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启示录》是一本由龚海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5,页数:2018-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间启示录》读后感(一):空间驯服时间
很复杂难懂的一本书,尽管作者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用简单的语言来描绘关于空间的一些想法,但依旧很晦涩,或者说这不是一本可以用来你午后消遣的书,而是需要你在最清醒的时候去卖力思考的书。
作者对于空间的解读在我看来基本上已经抛弃了时间这个概念,尽管作者也同意时间改变空间,说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例如空间越小时间越慢等。但其实在我看来作者更倾向于时间的可有可无,或者也可以叫做空间驯服时间,时间不过是在空间内的一个伪概念,只有空间才是真实不虚。
单纯的这样讲可能有些枯燥和难以理解,所以作者也辅以大量的例子来印证,但其实很多时候还是要我们想的更深一点,不然依旧搞不懂。因为空间相对时间来说虽然更容易理解,但当把空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单独拿出来之后你会发现,空间同样不简单,或者说要比想象中复杂的多。
故而本书在我看来更偏向哲学思辨的方向,所以作者在本书开始就已经在打预防针,希望读者可以防控思想,打破一些固有的观点和观念,打破现有科学的范畴,只有在越过这些你才能感受更深层次的概念。所以本书还别出心裁的放上了作者简书的二维码,让读者在阅读每一小节之后可以通过扫描跳转方式,和作者连接起来,除了自己个人阅读,也可以进入群体阅读的网络空间,获得更多的阅读体会,对于书里没有明白的地方可以私信作者,这点非常有创意。
本书还有个厉害之处在于涉及到的学科之多简直难以想象,你能想到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建筑学,甚至于文学都被作者囊括在空间这个理论之内。而作者也表明了写本书的初衷,旨在开启一点思考,带来一点启示,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奔波之外也能稍微思考下我们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方向。即使这些看来都有些虚幻,但正是这些不确定性才更吸引人不是么?
作者的定义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有些时髦的词,不过读完后我发现这个说法非常适合,而我们也需要如作者这类人在我们迷茫的时候可以给我们精神上的引导或刺激,物质空虚不可怕,精神的空虚才最致命,用时间空间来比喻就是时间不过是表述的虚幻概念,只有空间一直存在。
《空间启示录》读后感(二):关于空间,你想知道的一切~
学习历史,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注意“时空观”。发生在过去,一切时间和空间的事件都是历史。历史的研究也要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下去讨论,否则就会闹笑话。那么如何对空间有个正确的认知?我翻开了这本《空间启示录》。书中大量的内容让我感到新奇,而又有一点“吃不透”的感觉。
虽然作者已经用了非常简单易懂的方式。因为本书是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空间,而哲学又是非常抽象和高深的。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哲学,美术文字,文学,政治,历史,社会学,生物学等领域。书中大量新奇的观点不断冲击着我固有的思维模式。 这是一本后现代主义哲学启蒙读物。在所有的空间环境中,有着各种空间,占有物,占有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在书中即提出这种联系的法则和规律。当然,这种规则也是一切空间里占有物所共同遵循的。 孔子曾站在大江前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大多数人眼里,时间就像江水一样机械的流淌,但是作者在书中却提出了,时间是在空间的架构下,或慢或快的向前进,甚至在特殊的空间中,时间会停止或者倒流。 在第二章空间驯服时间中,作者从音乐,文学文化,爱情等方面,试图从空间哲学的角度来加以解释。作者认为,每一个时代的人,对爱情的理解不一样,来自于不同时代的人和时代与不同的空间发生关系,特别是在持续数千年的“劳动与土地”的关系中。如果我们把研究视角从人类自身的哲学体系中抽离出来的话,也许会对爱情有另一番解读。 作者关于“三维世界观”的构建和解读,特别是中国社会为何无法形成“三维世界观”的探讨,启发了我的思维。书中还有很多关于空间思维的重要理论。作者的写作角度非常之广,从古至今,从上至下,从空间到时间,思维跳跃很大。 总之,这本书更新了我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在书每节的最后,都会有一个可以扫描的二维码。可以和作者进行沟通,使知识的传播交流更为方便。 读完这本书,我还想问时间是什么?空间又是什么?就如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终极问题一样。这大概就是哲学的魅力吧。
《空间启示录》读后感(三):对于空间的哲学思考
对于空间的哲学思考
作者使用了一种成为空间思维的哲学逻辑来看待事物,这在一般大众的思想里是不容易看到的。我想这样的哲思也是对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新角度,是思索宇宙构成的新理念。
从空间思维来看,人们应当跳脱出科学和时间所为思维限定的范围。科学已然成为了现代社会某种意义上的新“宗教”,但作者认为科学只是方法和手段,即使是爱因斯坦最早也无法研究出所谓的万物理论,即使是现在,科学依旧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体系,并且也存在着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科学并非哲学,也许有些事物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辨证去解释。
真正感知到了空间的存在,便可以再继续了解空间对时间的驯服。想来很多人都觉得时间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是准确无误的,但实际上时间只是速度的导出值,它只是相对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去理解空间可以驯服时间这句话,如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当你来到一个陈放着千年古物的博物馆,你行走在里面时是否感觉到时间变慢了?这些古物因上千年的存在,已经有了构建独特空间的能力,当你身处在它们所营造的空间之中,你的时间便被驯服了。我认为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观点,因为我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和感觉,若单纯的只说这是唯心的观点是不太妥当的,我觉得它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值得更多的思考和辩论。
