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焚舟纪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08 01:3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焚舟纪读后感锦集

  《焚舟纪》是一本由[英] 安吉拉·卡特著作,全本书店|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全一册图书,本书定价:120,页数:6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焚舟纪》精选点评:

  ●精神分析学派的小说家传人,女性主义的伟大造梦师 英国大作家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全集

  ●有些故事还行,总体不喜欢这种风格

  ●读卡特就是四个字“欲罢不能”!

  ●..

  ●对一句话印象深刻,是。后来我终于明白,她尽管跟天气一样难以预料,却也跟天气一样无可避免。 安吉拉·卡特 《焚舟纪》

  ●为做新版重读之,发现一个女性主义的天使。不是女巫,是天使。以前读的还是太浅。仅仅把她看做一个想象力和表现力惊人的奇幻小说作者是严重的简化和遗漏。现在她更是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女性主义者、人类文化史研究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如莎士比亚博尔赫斯般真正伟大的作家。几乎每一篇都值得仔仔细细地重读,在第一遍如梦似幻暗爽又沉醉的阅读体验之后,你会发现更值得的,应作如是观。

  ●读了染血之室,索然无味

  ●女性视角

  ●有意思

  ●

  《焚舟纪》读后感(一):每一个女人,终其一生缝就一床百衲被

  我想卡特并非一出生就是一个摇旗的女战士,更为可能的,她首先是个女人,更早是那个偷桃吃的懵懂女孩,后来则是《一位非常非常伟大的夫人居家教子》里的优雅夫人,最后则是那个拼百衲被的老妇(可惜她没有活到凯蒂那么老)。

像所有女性一样,她渴望得到爱,来自男权社会的主导者,男人的爱和接纳。她有着童话般美好的期待。她的大多女主都美得惊世骇俗,都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男性,有伯爵,有狼人,有野兽。把最美的献给权威本就有一种讨好和谄媚,这是男权社会女性的原始宿命,而卡特并不反感这种安排,反而相信野兽会在女孩儿的善和美面前摆脱兽性。比如师先生和虎男都在女孩面前收起利爪。师先生最后蜕变成人形,狼女爱丽丝用她充满爱的舔舐让狼人公爵恢复了人形。这都是卡特的女性天真,相信自己的善和美可以感化强权,并为至亲的命运带来转机。(我小时候就幻想在古代被选去做贵妃,然后光耀门楣,而并不是当什么女科学家

  《焚舟纪》读后感(二):烧掉你的船

  

读安吉拉卡特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这本书的封底印着《使女的故事》的作者一句对卡特的评价是“如果你想以安吉拉卡特的风格来再现她的作品之诞生,那么你需要召集一整个戏班的神人之幽灵围拢在她的打字机旁随侍。王尔德必须在场,爱伦·坡也要来,还有博兰姆·斯托克、佩罗、玛丽·雪莱、甚至麦卡勒斯,以及一群热爱蜚短流长的鸹噪老太”。这份名单还远不止于此,除了这些影响她的作家,你还能从后来的尼尔盖曼、吉尔莫德陀罗等一众人中看出来卡特的影子。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从没看过安吉拉卡特自己写的任何东西,直到看到《艾德加·爱伦·坡的私室》才意识到这篇其实我很早之前就读过,只不过当时还不知道这篇是卡特所写。Angela Carter: of wovles and women这部关于卡特本人的纪录片中有一段话大概是说安吉拉卡特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以至于哪怕你从来没有读过她的任何作品也会认识她。

尽管《焚舟纪》这本书从书名到内容都翻译得无可指摘,相比之下我依然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Burning Your Boats。这句习语原是表示破釜沉舟的意思,口语式的表达除了沾上了一丝骄傲,更描绘出我读这本书时候的感受。读这本书就好像乘船行驶在一片汪洋无尽的海面上,只不过船底不是海水,而是卡特瑰丽而又骇人的想象力。船也不是船,而是你作为一个神智清醒的“正常人”的最后一道防线。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知道这会是一趟单向的旅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船被烧掉,最后溺死在她一手创造出来热闹疯癫的嘉年华中去,肩胛骨微微震颤。

