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书店漫游》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07 01:11: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书店漫游》读后感精选

  《书店漫游》是一本由[西班牙] 豪尔赫·卡里翁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018-6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店漫游》精选点评:

  ●书不错,看了几篇讲作者去各地书店的故事。太多文化名人不认识,就没法读了

  ●其实给这本打分挺奇怪的...从书店的谜语穿梭到文学的谜语中去,一个挺可爱博学的不知疲倦的讲述者,其实整体还算挺有秩序,就是作者行文习惯和中文组织文章的方式不太一样。一种阅读过程中逐渐迷狂的经历。以及读完好想去书店。

  ●文青的向往

  ●这位作者真正做到了很多文青做梦都想做的事情,几乎走遍了世界上所有的书店

  ●书店是爱书人的教堂//作者在亚洲逛的书店很少

  ●我太喜欢嘞!尤其美洲书店两篇、没有神话的巴黎和世界尽头的书和书店这几个章节!书里好多关于西语作家的内容读着太亲切了呜呜呜。这本书满足了我心里最大的梦想!不管你正热切地想要去做什么而又限于种种原因无法实行,总有人走在你前面替你先去探路去完成,你永远不孤单。努力活着,努力攒钱,有一天我要自己去看看这些书店,一定要。

  ●想起高中时在一个破落的小县城读书,每周放半天假,最过瘾的事儿就是蹲在学校旁边的书摊或小书店里翻书看,一蹲或一站就是一下午。有些大部头的书实在翻不完,就买了回去,虽然是盗版,却也填充了阅读的饥饿。这种习惯延续至今,哪怕没有作者所逛过的城市、书店多,但每当路过书店,都有一种停留驻足的冲动。

  ●飘

  ●地图很棒,我希望有一天也能把它给走一遍,作者在北京搞价那点可真是搞笑

  ●很棒的一本书,介绍了很多或悠久或有趣的书店,描写生动不乏味,对爱书之人来说,一定要读一读。

  《书店漫游》读后感(一):摘抄最喜欢的一段

  “不过有一本书,我不仅记得是在何时何地买的,甚至记得买书的时间,也记得方式谁在书店门外等着我,还记得我那一夜做了什么自己把书捧在手中时心中生出的幸福感(毫无理智的幸福感)”

  这一段满足我对遇见爱情的所有的浪漫幻想,和那个人在书店里相遇,也许我们会看上同一本书,也许只是恰好站在书店的同一个地方,然后简单的聊聊,发现彼此共同的兴趣爱好。

  《书店漫游》读后感(二):读家教练

  书评: 作为专业的阅读者 哪怕 只是普通的读者 阅读都是 一场想象力的旅行 每一本书 如停靠的车站 短暂,边陲 且容易遗忘 唯有终点和起点 刻印在车票上 但仍存在 遗弃,丢失 被风吹跑的可能 开往东方的列车 不急不缓 制造恐慌的抛物线 模糊的色块,光影 倒映着温度 斑驳多变 暗示着 身体挤压成碎屑 幻化季节的穿越 撒向 湍急的江河 对岸 两点微弱星光 提醒着 那不是孤魂野鬼 而是你自己 窗外 眼及所见 皆为粗浅表面 过客 留守在银皮车厢 风格装饰的 细节 流淌香水霓虹的 镜面 活在小小宇宙的 真实 无法翻译的语言 创造 在别人的影片里 存在 背影被裁剪干净 对话 还可以自言自语 自由 无论司机或乘客 都被频繁转运交割 岔路口 无可避免的裹挟 祸不单行的权衡 撞死一只夜莺 还是一群囚犯? 之前 有人想下车 有人被踢下车 有人策划同归于尽 之后 庆幸自己不是 可爱的司机 崩溃边缘 将面临公义的审判 之间 平行宇宙 缺失的关键信息 想要看清 冷若冰霜的面孔 就像一滴血 落入鲨鱼池 狂野,爆裂 决绝地无法复原 如列车相向 只能擦肩而过 懂你 自然开心 不懂 你就是神 别人追寻的秘境 文字 琢磨不透 才算是好的作品 我称之为 悦己