关于折叠的认识,我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大约是说折叠意味着对一些明确存在的事物的简单忽略,作为一个追求空间思维的人,应当合理的打开折叠,认识和了解那些被忽略的东西。作者从地理和时间两个角度为我们阐释了折叠的使用和作用,也指出了打开折叠的重要性,他提到哲学思考里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忽略时间的存在,用拷问的方式寻求对事物的判断。
任何一门学科,无论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学,都无法回答所有的问题,再看哲学,又似乎少了些什么,如果回归到所有事物的本源,作者提出了美学的存在。这是哲学家的思辨,花懂看花人的心思,于是花开了,这美是双方都懂的。
在这样一个追求金钱、满足浅层认知的时代,哲学离大家的生活可谓是越来越远了,但不妨读一读哲学家的思考,哲学是“渔”不是“鱼”,更多是是打开一扇门。这本《空间启示录》是作者以写给女儿们的理由著成的,他在写给她们的序中说到:不要被时间束缚;不要被看得见的东西束缚;不要被西方的主流思想束缚;不要被“科学”这个概念束缚;不要被“主流的历史”束缚;不要被生活束缚。学会自己选择人生,不要做随波逐流的人,是他对女儿们唯一的期望。这大概是一个学哲学的父亲能为女儿提供的最好的建议了。
《空间启示录》读后感(四):深奥的空间思维理论
《空间启示录》是作者龚海的一本最新作品,这是一本介绍空间思维的理论书籍。作者龚海是一位对于空间理论有着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在他的研究成果之中,成就了他的人生深度,这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不是谁都可以轻松理解的,相对于我们能够感知的时间观念,空间思维更是加大了难度,也使得这门学科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都生活在空间之中,生存空间也是我们经常提出的观点,那么了解空间也就能够对于生活大有帮助。
本书的观点立足于空间思维这个概念,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人们科学研究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提出的观点。很多著名的学者也都有过关于空间的论述,包括亨利·列斐伏尔所著的《空间的生产》也是对于空间观点的一本重要著作。而本书的作者也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才有了一定的思路,开始了深入的学习研究,最终创作出本书。
作者首先给大家讲述了什么是空间的概念,而且用辨证的方法论证了时间和空间的联系,让我们对于时间空间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些不再是狭义的时间空间,而是广义相对的时间空间。如何折叠时空更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些都会让我们对于现实的空间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生活的空间看起来很简单,人们都会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认为,不就是立体的,万事万物都包容其中,这是空间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可以看的到的,还有很多是我们看不到的,却能够感知到的,也是空间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是我们看不到感知不到的,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然而本书提出的观点却是更加抽象的,让人感觉摸不到头脑,却是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观点。空间思维和公平与效率的空间变化原则,这个观点一提出,可能就会让我们的思维混乱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一般的逻辑思维程序中,是不会觉得这两点之间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现实与梦想的创造原则,也会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空间折叠和空间相对论更是彻底瓦解了我们的思绪。这些在我们看来纠结的问题,却在书中给出了一些自主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后现代主义哲学开启了大门,让更多的人运用哲学的头脑去分析问题,学会辨证的思考。
当代的科技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网络也是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了一起,这也是空间的桥梁纽带。通过网络就可以轻松开启阅读方式,进入知识的海洋,也可以进入群体阅读的网络空间,获得更多的阅读体会,这都是空间的思维方式的体现。作者创作本书的也是为了引导读者、启发读者从繁杂的知识海洋中寻找规律,在繁杂的程序中简化事物,变的更加简单,更加有效,让现实与梦想不在遥远。
《空间启示录》让我们对于空间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这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时间与空间的联系,让我们用哲学的方法去理解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容易寻找到价值规律,在复杂的生活中找到便捷的方法,更好的学习生活。一本深奥的理论书籍,需要认真研读。
《空间启示录》读后感(五):用有些人坚持着自己的认知
这是一部科普图书,然而我却因为书中作者的序言而深深的爱上了这本书。我想这世间上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并且为之奋斗,然而又有多少人能走到最后呢,我们不知道,因为很多人都是半途而废的,然而总有些人,即使已经年近半百却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为了心中那所向往,所坚持的一点点梦想,我想,人到这个年纪还在坚持着自己梦想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大多数人在很早就已经向生活妥协了,只有那么少数的一些人在坚持着。我们回忆过去,又有多少记忆是值得留念的呢?
