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之死》是一本由郑小悠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一个细分领域切入,有逻辑的时讲完整个故事,还是不错。总结而言,年的死因一是本就不是四爷的门人派系,而是在四爷登基前就已是独立的政治力量;二是性格使然,与戏剧化的四爷并没有进行对应的戏剧化的回应,并且政治敏感性太差,另外,过于骄纵。有意思的是通过各种密折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有高超政治手腕的小人雍正,也是一个爱和人讲道理的领导。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二):必然的悲剧
自古伴君如伴虎,
雍正更是虎中虎。
年帅英才震边疆,
不愿谙熟朝中事。
骄矜狂妄终引祸,
临终喟然唯一叹,
太平本是将军定,
不许将军见太平。
————————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三):年羹尧和雍正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部还不错的科普读物。基本说清楚了年羹尧的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
作者的立意是基于奏折汇编和皇帝实录,从一手史料里面抽离出来雍正和年羹尧的交往部分,并借助清人笔记之类的佐证材料,比较有逻辑的说明了来龙去脉,作者还是有一定的史料功底的。
不足之处是对史料的辨析度不足,基本上是照单全收了的状态。从叙述的角度来看,主线一直是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的变化,年羹尧更像是一个被雍正牵着线的木偶,对自身的命运缺乏掌握能力。所以,本书其实对雍正的刻画细致程度要远远高于年羹尧。
另,将年羹尧的崩塌进行分步叙述的思路很好。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四):年羹尧之死
《年羹尧之死》,郑小悠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马伯庸马亲王推荐的。果然很流畅,既专业又普及。我也是越来越爱看一本书说一件事,宏大的主题可能啥都说不清楚。民科无处不在,但历史领域的民科可能影响远远超过专家,因为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太深入人心了,特别需要这种普通人能看懂的小书。研究性专家和普及型专家同样重要。希望看到作者更多作品。有个疑问:年羹尧24岁散馆,30岁就出任四川巡抚,康熙到底怎么看出他的优点来,让他坐上火箭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五):你欠我你欠我你欠我的!
不记得从哪里读到的一句话,
“政治,本质上是一种让关系中各方都感到舒服的秩序安排。”
年大将军,大抵就是死在让我们的四爷“极端不舒服”这一点上了。
作者有一点论述是之前看相关故事、史料、和甄嬛传(嗯……)时没有留意到的。年羹尧和雍正早年遭遇的不同,早已埋下了二人性格上的诸多差异,一个少年得志,飞扬跋扈;一个隐忍半生,心机深沉。四爷拉下脸面,视帝君的尊严于不顾而讲出的那些肉麻句子,在年大将军看来,也许,都是应该的吧;而对于四爷这个步步为营步步惊心才终于赢得胜利的人而言,世间哪有这么多“应该”,或者说,凭什么你就“应该”得到这么多……
可以挑选性情意气相投的人做朋友,却没有选择让什么样的人做老板的自由。嗯,万恶的旧社会。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六):值得看看,会有一些收获
可能是看过年羹尧太多的故事,这本书没有太多惊喜,有几点可以提出来思考:
1,年羹尧的死主要是年自己的作死,虽然古有兔死狗烹的传统,但年如果不自己作,至少不会死。
2,年的死,作者提了一个新颖的观点,皇帝喜爱年妃的儿子与可能未来的皇帝外公角色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砝码。
3,年在雍正崛起前,与明珠一系,八爷党一系早有交往,而且有亲戚关系。
4,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此时的雍正已经做了两年皇帝,习惯了“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的生活,和即位之初的心理大不一样,对他人“不敬”举动的容忍度自然也大大下降了。~~非常非常警醒身边的人际交往。
5,雍正是表演型人格的领导,好的时候称兄道弟,不好的时候毫不留情,所以,对于那些不吝赞赏的领导要时刻小心,因为他也可能是痛下杀手的那个人。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七):凭什么让人觉得年羹尧需要人同情?