  《书店漫游》读后感(三):书店漫游

  #阅读打卡#《书店漫游》豪尔赫·卡里翁 计划阅读390min ,实际阅读273min,完成率100% 摘录: 就在我买了那个茶壶后的第二天,我在北京的一个杂货市场上看到了上百个同样的茶壶,区别就是表面光滑、一尘不染,看来是流水线产品,我问了问价格,每个1美元。这又一次给我上了一课,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里价格也是会千差万别的。比较和背景对于评价一本书的价值而言也是同样重要的因素,书中的文本是和它创作出来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也是文学评论最关注的主题之一:把文本置于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 感悟: 卡里翁是西班牙的一位作家,他喜欢从旅行的角度去创作,因而有了这本好像旅行一般的世界书店漫游——嗯,算不上指南,随笔吧,这样也便不奇怪他为何要去到那么多书店了。 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店居然是1732年的贝朗特书店,距离现在将近280年了,能在不太和平的欧洲一直生存下来,实属不易。当然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莎士比亚书店,这个不在英国而在法国巴黎的世界最著名的书店之一,似乎在各个时期和各种名人发生着许多联系。 卡里翁的每一篇随笔写得真的非常散,似乎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大量出现的不同国家的人名地名,在读得时候简直要把我绕晕,可能适合梁文道那样对于欧美甚至拉丁美洲文化比较熟悉的人来看。 特别有意思而且搞笑的一点是,卡里翁为了不让读者看太多注释和引用,特意把这些都放到了书的最后,而我们热心的翻译和编辑,仍然在许多地方作了各种注释。可能他们不认同卡里翁的这种做法吧,又或许他们根本没有认真读这本书。

  《书店漫游》读后感(四):身体和心灵,都要在路上

  看书名和目录,是作者以逛书店为主线的旅行,走遍全世界的样子。这个主题感觉非常有趣,失望的是,内容好像并没有讲透,和旅行一样,走马观花的掠过。

  书店背后可以写的有很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思想变迁等等。作者更多的是聚焦在书本身,这就需要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了,也许过一段时间再来读读,感觉会非常不一样。

  本书涉及大量人名和书籍知识,所以比较晦涩难懂一些,这篇仅仅是记录下现阶段我的感想。

  另外,作者真的很喜欢《尤利西斯》,提到了很多很多次。

  就自己的旅行经历来看,印象深刻书店的有两个: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store,台湾的诚品书店。

城市之光书店(图片来自网络)台湾诚品书店(图片来自网络)

  很意外的,去旧金山的时候,书店中没有很多人,我还可以坐在二楼的摇椅上看一下午的书。当时没有留意是否还有“垮掉的一代”的痕迹,买了一本纽约黑帮历史的书就回去了。(要好好找一下,买回来就没看过,不知道放在哪里了额。)

  去台湾诚品,则是朝圣,原来已经对书很失望的我(之前总是逛上海书城、新华书店这类...),去了那里发现居然还有这种书?感觉什么都好看什么都想买!因为当时是从美国来回台湾,所以装满了一个旅行箱的书回去了。现在热度退却,回头看,发现原来是带了一堆“鸡汤文”回来啊。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整整五天旅行,都沉浸在发现新大陆的雀跃中。

  再到香港的诚品书店,这份惊喜已经没有了。

  当时的诚品之于我来说,是新世界。

对书商詹姆斯·拉金顿(James Lackington)来说:”书籍是开启知识、理智与幸福的大门的钥匙,一个人无论是男是女、经济状况是好是坏、社会地位是高是低、都应该有阅读它们的权利。

  书店不只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每个书店独特的成列方式,新颖的活动都可以拉近爱书人的距离。

位于查令十字街中心地段的福伊尔书店不愧曾被誉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书店”,它当时的女主人克里斯蒂娜·福伊尔规定按出版社的名称来排列图书,而拒绝按照作者或是图书种类进行排列。英国的三家托平书店(Topping & Company)就雇佣当地的木匠制作了木质书架来摆书,而且无论是指示图书种类的标牌还是推荐书目的介绍卡片都是店员们手写的。

  一直希望有一个搜索系统,可以立刻搜到我想看的书都在全世界的哪些书店有。在这系统被发明以前,人肉上路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是有句话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本书的作者两者都做到了。

  《书店漫游》读后感(五):《书店漫游》译后记

  豪尔赫·卡里翁(Jorge Carrión)1976年出生于西班牙东北部城市塔拉戈纳,评论界一般认为他属于西班牙“后流行(Afterpop)”作家群。作家尽管出生于塔拉戈纳,但是却常年居住在同样位于西班牙东北部的巴塞罗那和马塔罗(Mataró)。在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获得人文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后在该校教授现代文学和创意写作课程。作家还曾在美国和阿根廷居住,这种旅居世界各地的经历对于作家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尽管40岁的年纪对于一位作家而言并不算大,可是豪尔赫·卡里翁已经算得上是一位多产作家了,截至2017年7月,其出版的作品共包括3部长篇小说、2部短小说、6部旅行文学和4部散文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此次引进的《书店漫游》(librerías)、散文《电视莎士比亚》(Teleshakespeare)和小说《亡者》(Los muertos)等。

