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是一本由张凡 / 程亚铭著作,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汶川十年》读后感(一):涅槃重生,要长出新的翅膀
08年5月12日 7.8级的大地震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汶川这个地方,当时在这场地震中的死伤高达十万人以上。在当时那场灾难中,有一个为北川高中生还的孩子们义务奉献的下岗女工“王志航”,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干妈。这本书就是她曾经帮助并一直爱护的几个孩子在震后十年来的一些心理记录,很真实也很让人佩服。
我一直觉得‘活着是为了更好地死去’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当你把死亡当作活着的一部分的时候,心里面也就豁然开朗,那时我也长舒一口气,算是迈过了那道坎。”16岁的张凤说。她被压在坍塌的水泥板中的33小时,经历了最好的朋友。一起上学放学的同学的身体满满的冰冷,一个一个的离开。真的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能说出这种话,尽管这个孩子只有16岁。
对于他们这些幸存的遇难者,虽然活下来了,但都不完整,活着后的生活如何下去才是最考验这些孩子们的。他们努力融入社会,努力去做一个正常人,他们需要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好在他们现在都过得还不错,这除了自身的毅力外还来源于世界各地好心的人们,就像为了这群生还的孩子义无反顾付出一切的那些“王志航”们。
我觉得这类的书非常有他存在的价值,用文字记录那些在灾难性真实的人以及他们涅槃后如何重新长出的翅膀,非常有价值意义,可以传递这些爱和正能量。但是我觉得如果记录一些在灾难中没有站起来的人活着她们经历过程中的心理话,这本书的价值会更真实。就像切尔诺贝利86年的核辐射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影响,《我不知道说什么,关于死亡和爱情》就是几十年后采访当时受灾的人,文字很朴实,但是内容很真实,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角度的声音让那场灾难以多角度呈现,帮世人警醒。汶川十年这本书也很好,现在文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内容更丰富更多层面就好了。
《汶川十年》读后感(二):前方的路,我们一起闯
十年前汶川县那纪念动地的一响,让全中国人民的心都揪了起来,也涌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救人故事,那一刻对于我们军人的感情,真的是感激无以言表。
但是本书没有从这方面入手,去跟风再现当时的情形,而是另辟蹊径的,从人文关怀方面,讲述当年因为那一场地震而截肢的年轻人如今的生活。讲述他们如何克服困难,怎么去面对新的人生和生活,怎样去改变心态迎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全书哀而不伤,并没有一味的怀念过去,而是通过这些年轻人十年间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那年的天灾并没有打垮我们,反而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
所以有人嘶喊想要读书,因为想要改变;有人拼命努力,只为走出废墟。全书更多的时候都是在讲一件件改变,通过走访经历那场灾难的60多位孩子如今生活来展现他们的精神状态,但是没有一味的回味那痛苦,而是生命自发的坚强,对此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只有感觉到深深的敬佩,并且由衷希望他们以后的生活同样会越来越好。
本书还附录了很多当时的灾后照片与救援照片,反过来对比如今他们的生活,会更感觉生命的伟大,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之后能做的我认为就是他们如今的生活,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重新起航,把自己武装的更强大,所有的经历不过都是考验,人生还很漫长,只有相信,才有为未来。
两位作者的文笔很真诚,字里行间都是对这些人的关怀,但并不是讨人厌的同情,所以更加的让人暖心。用平时祥和的文字来讲述这些已经身体上有缺陷的年轻人,更是通过本书告诉了所有人,他们的精神有多么健康。王虎虽然失去双臂,但重新找到了开心的笑容;王丽更是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对于生活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还有很多人,他们虽然都曾跌落谷底,但依然昂首在向上去攀爬。
让逝者有那不朽之名,让生者享那永恒之爱。本书所传达的一种向上的理念才是我最感到惊喜的,生活诚然有很多意外,所以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才更显得尤为重要。身体可以被打垮,但心灵永远不会。十年时间改变了很多,但没有改变我们奔向幸福的心。
《汶川十年》读后感(三):关于生活,关于生存,关于绽放
