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05 01:09: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锦集

  《常识与通识》是一本由阿城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常识与通识》精选点评:

  ●2019.10.17 最喜欢魂与魄与鬼及孔子这篇,孔子很入世,“不过后世的儒家,实用到主义,当然会非常压制人的本能意识,尤其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这必然会引起反弹,明清的读书人于是偏要来谈怪力乱神,清代的袁枚,就将自己的一本笔记作品直接名为《子不语》。我们也因此知道其实说什么不要紧,而是为什么要这么说。” 结尾附录的唐诺的评语真是振聋发聩,“意识形态的灾难通常总是一种奉伟大之名的灾难,它不得不返祖地援用信仰(人类最快速的一种获取真理方式)以产生必要的实践强力,但它总宣称自己是更进步的,是瞻望未来的,是明日而不是昨天。昨天是什么?昨天是既有的经验,落在现实的具象世界土地上,沉积为今天的常识,不伟大,是它的一大缺憾,满足不了那些总是踮高脚尖窥探明天的人。”

  ●读完阿城新版《常识与通识》,阿城是入俗世很深,又很清晰的人,这点和孔子有点像,他揭示世界并不批判,赞美这俗世,行走世间厉害,能自学修车做木匠,又喜欢妖魔志怪、民间传说、草堂笔记,和台湾张大春有点像,但文章专栏里解释性肿块有点多,俗世趣味泛滥了点,和世界具象直接相处,的确有时会失去自身生命的鉴赏力。

  ●第一次看阿诚

  ●实在是不宜睡前翻看。临睡前看了几页就躺下,不知是下午的咖啡还是思虑过度导致睡了一两个小时便醒来。读起来就停不下,索性一口气看完。阿城喜欢孔子的入世,入世得清晰,有智慧。而他本身清醒,美好富想象力且含幽默。对于生活他有自己的一套常识,从饮食—爱情—艺术—野史,涉及范围之广亏于平日读书且杂。谈及足球,他所欣赏的是英国人和德国人的足球,他们跑起来像弹弓射出去的弹丸,脚下不花巧,老老实实地传,老老实实地飞奔,于他来说,这才算是体育运动。

  ●阿城讲述常识,犹如一个个禅宗公案故事,不是常识本身,而是通过常识去思考一些其他的,进而形成通识,把读者拉回到一个具象清明,朗朗乾坤的世界。

  ●大惊小怪,自我感动,情感泛滥,其实往往都是缺乏常识,所谓文艺腔,所谓风景,确是该煞一煞,哪有接二连三的好句子,大巧若拙才近其正,说起来挺松活,别说做到,光是能正确意识到就已经极难极难……

  ●1、一个北京人谈吃,露怯(哈哈)2、谈怪力乱神的两篇我喜欢 3、大段摘抄和引用凑数有点坑 4、这家伙竟然读过这么多书我挺羡慕

  ●最近缺少常识的事情太多,刚好读这本书让自己清醒清醒。先别扯意识问题,踏踏实实一步步解决问题才是,动动脑子认真做事比什么都强。想起之前的热搜,诉求明明是公平解决问题,被说成“我都怀疑你是什么目的”。

  ●常识是非常需要的

  ●抑制不住的失望,大段过往文章及外部文献的摘录很影响观感。虽然是连载的集合,前文摘录不可避免,但我如果对主题感兴趣的话,何不直接阅读原文献,而不是在这对节选的科普文做二次消化呢?严格来说,阿城终究是个文人,对于科学性较强之内容的阐述,偏差或多或少难以避免。而且说实话,我并不是很感兴趣,尤其是第一章的饮食(这当然是我的问题)。 本书正文完整保留,由他人撰写的附录反而删去一节就很行为艺术了。具体删减内容见本人长书评。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一):《煞风景》