  《焚舟纪》读后感(三):把时间或者是世界变成一出混乱的大马戏(古老的马戏有人也有动物,但是动物是人扮演的)(女性主义和超现实)

  印象最深的是染血之室和狼人,第一次在书里看到拿着武器骑着战马劈海而来的母亲形象,那一刻实在是太激动人心了,非常喜欢女性主义的描写。狼人中小男孩看到小女孩的阴道那种对阴道神话的描写,阴道的无比高贵令人向往和崇拜,也是在书里为数不多的会出现的,一般都是对阴茎的崇拜。

  而且书里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有平淡的性描写,之所以是平淡的是给人一种直接的不冲击的让你觉得就像两块吸铁石吸上了,果然又吸上了而已。

  这本书就像一个大马戏团,你觉得生活中不会出现这些,但这些就是现实的幻象就像书里描写的是镜子里的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什么都是反的,是由语言的抽象构建的,这种抽象是源于镜子另一边。 作者在最后说之所以写短篇是因为自己住在不宽敞的房子所以限制了自己的写作,这也是一种镜子反射吧。

  几个非常喜欢的故事:1、《刽子手的美丽女儿》,邋遢的乡村每个人都丑陋除了刽子手的女儿,哥哥和妹妹一起做爱违背了规矩,父亲就做上本职把儿子杀掉,带上面具假装不是父亲与女儿做爱。“他们有无限的为恶能力,却遭无知断然阻拦。他们不知道自己欲求什么,因此他们的欲望存在于没有定义的临驳中,永远只能潜伏待发”那种欲望在哥哥和父亲身上体现为无限的丑恶,在她身上却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她依然是乡村里唯一的光,依然继续捡着鸡蛋。

  2、《染血之室》“我母亲十八岁生日那天,曾打死一头肆虐河内以北山丘村落的吃人老虎。”女性本是战士,碾压男性的战士,因为没有分心的事情(没有所求)却有挂念的羁绊。

  3、《彼得与狼》,“她嗷叫之际阴唇绽开,无意中给他看见一组盒中盒般的层卷皮肉,放佛接连着向她内在开启,将他拉进一个秘密的内部所在,目的地却永运在他面前倒退远去,这是他第一次看见无限的暗示,歼灭一切,令人眩晕”女性器官的神圣,那种令人眩晕的感觉,我深刻体会过,那一刻你面前的是母体是神,你崇拜那一开天辟地的豁口裂缝,也崇拜和庆幸自己也有孤寂与沉默,能让一切静定。女性的力量静定,也有神的光辉。

  自我女性主义反思:为何现在开始越来越激进,越来越真心坚信女性是更优秀的存在,女性的生命力和和平力,甚至开始用碾压另一个性别这种句子,开始贬低另一个性别,可能是因为:女权才是平权,而平权不是;现状是极其差的连裤衩都没穿好;我自己是女性。已经不只是厌男,而是开始隐忍不杀男,可能原因是:遇见过的不论网上还是现实的男性都极其讨厌;现状是男性无时无刻不厌女并且已杀女。性别对立早就开始了,他们挑起的,为何我们如果回应了却是陷入男权的陷阱。

  早就是田园女权激进女权极端女权了。这一辈子都只会为女性争取。

  《焚舟纪》读后感(四):我爱上这个女人 不可救药

  我 啊 我写不出来话语。

  安吉拉卡特 安吉拉卡特 我爱上这个女人 不可救药 无法停止 葬送性命。

  这个世界上 怎么会有这么会写东西的人。怎么会有这么流畅如同今敏造梦一般的文字。将文字揉捏于股掌之中,吹口气就是一整个世界,一整个城堡,一整个森林,无限的房间,无限的晕眩,无限的甘甜血液,腐烂中带着玫瑰的气息和男女体液的麝香。但绝非凭空捏造,一切都可溯源。她将一切解构重构,一切都被破坏,一切得以重生。希腊的神祇,中古的圣经,西欧的童话,日本的花火。一切都是象征,西方文化里经久不衰的种种意象符号在她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是红色与黑色的“活力”,危险、致命、散发着决绝的诱惑:性与死亡,狼与梦魇,夏娃与蛇,炼狱与伊甸园。一切也都是隐喻,枪口与蛇指向男性的器官,伤口和无限则是女人的。镜子则代表自我的寻找,亦是迷失,更是二重性的倒映、反转与共存。

