单亲”二字侵蚀。如何治愈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我极度想要了解并想付出努力的事儿,所以我看了很多关于讲述单亲家庭故事的书 本,其实《孤单的蓝鹭》是我最喜欢而又觉得最能够治愈单亲家庭孩子们的书。

这本书是中信出版社我爱读·国际大奖小说特辑中的一本,故事主要讲述的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主人公杰夫,因为母亲的欺骗与谎言,以及周围同学们的孤立与欺凌,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继而造成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他的父亲没有因此放弃他,而是通过更加贴心、用心的关爱,让杰夫走出了心理问题障碍。杰夫也因此从独单、孤僻中走出来,过上了被阳光照耀到的快乐日子。

这么说,这本故事却不吸引人,但如果你知道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自述”,从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开始讲述故事也许就足够吸引力了,孤单的蓝鹭就是主人公杰夫本人,他因为爱而封闭内心,却又因为爱而走上了自我救赎。母亲虚假的爱,让他无法忍受选择封闭自己,而父亲无私的爱让他选择放过自己。那些孤单一只栖息在野地里的蓝鹭,自由自在,如同杰夫一般,也许治愈单亲家庭的孩子,只需要更多的爱,就可以让他们敞开心扉,接受爱与被爱。我总想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说:没关系啊,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成长路上的踏脚石,那些伤害不会使你奔溃却会让你强大,祝福你今后的生活都顺遂如意、能翱翔于天空之际~

  《孤单的蓝鹭:我爱读·国际大奖小说(第二辑)》读后感(二):不是每个妈妈都是“李焕英”,不是所有孩子都那么幸运

  

《你好,李焕英》电影新年火力全开,口碑炸裂,承包了整个新年感动的泪点,影片很牛在于选了一个大众主题——母爱,但用穿越的创意造就了母女姐妹花的泪点。

母爱,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用过多解释,全世界互通的情感。

这部电影火爆程度,已经抛开电影技术本身,上升到了情感价值评估:母亲就是伟大,毋庸置疑。

全网呼喊:妈妈一定要多爱自己。

可是在世界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妈妈并不爱孩子,她们有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选择生育,有些生了不养,有些只是口口声声迎合母爱观,只嘴上说着“我爱你”......

有一本儿童文学获奖作品《孤单的蓝鹭》,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没心没肺的母亲,在男孩7岁的时候,扔下一张纸条就走了,4年没有联系。

但这张纸条的写作是满分的,甜言蜜语的辞藻到处都是,各种无奈和忍痛的心情表达到位,骗一个7岁孩子是绰绰有余的。

男孩和教授老爸开始两个男人的生活,老爸寡言,除了读书写作什么都不在乎,7岁的男孩承担起全部家务,洗衣、做饭、收拾房间,最要命的是与父亲每日简短的对话中,时刻保持警惕,谈话过程不能让父亲有任何负罪感。

于是,他也慢慢变成了父亲,坚守每天一成不变就是万幸的信念。

生活像死水一样,谈不上幸福,只是活着,让彼此的情感麻木而已。

11岁的暑假,妈妈来信邀请他去外婆家度假相聚。外婆在南方是贵族有豪宅,温暖的天气与良好的生活环境,最重要是一个活泼热情洋溢的母亲陪伴,让男孩把尘封的情感毫无保留的全部释放出来。

在冰窖里待久了,曝露在阳光下自然幸福无比,这个暑假成了男孩青春期重燃生命之火的重要时刻。

回到家,对母亲的留恋上升到了迷恋,每个月给妈妈写一封信,维持暑假的回忆,然而没有收到一封妈妈的回信。

第二年的暑假,爸爸看在眼里,偷偷给外婆写信,希望能再邀请男孩去度假。男孩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奔向妈妈,妈妈却用甜言蜜语哄男孩照顾中风的祖外婆,自己和男友以工作之名外出,两个月假期只回来两三天。

