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怪圈》是一本由[美]侯世达著作,中信出版集团 | 湖岸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个怪圈》精选点评:
●类比。自指。肉体的通用性。哥德尔对《数学原理》的处理,
●侯世达写的东西比丹内特好看,俩人都喜欢挖苦约翰希尔勒
●看不太懂,囧。。。
●一本能把作者想说的说清楚的书
●2018-12-29:半自传。层级论。大脑是可选择触发的离散型符号系统。意识是幻觉。结构优美。
●作者用600页尝试回答了一个问题:“我”是什么,我们的意识究竟是什么的产物。一个拥有我的全部回忆的我的“复制体”是不是我? 用精巧有趣的类比、数学上的哥德尔公式和mind-blowing的思想实验,从环路和模式聊起,代入作者的个人经历(当我们的至亲离开我们后,他们依旧有一部分在我们身上继续在这个世上活下去),向读者论述:生命是一个复杂反射的集合。对于大脑中的给定现象,存在大量的不同解释,而这些解释分属于不同抽象层级之上的诸多不同论域。所以人的大脑是通过脑海中活跃的符号概念进行思考的(关于这一点,推荐阅读《Metaphors we live by》),成熟的大脑就是在不断持续的努力降低感知到事物的复杂性。 至于“自我”,则是你我的怪圈在处理这些符号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生长而来的。
●关于意思(灵魂)的完整答案,终极问题之一已经得到了完美答案,强烈推荐~
●一个人刚刚做好的选择出乎意料地反弹回来,而这种反转又随之纳入这个人的自我模型,这就是“我是个怪圈”。目前看到一半,有几个瞬间想起之前看的未来简史,也关于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对行为的导向。到现阶段为止,觉得可能在说“我”是什么,“我”如何能意识到是“我”并导致我有所行动,“我”是如何通过产生行为-对外界产生影响-影响反馈-调整自身这样的反馈循环来逐渐内化并形成稳定的“我”。人类与狗之间灵魂大小的差别,可能就在这个怪圈(循环反馈)的复杂程度上了。“我”这个圈之怪,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无法理解和感知低层级的脑中细胞化学交互的过程。一方面是人类对于“自我”这个错觉日益的确认。
●书的前半部分如果你读过GEB的话可以跳过,后半部分呢....其实就可以看作数学天才儿童慢慢懂得普通的理解人类的方式,(幸好我已经摆脱了没有数学天才人生就没有意义这样的想法,啊,浇灌数学天才儿童们长大的读物多么特异而遥不可及,但是这根本不属于我们这种毫无数学才能的人)所谓loop的概念也只是对生活在数学中的人有吸引力,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本书讲述的自我理论的中心,而对二元论的驳斥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当然,任何严肃思考什么是意识和自我的尝试都是好的,只不过读者所看见的新奇性也许刚好和作者相反。
●译者辛苦了!侯世达先生毫无疑问是lollapalooza没跑了!喜欢这样的思维方式(虽然他的based on 物理和数学)。我觉得我最不聪明的一点就是在中国的,非工作需要的场合下,保持极度透明和真实。以后会慢慢改的。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一):个人观点,欢迎吐槽分享
个人看了书籍30%的内容后弃读,首先看到这本书是因为互联网大佬fenng的推荐,后来来豆瓣看了一下评分还挺高的。果断入手,结果看了之后不知是自己智商不够还是真的本身就是一本烂书。首先对文章表达的单独观点和逻辑比较反常规,同时也是很赞成的,我认为哪些逻辑也没有什么高深和可学习性,因为本来就没有高深的东西,第二文章没有一点逻辑顺利感觉全是作者的头脑风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很欢迎有不同观点的读者一起交流分享。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二):如梦之梦的感觉
侯世达说:“也许,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自身并不是基于逻辑的动物,我们只不过是依靠类比工作的设备。
我们不过是使用类比工作的设备,它比说我们依靠推理工作,更为根本。”
“跟其他认知对象一样,人在大脑中也是通过象征得到表征的。换句话说,一个人认识的每一个人,都由大脑中的一个概念对其进行了内化的镜射mirror,尽管这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而且最后还笃定地相信,一个自我也是一个概念,只不过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即一个“我”、一个“个人胚芽”、一个坚实的“玻璃球”。”