《空间启示录》是龚海那个前半生一直在为了梦想而漂泊的人,时间是什么?空间又是什么?我们从懵懂之时就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然而要然而依旧没有人告诉我们,空间是一个很抽象的词,我们现在所处的空间被称为三维世界,所谓的三维是立体的世界,而文字,图画,影像被称为二维世界。而这个世界或许还有着四维空间,是我们所要探索的,而关于空间我们有着很多的描述,最常见的便是时空穿越,当时间与空间达到一定状态的时候,穿越这件事或许也是能实现的。当然作者所表达的空间并不是科幻的,而是实质性的,各个国家,各个地点空间是一体的,空间也是互通的,空间是变化的,也是统一的。空间就是如此而已。当科学开始发展,人类对于科学也越来越依赖,可以说科学是时间思维在主导的一种提高效率的方法工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印证着这一切。马克思一维空间的思维念想,在二维空间变成了读物《资本论》,在俄罗斯获得了三维空间的印证。
作者的这本书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什么是空间说起,空间驯服时间,就像《小王子》中所写到的:“如果你驯服了我,我的生活就一定会变得欢快的。我会辨认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其他的脚步声会使我躲在地下去,而你的脚步声就会像音乐一样让我从洞里走出来……。”而空间又是如何折叠的呢?作者笔下,我们见证着一切,作者对空间关系进行了解释,包括空间的社会性和社会的空间性,空间的开放性和空间的封闭性。
最后的最后,我们所了解的空间便是如此,一个人总要无悔于自己所要去做的事情,作者对于空间有着自己的认知,在他的理解下,给了我们最简单的科普。看着这样的一本科普书,世界被放大,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在放大。这是一本关于空间的科普,也是一本启示录,是关于空间的认知。或许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终究会突破空间的束缚,迎接更广阔的空间。喜欢作者的执着,喜欢他对空间独特的认知。空间是如此的存在着,我们所认知的世界里。
《空间启示录》读后感(六):以时间换空间
时间与空间构成了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平台,我们每天走到都市或乡间小路上,很少发现自己的位移居然有如此深奥的学问,无论是路名,还是脚下路的材质,都仿佛脱离了我们的思维,其实这正是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实表现。龚海的《空间启示录》不经意地点拔了我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认识,至少给了我们五个“启示”。 离开了时间谈论空间,是无力的,也是荒诞的,毕竟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如果不是凭借着视频音频文字等媒体的力量,是无能为力走遍全球每个角落的,甚至连你所在的都市每个角落都难以落下你的脚印。同理,对于有限的生命而言,你出生前的空间,只能靠一代又一代人的述说,但是人也不是从地球一开始诞生就有的,即使有,媒体发达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更有甚者,人类更加长寿了,但你也不可能总能见到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通过《空间启示灵》得到的第一个启示,就是活在当下。 爱情源于农业,本书第二章居然提出了这个观点,看起来,爱情只能因为生物体的存在而存在,农业只是为人类提供食材、环境,二者本来就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回想起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不就是农业吗,没有第一产业,我们何谈工业、服务业,正如仓廪实而知礼仪,没有填饱总是挨饿的肚子你能有精力去创造,而爱情的本质除了生物学上的荷尔蒙决定外,还受到社会形态的影响,而影响力的大小仿佛与农业的发展程度有关系。当早期猿人从山洞里走出来的时候,发现春耕秋收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体验时,或许折射出人类自身男男女女的生产,传宗接代也是很重要的生产方式,这是《空间启示录》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从有形空间到无形空间,人类走过了近千年的历史,正因为体力脑力的有限,我们对于外界的认知更多地依赖所见所闻,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踏遍每一个角落,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本身就是人类懒惰的产物),我们更倾向于无形空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空间足以以假乱真,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所以我们人类越来越大胆,敢于而善于探索“上帝的源代码”,不知足才是我们开拓与创造空间的动力,此是《空间启示录》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 美是什么,是主客观的统一,哲学书上都是这么说的,但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定义总是苍白无力的,在空间与时间不一致的时候,有的美就是病态,所以不能持久,如同昙花一现并不是人类认为昙花的花瓣很大很精致,而是因为持续时间短暂,由于见不到、很少见到,所以我们觉得美,由此看来,本书在关系空间的描述得出的结论:爱与美的存在原则,应当是《空间启示录》带给我们的第四个启示。 