男孩用自己的方式了解到妈妈是个满口雌黄的骗子,他终于了解了沉默的父亲的伤口,不得不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无门无窗的房子,存放拥有这样一位母亲的现实。

我在读这个故事前半部分时,无意识地跟着男孩的视角为母亲突然离开,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也许是父亲的沉默让她忍受不了;也许夫妻的不合让她终于放弃了忍让;也许生活的艰难让一位母亲在经历了结婚、生子、养育后,失去了自我;去找回自己的快乐,这不需要被谴责。

我们都在试图用拳拳孝子之心揣度母亲的各种委屈与无可奈何。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母亲并不在乎男孩,她只想让自己活得快乐一些。母亲的妈妈也是个不称职的母亲,离婚再婚生了几个孩子,无心管她。她主动和祖外婆提出想在这里生长,祖外婆有钱,从此把她当女儿养。

母亲的妈妈再也没有出现过,如今,母亲也在做着如此残忍的事情。祖外婆奄奄一息,母亲不过是想争取多一些财产,才把男孩带给祖外婆跟前。

这让人想起了影片《何以为家》,男孩赞恩把父母告上法庭的那一幕: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赞恩为了11岁的妹妹生孩子大出血离世愤恨,拿着刀去为了还妹妹一份正义,被判5年监禁。当母亲来监狱探望赞恩,两人的对话让人心寒。

母亲说:“真主拿走一样东西,总会赐另一样东西的。” 赞恩问:“赐给了你什么?” 母亲说:“我怀孕了。” 赞恩绝望地说:“你的话刺穿了我的心。”

面对赞恩的控诉,父母表示很无奈:“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做错了什么?”。

《孤单的蓝鹭》的母亲与《何以为家》的母亲,虽然不属于一个国家、一种阶层,追根溯源,都最先是受害者,她们从小没得到过父母正确的爱护,不知道“爱”为何物,甚至没有世界上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母性本能。

而其次是迫害者,她们拒绝接受一切来自他方的爱意,并一再确认自己就生长在地狱,他人皆该下地狱。

她们甚至学会用“母亲”这一个伟大的称呼,去控制孩子的情绪,把爱与付出放在嘴边,是因为这个世界认为母亲的伟大与爱意,所向披靡。

世界上有两种母亲,所以会有两种孩子:

因为有了孩子,更能体会母亲的伟大与艰辛。 因为有了孩子,更不能原谅母亲当年对我的刻薄。

前几天薇娅在节目中透露父母离婚给幼小的她带来的心理伤害,网友留言大多都是遭受原生家庭侵害的曾经的“孩子”,他们说即使活到中年,依然希望假如可以回到过去,父母从没有生过他们。

如果一直沉浸在拥有和失去的痛苦里,也许就成了另一个冷漠的母亲和父亲,恶性循环的终结也许可以在你当下的努力。

正如《孤单的蓝鹭》的男孩,他经历了如获至宝的“臆想母爱”,瞬间梦想破灭,完整的自尊和人格都碎得一塌糊涂,找不到爱的根源,该如何爱这个世界呢?

然而,当怀有空杯心态,开始重新接纳曾经“一成不变”的一切,才发现世界换了一副模样:沉默的老爸是个惦记自己不溢于言表的老头;世界上没有高大上的朋友接纳你;却有一群质朴无华的老实人在关心你;用心游走世界,才发现世界上温情如玉的家到处都有,与金钱无关。

有一种情感,让我们如此想回到过去,做妈妈的闺蜜,如此幸运。

还有一种现实,妈妈不是“李焕英”,那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穿越到未来,和自己做朋友吧。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

  《孤单的蓝鹭:我爱读·国际大奖小说(第二辑)》读后感(三):《孤单的蓝鹭》:父母的感情,决定一个家庭的温度

  