  只能说,很遗憾读到的第一本阿城的作品是这个。感觉很一般吧,写了两年的杂志专栏集结而成,大段大段的引用和自引,可能是为了凑字数多拿点稿费吧。大段大段的生物“常识”,“爬虫类脑”、“哺乳类脑”之类的论断让人厌倦又怀疑。读罢全书,竟觉得这所谓“常识”不了解也罢。倒是作者一开始想用的书名《煞风景》更加应景些。

  虽然毫不留情地吐槽了这么多,但这本书是我在kindle上完整读完的第一本书。很适合通勤过程中看个热闹,消磨消磨时间。

  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关于艺术的起源。作者的思路大概是这样: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仪式化行为->原始宗教->为了更好地传递,将某些意识和行为模式化->某些模式异化为艺术->“为艺术而艺术”是艺术的再异化。这一思路我是接受的,但论证这一观点的过程中掰扯了一堆“催眠”、“潜意识”,语调显得过于随意,让人觉不出幽默,竟有一种吊儿郎当的感觉。你明明有观点,为啥不好好说,非要搞成酒桌吹牛集…

  很巧的是,最近在读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从肺结核与浪漫主义讲到癌症与现代性,然后讲了艾滋病。阿城也从相似的角度进行了联想。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二):当常识回归

  第一次读阿城。幽默又平实,谦逊又有趣,大概文如其人吧。 (为何我刚开始看到“常识”,立马就想到高中的文学常识,内心有些抵触了,但此“常识”非彼“常识”。) 读的时候你会经常不自觉地低笑,不厚重但也引人深思。像闲谈,有时候不一定就紧紧围绕某个话题中心,想到了就说出来写出来,等意识到扯远了再拉回来,很随性很自由很自在,很欣赏这种心性。正如作者所言“日常中我也常常误入一条路,不过我常常索性就走一走看”。 常识,本是大家都清楚、不需学习就已了然的那些东西,然而正是这些“常识”,是一部分现在人所缺乏的。或者说,那些最基本的常识本是人人知晓的,却因为某些意识形态、压抑不住的欲求等原因而丢掉了。比如明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荒谬、不科学,然而却一味大肆宣扬;比如古已有“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置罩不得布于野。獭未登鱼,网置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彀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古代先人就已经懂得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的和谐相处、共生平衡,然而今天却屡屡忘了生态这个常识。 印象深刻的“催眠”。之前我对催眠仅是很狭义很无知的理解,感觉它又深奥又可怕。从阿城那里我知晓了恰当地运用催眠,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是在医学、社会等很多方面。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巫医拿牛屎治疗牙痛,旁人观之感觉他是欺诈,然而牙不痛了是事实。在那种缺医少药的山沟里,没有药没有医,就甭谈什么科学,催眠能缓解你的痛苦,那它就是有效的。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儿、用什么法,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纸上谈兵终归落不到实处。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十分重要。每日积极自我催眠:努力努力再努力,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能调动你的积极性,那些所谓的“鸡汤”于你而言就是“灵汤”。 我并不喜欢看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比如生物啊之类的,因此阅读过程中有些内容一扫而过,细思之下,还是心浮气躁的缘故啊。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三):常识,知道是一回事

  这本《常识与通识》的第一篇文章是“思乡与蛋白酶”,看到北京的涮肉时,我恨不得立即找一家店去吃一顿,甚至过了好几天,脑子里都是作者关于涮肉的描写:

涮时选北京人称的“后脑”,也就是羊脖子上的肉,肥瘦相间,好像有沁色的羊脂玉,用筷子夹入微滚的水中,一顿,再一涮,挂血丝,夹出蘸料,入口即化,嚼是为了肉和料混合,其实不嚼也是可以的。料要芝麻酱,豆腐乳,虾酱,韭菜花酱,辣椒油,花椒水,白醋,葱末,芫荽段,以个人口味加减调和,有些人会佐食糖蒜。……

