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04 02:51: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锦集

  《不向手工说再见》是一本由阿木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一):手工艺

  看了《不向手工说再见》,让我忆起了童年,爸爸是个木工,会装修房屋也会打制家具,小时侯院子里每天都会传来电锯的“哧哧”声和铁锤的敲打声,家里的凳子、床、柜子都是爸爸自己打制的,纯实木既结实又实用。木工是个辛苦的活,要能吃苦钻研,还要做工细致,除了尺寸要精准外,还要熟练绳墨画线和使用刨子、电锯等。

  巜不向手工说再见》作者阿木,本名张箫杨,80后自由作者。曾经的广告人,后转向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喜爱手工艺,长期关注手工艺者的生存状况,曾在杂志、报纸等媒体发表多篇记录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的文章。

  手工艺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而制作的手工艺品,是工艺师由自然材料纯手工或借助工具制作而成,手工艺品实用、美观,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能传达文化内涵,富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传统性。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手工艺的分类方法不一,按历史范畴分类有:原始社会手工艺、现代手工艺;按社会属性关系分类有:宫廷手工艺、民间手工艺、少数民族手工艺等;按产品分类有:雕塑手工艺、印染手工艺、织锦手工艺、陶瓷手工艺、刺绣手工艺等。 手工艺的应用很广泛,小到家居装饰,大到城市公共设施,以及星级酒店的艺术品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可以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它。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二):手工永恒

  从小就对手工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温暖的回忆的就是看奶奶纳鞋底,看妈妈纺毛线,端午节的时候用丝线勾鸡蛋,这些美好的回忆都构成了我丰富多彩的童年。

  这本《不向手工说再见》,讲的就是关于手工人的故事,人间万象,手工在生活中的形态也有万象。这本书一共八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三个故事,呈现出来的只是生活中的“二十四象”。每一个受访者谈自己与手工的故事,它们完全不足以定义手工生态,只是手工生态当中的渺小的存在。从这个角度,这本书有点像《一千零一夜》,可以无限写下去,它就是与手工有关的生活。

  这本书里讲的故事涵盖乐器、书写、裁缝、理发、印刷和炒茶,每一个故事读起来都让人开辟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受益匪浅。

  衣服的温度这一章我比较有感触,就重点写一章吧,篇首写的“衣服的温度不仅是保暖的功能,更在于其上存在的人的情感与付出”这一章里采访了几位定制衣服的手艺人,有做什么事都很考究的孙先生,有做了几十年裁缝的印师傅,有服饰创始人孔孔惟,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手工服装的变迁和历史的年轮在社会变迁中留下的痕迹。印师傅是老一代留在北京的南方裁缝,他经过了最辉煌的年代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从人人都找裁缝定制到现在大批量的成衣出厂,他也渐渐变得落寞,空有手艺却得不到施展。孔孔惟是新锐设计师,有很多设计想法想把他们做成成品,还在设计感与实用性上寻找协调点,她有想法有创意加上印师傅这样的熟练工想必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我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也做过一段时间的手工衣服,虽然技法拙劣,水平欠佳,但是看到宝宝穿到合适衣服的一瞬间那种满足感还是能让人所有的辛苦都觉得值得,我做过小裙子,做过开衫做过卫衣做过汉服羽绒服,做衣服给我带来的乐趣远远大于其他休闲娱乐方式,我想这就是手工的魅力吧。

  社会的发展,机械自动化的进步会让所有产品的效率大大提高,而手工这种要靠时间累积经验,靠不断摸索培养手感和提高技艺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式微了,然而手工因为其不可复制和独一无二的魅力也将在历史长河中散发光芒。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三):文化的传承是自己的传承

  手工的传承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具体体现。不往大了说,就说早些年,家里的老人都会做些椅子桌子,打些柜子箱子,现在的我们都不会,是买现成的。我们丢失的并不是一个技术,二是一种生活的文化。如果说丢失的是精湛的生活文化,那丢失的就是我们的文化精髓,丢失了我们自己。文化的传承是传承我们自己,并需要我们自己传承下去。

