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一本由葛晓音 选译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一):苏轼是我的男神
第一次集中读古文,酣畅淋漓,大饱脑福!韩柳尽显唐人风范,不管是议论还是叙述都有丰沛的情感充盈其间,事、理、情达到完美交融。“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何,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与至亲阴阳相隔的韩愈已不惧怕自己的生死,只怕死后无知,连为十二郎悲哀的机会都没有。 同为道统的捍卫者,柳宗元与韩愈差别很大。韩愈更关注士人统治阶层思想上的流弊,企图对意识形态中的杂志做一次清洗,言辞犀利,不留情面,是卫道的勇士。柳宗元则怀慈悲之心,关注民生,捕蛇者说与童区寄传是一位士人为生民担起的责任。 文至宋代,思致深远,底蕴丰厚。文章中少见韩愈式“古之人”如何如何,更多的是明确引用的史料与人物来讽谏当今政事,体现宋人深厚的学养与参政意识。欧阳修的秋声赋尤能体现宋人学养入诗文的特点。秋声的描写中夹杂刑兵礼乐的议论,新颖独到。王安石理性的思考十分贴合其政治家的身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可谓是对宋人诗文特色的高度总结。文至苏轼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巅峰,骈散结合的优美形式,横跨古今天地的阔大气象,乐观旷达的积极心态自由地驰骛于字里行间。“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气水涌”,苏轼一声长啸划破虚空,并得到天地万物的回应。这一刻他与天地融为一体,在广袤无垠的空间与逝者如斯的时间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由此而心自安。自然的永恒映射与人间便是“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的古今圣人所共有的信仰与价值观。
八大家中最爱柳宗元关心天下苍生的情怀、苏轼参天地古今的哲学和苏洵“汪洋淡泊”的气度。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二):简略但却成系统的唐宋八大家散文小史
我对唐宋八大家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我的硕士论文就是研究韩愈散文中词语的,当时研究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没有这些大家们,历史应该会苍白很多吧。然而,我也就是仅仅研究韩愈散文中的词语而已,对其却无力做更多的研究,更不用说对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散文名家进行研究。今日,得以看见自己仰慕已久的葛晓音先生对唐宋八大家的论述,心中甚是高兴,于是就着窗外的雨声沉入了书中。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可以称得上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小史,葛先生在书中显示对其做了简洁但学术性非常强的概述,然后选取了每个人几篇典范散文,每篇散文均由题解、正文、注文及释文几部分组成,其题解内容详略得当,注文和译文准确精致,能看出来葛先生是在用心解读这些文章。
唐宋八大家的史实是一定的,但其思想与文章的解读却因人而已,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去解读八大家的思想与文章,其内容会影响读者对唐宋八大家史实的评判。所以我一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在选择相关的书籍时,还是应该选择大家、名人的著作的,毋庸置疑,葛晓音先生的这本书就属于此列。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追根溯源,从先秦写起,逐渐引入唐宋八大家与其散文,在葛先生的笔下,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唐宋八大家的研究之深之广,他们的生平、著作及历代人对他们的评价,都被其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把文如其人的特征论述的充分到位,体现了作为一名著名的学者,葛先生的功力之深。
在当前传统文化建设轰轰烈烈进行的时期,在国学兴盛的今天,如何引导一般的读者去学习古文,去了解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更是学者的事,是学者将其科研反馈中小学教育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这本书浅显易懂,所选古文经典有内涵,不仅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也适合一般水平的大中院校学生阅读。是一本非常有用的著作。至少,就我而言,很多我读过但是遗忘了的唐宋八大家名篇都聚在了一起,今日再读,配以葛先生的题解等,自然是事半功倍。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都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
539�1v���T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三):唐宋八家,大河观澜