关于生活,关于生存,关于绽放 这本书是最近一个月买的,看得出来出版时间也挺近的,毕竟离那个事情过去正好十年了, 当时自己身处的地方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惊心动魄,可是离这么远的地方都可以有感觉,那处于地震中心地方的人们的遭遇可想而知 这本书的作者属于灾后对于这些生还但是却有一部分躯体永远留在了那一天那片土地上的儿童进行援助的团体的一员 所以看得出来其中的故事都是活生生的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活的方法 而这些在死亡线上徘徊过至少一次的孩子们对于生命有更多的了解 这本书中作者截取了几个孩子的几个故事 可以看到他们中有些已经成家立业,拥有了幸福美满的未来 有些人选择继续深造,为自己为身边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些人努力地接受自己的生活而且积极的去应对生活 可以预见的是,他们的努力并不是为了赚取他人的泪水 而是真正的为了自己的人生的绽放 十年,人的一生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节点 这些人中有的人没有死在那场灾难中却因为其他原因离开了 这也许更加可以说明世事无常吧 而在书中,志愿者的身影贯穿其中 可以说,一时的善心善行不难,持之以恒将至发现成为自己生命中一部分的人不多,这也不容易 而幸好有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这些人都拥有一个可以发展可以倾诉的地方 对于灾后这些幸存者后来的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甚至是心理上的援助,说实话,在国内一直并不是很完善 这本书中的一些地方就看得到 相信十年过去了,应该会越来越好吧 天灾面前,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人的力量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希望这些人,可以在自己未来的路上,各自拥有自己满意的人生。 这是一本对于灾后幸存者的一次追踪调查,也是一次对于读者的心灵启迪,还是一本可以汲取某种力量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总体来说,纪实文学类别吧。语言特色平实质朴7.9分,画面张力对于纪实文学来说对于真实和叙构的边界要把握清楚8.2分,心灵涤荡对于这些人都可以如此生活而手脚健全的人更加应该拥抱生命努力生活8.9分,综合得分8.33分,推荐指数四星半。
《汶川十年》读后感(四):活着比死亡更难
生命无常,越是历经沧桑,越觉得活着要比死亡难多了。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回眸望去,能始终陪在自己身边的没有几人。还记得十年前的5月12日,一场特级地震带走了多少生命,无数人的命运定格在那一天,曾经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死难者们去了,活下来的人却不再是以曾经的面目活着,他们失去了家、失去了朋友、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自己的某一部分身体。人生的路似乎还很长,可是这些地震幸存者的未来在哪里呢?
阅读这本由作家张凡和资深媒体人程亚铭共同著作的《汶川十年》,如同亲身走进那些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幸存者的心灵世界,近距离看他们十年人生究竟是如何度过的。这是一本足以让人潸然泪下的纪实故事,在本书中,那些本该处于于花季的北川中学的少男少女们因为一场天灾从此不得不面对急转而下的人生低谷。
当劝慰他人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说:“要坚强!”可是,天知道对于这些地震幸存者们来说,坚强的活下去究竟有多难:高位截肢、生活难自理、学业难以继续、巨大的人生反差、强烈的心灵创伤......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可是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能做到坚强的能有几个?真的是太难太难了,面对这样的一群少年,我觉得提起“坚强”两个字已经不是对他们的鼓励,而是赤裸裸的压力了。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在王志航、杨茜萍、程亚铭等爱心人士和国家诸多方面的呵护关怀下,这些在地震阴影中备受煎熬和痛苦的少男少女们得到了切切实实的生活和心理帮助,从而在自身的毅力和坚持下走出阴霾,重新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坚强人生。
十年,对普通人来说或许不长不短,但对于这些地震幸存者来说确实一个质的改变。在这十年里,他们伤心过,自卑过,颓废过,最后又以新的方式站在这个世界上,获得重生。正如书中那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没有人天生就是坚强的,之所以坚强无非是意识到自己的脆弱之后还能重拾信心,热爱生活,也热爱生命!
死亡的确会让人感到害怕,可是唯有接近过死亡的人才会明白活着到底有多难。而既然活着,就要学会珍惜自己身边的一切,趁时光还好,我们不老,一起享受生命所赋予的诸多美好!