  这是一本手工匠人的访谈笔记,谈的甚少,主要还是作者观察到,采集到随后汇集的文字。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对古琴的了解不仅仅是弹出的《沧海一声笑》,而是一次次的髹漆和斫琴;对戏剧的了解从是唱腔和唱词到穿衣化妆的流程和讲究;从了解甚少的经文到生活中的制衣剪发喝茶毛笔字,再到我们几乎注意不到的休钢笔处处体现这手工匠人的卓绝和坚持。

  作为九零后的作者有一颗去记录手工匠人的心是难得的,至少我很羡慕,因为我没想过,也没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我的程度也就是生活中的手工活都愿意学,愿意做,想研究一些东西。比如一些裁剪,手工萱花,生活中一些器物的修理。起码做这些事情我并不觉得累,也不会觉得是什么难题,我很开心,并且享受。而对于书中的匠人来说,我这都是生活小儿科,他们才是对艺术的着迷。即使生活中的小儿科我也没学好。我后悔小时候没有静静的在爷爷身边听京剧,后悔没有学会爷爷那一手毛笔字。小时候不懂事,觉得爷爷喝茶听京剧好无聊,咿咿呀呀听不懂。打游击一样的躲着爷爷,生怕他抓住我回去写毛笔字。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无知,全然不知文化的温度。无论是自己做的古琴,刻的版画,炒出的茶叶,还是写出的字都有你独一无二的味道和温度,这就是你的传承。我丢失的不是那些年听京剧和学毛笔字的机会,丢失的是那是坚持做这件事的机会。

  说巧不巧,今天看了一期访问李亚鹏的访谈,他做了一个书院,他的妈妈用古琴谈笑傲江湖,女儿李嫣写着毛笔字。全家人的精神都很富有。书院里孩子们做的都是很初级很原始的活动,但是每个细节,包括吃饭前的感恩,这都是慢慢被我们忽视,被我们丢失的东西。是我们丢失了文化么?不,是我们迷失了。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四):手工的魅力

  “手艺的力量,不是惊涛骇浪的动魄惊心,而是能水滴石穿的桑海沧田。” 说起手工,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做的折纸,修补的衣服,泡的茶,这些都是手工。我也是喜欢做手工的,从小就爱用纸片折一些立体玩物。常常乐在其中。 对我来说,手工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首先做完非常有成就感的 ,能够让人心里有一种满足感,还有做手工的时候人是放松的,全神贯注的,现在人们生活压力都很大,能够让紧绷的神经舒缓一下,其实这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放松方式嘞。 本书中,作者阿木从最真实的生活角度出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寻访,客观地记录下了24位手艺人生动且感人的故事,而他们在这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这是一部深度挖掘了国内手艺人以及手艺现状的书。阿木作为一名80后的自由作者,本身就喜爱手工艺,长期关注着手艺人的生存现状,多次在媒体上发布记录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文章。因缘际会之下,他开始筹备、撰写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分为8个部分,包括古琴之乐、一身行头的分量、书写的背后、十平米的旧时光、剪头发还是剪心情、衣服的温度、印刷之美和一杯茶的味道等,内容涉及古琴、京剧、书法、印刷、钟表修理、衣服裁剪制作等我们熟悉或陌生的方方面面。每个部分作者都采访了三个手艺人,通过他们的角度去讲述不同环节、不同视角下不同的感受和领悟。正如书中所说,这24个故事“呈现出来的只是生活中的‘二十四象’。24个刹那,加在一起连一秒钟都不到。何其渺小!” 手艺人手中的物品都是有灵魂有温度的独特个体,正因为这份尊敬之心,他们安贫乐守,在什么都讲究效率的年代,他们坚持着最后一份安宁与“慢”的乐趣;读这样的文字,读者也会被感染到宁静和踏实,如果每天能这么安安静静默默无语地完成喜欢的事,也真是幸福。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五):遇见手工,遇见故事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这里有着古老的文明,这里更有着诸多智慧的手工艺劳动者。正是这群通过手工艺,通过劳动智慧的群体,我国岁月积淀下的手工艺制品可以代代相传。