纵观中国古代散文的大河流淌,不得不令人感慨一代代文人雅士的前赴后继,上下求索。正是有了他们的沥血歌咏,中华文明方有如今的血脉传承,气韵延绵。先秦和唐宋的两次高潮掀起,更是波澜壮阔,美不胜收。
刘宁在葛晓音先生的《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中作序: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在众多的评说之中,如何构建框架,梳理脉络以及择取精要,无不需要长期浸润其中方才得其真趣,不入深山岂知林密,观水有术的前提是熟知水性,在这一点上,葛晓音先生是当得起的。
先生对于《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的编选,基于她对八家人与文的整体把握与品评,在此之上又有逐篇文章的细致解说,使得全书脉络清晰,气韵贯通,这也是一家之言的好处所在,不致出现割裂与冲突。
当然,相较于每篇文章的剖析,我更喜欢的是先生对八大家的总体言说,千人千面,胜景无限。
就以对每家的概括而言,开篇即是“唐世文章,首称韩柳”,先生从古文运动的发起娓娓道来,又细数韩愈、柳宗元的生平,引用苏轼对韩愈的称赞:“文起八代之衰”,就韩愈的贡献而言,先生认为他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个性与激情尽显。就散文的文学性而言,韩愈贡献卓著,其丰富多变的表现风格,更是一扫之前的平庸寡淡。相较于韩愈而言,先生对柳宗元的评价是,“思维的精密和论锋的锐利超过韩愈,只是不如韩愈从容浑厚,规模阔大”。仿佛一个是大军作战,一个以出奇制胜,异曲同工,各显神通。
接下来的“宋启文运,功归欧阳”,谈到欧阳修所写记叙文“委婉流畅,摇曳多姿”,为人心胸开阔,游记也开朗高远。先生是在评述前人美文,而我们读先生的文字,何尝不是美的享受。漫步此间,文字带给人的美感,真是难以言说。文如其人,在先生将王安石与曾巩的比较中,同样能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影像,曾巩的“平稳雅洁,心平气和”,王安石的“锋芒犀利,言简意赅”,尽在字里行间。
在这样的基准之上,先生编选的八家之文三十余篇自然有她的取舍,而解说的方式也精简扼要,条块明晰。一是题解,二是字词,三是译文。此间看来,先生做派几近男子。一笑。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四):言之有物,一扫颓唐
前不久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在介绍作者时,结合课下注释补充唐宋八大家的概念。教学竞赛时,也将唐宋八大家作为一个亮点,体现了江西的人杰地灵,唐宋八大家真是文言文中绕不开的话题。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和苏辙。记忆时,可以分为唐代的韩柳,宋代的三苏父子及三位江西籍的文人。
深究起来,唐宋八大家得名于编订的文集。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唐宋八大家在明朝的流行,也和明代唐宋派有一定的关系。
唐宋八大家文代表着我国古代散文史的又一个高峰,唐宋散文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唐宋八大家历经两次古文运动,一次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唐代古文运动,一次是欧阳修、等发起的北宋古文运动。两次古文运动的目的大抵相似,主张反对骈体文,主张秦汉时期的古文,一扫前朝过于讲究辞藻华丽,言之无物的骈赋文。
《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是大家小书系列,32开本适合携带,腰封上写着“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一语双关。这本书结构排版比较清晰,葛晓音老师先总结性地分析了唐宋八大家的地位,结合他们的作品、主张及后世对他们的评价,逐个剖析了八位散文大家的风格,有理有据,为下面的文言文阅读做了铺垫。后面的选文,按题解、原文、注释、译文排版,循序渐进。没有过多的解读,只较为体贴地注释中补充一些文中提到的历史信息,阅读体验很是不错。
提前唐宋八大家,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安石,依稀记得读书时《游褒禅山记》全文背诵的艰难,当时总觉得王安石的文章是最难背的,现在想来,不得不说其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从褒禅山的游玩中讨论“志”与“力”的关系,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有碑仆道”中又叹息“古书之不全”,感慨“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唐宋八大家言之有物,且文风笔力老到,一扫前朝颓唐,使散文得以发扬!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五):文以载道,余味隽永
文/赵客
在网文盛行、人人可以成为写作者的年代,人们往往会讨论文风文笔之余有着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文字才是美的?是秾华绮丽、堆砌辞藻还是古朴典雅、言简意赅?是诘屈聱牙、生僻难懂还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明?大约每个人都见识各异。今人在争论疑惑的同时不妨追溯过去,回眸历史上的类似事件。