  我是一个非常爱吃火锅的人,爱到可以每天都吃一顿,但无奈至今未做到火锅自由。虽然我爱吃火锅,但也没有如书中写的那般去吃过。我的火锅料很简单,香油、芹菜末、葱末、蒜末、花生碎、耗油、小米椒,拌一拌即可。平时爱吃红锅,热辣沸腾的锅底里涮着各种各样的菜,想吃啥捞一筷子。看完这本书,我也想试一试芝麻酱,似乎别有一番风味。涮的羊肉也与我平时吃的不一样,上面还挂着血丝,可嚼也可不嚼,这样看来,我以前吃的就太不正宗了——涮得没血丝了才敢下咽。

  这本书写的是常识与通识,但所谓常识,其实知道是一回事,平日去注意,又是另一回事了。就像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许多“常识”,有的人仅仅是挂在嘴边而已。看完这本书,看过了哪些常识,我已经忘记了,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唯有那涮羊肉。

  常识如果去追究,倒也挺有意思的,比如有的人喝牛奶就会拉肚子。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人,她认为这是对牛奶过敏,但在这本书里,作者也说了,是因为身体缺少一种酶。每个人都有很多习惯性的思维,但每个人都会认为这就是常识,但其实不然,习惯与常识是两码事,比如有的人爱吃海鲜,有的人不爱吃海鲜,可能前者会觉得后者不可理喻,但其实后者可能也如喝牛奶拉肚子的人那般。常识,知道是一回事,去尊重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阿城的书,总的来说,我还是挺喜欢的。这本书只有两百多页,开本也不算大,极简的装帧也很符合书名。全书一共十二篇文章,引入的点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但又不乏让人深思的论点。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四):我的常识与通识

  常识,我笼统地理解为:生老病死(即此类大概念)。既笼统,就不只是指人的生老病死,该是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那些脱离生死的知识概念目前尚应不在常识范围内吧。 通识,学问渊博,且融会贯通。有种理念叫通识教育,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培养高大上的博学通才。而我所能理解的通识仅狭隘于自己日常的吃喝拉撒(即此种小细节),按钟先生的说法,的确“煞风景”。 书中《爱情与化学》一篇的开头写到,“这个题目换成’化学与爱情’,也无所谓。不过,我们的秩序文化里,比如官场中接见时的名次序列,认为排在前面的一定高贵,或者比较重要,就好像判死刑之后,最先拉出去枪毙的总应该是首犯吧。”这里有幽默调侃的意味,不过钟先生并没有调侃本书书名中“常识”与“通识”能否互换位置。我想也能吧,无伤大雅。先枪毙“常识”还是先枪毙“通识”有区别吗?再琢磨一下,好像还真有点区别。 按我的理解试想:若先毙了吃喝拉撒,那就没机会也没必要去琢磨生老病死了。可眼下就招呼全体人类升仙成佛还太过理想化,毫不现实;而若先毙了生老病死,只留吃喝拉撒,这也许不坏,所谓低级动物没准正是如此率性洒脱的存在。可对于我们自认高级的动物而言,没有常识就下滑到低级,我想大部分同类会心有不甘。所以,以目前条件所限,暂且让常识决定通识,将“常识”放在前面是有必要的。 人先得接受生老病死,才会去研究吃喝拉撒。在我看来,书中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是通过吃喝拉撒去说明生老病死,不过在所读过程中,总有吃过期食品的感觉。这些文章皆写于上世纪末,其中提到的某些常识如今已多招受质疑甚至将被颠覆,例如生物进化论,现已很难站得住脚,而此论却是先前诸多常识的理论基础。于是在书里看见“进化”二字就难免沮丧,会有弃书冲动,觉得还是读先生的小说好,越是好故事保质期就越长,随时开罐都新鲜味美(可惜他老人家不再公开讲故事了)。不过最终我还是逐字逐句啃到了本书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原因是中途调整了读书方式,将(过期)常识当故事看,味道也能不一样。 “下个世纪,将是一个——我不用说了,你可以预料到很多很多,结果还是会有很多很多你料不到的。总之,会有改变,包括我啰嗦了两年的常识。”这是该书最后一篇系列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也不多说了。生老病死,无一不是故事,而吃喝拉撒是理解和打通这故事的方式。大家都清楚有吃有喝和好吃好喝的区别,即便天天好吃好喝,悠悠岁月里,仍难免牙口受损胃口欠佳或者便秘拉稀尿道结石尿频尿急等诸多意外。所以,常识无常是必然,通识不通或错通亦是必然。这可能也是最基础的常识,最浅显的通识。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五):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版《常识与通识》删节补完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版《常识与通识》正文无删节,仅在由唐诺撰写的附录《清明世界,朗朗乾坤》中删去了一个章节,删节处位于P. 222,以“……”标出,现补充如下:

