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罪与罚的彼岸》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4-02 15:13: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罪与罚的彼岸》的读后感大全

  《罪与罚的彼岸》是一本由[奥]让·埃默里著作,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的彼岸》精选点评:

  ●遭受得超过承受限度所以才会余生都痛苦无解吧

  ●奥斯维辛就是它所是的那样,此外没有什么可说的。

  ●要再看一遍

  ●思辨色彩非常浓烈,奥斯威辛的幸存者拥有这样的特权,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思索经历过极端环境和折磨之后,人如何自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曾经折磨自己的敌人相处,如何与这世界相处。全书由5篇文章组成,《精神的界限》写面对集中营的严酷,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是如何的苍白无力。《酷刑》通过自己遭受酷刑的经历,疼痛无法以任何语言表达,人彻底肉身化。《人需要多少故乡》叙说身为德国犹太人、流亡者,失去故乡的痛楚。《怨恨》宣称要用一己之怨让那段历史不被世人遗忘。《做犹太人的必然与不可能》思考犹太人身份的悖谬。固然思辨色彩很浓烈,但并非纯理性的探讨,而是充溢着作者自己的情感,包括愤怒和怨恨,这是思辨所需要的,如作者所说:“只有当启蒙考虑到人的情感时,它才胜任它要完成的任务。”

  ●奥斯维辛集中营对待知识分子的可怕之处不在于生理上的折磨,而在于精神上的摧残。其实从这本书的文章里也能看出埃默里最后的结局了!

  ●奥斯维辛 残暴的酷刑 在极端环境中知识分子的应对方式 以及集中营对他们的影响,感觉作者写的每句话都需要花点时间细细咀嚼才能稍微理解。另外关于怨恨、故乡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喜欢这两篇。

  ●问题的核心是思考:知识分子这种身份在奥斯维辛有什么用?

  ●作者自杀的原因在书中可以略知一二。读起来有些许吃力的一本书喔

  ●初高中时候,急于给人生找答案,手抄了两本子的名言警句,各个都是有共鸣时记下的,高二结束随手丢掉了,不心疼。现在我还在找答案,却也知道了它不会是一个结论。人繁复又矛盾,语言怎敢去概述,埃默里先生也非常清楚,可哪怕终是虚无,在有限里去抵达无限也是必需的努力。关于大屠杀,酷刑,以及自己的愤恨,身份,人性,极近理智的冷眼剖开,条理明晰,直至人性悲凉的内核。

  ●看得很水,凑个数吧!

  《罪与罚的彼岸》读后感(一):罪与罚的彼岸

  他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前面那句话的意思是,他活着走出了奥斯维辛。但是这仅仅是就肉体层面而言。在精神层面上,他真的活着走出奥斯维辛了吗?

  他来自奥斯维辛。1943年他因散发反纳粹资料被捕,先后关押在布伦东克、奥斯维辛、布痕瓦尔德、贝尔森,直至1945年被解救。战后十年,他抛弃了自己的德语姓名汉斯·梅耶,将其重新排列组合为法语姓名让·埃默里。又过了十年,他打破沉默,开始审视自己在集中营中的两年。

  一些幸存者选择缄默,就像埃默里在战后的前二十年那样。但是,那段经历就像表面结痂内里却仍在流脓的伤口,唯有忍痛揭开,才有疗愈的希望。短短两年集中营时光,却耗费埃默里二十年的岁月,尝试着去勇敢直视。

  1964年,埃默里动手了。他反思知识分子在集中营中的孤独与绝望,反思酷刑带给他的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反思身为(母语为德语的)犹太裔奥地利人面对德意志文化的艰难抉择……字字如刀,句句淌血,冷峻却残酷。不同于旁观者,对像埃默里这样的幸存者而言,对纳粹极权之恶的反思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1978年,埃默里死于自杀。此时距他的肉体离开集中营已经三十多年,一段足够让幼童步入中年的光阴,而埃默里的精神,却终于在集中营中步入死亡?

  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 [奥]让·埃默里/杨小刚/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2018-5

  2018年夏 子扉我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8月28日

  《罪与罚的彼岸》读后感(二):一个人对时代声势浩大的反抗

  除去《莎拉的钥匙》,《朗读者》这是我看的第三本关于集中营,二战话题的书。这本书和之前两本小说完全不同,它尖锐、坦荡,毫无畏惧的书写了那个年代的歇斯底里与惨绝人寰,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自然的谈笑风生,我无法相信,世界上曾经有过如此受伤的人,不是一个,不是一百个,是六百万,是一个族群。