先秦古文、两汉歌赋,流传至魏晋时期骈文已占上风。骈文常用四字和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骈文往往内容空虚而文风华丽,到了唐朝时以赋取士,更加妨碍了内容的表达。为了一改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文风,中唐时期的韩愈和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追求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确立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及至宋代,以欧阳修为代表,和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延续韩柳的改革风气,对其后千年的散文有着深远影响,故而合称“唐宋八大家”。
北大中文系教授葛晓音精选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对其一一注释解读,让读者领略古文之美。每篇文章开头都设“题解”一节,以对作者写作时期背景作一简介,正文后附有注释及全译,以资读者查阅。在翻阅古人佳作之前,葛晓音教授的序言《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也不可略过,这篇小文详尽地将古文运动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对八大家各自的文章特色都做了简要独到的介绍。
韩愈的散文简练生动,叙事抒情并重;柳宗元逻辑严密,文笔犀利,是议论文高手;欧阳修平易简洁,委婉流畅,以情动人;曾巩四平八稳,藏锋不露,符合人们对“儒”的期待;王安石文如其人,倔强执拗,锋芒犀利;老苏纵肆铺张、老辣犀利;大苏善造意境,追求创新且自然;小苏详明工稳,汪洋淡泊、一唱三叹。八大家的作品采众古人之长,继承了先秦两汉的说理叙事优点,借鉴了骈文中的写景抒情特色,以散文为主体,偶尔巧妙地在其中穿插四六,极度扩展了散文的表现力,为后世散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大家各显其长,为后世所礼赞。几百年后清代桐城派延续唐宋风气,在此基础上将古典散文发展终结。读过八大家之作,了解了延续数百年的古文运动,今日的文笔文风之争结果也就不言自明。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六):散文典范,常读常新
常听书友说要多读经典,尤其是爱好写文的人要多读读八大家的文,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毋庸置疑,八大家的文章,代表了古代散文写作的巅峰水平,文辞优美,叙事生动,逻辑清晰,道理服人,什么时候读来都是享受。
最近读了大家小书系列的《唐宋八大家》,书中精选了八大家的文章,针对每一篇选文,前有题解,后有注释和译文,辅助阅读,更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选文之前,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作者葛晓音,用60页的篇幅,对唐宋八大家做了一篇精彩的介绍,不但简要梳理了散文这一文体的形成过程,还对八大家各自的写作风格和对散文写作的贡献做了分析和论述,对阅读八大家的文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读八大家的散文,首先体会的是文字的美感,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而这种美的形式,从不喧宾夺主,恰恰是为了文章的内容服务的。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不似骈文词藻华美、内容空洞,而是用诗化的语言去表达实质的内容,语言优美又言之有物。这也正是八大家的散文得以流芳千年的根本。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代的交通远远落后于今日,而八大家在官场浮沉之余,都愿意践行亲身实践的原则,不辞劳苦,寻师访友、踏青交游。于是后世才能读到《赤壁赋》、《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精彩篇目。写景生动,比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短短50来字,潭中灵动的鱼儿如同在眼前。
八大家提倡形式为内容服务,他们的文章往往抒发胸意、阐述道理,发人深省。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写人,更注重人和事背后的问题思考,篇末往往点出一定的处世观点或者生活哲理。这种注重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如今经常被提倡的。我们都希望自己不要盲目从众,遇事能够做到客观思考、公正对待,八大家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八大家善于阐述观点、讲道理,他们的逻辑能力非常强。不管是从所思所感中引发人生感慨,还是从某人某事中进行引申论断,他们所作文章都善于紧贴事实、自然过渡到下一层意思,顺序递进,论述周全,非常具有说服力。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就是典型的例子,一百字左右的小文,分为四大句话,讲述四层意思,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令人信服。再比如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和“不赂秦”国家两方面来分别阐述,支持“赂秦”导致六国破灭的观点,堵住了别人用“不赂秦”国家来反驳他的可能。他们缜密的思维、优秀的逻辑能力都体现在精悍的文字里。在逻辑辩论上,他们都是好老师。