文/吴呱呱

嗨,我是吴呱呱。

前段时间,在等车时,听到一位阿姨和旁边的另一位阿姨,在抱怨自己的儿子,性格一直很冷漠,也不爱与周围的人打招呼,33岁了还不结婚。

旁边的阿姨说,不能怪你的儿子不爱和人打交道,你们两口子除了和兄弟姐妹走得近以外,都不爱和朋友打交道,孩子就会跟你们有同样的的观念。

这让我想起这几天看的一本适合孩子和大人一起看的童书,此书是美国作家辛西娅·沃格《孤单的蓝鹭》的著作。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令人催泪的故事:一个只有7岁半,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小男孩杰夫·格林,在某一天,看到母亲美洛迪留下的信后,消失了。

并且,在接下来的好几年时间里,未曾出现过,也没有关心过他。

直到,某一天出现才告诉杰夫,自己离开的真相,也温暖了杰夫。

可美好的事情,总是略微的短暂,就在杰夫冰冷的心,慢慢被母亲温暖后,他竟发现了母亲的秘密.........

这本书文笔优美,故事情节牵动人心,难怪,获得了多项儿童文学大奖,并成为畅销书。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由得感慨,并且在这本《孤单的蓝鹭》里,发现了3个育儿的真相。

01父母感情的失败,不能让孩子买单

在杰夫的记忆里,总是有些画面,久久无法挥去:母亲和父亲经常冷暴力,母亲要求父亲别喝咖啡,父亲却偏偏爱喝。

这一切让母亲感到难过,这种难过也影响到杰夫的成长。

其实,夫妻感情不好,不是什么大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共同,彼此间各退一步,或者包容对方的缺点,日子也能好好过下去。

可是,如果夫妻的感情不好,影响到了孩子的发展,就会变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有两个朋友,一个非常活泼开朗,人缘特别好,和她在一起,时间总是快乐又飞快。

而另一个朋友却相反,每次和她一起出去玩,都会被她的低气压,干扰到。

最后,也变得闷闷不乐。

以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直到,看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父母的感情,真的是时时刻刻影响孩子的性格。

第一位给我带来快乐的朋友,家庭幸福美满,她的父亲不仅很疼爱她的母亲,还时常会给母亲制造浪漫的惊喜。

相反,另一位总是闷闷不乐的朋友,则因为父母总是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在她很小的时候,还会朝对方扔东西。

以至于,她非常惧怕父母会因为自己而发生争执,而变得非常小心翼翼,让人倍觉闷闷不乐。

就像苏珊·福沃德曾过说的:

“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所以说,父母的感情对孩子的影响是漫长,而深远的。

父母感情的失败,不能让孩子买单。

02 父母的性格,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德国哲学家弗罗姆说:

“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

深以为是。

杰夫的父亲是一名教授,性格比较内向与沉闷,不爱说话,不喜欢交朋友,不喜欢被外人打扰,也不喜欢杰夫哭泣。

所以,杰夫在他面前,一直不敢表达自己,而变得封闭,只怕惹自己的父亲不开心。

这让我想起《无声的告白》里的莉迪娅。

为了让父母开心,为了完成父母压在她身上的所有期许,她一次次压抑自己,压迫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比如,完成父亲的期望,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比如成为一位母亲梦想中的女医生。

最终,她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情感勒索》的作者苏珊.福沃德说过: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最大”。

诚然如是。

越是爱孩子,越不要因为自己的性格,而伤害到他们。

03母亲,决定一个家庭的温度

幼小的杰夫,因为母亲的突然离开,致使他不得不变得独立,没有任何人关心他,听他述说自己的事情。

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去海边玩,母亲总会在玩过山车时,紧紧地抱住他,让他既害怕又兴奋的哈哈大笑。