  走入手工艺作品,更走近那些手工艺者,我们无疑可以收获无数的故事。一如《不向手工说再见》这部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书中记录的二十四个关于手艺的故事进一步解读那份世间的美好。“记录的不止是手艺,还有对手工原生的热爱。”

  追读本书,我最初的初衷其实想要寻访中国那些有特色的手工艺作品。奈何这些手工艺作品的唯美实则更凸显着手工艺制作者们与它们千丝万缕的关联。以至于书读至尾声,我收获到的不仅仅只是赞叹于手工艺品的悠扬底蕴,我更感叹于那群致力于创作美的人群---手工艺工匠们。他们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勇于专研探索,致力于这样一份独特的事业。精美的工艺,独具的降薪,倾力于手工艺中得以独一无二的诠释。

  古琴之乐,一身行头的分量,书写的背后,十平米的旧时光,剪头发还是剪心情----仿佛置身于悠扬的岁月历史长河,独步于一个个有故事的手工中。书中很多的手工艺其实我都曾见过。但是未读此书之前,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只看到其中的表,却未曾触及其中的内在。待到细细翻看《不向手工说再见》后,我不得不承认原来“手工“的天地也有着如此耐人回味的深度篇章。看手工,却也是在解读手工艺人,更是在于品味岁月积淀下的古风情韵。类似于本书开篇之初,编者娓娓道来着关于古琴的介绍分享。所谓的古琴并非我们通俗意义上阐述的古筝。琴弦数目的不同告知着我们古筝和古琴的出入。古琴是没有生命的。然而赋予古琴生命的手工艺人则是充满着感情的。在这个篇章中,我们就是跟随着隋意杨这位琴师与琴的缘起踏上一段不一样的读琴之旅。琴的形,琴的音,琴的“气”----琴的手艺尽在其中,彰显无遗。遇见了琴工艺,更遇见了与琴工艺结缘的琴师----

  喧嚣繁杂的社会,忙忙碌碌的人群。也许有太多的人们会一时迷离了双眼,失去对那些先辈们传承下的手工艺制作工艺的追随。然则手工艺其实有着太多的内容等待我们的挖掘。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更觉得我们华夏的后人于追逐生命价值的同时,理应不抛弃祖辈传承下的“手工艺”。借由《不向手工说再见》一书,让我们进一步解读手工艺故事。遇见手工,遇见故事。本书让我们爱上充满故事的“手工艺”,更让我们萌生着可以使这些历史积淀下的手工艺得以代代相承。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六):坚持一件事很难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渐渐的被高效率的机械化制造代替了。一方面这些产品批量生产之后成本被降低了, 另外一方面, 现在生活的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人们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 像是窗户上精致的雕花,家具的榫卯结构的木匠工艺, 也逐渐的被机械化所代替了。 皮影戏的皮影制作也鲜少有人会了。 手艺人,这三个字仿佛一下子变得离我们很遥远了, 遥远到平时我们好像都接触不到了。 早前在电视里面看的纪录片, 有在胡同里面开店维修钢笔的老人, 一个人坚持开店几十年。 现在这个行当真的越来越少人在做了, 钢笔的使用逐渐被圆珠笔、中性笔代替了。 那种用墨水的钢笔逐渐的淡出了大家的视线,几十年前结婚互赠结婚信物的时候, 钢笔一度是大家的首选。 而今它们也只出现在文具店的角落里, 而柜台上和货架上的多是五颜六色的文具了。 坚持一门传统的手艺几十年, 不单单是为了营生, 更多的是一种对这个行当的热爱。 《不向手工说再见》是专门针对传统手工艺人的一本采访的书籍。在这本书里面你能看到的是古琴的制作过程, 一把古琴会弹的人就很少, 能制作一把精良的古琴同样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 这个过程中需要细致, 而由于古琴只有7根琴弦, 制作出来的琴是不是一把良琴, 需要艺人(手工艺的艺)付出很多时间去琢磨。 书转换到另外一个行当,戏曲。 对于戏曲我们能说出生旦净末丑,但是如果不是专门从事这个行业, 也许我们也都是看看演员漂亮的行头,精致的化妆, 以及好听的声音。 对于后台的样子,那一箱箱的行头,一件件的佩饰里面,哪个是哪个人物适用的, 我们并不是那么了解。 小时候村子里过年的时候会搭戏台, 尘封了一年的行头被搬到了戏台的后台, 年幼并不懂得戏曲演的内容。 看着后台那么多漂亮的衣服, 那么多美丽的绢花,当时很羡慕在台上表演的青衣, 觉得他们穿的衣服都很漂亮。 长大之后在电视台看戏曲频道的节目, 才了解到一场好的演出, 是要演员,乐团,后台的服装、化妆等等许多人的共同配合。一个好的化妆师, 给演员化妆的时候准备的过程, 提前做的准备,以及每个演员的行头的准备, 这些都是我这个外行觉得特别的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书中还提到了其他的几个手工行业。 面对越来越少人从事的行业,他们的坚守也格外的让人敬佩。 传统的手工行业, 把一个行业坚持下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其中包含了一个人的坚持, 以及对于这个行业的热爱。 同时还会面对其他人的质疑,以及面对外界其他选择的诱惑。 坚持下来几年,几十年,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七):手工不要再见