战争状态到非战争状态的切换,从来都是一个敏感的时刻。战争需要集权,集权对皇帝来说是种显而易见的威胁,是非正常状态,和平年代如果将领还抓着权力不放,那与之角力的对象就变成了皇帝本人了。角力的结果有三,一是被皇帝整死,二是整死皇帝,三是将领眼力架,主动放权,退出角力,在宋朝,这叫杯酒释兵权。倒年,是年羹尧没眼力架加上雍正能干的必然结果。剩下的,就是探讨,年羹尧是情商低导致没眼力架呢还是真的有割据一方的企图?雍正能干,这分在《年羹尧之死》倒是浓墨重彩的写了很多章节。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于问题的另一个变量,没有讲清楚,到底是年羹尧是情商低懵懵懂懂的就误入了这场角力还是有意跟雍正一较高低成就事实上的割据一方。应该有很多史料可供挖掘的,汪景祺的文章大有文章可做,年羹尧对那篇《功臣不可为》的文章,具体是什么反应?不应该是简简单单是无动于衷吧。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八):年羹尧的精于用事和疏于权术
马亲王的推荐似乎有点商业互捧的意思,但确实全本书说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这种形式非常好。本书作为科普是很合格的,有点像公众号系列文章结集。
就年羹尧本人来说,书中“精于用事疏于权术”的评价是很中肯的,或许由于前期仕途太顺导致难以解决被卓越的才能所掩盖的一些问题,这又是性格即命运的一些老套话。但转念想,人能成事,即使昙花一现也可光彩照人。传统上认为历史人物如贾诩一般,能活到最后就是聪明人,用活着来定义价值,在这之外还存在着另外的价值观念,光彩绚烂人生的人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价值观。
从雍正帝的角度考虑,如此大才没有更好使用,是驾驭能力不足的体现,如果在康熙手上说不定会是另一番景象。当然,一切事物的进展都是各方面的发展走到一定地步就必然出现的结果,推车撞壁的地步只能图穷匕见了。
哪里是评论的人想的那么简单。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九):年羹尧传
2019.8.13 年羹尧乡试那年出现了重大考试舞弊事件,年羹尧也贿赂了一万两白银卷入其中。但次年其仍然入选并以惊人的速度升职,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啊!二十一岁中进士且当年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通过翰林院散馆考试任翰林院检讨(七品官)。在两年后担任四川乡试考官,回京后先后任职正六品侍读和从四品侍讲,一年后升任正三品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 正是由于政治上春风得意,年羹尧对雍亲王其实并不待见,直到雍亲王登基年羹尧才顺势而为,可见关系很不牢靠。当然,刚登基的胤禛朝中面临无人可用,四处有起兵造反的危险,年羹尧自然是重用的人选。年羹尧也不负众望平定四方,一时间的尊容地位无人能及。然而,对雍正的亲信(允祥)不能结交,对其死敌(皇九子允禟)不能冷酷,导致了雍正三年开始了倒年运动,年羹尧开始成为雍正的眼中钉。
倒年运动分了三个阶段,倒武将,倒文官,抓捕。定罪九十二条自然是欲加之罪,年贵妃之死也促进了年氏家族的倒台。
总体感觉,年羹尧不善于政治,加上年轻有为过于骄傲,必有这样的结局。
《年羹尧之死》读后感(十):读《年羹尧之死》
看到网上推荐说体制之内的人要好好看看这本书,会掌握官场上的生存之道,所以买了这本书。这本书的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不是正儿八经讲历史的,所以读起来不是那么晦涩。雍正刚刚继位的时候,面临内忧外患,内是朝中众多八王党,流言说雍正弑父夺位,军心不稳,外是边境急需叛乱,除了隆科多,朝中没有可信赖的官员。不得已,任命为年羹尧为大将军。而恰恰年羹尧也不负众望,打赢了胜仗。这才使雍正的皇位坐稳了。这个时期雍正和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你侬我侬的阶段,甚至说想要留下千古君臣榜样的佳话。直到后期,年行为举止过于僭越,任人唯亲,贪污受贿,让雍正颇为不满。开始了四个阶段的倒年运动。其实最开始雍正皇帝并不想置其于死地,作为最受宠的妃子年妃病死,他的儿子福惠(早殇,8岁,不过这是后话了)在当时是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雍正害怕死灰复燃,所以将年家一网打尽 。历数年羹尧九十二款大罪,并不是每条都是真实的,有的确实是子虚乌有,纯粹是为了坐实年的罪名,好让雍正对其的处罚名正言顺一些。看完这本书,让年羹尧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四十七岁的人生,也算是经历了大起大落,浮浮沉沉,不禁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