读八大家的文章,不管是用词遣句、写景状物、叙事写人,还是阐述观点、逻辑辩论,都能够学到很多,是享受也是学习。他们的文章,作为千古散文写作的典范,值得我们反复去体会和揣摩。好文不厌百回读,总有新意。
2018.05.12雾凇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七):在散文的历史长河中观澜索源
清人刘开云:“文章之变,至八家齐出而极盛。”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虽被称为“古文”,但并非单纯复古,而是以复古为创新。学生时代学习古文,我们通常更关注字句、文法、词汇,对内容的理解并不深刻全面,如今再读,则可以通过文章去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追求,去探寻当时的文学与社会观念变革原因,这便是选择“大家小书”系列中《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的缘由。
书前的导言是非常好的了解唐宋八大家极其创作的引导性文章,也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在这篇长达六十页的导言中,作者以《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为总标题,追溯中国古代散文的源流,从先秦两汉时期的诸子散文讲起,概述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散文的特点与流变,为介绍唐宋八大家散文做好铺垫,进而以“唐世文章 首称韩柳”、“宋启文运 功归欧阳”、“曾王健笔 各尽其妙”、“三苏才气 天下称雄”四个章节来分别介绍八大家的个人经历、代表作品、特色与地位等,最后用“八家文钞 始正名号”来归纳总结,让读者对这些名家名作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正如作者所言,要在浩瀚广博的八大家文集中选出几篇来反映他们全部的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书中选出的只是他们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让读者通过欣赏这些最精彩的篇章,一窥八大家的不同风采,理解古代优秀散文对今天的借鉴意义。或许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的读者来说,收获各异,但能够有这样一本小而精致的书本放在案头床边随时品读,也是一件赏心乐事。
翻开正文,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学生时代曾经学习过的那些篇目: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欧阳修《醉翁亭记》、苏洵《六国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赤壁赋》等等。不过,书中收录的还不止这些为人所熟知的篇目,也有一些进阶型的散文佳作,可供读者进一步发展阅读兴趣。而且选文的文体多样,有记叙性质的、议论性质的,也有叙议结合的,更有祭文、“逸事状”、碑文、游记等等,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
欧阳修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苏轼感慨:“……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八大家的笔下,既有古往今来千古不变的山水之乐,也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的旷达与哲思。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从他们的文章之中,是否也能寻找到一些丢失已久的精神与境界呢?
其实,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为官还是作文,唐宋八大家都有着属于那个辉煌时代的独有特色。在各家文章里,我们读到的是他们的政治抱负、文学思想,是他们的人生起伏、社会经历,或许他们眼中的世界和风景如今早已变幻,他们理想中的社会也几经变革,但他们的文学作品,却成了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文学道路上的梦想与明灯。
在中国文学灿烂的历史星河中,有着众多令人引以为豪的闪耀明星,唐宋八大家的风采是一定要领略的。有了“大家小书”中的这一本《唐宋八大家》,我们便可以随时在散文的历史长河中观澜索源,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字,去领略江海的伟大,在千古流传的文学经典中去体会古典散文的艺术成就,岂不快哉?!乐哉?!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八):跟着大家学写作
作为一本对唐宋散文艺术观澜索源的读本,《唐宋八大家》无疑对期望领略八大家风采的读者,给于了非常切实的帮助。赵翼曾在《瓯北诗话》中写出自己对唐宋诸家诗的赞赏:“少日阅唐、宋以来诸家诗,不终卷,而已之才思涌出,虽不能息心疑虑,究极本领,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其实让后人惊叹的何止是唐宋的诸家诗,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也叫人赞不绝口。所以,一心想写出好文章的人,必然要去体会和领略八大家文章的气质、立意、写作手法和遣词造句等等。而葛晓音先生的这本《唐宋八大家》便是一本绝佳的津梁。
