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04 04:09: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1000字

  《修道院纪事》是一本由[葡]若泽·萨拉马戈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修道院纪事》精选点评: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小说,全程就像一位讲故事的老人一直絮絮叨叨地说着。意志可以升空的时候还以为他们的飞行会失败,结果却真的成功了。也许这就像是梦,而现实是为了一己私欲的国王奴役着他的子民,是宗教裁判所为了既得利益而愚弄着信众。

  ●萨拉马戈说,《修道院纪事》是个爱情故事,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它其实是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是直到故事临近尾声了我才意识到我写了一个没有“爱”这个词语的故事。 巴尔塔萨和布里蒙达对彼此都没有说过任何会使我们联想到爱情的词语。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是计划好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是第一个对此感到惊讶的。我在想,我是怎么做到的? 我写了个爱情故事,而这故事里没有一句对白充满着热情的词汇。

  ●近几年读过最好的一本。翻译的语感也很契合。最后一章为太阳和月亮而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若泽萨拉马戈此书最令人动容之处就是对红尘中细微生灵的悲悯。不论是深宫禁苑里的王后公主,还是卑如蝼蚁的下愚细民,在有关修道院工程的历事之两端,居于平等的地位,作者为之倾注了同样的笔墨与心血。小说叙事的灵活与视角的切换自如使之庶几成为复调小说。对于标点的创造性使用则似乎借鉴了马尔克斯75年出版的小说《族长的秋天》。也许不少读者会认为本书结构涣散,情节设计缺乏亮点,作者似乎热衷于胪列细节琐屑,对故事的发展则并不在意。实则萨拉马戈正是以语言的荒诞与时间的停滞映射现实,走出中世纪污秽的伊甸园式的爱情修道院奠基始,以修道院落成终。开始时颇显不经的一见钟情在时间的积淀里凝结为「缘」,当小说结尾,修道院的落成带走了「缘」后,寻找与死亡则让人无比动容。

  ●既有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的机智与诡秘,又有马尔克斯的魔幻与激情,又时常露出略带学究气的反讽和调侃,真是非常棒的阅读体验。有趣的是,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要读东欧-英法-北美的理性、理想主义“经典名著”,但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展,总是不由自主地滑向南欧-西葡-拉美的混乱、魔幻主义“异端邪典”。看来以后还得多看看西葡语世界的小说~

  ●像是做了一个漫长的梦,每一个画面都清晰可见。确实会马上想到《百年孤独》,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还是前面的奇幻故事,想象琥珀球中意志的模样,就像想象《百年孤独》地下室里雕刻的小金鱼,亮闪闪的东西好像总能把故事包裹在里面然后在脑海闪烁。反讽的苦涩衬托出爱的深刻,内容是沉重的,表达却是轻飘飘的柔和,深入脏腑的绵柔之力,可能在这种宏达叙事之下的细微就会带来这么奇妙的体验吧。

  ●终于再版了。

  ●一个历史故事。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寓言故事。端看读者的你喜欢什么样的故事。萨拉马戈真是一个讲故事的奇人。

  ●萨拉马戈真是太会说话了,脑子里一直迸出来宝钗论颦儿的话,真真萨拉马戈这张嘴,让人恨也不是,喜欢也不是

  ●读到落泪。太diao了,太好了。有《百年孤独》的气质,有科塔萨尔的技巧,并能将历史、宗教、战争等宏大主题与个体生命中必须承接与应对的种种关切共融,叙事声音繁而不乱,时间与空间的跳跃处理娴熟,举重若轻,贯穿的主线明确又巧妙,太厉害了。要成为年度最佳了。太激动了。必须发动态广而告之。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一):《修道院纪事》

  若泽·萨拉马戈是一个我在图书馆偶遇的宝藏作家。

  当时随意拿起的《失明症漫记》,让我对作者的叙事方式和范维信翻译的水平欲罢不能。陆续读了《复明症漫记》《所有的名字》《死亡间歇》,可惜我不是很喜欢作家出版社选择的译者。

  《修道院纪事》也借到过花山文艺出版社99年那版,可惜不知由于书太旧还是就当时状态原因,只看了个开头就到期匆匆归还了。这次南海再版后我又借了回来,终于完整阅读了这本书。