  说到手工,会让我想起,还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新学期开学之前,都会领取了新学期的课本,其中有一个袋子是做手工的材料,每次领取到手工的袋子都会早早拆开袋子,把里面的手工都会很快就完成了。打沙包是我上小学时期最爱玩的一项游戏,六块方布子,自己动手缝沙包,但是最后的封口只能让母亲帮忙了。 《不向手工说再见》作者阿木,一个八零后,喜爱手工艺,长期关注手工艺者的生存状况。通过一年来的采访、写作、思考,创作了《不向手工说再见》,这本书的内容,从普通的剪发到国粹京剧,从日常的穿衣吃饭到高雅的琴棋书画,再到我国的四大发明,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采访三个手工艺者,但是每一个部分内容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手工艺者,而是在每一部分的开篇有一些类似纲要的内容,引领读者知道这一部分要讲什么内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生,正如书的封面写着每一个爱手工的人都有故事,二十四个手工艺者,二十四个故事。书中对很多手工艺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京剧演出中后台的穿衣化妆,芒团的手工纸采用的浇纸法。书中有很多插图,插图有手工艺者的作品,也有一些手工艺者本人的照片,这些图片能让读者更好的领会书中介绍的内容。 在我们生活中,对很多事物往往能看到表面的东西,但是看不到背后的东西,背后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才成就了表面的一刻光鲜。京剧我们知道生旦净末丑,可以看到舞台上演员精美的装扮和表演。京剧舞台的完美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老辈留下的规矩的持守,每个环节都要守规矩。也离不开负责给演员扮戏具备很强的规划性和统筹协调能力的大衣箱。大衣箱张老师是二十四个手工艺者之一,张老师保存的最老的戏服有一百年了,还在使用的最早的也有五六十年了,但是在京剧萧条的年代,衣箱的状况也每况愈下,好东西不被重视,张老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护着戏服,作者在和张老师的聊天发过程中感受到了张老师话语里流露出了落寞,确实有很多手工艺没有人愿意学习,都面临着无法传承下去的危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很多方面新兴的事物对传统的事物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给人们体会非常深刻的一项就是,网络购物对传统实体店的购物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样之前很多用手工完成的工作都由机器来完成了。手工效率低,产量低,价格高,机器效率高,产量高,价格低,因此很多手工都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书中的手工艺者大都对自己的工作当成是信仰来看待,不忘初心,具备工匠精神,每一个手工艺者都值得铭记,都值得尊敬,都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希望书中的手艺还有书外的其他手艺都能传承下去,不向手工说再见!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八):有一种情结叫做传承