《汶川十年》读后感(五):跨越十年,我们还在
仿佛恍惚中,十年过去了。十年前的汶川,满目疮痍。对于遥远的我,那段悲伤的历史,我能做的就是通过新闻密切关注,默默祈祷。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可能只是我们国家的一段沉痛的记忆,一个永远抹不掉的伤疤,于我们,可能更多的是遗憾、恐怖、怜悯这些情绪居多,真正的痛,没有深入到其中,我们并未真实感受到。
《汶川十年》我几乎是用2个下午的时间就看完了,在炎热的下午,一边是困顿,一边却挪不开书,如临现场,感受那个黑暗的时间。
无数活生生的生命,经历了地狱般的磨练又重生,每个人的斑斑伤痕都还在,却展开双翅用力翱翔。他们忘不了那段往事,他们至今还沉浸在伤痛中,他们依然抹不去那段往事带来的伤害。虽然身体的一些部分随往事而去,伤口在愈合,痛苦从未减少,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活出了自己,在自己的梦想中从未停步,生活、职业、爱情、亲情、荣誉都没有离他们而去,他们才是真正地活着。
从他们口中说出的经历,就算隔了十年,就算是距离遥远,都让我恐惧,看着身边的同伴生命逝去,无能为力,连哭喊的力气都没有,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身体慢慢变冷,随他而去,这种恐惧,对于当时他们来说,真的是太残忍了。承受死亡的恐惧,迎来被救的短暂喜悦,还要承受身体的巨大疼痛,承受失去部分身体的巨大打击,失去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资格,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服自己继续走下去。而这些人,却都做了毅然决然笑着生活下去的决心,不得不说,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又是刚强的。灾难能够轻易摧毁人的身体,人的财富,摧不毁的是意志,是爱。
说到爱,里面频繁出现的“王志航”让人不得不佩服,我想,她的出现,贡献的力量不少于奔赴前线的救援人员,书中以她为典型,让我们感受到她的爱心,她的伟大,我想,她也只是无数奔赴前线的志愿者中的一员,如果没有无数人前赴后继地接力爱心,这份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很庆幸,那个时候,作为学生的我也通过捐款贡献了自己的一点点力量。
这份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不仅仅牵绊着汶川的人和物,也让我们无数人牵绊,十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那是跨越,希望他们跨越障碍,抚平伤痛,勇往直前。
�=�T�
《汶川十年》读后感(六):十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翻看着手边的这本《汶川十年》,我蓦地发现原来距离当年的那山崩地裂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了。十年了,不知道当年的那些人还好吗? 《汶川十年》的作者张凡与程亚铭在十年前曾经深入地震灾区做过相关报道,此后十年他们一直把目光聚焦在了那群虽然在地震中幸存下来却高位截肢的特殊群体。在本书里,张凡与程亚铭再现了那些从废墟中爬出来的孩子,在面对地震带来的巨大的身体伤害之外,是如何克服那些我们难以想象的来自于心理与生理的巨大痛苦,从苦难中走出来,微笑面对生活,并将爱心传递的! 北川中学在当年的那场山崩地裂中被夷为平地,700多名师生在猝不及防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幸存下来的孩子们也都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在面对生与死选择的时候,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在那张冷冰冰的手术通知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年仅16岁的他们或许还远不能理解失去双臂失去双腿到底对他们意味什么,此时的他们活下去才是唯一的选择。 这场地震真正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就像折翼的天使一般坠落。活下来,活下去,站起来,走出去,简简单单的十几个字,他们却要用十年的时间去努力。16岁的张凤说,活着是为了更好的死去,刘敏则认为天堂和地狱究竟有多远我们不知道,其实相比之下,我觉得活着就是天堂。十年前,他们稚嫩的话语言犹在耳,十年之后,他们用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向这个世界宣告着自己已经站起来了,而且以更好地状态去回报这这个社会,去回报着当年默默帮助着他们的人们。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是他们不屈的宣言! 段志秀、郑海洋、张凤、王虎、王丽,这些在地震中失去了翅膀的孩子,终于在十年之后,再次迎来自己的绽放,他们有的已经开始自主创业,有的还在校园里读研究生,有的成为了公务员,不论他们现在从事着什么职业,不论他们的过去曾经遇到多少的磨难,此时此刻,他们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动,他们昂起了倔强的头颅,在爱的支撑中站了起来!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我说,段志秀郑海洋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英雄,十年前他们用自己的稚嫩去迎接命运的挑战于磨难,十年后他们携胜归来,谱响了一场生命的赞歌!