  豪尔赫·卡里翁十分擅长从旅行者的视角出发进行写作,并且热衷于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这不仅是他的散文及旅行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点,甚至在他的小说作品中也得到了极好的体现。他首部小说《亡者》的主人公是一个失忆之人,全身赤裸着在纽约的一条巷子中醒来,他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在纽约这样一个对于外来者而言如地狱一般的城市中,他必须在被当成非法移民而逮捕之前找到自己的身份、寻回自己的记忆。这种剧情设定明显受到了作者旅居美国的经历及对美国多元文化思考的影响。这种对多元文化的思考在其第二部小说《孤儿》(Los huérfanos)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部被评论界称为“极具人道主义色彩的科幻小说”将故事背景放在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后,当时的人类社会已几近崩溃,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幸存者们需要在“后天启时代”中重建家园。而第三部小说《旅者》(Los turistas)的主人公维森特则干脆在十年中日复一日地坐在机场里观察着匆匆而过的旅客,揣测着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

  在《电视莎士比亚》一书中,豪尔赫·卡里翁将视野投向了电视文化,在这本二百三十余页的书中,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二十多部流行电视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有两个:其一,将此书作为一本电视剧指南,讲讲那些受到万众瞩目的大剧,也谈谈那些尚不为人知的小剧;其二,希望在这本西班牙首部以电视剧为分析对象的散文作品中对于这种日益主流的文化现象进行定义和分析。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视剧是否已经取得了如莎士比亚作品在文学世界中一样的地位?这是豪尔赫·卡里翁针对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后提出的又一疑问。

  这样看来,正如上文所言,“旅者”与“文化”就成了豪尔赫·卡里翁作品的两个最主要的标签,知道这一点后再去理解《书店漫游》就变得容易起来了。我们不妨套用《电视莎士比亚》的创作思路来大胆揣测一下作者写作《书店漫游》的目的:一,漫游书店;二,分析书店中所隐含的文化。

  先说说漫游书店这一点。《阅读史》一书的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戏称“假如南极也有书店的话,毫无疑问卡里翁也一定会造访,并告诉我们企鹅们在读什么书”,虽然夸张,却也并非是无稽之谈。在《书店漫游》中,作者的脚步踏遍各大洲,纽约、巴黎、丹吉尔、里斯本、悉尼、伦敦、利马、波尔图、都灵、巴塞罗那、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马德里、旧金山、墨西哥城、波哥大、开普敦、柏林、伊斯坦布尔、莫斯科、北京、上海……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解答了如“哪家书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店”之类的问题,回顾了各大书店的历史,也对各个稀奇古怪的书店布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与此同时,作者还坚持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在关注传统书店的同时也对新兴的网络书店进行了剖析。有评论家认为,《书店漫游》是一本“书店百科全书”,如此看来,此言不虚。

  再来谈谈第二点:书店文化。笔者也曾关注过国内已经出版的与书店相关的图书,大多都是以“漫游书店”为主题,其中不乏“最美”、“风景”、“梦幻”等字眼,这在我们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中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却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书店漫游》一书的更进一步。笔者见过许多装饰美观的书店,也认为书店与美观并非不可兼得的,不过却也同时见证过许多成立之初风风火火的漂亮书店到最后门可罗雀的过程,所以书店之意义应该更多在于其背后蕴含之文化,真正有文化底蕴的书店,哪怕不复存在了,也将永远滋养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想起了一个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著名作家麦家在杭州创建了理想谷书店,人们可以在这里读书、喝咖啡、做文化沙龙,甚至只要你的作品被麦家或其团队认可,你就可以入驻到理想谷进行创作,同时享受最多两个月的免费食宿。而麦家的这种创意其实正是来自乔治·惠特曼接手后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在本书中有着详细的介绍)。我想,这种文化的影响与传承也正是《书店漫游》侧重挖掘的东西。