  我真的好爱好爱性隐喻,这是世界上最纯粹的隐喻,同时也是最淫邪的。性还沾染着死亡,于是我也同样地爱上死亡。蛮荒,暴烈而单纯的血腥、禁忌、倒错,一切都被翻倒,一切也都还原到根植在人类文化深处的原初欲望与原始恐惧——伊甸园的禁果,田园牧歌背后的乱伦,富丽却幽暗的古堡中的染血之室,密林深处的狼与女巫。但一切符号也都超越了符号本身。有人说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有人说她是伪女权,我觉得这对她来说无所谓,她探索的是万花筒里每一种每一种的可能,有的故事里男人成为绝对的压迫者,掌握了性就掌握了权力本身,有的故事里男人需要女人救赎才能获生,有的故事里则轮到女人成为野兽,有的故事里女人的主动堕落正是其走向自由的象征。

  我好爱所有的童话变奏,好爱《与狼为伴》的小红帽成为狼妻,好爱既是女巫又是公主的《爱之宅的女主人》,好爱以肉体的赤诚展示纯真兽性的《老虎新娘》。也好爱那些奇异诡谲、神魔两性并存的故事,《穿透森林之心》尝了禁果却更因如此而成为伊甸园的表征,《倒影》在创造一个artificial却无比野生的世界上达到了巅峰,《赤红之宅》则发掘时间在叙述中可以贬低到怎样的什么地步,以至一切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都可以被消抹,重要的、遗留下来的可以只是、也只用是氛围、情绪、体验和叙述本身,《主人》则让纯粹的恶、血腥与反胃变成纯粹的美,却又不是三岛由纪夫那种明丽刺眼的方式,而是安吉拉卡特这种乌黑腥臭又令(变态的)读者感到莫名口齿生香的。也好爱完全看不懂但只那文字本身就足够让人想要刷刷流泪——因为巨大的敬畏和叹服——的《冬季微笑》。《黑色维纳斯》和《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这两个集子看不太懂也不太能感受到前半本的那份惊艳,但我深知那不是她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是她在拼接把玩圣经、史诗和其他典故的路上走得太远,愚蒙无知的我已跟不上了那脚步。

  安吉拉卡特。安吉拉卡特。就像用枪抵在我灵魂的伤口,而枪,则同时是可以出射之物、亦同时具有一个洞口——阴阳两面,所有的两面:是造物主也是造物,是亚当也是夏娃,是S也是M。我在读她中到达orgasm。我颤抖着跪下,我哭成肮脏丑陋的样子,我的灵魂背叛我,它读过安吉拉卡特,想要去到地域成为一个恶魔。

  《焚舟纪》读后感(五):瑰丽嘉年华——丰郁、腐败的室内乐

  

艺术在于造梦,这本真的是非常好的梦境书写。这两年看了三本卡特的作品(《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焚舟纪》),只能说卡特是天纵奇才,她的想象力独特、文字创造场景的才能一流,女性作家像门罗、阿特伍德、沃特斯已经非常出色了。然而,每次读到安吉拉•卡特,还是会被她创造的“腐烂”世界吸引,还是忍不住“哇”,她的文字世界——粗鲁、精致,博学、广泛。

