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是一本由[英] 奥兰多·费吉斯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7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里米亚战争》精选点评:
●看过费吉斯的《耳语者》和《娜塔莎之舞》,因此追到了这本《克里米亚战争》。对战争的描写非常有画面感,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梳理得也很清楚,作者功力厉害。看完觉得沙皇有点蠢萌,青年托尔斯泰还挺帅的。
●克里米亚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导致的国际关系变化决定了1866年、1870年普鲁士两场战争时不用考虑东面的威胁,也使俄罗斯在巴尔干受挫后转向中亚和远东扩张,才有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前面时间线并没有整理得很好,总是穿插说出一些事件,会让人有点混乱,并且结尾总是加了很多和时间线无关的内容,所以一开始我看起来还是有点不太习惯。感觉这部分没有《奥斯曼帝国的衰亡》整理得好。但书主要讨论的是克里米亚战争中大国之间的博弈,所以并没有太大关系。关于战争的内容并没有太多,主要还是讨论打过之间的交涉,看起来还是很爽的,对于那段历史还是有很深的收获。赞!!!!
●看完本书,你就会对于一二战为什么发生,感觉突然豁然开朗。这场战争,也是欧洲英法两国,为了克制日益扩张的俄国,第一次联合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共同攻打俄罗斯,为俄罗斯和欧洲一直紧张的关系埋下了伏笔,虽然很长,但是真心推荐,特别值得好好一读。
●详细介绍了克里米亚战争前的背景,让人更清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不同宗教和民族的矛盾。但是很多矛盾因为战争并没有解决,而战争的遗留问题更加深了矛盾,为一战以及该地区持续的冲突埋下了种子。这本书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一起看,比较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奥斯曼帝国的地缘政治对东欧和中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被称为零次世界大战。新式武器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出现了堑壕战。战争变得益发残酷和无情。那时的欧洲格局就是世界格局。帝国是不允许民族国家和民族革命的崛起的,俄国和波兰的就是这种关系。就象某国和某港关系。它不想让他有民主的示范意义。
●原著五星+翻译五星
●克里米亚战争实际上是一战的先兆,但由于Great War,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了。作者对各国心态把控得很好以至于让我怀疑他业余是不是会搞文学创作。
●全书如其名,全书60%的篇幅在讲帝国之间外交和宗教领域的博弈,20%的篇幅讲参战各方的群像,20%的篇幅讲战争。奔着克里米亚战争本身去的读者可能会失望了。
●不错的原文和译文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一):全景式地展现
全景式地展现了承前启后的克里米亚战争,承前,是指继承了之前历史上欧洲列强的地域争夺、宗教信仰的斗争以及亚欧国家的民族、宗教冲突。启后,是指开启了之后一战、乃至二战的序幕。这一场几乎被参战各国选择性遗忘的战争,却对今后的地缘政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者驾驭历史资料的能力不错,分析问题立足历史材料,除了部份内容稍显拖沓,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不错。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二):克里米亚战争全景式的描述
从没想过具体的历史可以如此动人。 1. 背景部分关于“恐俄症”的描写印象深刻。俄罗斯是扩张型帝国主义的一员,但绝不是最贪得无厌的那一个,但基于地缘政治与利益的英法,将各种真真假假的材料奉为圭臬,与今天的“中国威胁论”如出一辙。 2. 原本是争夺奥斯曼境内基督徒守护者地位的一场战争,看到一半,竟然几乎忘记了奥斯曼,昔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伊斯兰帝国令人唏嘘不已。 3. 俄国人几乎把这场战争的一切都联系到了1812年的战争,例如“破釜沉舟”效仿当年火烧莫斯科的壮举。甚至大文豪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写作灵感就来源于这张战争。战争过程的描写一般都是比较无聊的(毕竟“旱地行舟”这种能成为梗的战术在历史上屈指可数)。但作者通过选取当事人的视角,增添了很强的真实感。 4. 作者过于强调宗教因素,这点我持保留意见。俄罗斯的扩张主义来源于两个因素:宗教热情与泛斯拉夫主义。克里米亚战争或许更多受前者影响。但俄国失败后(事实上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完全没有实现扼杀俄国的目的),泛斯拉夫主义的兴起反而进一步刺激了俄国的扩张主义。从以“保护奥斯曼境内全体基督徒”为目标到“拯救巴尔干境内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俄罗斯的帝国主义路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过是换了一个借口。因此,把克里米亚战争完全归咎为愚蠢自大的尼古拉一世的宗教热情是没有道理的。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三):为这样优秀的史书打call!