葛晓音先生长期任教北大中文系,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中古以及唐宋诗文方面,取得了精神而卓越的成就。葛先生不仅对唐宋诗文演变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全面的把握,还从儒道内涵的演变出发,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追求,做出了深入的观察。
《唐宋八大家》思维导图编选这本《唐宋八大家》,无论是对八家成就的条析论列,还是对具体篇目的编解说,都深具会心。此外,刘宁先生所写的读后感也为读者对唐宋散文的鉴赏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补充。
那应该怎样去学习八大家的作品,然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个人认为,可以从学习不同主题的文章出发,来对比研究同一个主题,或者同一个文体,大家们都是怎么去写的。
以论说文为例,韩愈的《原毁》从描绘世俗人情出发,重叠章法,层层排比,滔滔不已,而又开合自如。写《师说》的时候采用的确实首位正面立论,中间驳论的方式,分析透辟,辞情恳切,等到写《进学解》的时候,全文借用汉代慈父主客问答的形式,运用大量的排偶,多处用韵,音调和谐,在韵文中贯穿着流畅的气势。语言凝练、比喻生动,同时又富有幽默感。
欧阳修的《朋党论》也极为出色。文章援引古事反复论证,委婉流畅、切实透辟,并从根本上点穿了历来争论不休的朋党问题的实质。而苏洵的《六国论》也相当精彩,文章针对现实出发,在立论上擅于从别人可能驳斥自己的方面着想,聪明地把不利于自己的观点变成有利的。风格雄奇纵放,体现了他深受战国纵横家的影响特色。
杂文和祭文最佳要数韩愈的《杂说》,文章短小,只就比喻本身开始论证,却不点明寓意,便以透辟的说理概括了人才往往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的普遍现象。《祭十二郎文》则回顾了叔侄二人相依为命的孤苦身世,并抒写了因十二郎早夭而引起的人生无常之悲。无言号泣,千回百转,血泪交进,自然流成文章。
此外,《唐宋八大家》中还有许多游记。特别是苏轼,每到一处,为亭台楼阁所做的标记最多,而且多半从这些题名的原因上做文章,叙述、描绘、一轮错杂不能并用,构思布局变化无穷。
总之,跟随葛晓音先生的脚步来重读唐宋八大家,不仅能够明白文章的文理,还能在葛先生精妙的解说中体会到大家的风范和神韵,回味无穷。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九):大家之作,值得一读再读
“大家小说”读了几本之后,对这一个系列才有了逐渐深入的了解。葛晓音老师,但凡对喜欢中国山水田园诗的读者不会陌生,她对中国古典诗歌有深入地研究,其解读有意义上的升华,也有词句、韵律的导读,可以说,读唐代山水田园诗,搭配葛晓音老师的解读,常有涤荡灵魂之清新感觉,好的解读,能将你引向文字的另一个世界,而那个山水田园的世界,如今在这个世界,的确已经消失不见了。
葛晓音老师在古典诗歌、散文方面的造诣,担得起“大家”之命名。又说“小书”,我读《唐宋八大家》,有种会心一笑的感觉,它像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升级版,只不过,导读者为“大家”,选编者为“大家”。应该说“大家小书”初衷是全民通识教育,但是可能更适合的读者是高中以上大学在校生。一方面,有接受“大家”指导的基础,另一反面,高中课本未完全忘记。而我等,离学校教育越远,看着这样的文章越陌生,却越感到亲切。也只有在“小书”中看到当年熟背的《师说》《捕蛇者说》《醉翁亭记》《赤壁赋》才猛然后知后觉,那个时候我们的阅读是多么的美好。
也许只有在时隔多年,诵读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文学,口齿留香之余,猛然悟道:读一篇真正的文学胜读百篇千篇的鸡汤干货碎片之文。
这或许,就时“大家”来做“小书”的初衷。
说“唐宋八大家”,走过高中的我们都不陌生,但是文字到底怎么好,可能在十几岁的时候还体会不到。葛晓音老师说,唐世文章,首称韩柳,明代文人茅坤曾说:韩文如大将指挥,堂堂正正,而分合变化,不可端倪;柳则偏裨锐师,骁勇突击,囊沙背水, 出奇制胜,而刁斗仍自森严。精准地概括出韩柳文章之精髓。及至宋代,“宋起文运,归功欧阳”,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葛晓音老师评其文风,最重要的是论其人格,后世人对欧阳修的风评颇高,醉翁一生淡视名利,无欲则刚,不“守常”而“图新”,对后辈文人多是提携和爱护,曾国藩曾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里我最不熟悉的一位,而我们熟悉王安石,更多是他作为一名政治家。葛晓音老师评论:曾王健笔 各尽其妙。曾巩文章以平稳雅洁为特色,语调平缓,藏锋不露,“小书”中选篇《墨池记》是其名篇,也许,后来我们听说的王羲之学习书法弄黑一池水的说法就是曾巩增加的宣传效应,文章不足三百字,却层次分明,再次印证文章简洁、干净的魅力,联想到我们现在动辄拖沓的行文,自以为华丽的美文,真的是在经典面前自惭形秽、不忍卒读。王安石善写游记、杂文、抒情散文。各种语文课本上选篇《游褒禅山记》,晓音老师也有选入。每次爬山力所不支的时候,脑袋里都能想起那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小时候背诵的时候只觉得拗口难背诵,后来发现一生都很难忘记真正经典和有力量的文字,虽然多年过去了,我都不记得这些文字的作者是王安石,以及这篇文章的名字。此次常温,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苏家父子三人,最出名的是苏轼苏东坡,但是此次在晓音老师的选篇里重温三人文章,更是感其“三苏才气,天下称雄”。有些人注定是文字的天才,许是血脉相通,一家能出三位传世奇才也是罕见。后人更多熟悉的是苏轼的词,但是实际上,三苏的散文亦是气势滂沱,适合诵读。再见《六国论》,应该是写六国最好的文章,想想,好像也没有读过其他写六国的文章。时间稀缺,读就读经典,这才是阅读打开的正确方式,所以,我们需要好的选编书。