  对于手工艺我是有自己的情结在其中的,选专业时我心心念念想要学服装设计,那时候的梦想是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从设计到制作到销售,自己一个人搞定,不求量多也不要求畅销,能遇到几个喜欢我作品的人交流就很满足。家人一听我这志向哪还敢让我报这个专业?也是自己不够坚持吧,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所以在看到这本《不向手工说再见》时,我是怀着对自己的愧疚来翻阅的,尤其在看到《衣服的温度》这一篇不单单是后悔,更多的是因为对现实妥协的无奈。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已经有很少人愿意沉下心来花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好,还是民间传统工艺也罢,甚至现在的人为了追求利益都无法耐心等待植物自然成熟。记得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这样定义农业的:“农业是人学会了把一粒种子放进土里,要耐心等待这一粒种子发牙、成长、开花、结果。种子在春天放进土里,可能要经历一整个夏季,到秋天才能收获。农业文明因此了解了季节变化,了解了晴雨寒暖,了解了日出日落,了解了星辰流转,农业,过了剽悍的游牧狩猎时代,是安静下来,学会了尊重自然秩序,学会了漫长的等待。”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破坏环境,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资源一点点变少。对于文化、对于传承,也只有少数的人在坚持。一如阿木在文中解释传承的意义:就像传递一杯很烫的水,如果只有一个人一直端着不放,就不会传太远。而如果采用接力的方式,一个人端五十米,下一个人接过来再端五十米,就可以传递到很远的地方。

  也许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做这个传承者,有时迫于生计,不得不因为要解决温饱而放弃对梦想的执著。我觉得本书其中一个受访者舒光强讲得很对,“如果能够打通中专、本科、硕士的鸿沟,将作坊实践和学院教育结合起来,会是培养人才的完美建构。从十几岁开始学手艺,到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年纪,技艺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比较容易生存下来。”

  何为手艺人?在我看来不单单是别人讲的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我觉得更多的是他的坚持能让我们看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也许真正的手艺人如同叶遇仍形容声音:“如同佛学所说的‘空’,不是不存在,是存在而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为它不刻意表现自己,就像空气一样,无声无息而又无处不在”。

  最后再说一下本书的装帧,封面的图案很适合手艺人这个主题,甚至内封的纸张摸起来很粗糙,甚至能辨认出断掉的纤维,不得不说编辑花了不少心思来贴近“手艺人”这个主题。但我认为美中不足的是,如果采用锁线订的方式进行装订应该会更好,一来更贴切“手艺人”这个主题,二来翻看文中的照片时不会因为现在的胶订而无法观看全幅照片。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九):每一个真正手艺人都想倾尽一生来做一件事

  当我看到真书的名字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三毛的那篇文章《不跟手工说再见》,那篇文章里讲了自己跟手工的故事,那根带子后来一直使她印象深刻被她珍藏着。那位西班牙老人沧桑对三毛说的话震动着不仅仅是她的心“在这种年代,还有你这么爱手工的人,就算做个朋友吧!钱算什么鬼东西,呸!”这句话说出的不仅仅是手艺人的难过处境,更是为全世界各地都在消亡的手工制品而哀悼。

  这本书的书封上就写着“记录的不止是手艺,还有对手工原生的热爱。”只有真正热爱手艺的人才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吧,也只有真正热爱的人才会想起来写一本这样类似于《一千零一夜》的书来记录这些将要渐行渐远的手工艺人,只有写出来给更多的人看到,才会有更多的人来继承和传承这些手工艺吧!这本书作者分了八个大部分,“古琴制作及调音、京剧和服饰、书法和纸张制作、古董表和钢笔、理发店、裁缝和制作衣服、印刷、茶”,在这每一部分又讲述了3位兢兢业业的手艺人,总共24个故事。正如作者所说,每一部分还可以继续一直一直写下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承。