一部优秀的历史读本,首先在于它的畅读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本书原著作者以及本书译者的合作,堪称完美。这是一部阅读起来极为流畅、文字表达精练、规范且又有文采的史书,读起来,如读小说般有张有弛,有文有武,有详有略。700多页的书,除了端着比较需要功力之外,一页一页地读下去,着实很享受。 本书的结构框架初看很小 - 克里米亚战争,实则涉猎面极为广泛 - 关系到英、法、俄罗斯、奥斯曼、奥地利、普鲁士等等诸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宗教之争、民族冲突等各方面因素。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后一场遵从“骑士精神“的战争,但又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除了各国政要、军官、普通士兵之外,诸如我们所熟知的列夫·托尔斯泰、南丁格尔都出现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场上,而像我们知道的战地手术管理系统,即在《珍珠港》电影中女主给伤员分类的方式,也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场上第一次由俄罗斯人尼古拉·皮罗戈夫所采用,他大大降低了俄罗斯方战场伤员的死亡率。 本书作者客观中立,视角宏大。对战前-战中-战后几个阶段分别进行有条理的梳理和分析,对克里米亚战争的成因、几场重大战役、战争结果对各方以及对战后几十年欧洲地缘政治的影响都有点面结合、史料与文字叙述结合的描述与分析。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读完之后,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俄罗斯2014年闪电吞并克里米亚的历史背景,不仅仅因为黑海港口的重要战略地位。对于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所承载的,更为厚重。
这样的史书,读来,真心收获满满。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四):以宗教之名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
在欧洲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为维护宗教信仰而发动的宗教战争数不胜数,收复失地运动,十字军东征,三十年战争等等,一神教的排外性赋予了基督教徒杀戮的正当性,克里米亚战争也不例外,不过要更加复杂,民族主义情绪,帝国主义的地缘政治纠纷与宗教势力交织在一起。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索是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和伯利恒的圣诞教堂控制权归属问题,法国支持的天主教徒和俄罗斯支持的希腊人各执一词,而沙皇自认为肩负着上帝的使命,要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沙皇格勒(君斯坦丁堡)也是每一个泛斯拉夫主义者心中的上帝之城,而伊斯坦布尔处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之间,扼住了俄罗斯通往地中海的咽喉,俄罗斯为了获得出海口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大北方战争1700年2月22日~1721年9月10日,又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是俄罗斯帝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王国争霸的战争,结果瑞典战败,瑞属爱沙尼亚,立窝尼亚,因格里亚,凯克斯霍姆和卡累利阿大部割让给俄国。十次俄土战争都是环绕着黑海展开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亚战争也不例外,俄罗斯支持巴尔干半岛的独立运动是沙皇计划瓜分奥斯曼的前奏,为了获得其他列强的支持,沙俄邀请各个列强一起参与,而沙俄的核心诉求仍然是君斯坦丁堡,把黑海出海口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上,将黑海变成自己的内海。
英国为了确保通往印度航线的安全,也因为对俄罗斯的不信任和担心以后在亚洲地区和俄罗斯竞争,倾向于维持住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帝国,并遏制俄罗斯的扩张趋势,同时借助这场战争推动其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的自由贸易和宗教影响力。
法国在拿破仑战争失败后,便失去了主宰欧洲大陆的实力,对于拿破仑三世来说,克里米亚战争给了他一个机会,让法国重新赢得他国的尊重和法国人民的支持,并且赋予其政权合法性,而且拿破仑三世一直计划重新绘制一个自由主义国家联盟的欧洲版图,他计划把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割让给奥地利,以换取意大利的统一。
《克里米亚战争》读后感(五):第零次世界大战
第零次世界大战
《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译 吕品/朱珠
关键词:历史 战争 欧洲 克里米亚
推荐 ⭐⭐⭐⭐⭐
这是一场行宗教之名的侵略战争。战争的开端起始于俄罗斯出兵多瑙河两公国,但俄出兵的理由却是一把打开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东正教俄罗斯发动了这场捍卫基督徒的圣战,迎来的竟然是天主教法国、新教英国和伊斯兰教奥斯曼的联合围攻。西欧的“宗教背叛”让俄从此铭记在心。
这是一场终结与开端、创新与变革并存的战争。它是最后的展现“骑士精神”尚存的战争,它也是第一次“现代化”意义上的战争;它有着对旧战争模式的执迷不悟,也有对贵族军官愚笨腐败和普通士兵勇猛果敢的觉醒;既有南丁格尔和皮罗戈夫等人在战场救护上的创新,又有战后土、俄在宗教和军事、社会等方面的不彻底改革。
这还是一场靠实力说话的战争。俄只会在战争后期祈求寒冷的天气能够扭转不利的战局;英、土就是两个十足的战场猪队友,而英更是战后的搅屎棍;奥地利则天真的以为只要露个脸,就可以不出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的参与战后利益分配……唯有法国,利用完善的后勤保障、恰当的战略战术以及勇猛无畏的士兵,捍卫着渴望了近半个世纪的荣誉和欧洲主导地位。
这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德国和意大利的独立,以及战后各方对巴尔干地区问题的模糊处理方式,都在无意间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战的“小种子”即将在其中孕育生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