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看完之后,我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记忆中。
电影中说:妈妈不仅是妈妈,她首先是她自己。可是在妈妈有了我以后,她哪里还有自己?
1.回忆我的小时候
在我的记忆中,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就生病了,三年级时最严重。
我曾以为,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成小大人再到成人,妈妈的无私付出和省吃俭用,每一位妈妈都是这么过来的。后来才明白,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每一位在苦难中成长的妈妈各人受着各自的苦。那些苦,无以言表,只能自己一步步硬抗。
如果都能搬上荧幕,可能有的妈妈要比“李焕英”更加的感人和揪心吧。
看到李焕英的妈妈在送完女儿去省城艺校回去的时候,女儿让妈妈坐车回去。
妈妈怕女儿担心,在女儿的车还未开走前,她买了票,开心的给女儿看。但是看到女儿的车开走后,妈妈就立刻将车票退了,冒着鹅毛大雪,徒步走回家,妈妈老去的背影在风雪中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风雪中,模糊在视线里。
我想到我的妈妈,现在我在网上给他买了东西,让她去镇上拿,我让她坐车去,她嘴上答应的好好的,最后也是悄悄的走五六公里的山路,要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
她说她晕车,走路舒服,我说拿我给你叫摩的,她说那个风好大,冷。
妈妈晕车是真的,但是摩的是不会晕的,只是我知道,她不想花那个十五块钱,她说我在外工作辛苦。她不能挣多少钱,所以尽量不要给我添麻烦。
我记得我的妈妈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病重的非常厉害,几乎是不能在田间劳作,但是我要上学,妈妈每天还是很早起床,撑着病痛给我做早餐。那个时候家里没有闹钟,只有一块爸爸带了多年的手表。有一次,公鸡打鸣早了,妈妈就起来跟我做饭,结果等我吃完饭以后,我和妈妈坐了很久还不见天亮。
那时还是太小,不懂妈妈的不容易,如果稍微懂事一点,我一定不让妈妈每天那么早起床给我做早餐。
家里没有别的像样的吃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大米饭了。因为我们家那边几乎都是旱地,所以吃玉米饭就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所以能吃上一顿大米饭,就已经是如过年一般。
还有几年年成不好,地里没有收成,无论是玉米还是其它别的几乎是颗粒无收。那一年,我记得我饿的哭。
妈妈在病中,更是没得吃。
他们会省着所有的钱,去买一包五十斤的米,每天用小瓷缸给我单独煮米饭,然后只做给我吃。一瓷缸饭,分两份,一份早上在家里当早餐,剩下的给我装进饭盒,中午在学校里吃。
那些艰难困苦,没有钱,没有粮,妈妈生病,奶奶也没有收入,我还要上学,全家四口人,我不知道爸爸是怎么熬过这一个个寒冬,然后带领我们家扭转乾坤的。
在我的映像中,爸爸非常的瘦,可以用皮包骨头来形容。
我不懂,是那个时候缺吃少穿让爸爸身体那么瘦弱,还是因为过度的操心和劳累。
现在我长大了,自己有了家,才懂,原来没有钱,没有粮的日子有多为难。
只可惜,在我理解爸爸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我。
这可能就是我一生中再也无法抹去的遗憾吧。
好在,妈妈现在身体好了,尽管还有一些毛病,好在以前的大病,都已经成为过去了。
好在人生中还只有一份遗憾,我还能给妈妈每天打电话,还能给奶奶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