大浪淘沙后,还是最经典的大家之文,值得一读再读。
《唐宋八大家》读后感(十):传之久远的散文经典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历来为人称道,久传不衰。对于其中的一些篇章,我们可谓耳熟能详,比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赤壁赋》等篇。韩柳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直面骈文盛行的现状,大力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扭转了唐初浮靡文风的不良影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风气。有宋一代倡文偃武,文人创作一时为盛,蔚为大观,然则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以欧阳修为首的有识之士,既继承韩柳,又对唐末宋初的古文不良倾向展开批判,将散文引向正轨。八大家作为文坛领袖,勇于担当,革新文坛弊端不遗余力,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阅读唐宋八大家,不仅要欣赏他们敏捷的才思、巧妙的构思,还应该学习他们辉耀百代的人格力量。在葛晓音著的《唐宋八大家》的同名序言中,对于八大家有着极为准确、翔实、生动的介绍,读了序文,再读正文,有助于理解。
散文形散而意不散,看似无甚相关,而构成全篇要素却不容割裂。百花文艺出版社创办的《散文》期刊,是当今散文创作的风向标。其语言的丰赡华美所在皆是,读来颇为享受。然而,如果读得多了,读者想必也注意到了其中的文字篇幅,大多冗长,拉拉杂杂。美则美矣,失之篇幅过长,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免有过眼烟云之慨。反观八大家的文字,增一字则多余,减一字而不足。文章大多短小紧凑,其文字锤炼之深岂今日之深非今天的一般作家可比。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一文,曾经反复修改,征求过别人意见。这不免令人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白每成一诗,必亲自读给不识字的老妇听,只有老妇听得懂了方才定稿。欧阳修也是这样,对自己要求甚严。《醉翁亭记》的开头是这样的:环滁皆山也。区区五字可以说极为简练,给人印象深刻。可读者不知道的是,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反复斟酌仍然不满意。他让人把文章抄写了六份,郑重张榜征改。原来的开头是这样的: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大家想想看,如此具体的介绍,光是这么多山名,也够让人头疼了。欧阳修虚心听取意见,终改为我们今天读到的样子。不止是欧阳修,八大家对于散文创作莫不如此。常读这样的文字,对于我们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益于我们改掉写东西冗长抓不住重点的毛病,岂不一举两得。
八大家的文字精炼耐读,早已是不刊之论。而八大家的为人亦是后世楷模,可资借鉴。我们都说,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关乎为文,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透过八大家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他们高尚正直的品格,如沐春风。动情如韩愈,一篇《祭十二郎文》写得哀感天地, 令人动容。优秀的文字都是一脉相承的,自古皆然。书法大家颜真卿的那篇《祭侄文稿》同样也是一篇祭文,其中的真情流露,与韩文如出一辙。洒脱如苏轼,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三字,透过优美的文字,一个乐观知天命的文豪形象跃然纸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真千古浩叹!不必多说了,翻阅这部薄薄的八大家选文,让你沉浸其中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还有人格。
作家冯书根在通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后,曾感叹地说:“为什么这八大家的散文时隔千年,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一代又一代读者吟诵传唱,经久不衰?”在他看来,散文是一个声音呼唤一个声音。作者与读者在文字旷野里相遇,更是散文独具的殊胜之处。在散文的辖区,笔勾往事,文露真情,作者与读者携带各自的行囊,各补各的人生破网,却在某个神秘时刻,在文字里相遇,彼此相视一笑,挥手一别。说得真好,我们与古人在文字里相遇,无论欢笑,还是悲伤,可感可知。文字世代赓续,思想千古如新。好文字,好情操,好思想,都弥足珍贵。
唐宋八大家的风采永存,今天我们读他们的散文,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也是自身的一种升华。葛晓音的题解、注释和译文都无懈可击,对于读者理解原文必不可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碧月清风
201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