本书共计四章,每一章都能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那么第五个启示就是作者本人,他能从空间的定义、外延、内涵、趋势中推导出自己的“时空观”,说明了人生的深度并不在于无止无尽的建构,而在于有节有理的解构,若将二者结合起来,你必将成为人生宽度与厚度的思考家,这就是《空间启示灵》带给我们的第五个启示。
《空间启示录》读后感(七):探索空间思维
我们所了解的时空是时间和空间,其中空间,是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表现出来,而其范畴也包括:宇宙空间、网络空间、物理空间等。可以想象,无数不同的线(这些线在人类眼里似乎是点,但无限次放大后,点还是由无数的无限小的线组成),组成不同的形状,线内便是空间。
龚海的《空间启示录》并非讲科普意义上的空间,而是哲学层面的空间,特别是思维层面的空间。所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一定地域内的关系变化造成的空间变化,也可以是因某一事件如蝴蝶效应般产生的一系列历史进程,甚至还可以是将时间线拉长,放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来看,人类每一次思想的百花齐放......
在作者看来,“我所描述的空间,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人格化理解所带来的上帝思维,更是对空间认识,特别是对空间内各要素关系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律,你就很容易理解众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中,以往矛盾和复杂的体系是怎样运转的,同时你也可以通过空间思维来尝试创造自己的空间思维。”所以,这本《空间启示录》实质上是打破我们惯常以时间为序,以地域为划方依据,以历史为轴的一种思维模式,而提出以“空间”的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理解曾经发生的事,特别是东西方哲学及其哲学思维的异同。
万物一体,一切能产生相互关系的环境都是空间。思维空间,便是这种空间关系的产物和多样性的体现。在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书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世界是人大脑意识的构建,人类因为会编“故事”,于是建立起人类的思维世界。而龚海在《空间启示录》中补充说,“认知能力才是视觉的边界”,甚至预言,“物质的能量守恒定律其实是空间的关系一体化定律,打破时间的固有认识,甚至忽略时间,则能量无须守恒,空间可以被跨越。”未来,“获取巨大能量的来源不是物理学,而是空间扩散的速度”,“未来的人类一定是通过对空间的架构能力,去访问外面的世界的,因为征服空间距离,不如征服时间来得简单。”非常大胆且超前的想法,然而这种想法在科幻小说里常有表现,比如,空间折叠,光速超光速跃迁,超时空旅行,曲律航行等等。也许当我们摆脱、超越甚至控制可以时间时,人类便过上如科幻小说曾经预言的种种生活。
音乐审美的空间,这个空间如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自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空间,如同领域,跨进这个艺术领域,感受到这种空间的审美,才会与其创造者有共鸣。音乐空间的构成元素是音符,美术空间是以色彩,文学空间是以文字,多媒体空间则是声色味等多感元素的复合。从观念到思维,再到行为,进而组织结构,集体意识,集体行为,知识结构,物质结构等一系列因素的耦合,共同构造成不断前进和变化的人类社会。这也是作者在《空间启示录》中想要表达的空间思维的一种探索。
读这本书很有些新奇,虽然事还是那些事,讲的故事还是那些事,但将以思维空间将之重组之后,便呈现出一种很新颖的吸引力。柏拉图说,“美好的观念较美人尤为可爱”,这里作者带来的思维观念也很可爱,是科普,也是人文;是哲学,也是社会学;是现实,也是幻想,是认知,也是创造......关系空间思维即是上帝思维,可以放过物质世界,让人类精神狂奔起来。
《空间启示录》读后感(八):空间改变空间,时间驯服时间
今天拿到一本很奇特的书,书名叫做《空间启示录》。这本书是由作家龚海所著。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图书。全书21.3万字,在阐述这一个说实话挺让人难懂的空间的启示录,空间改变空间,时间驯服时间。空间与时间的微妙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转换。说实话看的有点云里雾里的,可能是本人的智商可能不大够吧……