  整本书中最想深思的是《书写的背后》中民族学博士莫力在博士论文中提及的《云南省耿马县芒团傣族手工造纸生活研究》,这里离我生活的距离最近,有些时间我看着周围云南这些大大小小的村落,一直都在想他们几千年以来是怎样的生活下来的,直到这本书里看到了耿马手工造纸的过程,真的为他们骄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了,但是真实中的生活呢?来了很多很多的采访媒体,当玉勐嘎老人足了代表传承人之后,周围的人是怎样的冷嘲热讽和诋毁的,不是所有人都看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也可以说一面双刃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好的一定是我们需要继承下来的,但是那些负面的呢?例如那些年轻人拿着做好的纸让佛爷抄了经文再高价卖给外面的世界,在这个全民信仰佛教的地方这些事情真的不应该发生。莫力不仅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了解手工制品的窗口,更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深思。

  书中记录的一个个小人物都是在我们身边鲜活生活着的人,专注于一件事情也许是源于自己的热爱,也许是为手工制品没落而心痛的想要学习传承,也许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是最终都在这个前进的道路上前行着。我们学校前几日举行了演讲比赛《工匠精神》,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工匠精神还留存多少我们都不知道,但是任重道远,现觉醒再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真正的手艺人不会半途而废,都会想方设法的倾尽自己的一生来做好自己手头这一件事情。这本书也是打开手工艺者的一扇窗口,很感动作者爬山涉水走那么远去探访很多手艺人,这本书值得一读!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十):别忘了,我们的手工

  古时,手工可是一门营生的手艺活。手艺人为了生活,潜心钻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美绝伦的作品。只是,到了现代,机器遍地开花,人们过分地依赖机器,手工成为了一种古老的记忆。手工,凝固着手工艺人的多少心血,多少寄托。

  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有别于以大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 手工艺品指的是纯手工或借助工具制作的产品。可以使用机械工具,但前提是工艺师直接的手工作业仍然为成品的最主要来源。手工艺品由自然材料制成,能够无限量制作。此类产品实用、美观,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能传达文化内涵,富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传统性,同时具有宗教或社会象征意义和重要性。原来,手工艺还具有这么多的功能与作用。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么好的艺术,当然值得传承。

  追求。手工对于手工艺人来说,除了谋生的功能,还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对艺术的一种极致追求。他们的努力,为的是挖掘出普通物品里的高贵气质,为的是围观者的一声声称许。在这个浮躁的世界,越来越少的人,开始远离、放弃手工活,因为它太累、太繁琐、太耗时间了。他们看不到手工的前途,看不到手工唯美的一面。为了紧跟潮流,他们选择了放弃,放弃一个古老的记忆,放弃一段精美的传说。

  作者阿木,热爱手工,长期关注手工艺者的生存状况。他和他的朋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造就了《不向手工说再见》。这其中包含了他们多少努力,多少辛勤的付出。这本书也是阿木对手工艺者的致敬,他谦虚地表达着他的尊重。他希望这个行业,能够薪火相传,延续千百年来这一行业的可贵精神。

  阿木的用心。为了让读者全面、真切地了解手工艺,阿木用全彩,表达每一种手工艺的精妙绝伦 独一无二。全书用了八个章节,分别是:古琴之乐,一身行头的分量,书写的背后,十平米的旧时,剪头发还是减心情,衣服的温度,印刷之美,一杯茶的味道。处处体现了作者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选取的主题比较有代表性,比较能够刻画出手工艺的灵魂。在《剪头发还是减心情》一章中,讲述了三位理发师的故事。他们性格各异,服务的顾客类型也各不相同。有人肯会好奇,会疑惑:理发师也是手工艺者?其实,理发师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一个个造型,这就是手工艺。虽然每个理发师对于这门手艺的理解不同、手法不同,但这改变不了手工艺的精神。师傅们不断追求艺术的更高水平,学无止境。

  向手工艺人致敬!是你们带来了鬼斧神工般的作品,是你们丰富了我们简单的生活,是你们救活了远去的艺术。

  发自我的iPhone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