  让·埃默里幸运的拥有书写的技能,所以他可以将内心的愤恨与痛苦稍微写出一点,可还有上百万的人呢?他们注定一辈子拖着残缺的身体与空虚疲软的灵魂在这世上踽踽独行,无能为力。我在图书馆打下这段字的时候,胳膊上难以控制的起了鸡皮疙瘩,或许就在此刻,就在我因为图书馆没开空调而和朋友在微信抱怨的此刻,还有人因为战乱贫穷,失去至亲,泪水还未在脸上干涸,就要收拾行囊去往新的旅途。我突然莫名奇妙的就理解了让·埃默里的怨恨,这怨恨是对整个世界,整个时代的怨恨。

  为什么犹太人惨遭屠戮,为什么无人伸出援手,为什么苛求我们原谅一切……即使让·埃默里语气中满是不忿,但他还是卑微的说出“请求那些被我们的记恨打扰了安宁的人多些耐心”。他一辈子忘不掉集中营里的酷刑,被放出后始终在极端孤独中忍受煎熬,却还要在社会压力之下同意宽恕和遗忘。

  忘不掉的,被架子吊起来时后背疼到扭曲的感觉,被拳头击中时孤立无援的溃败,被一次次强调身份,轻贱打量时的痛苦,失去故乡之后,连带着对自己民族都怀疑的颤栗的灵魂。还有永远回荡在脑海的“没人应该挨饿,没人应该受冻,但犹太人应该死掉……”

  这些从未过去

  力量何在?软弱何在?连灵魂都得不到安稳,何谈力量与软弱。

  让·埃默里的作品或许就是他力量的体现,用一本书来对抗世界曾施之于他身的虐待,这也是他软弱的体现,自身的肉体与精神已经难以抵抗这偌大的滴血的事实,只能发于笔端,让世人都不得安稳。

  或许这就是在书中他所谈到的,知识分子理所当然的,自我延续。

  《罪与罚的彼岸》读后感(三):全球化逆潮之下,故乡的意义何在?

  “流动”是不少现代人的生活常态。为了更好的学习及工作机会,或更优质的生活环境,人们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而此次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更是凸显了世界的“流动性”,也加深了不少人对于故乡的重新体认——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当疫情率先在中国爆发时,不少海外华人抢购当地的防疫物资并寄回国内。随后,欧美国家先后受到疫情的困扰,撤侨问题一度成为舆论焦点。以留学生群体为代表的海外华人渴盼回到祖国,而对生命安全的渴望则前所未有地凌驾于种种原有的欲望之上,成为全球化趋势下的一道逆流。

  在埃默里写作的1960年代,欧盟已初具雏形,联合国的管理架构亦正在走向成熟。然而,他对故乡的追思并未随着新世界的来临而消散。恰恰相反,他认为“一种文化上的国际主义只有在民族安全的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而当人们怀疑“故乡”代表着一个日益苍白的价值,或仅仅是一个情感负担,以至于在工业社会里不再有现实的对应物时,埃默里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警醒与态度:通过旅游和商业旅行获得的肤浅的世界和语言知识不足以补偿失去了的故乡。

  时间在往前走,但是历史并不一定。尽管个体无法超越ta所处的时代,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细致和耐心的眼光审视个体经验,直抵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政治欲念。

  (本文原载于三辉图书公众号(ID:sanhuibooks))

  《罪与罚的彼岸》读后感(四):世界仍需要冷静与愤怒

  这两天先后看了雅歌塔的《恶童日记》和让·埃默里《罪与罚的彼岸》,两本书的背景都是战争,读起来完全不同,联系起来看又很有意思。

  埃默里在集中营里受到了许多非人的酷刑:被殴打,被铁锹殴打,双手被吊至脱臼。《恶童》中也有殴打,但却充满了情色意味:敌军军官把鞭子递给双胞胎少年,让他们狠狠地鞭打他,尿在他的床上和身上。

  埃默里引用了巴塔耶对施虐狂的观点,认为施虐狂并不能从性心理病学来理解,而是一个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例证。在酷刑与施虐中,人通过“伤害他人来延续自己的存在”。殴打他的盖世太保,用无数拳头和“铁锹”延续着第三帝国的统治。

  《恶童》中的“酷刑”,则由孩童对成人行刑;由手无寸铁的百姓对军官行刑;由亡国人对敌人行刑。它是荒诞的,但在战争下却又显得合理。那对孩童一直被战争施以酷刑;战争下他们变成了恶童。如今等他们反过来拿起鞭子狠狠抽打战争的时候,能做到的。仅仅是让他高潮罢了。

  埃默里从一个所谓秉承怀疑主义的“知识分子“角度来看集中营,用讨论哲学的口吻来讲战争,是我从未思考过的角度。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认为,在集中营的极端情况下,没有与“宗教或者政治的信仰”相连的精神,无法给人提供任何活下去的力量。