龚海(Sean),曾经深度居住于上海、佛山、深圳,现在居住在杭州。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深度,正在努力拓展自己人生的宽度的思考者。本书《空间启示录》是龚海全新力作,特以此书送给不能时刻陪伴自己女儿海萌与竹馨。因为龚海是一位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
这本《空间启示录》是一本涵盖了哲学、美术、物理、化学、地理、文学、政治、宗教、历史、经济、互联网技术、音乐、社会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读本,大家可以在书里面汲取营养,启发灵感,增强兴趣,会让思维的野马在书中肆意奔放,任由翱翔。这本《空间启示录》可以成为精神成长的钙片,量很少却是极其重要的补充。
《空间启示录》本书所立足的“空间思维”,受到了亨利·列斐伏尔1974 年所著的《空间的生产》一书的启发,并受到对“空间思维”有论述的思想家的观点影响。虽然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批判主义是“做永远的捣蛋鬼”,但作者更愿意有建设性地提出“空间思维”和“公平与效率” 的空间变化原则、“现实与梦想 ”的空间创造原则、“空间的折叠”和“空间相对论”等一系列自主的观点,为后现代主义哲学树立应有的启蒙价值。在这一价值的启发下,至少让更多人重新用哲学的头脑,去思考和理解什么是“时间”与“空间”,什么是“关系空间”的定义。
《空间启示录》将致力于做到引导读者、启发读者从繁杂的知识海洋中寻找规律,并试图通过二维码的扫描跳转方式,将读者和作者、读者与读者通过App 连接起来,除了自己个人阅读,也可以进入群体阅读的网络空间,获得更多的阅读体会。这本书将开启阅读和导读的新关系,让深陷信息海洋的人们,可以抽身出来,进入一种全新的阅读和社交体验中。
《空间启示录》这本书给了我几点启示,简单肤浅自己总结大概就是以下几点:
1、人千万不要被时间束缚,虽然生命很可贵,人的一生很短暂,但是如果都拿来务实,与时间赛跑而从不务虚,人就变成了没有思想的动物了。人一定要有思想。
2、不要被看得见的东西束缚,多想想看不见的东西是什么,用心去体会这样会更具有包容性。
3、不要被西方的主流思想束缚,也不要被东方古老哲学思想禁锢,人类的未来一定是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合流, 要形成新的人类宇宙观、生命观和价值观。
4、不要被“科学”这个概念束缚,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可以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不科学。
5、不要被“主流的历史”观念束缚,线性的逻辑思维很容易将你带入历史的主河道里,而看不见其他的支流。
6、不要被生活束缚,其实无论怎样选择,无论怎样的经历,那都是生活,生活没有对错,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做一个有选择的人,生活的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自己的选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不要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空间启示录》读后感(九):空间启示
空间相关的读物都逃不开列斐伏尔的“空间思维”,这本书也是一样的。如果说西方学者提出的空间理论打开了广袤的想象空间,《空间启示录》则提供了一个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信息链,与列斐伏尔抽象的空间概念有所不同,龚海的这本书更像是更像是一位教书者,通过更为具象化的案例来解释:空间于我、与我们是怎样的存在。书的前半部分始终在环绕着何为时间何为空间的问题进行探讨,后半部分则是将空间于文学、音乐、科学仅仅贴合,空间不再是捉不到手中的概念。当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通过空间的解释重新被赋予内涵的时,我才真正体味到,我所想要了解的“空间理论”的发展绝不是线性的、闭塞的、狭隘的,而是具有无限张力与生命力的寻在。
书中最为精彩的一则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讨论,空间与时间没有高低之分。在通过一章的解释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后,龚海用了一个最为生动的比喻,点出了空间和时间各自特性:空间是女人,包容而且无方向感,美好的存在就好;时间是男人,深刻而有方向感,期待刻下烙印。时间会随着其本身的流逝而不断消亡,人的生命也是因为有了时间的框限,从一出生便直指一个目的地——死亡。而不受时间所框限的建筑、文学,以及我们脚下的每一立方米都因为它们将时间凝固成“空间”,最终得以留存。因为空间不死所以它更为包容,不断被占有又不断被释放。大家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往往将时间最为主导,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之紧紧相连,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真正加深我们印象的是那一秒钟的时间吗?回答当然是不,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那一秒钟,空间关系下,人与人之间的之间命运的关联。如同电影艺术,我们的线性时间导演通过剪辑安排的,真实现场的时间顺序,可能并非是荧幕所展现的,这也是为什么电影艺术被称之为时空艺术,因为它将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通过平衡点来操作时间。电影《误杀》就是最好的证明,每一段故事只要被安排妥当,每一个空间关系中的人只要接受了这个故事的安排,时间在这个时候便会黯然失色。发生在空间里的故事覆盖掉了时间带来的线性记忆。