可是,和父亲去玩,却一点意思都没有,只会害怕惹父亲不开心。

母亲如果每天乐呵呵,那么养育出来的孩子也是非常乐观,因为家里总是充满欢笑声。

相反,如果母亲每天愁眉苦脸,时不时就爱抱怨,很少关心孩子的心情。

那么孩子也会变得抱怨,变得孤独,家庭的温度也变得极其寒冷。

母亲是孩子的天,也是孩子的地,母亲决定家庭的温度。

所以说,想要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想要孩子开心幸福,不妨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母亲。

别不承认,父母的感情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父母的性格,也会影响孩子的终身,而一个家庭的温度,取决于母亲。

孤单

我想,从这本《孤单的蓝鹭》里,我们应该学习到更多的对孩子有用的东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我是吴呱呱,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多平台原创作者,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孤单的蓝鹭:我爱读·国际大奖小说(第二辑)》读后感(四):毁掉一个孩子,从跟他说“等一下”开始

  

他有父母,却像一个孤儿,最近某站博主墨茶去世的消息,令人心痛,那么年轻的生命,对生活怀揣着美好的希望,却在一次次的被抛弃后,还没有来得及吃一颗很贵的草莓,孤独地走向了死亡。

有人说,那么大的人了,为什么不向社会求助?

我觉得有位网友说得很好,当他一次次被父母抛弃和拒绝,在漫长的等待中,他的自尊感降到了最低,他可能想的是:“大概没有人愿意帮助和接纳我吧。”

01

让孩子失望很简单,父母只需要让孩子不断地等待就行。

最近读了一本书,心情很复杂,获得多项儿童文学大奖的《孤单的蓝鹭》,作者是美国的辛西娅·沃格。

故事很简单,杰夫·格林在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离开了他。他的母亲向他解释人类是如何破坏自然,她认为这个世界比她成长中的儿子更需要她。于是她完全无视儿子的悲痛,将他留给了不善表达感情的父亲。

几年后,她重新出现在了杰夫的生命里,杰夫来到母亲那里度假,短暂地体验到母爱和快乐后,她却给了他重重一击,第二次度假,母亲用掉杰夫的钱后,一次次的离开,一次次让杰夫等待,时间一次比一次长,直到杰夫发现,原来母亲并不是真正地爱自己。

被严重伤害的他,尝试用各种方式治愈自己,后来他发现,原来父亲也被伤害的很深,父亲用自己的爱和理解,让他重新走了出来,最后他拒绝母亲出现在往后的生活中。

02

爱不在嘴上,而在行动中。

这句话也是我的同事告诉我的,她有过两个男朋友,第一任特别善于表达,但是每次当同事有事情的时候,前任总是会将各种事情排在她之前。等得不耐烦了,也等的失望了,后来就分手了。她现在的老公,恰恰相反,不善言辞,但是总是默默地帮同事做好所有的事情,逢年过节,不用同事开口,双方老人的礼物都安排得非常妥当。

于是同事感慨到:爱不靠嘴,爱要靠行动。

父母对待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对孩子的爱,最直接的表达就是陪伴和及时反馈。

培养了3个斯坦福学霸的宝妈陈美玲就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每当陈美玲在做饭时,她的孩子总会让她来陪自己做个什么事情。

我想很多家长应该都会说这句话:等一下,我马上就来。或者脾气火爆一点的,会喊:自己玩去,没看到妈妈正在做饭嘛!

但是陈美玲却不是这么做的,每当孩子喊她,她都会停下手中的活儿,来到孩子的身边,给孩子及时的反馈,然后告诉孩子,自己在忙碌,可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再起身去做饭。

儿童心理学就提到过: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和大人对时间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等不及。因为大人眼中的5分钟,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世纪。

在《孤单的蓝鹭》这本书里,杰夫的母亲梅洛迪让孩子等得太久了,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再愚钝的孩子都能感知到,自己被排在了很多事情后面,总之是不重要的那个。相反,不善言辞的父亲,却总是在孩子的身边,即使人不在身边,也总是替孩子考虑,当孩子一人在外时,为孩子买好机票,及时补给经济。