《汶川十年》读后感(七):失去方知珍贵
2008年,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年。那一年里,初春是南方持续近月的大雪,仲夏是北京奥运会,而在5月12日,则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汶川大震。
这本《汶川十年》,勾起了我们对汶川大地震的回忆。在那个普通的日子里,一场四川盆地巨大的震动引发全球关注。对于我们,汶川大地震可能只是一场普通的地震,但是对于汶川周围的民众,那可是一场灭顶之灾。
这本书让我们回忆起,汶川大震中,震中虽然在汶川,但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却是北川,整个北川县城被一座塌下来的山压住。而北川中学则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北川中学有学生2883人,教师202人。据不完全统计,地震中遇难学生达723人,大约占据了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本《汶川十年》讲述的就是这些幸存者们在这十年之间的故事。
全书讲述了九名幸存者在这十年之间成长的故事,十年之前,他们都是正上高中的年轻人,十年之后,他们长大成人,各有所得,各有所成。十年,并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两个字,对于这些幸存者来讲,他们经历了太多。他们由死到生,由健康变成残疾,一场大震,他们的整个世界都改变了。
作为正常人,我们无法体会这些幸存者变成残疾的感受,这本书恰恰为我们讲述了这些。每一位幸存者都讲述了自己这十年来的经历。他们变成了残疾人,如何心有不甘,如何与病魔争斗,如何成功克服残疾的心魔,以及如何适应残疾之后的生活,又如何成就自己的事业。也许在你我眼中,这几名幸存者的事业未必有多么辉煌,但是对于他们本身来讲,能够走出那段抑郁的时光,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汶川十年》不是心灵鸡汤,它只是几个年轻人的独白。《汶川十年》也没有教导我们去做什么,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几个身残志坚的年轻人作为榜样。《汶川十年》里面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只是这些正能量却是由那场大震换来的,而那场大震的背后,却是数以万计的生命。
《汶川十年》告诉我们,苦难只是暂时的,不管经历什么苦难,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牢牢坚持,必定会走出阴霾,迎来阳光。几名幸存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器质,那就是坚强,他们无一能被当年的苦难打倒,全都坚持下去,一路走来,迎来今天的好日子,走进新时代。
《汶川十年》读后感(八):往前过的日子
汶川地震一晃十年了,回想起来,已然有些恍惚。也许对于过着平淡生活的我来说,对时间总不那么敏感,直到这本《汶川十年》拿到手上之后,我才真切感受到,十年,真的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了。第一时间一口气看完,凌晨三点,听着外面的雨声,心情很复杂。
《汶川十年》是今年关于汶川地震的一本很特别的书。书稿主题很突出,围绕着地震中被成功获救但高位截瘫的六十余位孩子展开,以群像的形式向我们真实讲述了震后十年,这些地震中勇敢活下来的孩子是如何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帮助下,一步一步迈入生活的正轨,并将自己的爱心进行传递的故事。
作者之一程亚铭是地震时第一批赶赴现场的记者之一,凭借其敏锐的新闻敏感性,为我们捕捉了一个个真实有力的故事,震后十年,他一直持续关注着灾后重建与残疾人群体。可以说,他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孩子的顽强成长还有生命的大爱无疆。
本书以群像展开,分十章重点讲述了北川中学的幸存者张凤、段志秀、杨凤、郭冬梅、李安强、王虎等在震后的生活和学习。提到这些孩子们,便不能绕过爱心志愿者王志航以及其他爱心家庭和爱心人士的积极努力,地震发生后,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多像王志航、杨茜萍、任平、戴克维等这样的志愿者,他们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一起,竭尽所能共同帮助这些孩子们,以使得他们获得资助,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治疗,直至走上新的学习和生活轨道。
作者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客观冷静又饱含深情地介绍了一个个孩子的积极人生。汲取了社会各界力量之后,这些遭受磨难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时间能够慢慢疗伤,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在上学、考研、就业、成家的道路上开启自己全新的生活道路。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因为灾难已然过去,日子是向前过的,作者的着重点落在了地震后这些经历截肢的孩子们是怎样以乐观走出废墟,微笑着站起来工作和生活的。整部书都饱含着爱,宽容,乐观,向上,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
十年的生活足以改变很多人很多事,但是通过本书中的实例,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中最美最真挚的东西,勇敢面对所有苦难,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斗志,用自己和社会所有人的力量,形成一种爱的合力,以此来感受生命带给我们的荣光。