回归到传统意义的“地理空间”之中,“地球是圆的”才有了日月星辰和我们真实生活的联系,龚海通过地图-地图仪-三位地球仪解释了二维-三维-四维世纪,这种转变也是人对于时空关系的转变。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与东西方空间四维的差异密切相关,空间思维实质上就是关系思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东方人保守不喜扩张是因为在其空间观念中,任何一片领土终究是属于某一个人,比起来占有新的空间领域,获得空间关系绝对的占有权才是关键;西方人喜爱扩张,与上帝主宰一切的空间观念有最为直接的联系,这种外向性促使着西方海洋文明的出现,从以往的领土抵抗到现在的文化的抵抗,实质上都是空间思维的抵抗。将东西方文化的视角不断缩小,聚焦于中国大陆,从南至北的文化差异的背后都是不同空间思维的延伸,若将视野再缩小一点,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差异,一个家庭与一个家庭之间的差异,都是从地理空间中延伸出的更多内涵。柏拉图认为空间是“在场与不在场神秘替换的操控者”,我们总认为时间在操控者自己,而忽略了空间也如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时间是现象,空间才是本质。
“空间理论”很像非牛顿流体,最开始时,我认为空间就是我脚下的这一片地,通过每一次对于空间不同角度的了解,它包含的内容就更为丰富,甚至可以说空间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一样,可以解释万物。
《空间启示录》读后感(十):其实我们并不了解空间!
记得之前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告诉底下在听课的同学:人是三维的,而纸上的动物和人是二维的。这个观点很好理解,人是立体的,而书上表现的,都是平面的,但在那个时候仍然对空间只有一个很浅的概念。 最近读了《空间启示录》这本书,虽然不是很有趣味性,但是解释的比较清楚,也让我对空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幻想空间。 龚海(Sean),是这本《空间启示录》的作者,曾深度居住于上海、佛山、深圳,现居杭州。实现了人生深度,正努力拓展人生宽度的思考者。 在读完这本《空间启示录》之后,我有以下这几点体会: 1、根据马西提出的三大基本定义,我认为空间是不是单一和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而不是一个个毫无联系的个体。这种说法好处有点抽象,最近从一些闲书中了解到,除了一维,二维,和三维,还有四维,尽管我对这个四维还不是很了解。 空间和多样性是并存的,两者缺一不可,并且空间的存在让多样性能够更快的发展,多样性的存在也拓展了更多的空间。 空间一直在繁殖和扩展,不会停止也不会结束,空间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可控制的,当然我认为空间的构造也没有规律性。 2、关于空间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在关系空间中始终遵循的变化原则是“公平与效率”。 空间也许是一个有纠结症的成年人,总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间迷惑和纠结,就像很多人渣在白玫瑰和红玫瑰之间纠结一样,不知道到底选择哪一个 ,空间这种纠结的状态也能行成一种趋势。并且空间的变化也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 对于空间的描述,作者认为空间是极端理性的,并且空间在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准备的方向和条条框框,就像我们如果要考试,就需要复习知识点,准备学习工具比如铅笔和钢笔以及橡皮擦,还要早早的休息养足精神,而形成空间则不需要这么复杂。 3、空间不单单是一个没有物体的纸盒子,空间能容纳的东西有时候超乎你的想象,并且作者在这本《空间》中举了好几个例子,并且作者把人类,以及时尚比喻成病毒,人类的蔓延速度和时尚的流行虽然没有病毒传播的迅速,但依然传播的很快,并且传播面很广。 对于《空间启示录》这本书,我觉得空间是一个很柔软灵活的芭蕾舞者,她有时温柔,有时疯狂,且具有很强大包容性,和多变性,所以会出现一些我们不了解的现象,和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件。
其实对于空间而言,很多小说里的时空穿梭和穿越都是对空间的另一种理解,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这个技术,而对于平行世界的探索也扔在进行,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能了解空间的更多的真相,掌握更多之前不了解的知识。
空间启示录9.2龚海 / 2018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