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是一本由[法] 安德烈·纪德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76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窄门》精选点评:
●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唉
●纯粹美好又悲伤的爱情。为了挤进向神性臣服的窄门,寻求美德的至真至纯,不惜为被爱之人自我牺牲。“你在我身边时,让我的心支离破碎;但远离你时,我又不能成活。”一百年后,这种爱情也稀有了吧?
●没有宗教信仰,理解不了这种神圣的爱情和幸福感。如果肉欲之爱是堕落,平凡简单之爱是肤浅庸俗的幸福,那么这种所谓的清教徒般的爱就是高尚的德行了?总之,读的有些别扭,也无法苟同这种爱和幸福感。
●這是一本寫於一百多年前的書,即便年代如此久遠,人類所面臨的困境似乎從未變過。因為深愛而不得不遠離,害怕愛淪入世俗,被玷污,被生活消磨殆盡,她渴望永恆的愛,似乎做到了,以一種悲劇的形式。「她的手臂搭在我的肩上,既想挽留,又想遠離」。
●正由于抱着与你相见的希望,我才永远认为最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太喜欢这句话了就去找了它的出处,读到的版本是“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其实有点失望。我这个俗人,不是很懂他们的宗教情怀和对神圣的执拗,无法理解对爱的追寻就是对爱的舍弃既然相爱,这是阿莉莎的极端。为了彼此追求纯粹是美好爱情的模样,但远离对方不是。遇见一个人之后想要努力变得优秀即使未来无关,如果可以还是要有关。我期待再见见你,事务或是消遣都好。而窄门太小,容不下两人并行。
●他自有氛围 身处其中 所有这对年轻的恋人宗教色彩的傻话 都像是独自听到钟声般的震撼 全然没有了他人眼里的痴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狭道却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能找到。
●这样一本小说,确定不是来宣扬宗教信仰与个人欲望间的纠葛的吗?恕我才疏学浅,又或是对爱情的理解过于浅薄了。
●披着宗教外衣的“作”
《窄门》读后感(一):多么可怕的爱情,为此心伤
成功的把爱火振荡在一个特别小的地方,保持一触即发。不停地摩擦心脏,不会让它爆裂,也不许它停歇,甚至不能松懈,特别长时间。窄门,这可怕的路径最好还是不要去了,那是多么可怕啊。当然,我能领悟美德,也设想高级的愉悦,之于垂垂暮年,我更倾慕于潺潺流水的爱情。对不起,我的爱人,他死在了那个花园,当是个少年。
《窄门》读后感(二):进不去也逃脱不得
趁着碎片时间把《窄门》读完,男女主人翁的爱恋在我们现在看来是虐心的,与其定义为“类柏拉图式”的感情,我觉得“信仰式”更为贴切。他们为自己的感情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每一次感情的克制和释放之间,是痛苦,是幸福也不失浪漫。
如果感情奉行成永恒,爱意便成为信仰,也就成为他们的窄门,进不去也逃脱不得。
《窄门》读后感(三):窄门的代价:孑然一身
想要灵魂得以升华,获得上帝指引,必需通过一扇苦役的“窄门”。以宗教元素为主题,描述一对信男善女为铺垫爱情的悲情人生。彼此将爱情看成至高无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灵修信条,书信来往中过多的猜忌、无奈、悸动、暗殇……最后产生质变――也许本该就是,他们过度追求神圣化的爱情观,最终执拗不过现世观的抨击,爱情就在那一刻坍塌瓦解。
《窄门》读后感(四):最纯粹的爱情,这个时代却已体会不到
爱情最美好的时刻,并不是在说“我爱你”。
始于童真的爱情,那么纯粹,那么自然,那么令人向往,却早已与这个时代背道而驰。
渴望通过的那扇窄门,或许凌驾于一切之上,却仍要努力通过,殊不知能通过的人少之又少。
最终这段爱情止于我们老了。
最终这段爱情我们永远忘不掉。
最终这段爱情那么纯粹,我们却早已体会不到。
《窄门》读后感(五):维持幸福的感觉,比幸福本身更重要吗?
纪德描述的爱情似乎比柏拉图之爱更上一层,别提肉体的欢愉,连见面也会破坏这复杂的爱情。
维持幸福的感觉,甚至不惜以刻骨铭心的痛苦为触碰幸福的唯一媒介。
这爱情是美的,感染人的,至高无上的。
同时也是形而上的,不可及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对纪德影响颇深。
对吗?错吗?哪怕赌上一生,
爱情这东西,谁又真能弄得懂,说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