  当人的首要问题变成生存,任何思维上的怀疑、反思、探索是无用的。这有点像被战争环境下放到最大的“读书无用论”。甚至有时候,“知识”反而对权力更为倒戈依赖。波拉尼奥在《2666》里也讽刺道:“所有的拉丁美洲知识分子现在都只关心活着,不是吗?” 这真是赤裸裸又令人丧气失望的话啊。希望自己多少具有怀疑主义精神的我,这一刻只能又一次祈愿世界和平。

  不过我个人仍然不太喜欢埃默里,在他看似冷静的思考叙述背后,我感受到了他的愤怒与仇恨,这让他在一些问题上十分偏执。但就像他说的:“凡是受过酷刑的人,对这个世界都不再会有故乡的感觉” 。他把年老的自己放在没有未来、靠愤怒与过去生活的位子上。我不赞同,却理解他。

  看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 Dresden 剧团改编的恶童,那是自己在去年柏林戏剧节上最喜欢的一部。翻书的时候,我觉得一年前舞台上的少年们,依旧在巨大的转轮上前行,嘴里不断地呼唤着“母亲(mutter)!” 、“母亲(mutter)!”。这前行与呼唤从未停止。就像在埃默里自杀离开44年之后,这个世界仍然需要他的愤怒。

  《罪与罚的彼岸》读后感(五):一个巡游者的札记

  

关上地铁门,一阵风而过。人群中带出的夹杂着临近厕所的气味。你很难想象再无人群像棋子般见缝插针进来。一切进入一个想象与实际共生的和谐状态。公共事务像一个精美的系统,包裹着人们对于时间自觉靠岸的触觉,规范着人们行为。我以为这种对于去往何处的规划和我们精美的心智有关,从而抹去了我们天性上的偏好。准确地说,让我有想象的是,我以为公共事务像剪刀手一般剪去了我们天性中参次不齐的条件。标准化的统一。我在若有所思的车厢外检视着自己,正如列车和人的感受相互置换位置,我们运用语言有时渴望用视角转化和改变叙事方法实际承托出我们虚弱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对那里也一无所知。这使得我们有对某种感觉加工的想象,带着孱弱的想象升起,很快我们又下沉在郁结的器官里。外部事物带给我们的讯息进入我们的感官。我所知道是抵御,来自内心的抗拒。但是不奏效。

命运不像齿轮,一个搭扣一个,完美合缝。遗漏在洗水池缝隙的,因为体积太大。或者不合标准被刷下来。星期日,到图书馆翻到这本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书皮封面的这个人脸沟壑纵深。看上去是一个饱经患难的老人。

两个小时站在这本书前,我眼眉紧索。看了几页又重新翻到书皮,记住了这个名字。他叫让.埃默里。

曾经人们会以为在二战的奥斯维集中营幸存者活下来是万幸。仿佛死亡才是他们的归宿。运气的奖牌已是最大的褒奖。可这个作家偏不,他把死亡的自我退出作为最后他所能携带唯一全身而退的盾牌。黑暗时代欠他的是多少千万年从人的基本准线下降的条件开始。他遭受迫害,受到残酷的酷刑、流放。失去国家、身份、故乡的流浪。一般人根本无法抵进那个极值的缺氧低空。潜水钟一样始终镣铐在脚旁,我屏息静气,作者的语言不知道从哪里生长来。贴近死亡的一次次面向如此决绝。但是你看不到字里行间直白的愤怒。我的手有点哆嗦,在游移的思路中重新被打断。20年前,教室外的一盆凤仙花已经低下头颅。

经过的时日必不经过考量,它瞬间而过。

奇异的时间总是裹挟着魔术。把人上下分类打包。落日余晖,那个人拍拍身上尘土。化了脓的伤口引来苍蝇共享;我想象着一个人从命运中走来,又从命运走向人的内部;顺着一片叶子,负伤的士兵坐在树下。远方给青年诗人信,一再恳求,我只好又折下这些想法。无从将它收纳,只好晕染在此。我想着自己,想到千百万匍匐的脚步过着二手资料的生活,亦没有可能另外开辟疆土,回到作为一个作者的职责,向深渊问话。为什么而写作。就像是生活,那个迅速拷问的存在在疯狂挖空。。

说实话是良心的一次次坠跌,我们拿起粉笔一笔一画试图写下一些什么。然后又擦去。历史呢,生活史下的活生生的个体,在一浅一帛的书写里体验抹去刀光剑影的快意恩仇。折兑出一个个主题鲜明的标语。虽不由我们操持这份心。但有敏锐触觉的人还是捕捉相关事务的联系。它在什么地方起到承托?避免个体内部危机濒临崩溃。

党卫兵搜查了他的手稿,并告诉他一百年内都不可能看到他这本书的出版。

当一本书被作者视为他可以被囚禁但书的命运却不能如此。如果他毕生奉献的书本遭到诘难,被查封。而自己全身而退。那么,此刻的人是什么呢?应该还剩下些什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罪与罚的彼岸》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