更多的常识

  朱天心在她的小说《预知死亡纪事》一开头这么写着:“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名性急的毛姓之人,数十年前写下此诗,随后他果然也如愿做下了朝夕间天地翻转之事。”

  追逐伟大目标,从而弃绝常识牵绊、落入意识形态笼罩之中,对中国这块古老土地而言,还是上个世纪不到百年间的事,再之前长时以往并不是这样子 这关系着两个性急且意图伟大之人。朱天心笔下所说的这位毛姓之人,要在活着时如诗中言志的一人权倾天下,还要他统治的整个国家快快脱胎换骨,超英赶美,好亲眼看见遥遥走在举世人类最前头的动人景象;另一个则是此人奉为导师的人,他格局更大,自称找到了人类历史的决定性走向,急着驱赶整个世界、驱赶每一个人进入下一个更美好的历史阶段。两个伟大加一起,其结果就叫无所遁逃于天地,所有原本只求安心过日子的普通人也只能奉陪跟着伟大起来,六亿神州俱尧舜,阿城在他另一本书上说,满街走圣贤,这景象真越想越骇人。

  当然,到二十世纪末事情有点逆转过来了,今天我们常感慨,之前五十年,是大陆搞政治,我们台湾搞经济;这眼前几年,则轮到我们搞政治,而大陆开始认真搞经济 我想,我们把此话代换成“轮到我们搞意识形态,大陆搞常识”,看来也完全是通的,也因此,阿城这本向着祖国同胞书写的《常识与通识》,于是就该轮我们来读了,而且非常值得一读。

  在这些伟大来临之前,中国,相对来说,一直是意识形态较稀薄的国度。当然,意识形态之生有其人性理由,大概不可能完全根绝,但比方说两种大型意识形态之一的宗教,在中国就不发达不伟大于是也就不怎么死人,这里先就少掉了一个;另一个也属劲爆级的国族主义,则强度略略比宗教严重,但也还节制,基本上还受现实主义的管辖,不至于脱钩而去成为无限上纲的种族生死仇恨,也因此,今天我们重新描述这个老文明,会倾向于用迟缓停滞而不是伟大华丽,这是常识胜过意识形态的必然呈现。

  但光回头看不会有用的,昨日中国的常识输给今日中国的意识形态,这一战胜负已分,常识要如何整军经武,打赢往后的仗呢?有一种想法,我们常说,当民主失败时,你需要用更多的民主来获胜;同样的,当常识失败时,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常识不是吗?

  更多的常识,这是可能的,事实上这也正是阿城在这本书中试图做到的一部分事 常识的确拥有一个意识形态所没有的长期优势,那就是它的开放性特质,容受一切,无惧错误、不足和矛盾,并允许修改。许多人们长时间的既有常识,我们今天都晓得是错的,比方说翟封荼的三大解答,比方说地球是平的、太阳是绕着地球旋转云云;也有很多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乏味常识,曾经是危险的、激进的、惊天动地的主张和发见,比方说人类系演化而来,比方说结果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而且还只是广漠宇宙的微尘一粒云云。每一次老错误的修改,每一个新知识的容纳,都意味着常识的再次进展,援军不绝,因此,我们或可乐观的相信,时间看来是站常识这一边的。

  常识和意识形态长期对峙并逐步获胜的历史图像,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便是一个持续除魅的过程,用我们常识的话来说,便是一个民智由蒙昧走向开化的过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常识与通识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