尽管梅洛迪一直在说谎,但孩子还是通过实际行动,看到了真相,看到了谁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

03

等到麻木,要么失去退路,要么自我疗愈。

过早地失去了母亲的陪伴,再加上一个沉默寡言,埋头研究的父亲,杰夫每天都过得按部就班,小心翼翼,他害怕生活再发生变化,父亲也离开。

于是明明智商很高的他,在学校里表现平平,收敛锋芒,他在学校里也没有什么朋友,就像个独行侠。第二次从妈妈那儿回来后,认识到妈妈对自己根本不是真正的爱,他受伤很深,他开始逃课,甚至逃掉了几次非常重要的考试。

他在外面不断地闲逛,企图疗愈自己受伤的心灵。这时候,父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他开诚布公地谈了自己的痛苦和想法。并且为儿子搬家、转学,父子俩在一个很偏僻但是很安静的地方定居。

杰夫将自己投身到大自然中,用大自然的花草虫鱼鸟兽风月海石治愈自己。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杰夫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他如此爱她的母亲,但母亲却叫他一次次的失望,他一开始不敢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但他最终选择对自己诚实,其实母亲是个爱撒谎的人,她并不爱自己,也不爱自己的父亲,她深深地伤害了自己和父亲,她用微小和温暖,精神控制自己。

对自己选择诚实,随后他选择对母亲诚实,他直接质问母亲是否在撒谎,甚至自己都不是父亲的亲生孩子。

对自己坦诚很不容易,面对曾经最爱的母亲,说出心中的质疑更加不容易,能面对自己心里最脆弱的地方,并且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航向,更是难上加难。

好在,杰夫成功了,他从一个7岁的担惊受怕,敏感孤独的小男孩,长成了聪明坚韧的大男人。他认清了母亲,理解了父亲,还保护了父亲,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幸福,做出正确的判断。

去年一个叫洛洛的小姑娘,因为失足掉入钱塘江不幸溺亡。她的父母很快赶到杭州,但是后来的事让人大跌眼镜。她的父母赶过来只是为了要钱,并且数次变卦,最后竟然要公司赔偿41万,只是为了给洛洛的弟弟买房。

洛洛之所以去散步,就是因为父母把她当成提款机,一个月13000的工资,被母亲要走1000朝上,自己用的手机是母亲淘汰下来的二手的。有时候甚至要向同事借钱,转给父母。

洛洛的母亲说,她三岁就独立了。真的很可笑。本应该沐浴在爱的温暖中的洛洛,要独自承受“独立”的孤独,本该是尽情绽放花一般的年纪,肩膀上却承担了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

她数次在网上留言,说自己宁愿用钱买断亲情。深受伤害的她,选择过吃药,也割过腕。但最终没有逃离吸血水蛭一般的原生家庭。

她有父母,可她缺爱。她有至亲,却比孤儿还不如。她一直奢望用金钱买来一点点爱。但到最后,她都没有等待到她想要的幸福。

她心里不清楚家庭是个什么样子吗?她当然知道,但是她没有办法逃离,因为心中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期望。如果洛洛和杰夫一样,早点放弃等待,及时修复伤痕累累的心,勇敢开启新的生活,会不会就是另一个结局?

想想我们做父母的,真的不容易,要上班,要做家务,要烧饭,要处理婆媳关系,生活一地鸡毛,于是孩子的声音,有时候就被生活的嘈杂淹没了。

尽管生活很琐碎很难,但我还是想对父母们说:不要总是让孩子等待,等着等着,孩子的心就远了。

作为孩子,我们是否曾经一次次的等过?我想对仍然拥有孩子身份的人们说,如果父母总是让你等待,让你失望。千万不要再让自己等待,及时地修复伤痕累累的心,去开启新的生活。

爱,就及时反馈及时陪伴,也许很难,但一定值得~

文:原创

图:来自网络,侵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单的蓝鹭:我爱读·国际大奖小说(第二辑)》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