  豪尔赫·卡里翁在《书店漫游》一书中不断地在提醒我们要正视书店的意义,也同时在告诉着我们书籍存在的意义。由于在学校内教授文学课,我经常会问我的学生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得到最多的回答通常是“陶冶情操”、“了解社会风情和文化”,这自然不错,不过《书店漫游》第五章中的许多例子却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书籍的力量:《哈利波特》系列仅在2002年一年就在全美引发了五百多起诉讼案件,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基督社区教会一次性焚烧了三十册《哈利波特》;萨尔曼·鲁西迪因为出版小说《撒旦诗篇》而受到死亡威胁、日语译者五十岚一被刺杀;英美译本的《我的奋斗》对憎外和反犹表述的大量删节使得人们忽视了希特勒的野心,而希特勒也凭借此书的畅销逐渐变成了“纳粹版的马克思”……书籍的力量是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这不得不说是《书店漫游》留给我们的又一思考。

  豪尔赫·卡里翁在漫游书店、反思文化的同时,还对实体书店(传统文化?)的生存状况表示担忧。他在书中用大量的例子指出许多极富盛名的书店都已经成为了历史,有的是因为经营不善,有的则毁于火灾,还有的已经变成了麦当劳,也有的书店为了生存,只能辟出场地来提供咖啡和甜点服务,甚至咖啡区比图书区还要大……难道实体书店真的已经趋于消亡了吗?

  不妨用笔者不久前的一个经历作为这篇译后记的结尾:2017年4月,我回到了曾经留学的西班牙韦尔瓦市(韦尔瓦省也是西班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的故乡),当时,《书店漫游》的翻译工作已进入尾声,我和此书的另一位译者张琼往市中心的Beta书店走去,Beta书店是一家连锁书店,在安达卢西亚自治区有多家分店,而这家韦尔瓦分店是我们留学时经常会逛的店,曾经在这里找到过不少写论文所需的书籍。不过迎接我们的却是紧闭的大门,门上还贴了张“停止营业”的纸,玻璃也从里面被糊上了巨大的黄纸,隐约能看到临街的橱窗里书架还在,可是架子上早已空空如也了。我有些茫然,《书店漫游》里对实体书店生存状况的担忧又一次涌上了我的心头。无可奈何之下,我们只得向回走去,两个人都很沉默。

  韦尔瓦的市中心其实是个名唤修女广场的地方,围绕着这个广场横七竖八地分布着许多条商业街。我们两人鬼使神差地走进了其中一条平时走得较少的街,此时也不再沉默,边走着边讨论着实体书店的命运。忽然张琼停下脚步,叫了一声:“书店!”我于是也往路边看去,果然新开了一家书店,黑白色调,玻璃门配玻璃橱窗,橱窗上写着书店的名字:多丽安书店(Librería Dorian)。我们不假思索地走了进去,书店比较狭长,一进门就是畅销书展台和摆放着文学口袋书的大书柜。我看着书架上的书,张琼却一脸狐疑地说:“咦?那不是Beta书店的店员吗?”原来,此时站在柜台后面的两位店员正是那已经关门歇业的Beta书店之前的店员!这个发现让我们喜出望外,于是径直朝二人走了过去……

  在谈话中我们得知,Beta书店的倒闭并非是因为没人光顾,而是书店的几个老板之间产生了矛盾,最后选择关闭了书店,不过他们这些各个分店的店员不甘心,于是联合起来创建了多丽安书店。我把刚才发现Beta书店关门歇业的经历告诉了两人,还说我以为在西班牙逛书店的人也已经减少了,但是他们却对我说:“并不少,对于我们而言,实体书店是无可替代的,大家还是喜欢亲手摸到书页、嗅着书香的感觉。而且还有许多老顾客,来逛书店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谈话间,书店里已经至少来了三、四个“老顾客”,他们像老朋友一样聊着天,还相约周末继续一起看老电影。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们也来吧,电影很好看的。”不久前看到Beta书店关门的失落感无影无踪了,我的心中生出了新的希望。

  临别前,二人问我有没有读过马尔克斯,又问我有没有读过科塔萨尔,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他们抽出一本书来递给了我,是阿利桑德罗·巴里科的《绢》,他们说:“看来西语文学的书你读得很多,那么我们就送你一本这个吧。”我则保证说等到《书店漫游》中译本出版后,一定带来送给他们,作为我们因书店而结缘的见证。他们很高兴,笑着说:“那我们一定得坚持把书店做下去,不让你们回来找不到我们!”

  如今,《书店漫游》出版在即,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享受、珍惜书店文化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书店情结。共勉。

  侯健

  2017年7月于西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书店漫游》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