特定意象、特定场景

如同安吉拉•卡特自己所言,“就形式而言,故事跟短篇小说不同之处在于,故事并不假装模仿人生。故事不像短篇小说记录日常经验,而是以日常经验背后地底衍生的意象组成系统,藉之诠释日常经验,因此故事不会让读者误以为自己了解日常经验。”卡特所创造的特定场景、意象下的多样性爱世界;安吉拉•卡特总能把民俗融入故事讲得这样入味。特定的意象像嘉年华、戏剧表演、野兽、繁复多样的性欲对象、丛林深处、镜像,这些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让读者陷入故事的同时又提醒读者——这里是故事世界。戏剧表演《主人》人的兽化,颠覆控制地位;《倒影》镜像世界比爱丽丝所面对的更丰富,这里还会有阴阳的自我、不同身份的自我。《雪亭》仿造之物、微缩,欲望比需要更专横,而主人公还是要抱紧腐烂、臭味之物入睡。

经典童话、故事的改编、演绎

《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有单出本,繁复、华丽的描写构成丰郁、腐败的室内乐。经典童话在现代环境下新生、有新的味道:性、血,忌讳可以讲出来。她们的反抗可以是手刃亲夫,可以是离开父亲的阴影下、也可以是变成野兽。把蓝胡子、美女与野兽、白雪公主、小红帽重温了新的一遍,但这次童话重温,发现故事并不是像孩童时那般的简单。

《黑色维纳斯》对《恶之花》的改编、演绎;《在杂剧国度》对嘉年华深层含义的分析,“永远持续的嘉年华是行不通的。”你没办法一直维持的,你知道没人能。嘉年华、节庆、愚人宴,本质都在于短暂。在嘉年华里有性别的放纵,社会地位的倒置、侏儒弱势大放光彩,然而,这是短暂的,天亮之后,一切归位。《艾丽丝在布拉格》里与狮子兽交的大公,被艾丽丝的胡言打破了常识逻辑,这一切在这里收尾。

从文本里创造女性的反抗

《扫灰娘》里对童话《灰姑娘》中父亲缺席、纵容继母的讨论,这里面的扫灰娘继续了亡母交给她的使命——嫁给王子,这是痛苦的童话故事。而在《烧伤的孩子》里,亡母可以放过孩子,孩子可以打破童话的使命——一定要嫁给王子,她可以打破像棺材一样合适的水晶鞋,去开始自己的人生,远离亡母灵魂的纠缠、远离缺失的父亲、远离狠心的继母和姐妹,去闯荡自己的人生。女人不再是单纯的柔弱地位,她们可以兽化、她们有吸引人的身体,她们可以成为开拓者。

《印象:莱斯曼的抹大拉》里耶稣的处女母亲玛利亚和悔罪的妓女抹大拉的玛利亚,一对所非之人:明明是处女却有了孩子和不是处女没有孩子的女人。抹大拉的玛利亚用黑亮头发擦干耶稣的双脚,宗教与情欲并存。童贞圣母怀里的不再是圣子,而是骷髅头。“母亲”、“妓女”两个形象的讨论,看似是极端,却存在同样的境地——为了宗教而存在。卡特很早的醒悟到了女性主义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男性,还要警惕被自身所束缚的女性对同性的压迫。

世界边界的探索 卡特的作品不乏对世界其他边界(美洲、东亚、中亚等)的想象。

《吻》穿梭中亚风情,帖木儿妻子与建筑师的互动;《大屠杀圣母》里的美洲印第安人与英国人的冲突,新世界与旧世界的矛盾激化;《缝百纳被的人》里更是抽取“樱花”意象,故事东方意味十足。

以前你总是说你永远不会忘记我。那让我感觉自己像樱花,今天在这里,明天就消失了;毕竟,对自己打算与之共度余生的人是不会说这种话的。而经过了那一切,一年到头大部分日子我有时候根本不会想到你。我将这意象抛进过去,就像抛挥钓鱼线,然后钓起一副金色面具,眼角有着真实泪滴,但那泪滴已不属于任何人。

形式美、结局回味,色彩斑斓下的阴暗短篇故事集,非常完美,无需多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焚舟纪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