《汶川十年》读后感(九):废墟中的花朵
看到《汶川十年》这个名字,想起距离那场举世瞩目的特大地震过去了整整十年。 一连串的回忆激起令我有马上一探这本书究竟的渴望。 封面触目惊心,一片废墟中到处断瓦残垣,遍地碎石,远处依稀可辨认出北川中学的校牌。两块巨石间,国旗旗杆虽倾斜仍然矗立着。更远的苍茫群山下可见塌方的山体陷落的砂石泥土,满目疮痍。 翻开内页,书中附有多张彩图。有青春洋溢的女孩毕业照,也有高位截肢的少男少女们在轮椅上微笑的照片;有倾心相爱的情侣间相敬如宾的温馨画面,也有来自原本陌生如今胜似亲人老师与学生间相处的感人画面;这其中我看到的第一幅照片最触动我:志愿者王志航家中,干净宽敞的阳台 一侧护栏与客厅交界处,一双穿着牛仔裤的假肢倚在那里,看到这我愣住了,这么逼真的假肢让我有很分裂的感!想来它的主人是在无数次这样的感觉中渐渐习惯的吧。 本书选取了汶川、北川、青川三个县城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城为重点。北川中学是县城中人口最密集的单位之一,北川中学师生共3000多人,旧楼初一初二高一三个年级约1000人,除了少数逃生大部分被埋在废墟下。在这其中作者选了高一年级各个班里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同学的经历,以此为框架,她们的坚强与大家的帮助为血肉构成了本书。 地震亲历者的讲述最为直接,随着她们的描述我仿佛再次经历了那场罕见的天灾,挫骨的疼痛不必经历也可以想象,一次又一次的与假肢磨合,练习站立,行走,重返课堂,原本高中繁重的课业压力对她们来说更是挑战。可喜的是她们大部分考入了大学,其中很多人更进一步考上了研究生。地震没有摧垮她们的意志,迎来新生的她们终将收获丰硕的人生。 每一章一个代表人物,每一章都是充满了血和泪,痛与欢笑的十年故事。有一个人始终贯穿在她们故事的前后,她就是志愿者王志航——一个年过花甲的癌症患者。 她心疼这些孩子,帮助这些孩子。她不是一时的热血上涌,不是一时的随大流,她十年如一日的关心她们,不仅看现在,也看到未来;不仅关注身体恢复,也关注她们心理上是否站起来了。多年来,她在成都的家已经成为她的“儿女们”寒暑假南来北往必经的一站,她们亲切的称无儿无女的王志航“干妈”,她们彼此之间也亲如一家人,这份人间真情弥足珍贵。 一场天灾毫无预兆的袭来,改变了千万个家庭的命运,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在这场灾难面前,人性的各个面向被放大无数倍,是颓废还是进取,是自私还是无私,感谢本书的作者和主人公们,她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汶川十年》读后感(十):敬畏生命,感恩奉献
今早,雨毫无征兆地下了起来,听着雨声,看着枕旁这本《汶川十年》,思绪万千。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十年,我们慨叹时间飞逝,但遗憾的是许多东西真的就慢慢地在脑海中淡去甚至消失。而这本书重新唤醒了许多关于那一年的记忆,唤醒了我的内心,唤醒了那种叫做坚忍不拔的精神。
有时候回忆是一种痛,因为那些记忆里是残酷的失去。读开始的部分时,我落泪了,对于处于废墟中的幸存者来说,真实地去感受着身边的一个个熟悉的鲜活生命消逝,在如花的年纪,那么的热爱着生活,却就这样逝去。有时候自然就是这样的无情,毫无怜悯之心,毫不讲道理。再翻看废墟照片里那些面目全非的学校教学楼,那些无助的面孔,我们虽然会悲痛,但是我想我们始终不会领会到幸存者的内心之痛。
让逝者有那不朽之名,让生者享那永恒之爱。作者通过对若干在汶川地震中幸存者十年历程的描述,为我们刻画了十年间这些幸存者顽强不屈积极进取的姿态。本书中描绘的是这样特殊的一群人,强烈的地震无情地夺去了他们的胳膊或这腿,相比逝去的人,他们是幸运的,但是真正看着自己残缺的身体,这又是残忍的。他们一次次在死亡线边缘徘徊,十年里,他们没有放弃自己,他们回到学校,他们重新高考,他们学业事业有成,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他们笑对人生,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我们常说十年如一日,也许这是常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慨叹,而对于这群特殊的人,他们经历的应该是内心和肉体两者的重生。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感触颇深。“只有从内心生长出来的力量的种子,才能在大地上生根发芽。”他们做到了。
在敬畏这些顽强生命的同时,我再一次被那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打动。众志成城,真实的体现我想就是在十年前那场与自然搏斗抢救生命的过程中吧。而千千万万的士兵、医生尽全力去抢救伤员。另外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他们在灾区重建、幸存者的心灵重塑的过程中,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功劳可以说能够延续一百年一千年,能够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即使灾难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像王志航这样默默付出的千千万万志愿者仍然静悄悄地奉献着。他们用真心换真心,不求丝毫回报,那是何等的高尚!
风雨过后总会有太阳,真心的付出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回报。请怀一颗向上的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怀一颗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心。汶川十年,让我们为祖国祈福,为顽强不屈的人们喝彩,为奋斗的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