  —— —— —— ——

  地铁上手机打字,未完待续。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二):梅雨季里的大提琴曲

  在梅雨季里读《修道院纪事》,像听一首大提琴曲,喑哑有之,沉重有之,雨滴打在窗台,是时代的回响。

  想去里斯本,想去马夫拉,想看这十万人力建成,无尽血泪交织的修道院,为此还特意捋了一遍葡萄牙王室世系。这念头一动,作者便跳出文字的阴影,露出嘲讽的笑意。

  游人走过宫殿,赞叹它的宏伟,导游机械般蹦出历史和数字。然后下一站,下一站有什么?不过是继续赞叹,赞叹而后走开。没有人能想象,或试着去想象,宏伟的背后是一代人的浩劫,如蝼蚁,活着或死去。

  修道院是一本渐入佳境的书,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白方式,如酒入喉,辛辣但意犹未尽。这世上所有的写作规范都是为缺乏灵魂的文字而设,而萨拉马戈显然不在此列。

  .S 希望能有时间,好好写书评啊。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三):人类的悲欢无法相通,历史中重复的苦难亦是

  参观完埃斯科利尔修道院回来紧接着读完了这本书,冥冥之中事物就这么巧合地联系起来。 萨拉马戈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用讽刺又冷静地口吻将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当中有王朝的残暴腐朽,大众的困苦愚昧,更有自由意志的可贵。 其实在参观各种世界遗迹之时虽时常会震慑惊叹,但到底没有仔细想过这些庞大的工程、繁复的工序是怎样一步一步依靠人力垒砌实现的。这本书里给予了我们直面过程机会--“魔鬼正在这谷地上方观看,对自己的善良和慈悲感到惊愕,他从不曾想到在他的地狱里实施这样的酷刑。”但字里行间的血泪和苦难,作为看客的我们终究也是隔着时间的洪流远远望上一眼,“或者只是在阅读这一页纸的时候回溯到彼时彼地的想象。”,哪怕亲身站在了这块巨石之上,也只能跟随着导游或讲解器停留短短数分钟,“游客女士们和先生们,现在我们去参观下一个大厅,还有许多地方要走呢。”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四):为历史插上想像翅膀的作家

  这部小说常常和《百年孤独》相提并论,萨拉马戈本书的魅力在于,恢宏磅礴的历史画面外加魔幻现实主义题材,使历史真亦是假,假亦是真。 巴尔塔萨的爱情,“大鸟”飞行器,以及国王为还愿修建修道院形成三条主线,穿插故事之中。让我真正震撼的是其中两段描写,一段是拉巨石的场面,因国王一声令下,无数役夫牲畜翻山越岭将一块巨石拉回马夫拉,另一段是当神父及巴尔塔萨夫妇坐上“大鸟”飞过,俯看宗教审判所的人闯入神父家中抓人,以及飞越修道院的情景。历史与魔幻交融,苦难与希望并存,就像书中所说,“欢笑紧挨着眼泪,平静和焦急只有一步之遥,轻松与惊恐是近邻,每个人和每个国家的生活莫不如此”。 其实这类题材,我们中国也有,外国也有,如孟姜女哭长城,梁祝与祝英台,荷马史诗等,只是这类故事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传奇,而萨拉马戈则是用天马行空的想像,为历史插上飞翔的翅膀。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五):意志的胜利

  为了兑现让王后生子而向上帝许下的诺言,国王下令建造一座规模前所未有的修道院。国王的意志就是一切,强权下的人民哪有选择,于是,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发动起来完成这个不切实际、毫无价值的工程,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很多的工人命丧黄泉,只为满足国王的虚荣和幻想。

  彼时的葡萄牙,正处于宗教裁判所那令人窒息的时代,教会的意志,一方面随意用各种罪名对人民进行惩罚、流放甚至火刑,另一方面让教士们疯狂敛财、荒淫无度,所谓庄严神圣的宗教在教会的种种丑态下显得极其可笑。

  即便在这黑暗、压抑、荒诞的重压之下,普通人的意志也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怀揣狂热和探索意志的神父,造出了飞翔的机器;心怀自由和浪漫意志的巴尔塔萨和布里蒙达,过着特立独行的生活;而让这飞行器起飞的,也是那不甘命运的亡者的意志。

  然而,在另一种意志面前,王国总会崩溃,教会终有失势,国王难逃一死,情侣人鬼殊途,只有这恢弘的马夫拉修道院留存至今,最终胜利的只有他 --上帝的意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修道院纪事》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