2012年,谷歌引入了Hinton作为谷歌大脑的科学家,然后一系列神经网络的技术实用化,包含2015年Youtube的自动字幕、2016年的Google Translate、2017年的Alpha Go等等。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三):我是一个怪圈
这真是一本奇书,值得二读。读到1/3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是最scientific way of explaining “无我”(禅宗概念的书一般太虚,很多人读不懂,总和我说是鸡汤)但是不仅仅于此还涉猎到意识、意志、二元论等抽象概念。一开始作者就把“我”应该提升到一种极为抽象的概念去理解,top down而不是Botton up(应从非原子分子这个层面去理解)。通过类比的手段如抽水马桶feedback loop等反复深化这个自我捏造的概念。中间有一部分以罗素的《数学原理》和哥德尔等阐述数学家以一种机械化信条分类这个世界。并且极力避免自我指涉的灾难。(一直状态不太好,读这段状态尤其差,在脑中是一坨浆糊)。这本书打中我的3个点。1. 灵魂有大小吗?我和作者观点雷同,虽有大小但也不分高低。(我确实在意有趣的灵魂)2. 抽水马桶反馈原理,看似很精准的正向反馈,也有可能是一直在做错事。3.灵魂与感知 我和你不一定要完全经历一样的事情却能产生共鸣。“我”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一种符号弥漫扩散式(有灰度的)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四):我是个怪圈
《我是个怪圈》可能是世界上最烧脑的自传之一,至少小编本编已经宕机了。
本书作者侯世达有着令人嫉妒的出身:他的父亲是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成长环境是斯坦福大学,他的社交圈充斥着知名学者,他还是十几岁的中学生时就已经能够使用当时斯坦福唯一的电脑来做编程;侯世达也有着令人同情的家庭:他的小妹妹始终与语言绝缘,无法理解他人。因此,侯世达从童年时代起,就对心灵与认知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与禀赋,并以此为原点广泛涉猎多个学科。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侯世达以《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一书斩获普利策奖,书中探讨了数理逻辑、美术、音乐、人工智能、语言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我是个怪圈》则也常常被视为前作的续篇。在这本半思想自传中,侯世达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思考,探讨自我的概念。全书涉猎广泛,从灵魂大小,到哥德尔定理,到无限循环,论证环环相扣,读懂绝非易事。而且,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文字游戏,尽管读来有趣,却使得本书的中译成为历时十多年的难产之作。
我是个怪圈 [美]侯世达/修佳明/湖岸|中信出版集团/2019-1
子扉我 2019年早冬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工作室微信2019年1月7日,发表时有改动
《我是个怪圈》读后感(五):无机客评《我是个怪圈》
世上确实有部分天降英才的学者,譬如《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的作者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作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的儿子,道格拉斯拥有物理学博士的学位,但钻研的领域甚广,在认知科学、科学史、哲学、比较文学和心理学方面都有涉猎,更熟谙近十种语言,翻译过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还接替马丁·加德纳在《科学美国人》上撰写数学游戏的专栏。《哥德尔、艾舍尔、巴赫》是一部打通了逻辑学、绘画和音乐的脉络的奇书,于 1979年出版后就获得了普利策奖。《我是一个奇异循环》可以视为《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一书的延续,将焦点放在了“自我”这个概念的探讨上。为什么我们都能感知到个人的身份,还知道与世界其余部分的关系?道格拉斯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自我”概念实质上是一种幻觉,产生于人类的物质基质。它是一种大脑创造出来的象征,是大脑由接收到的讯号创造出来的无法穷尽的种种象征中的一种。道格拉斯还认为大脑实现了“奇异循环(Strange Loop)”的模式,通过个体经验的累积,循环创造出更高层次的自我意识。而“奇异循环”能够解释我们对“自我”的体验占据首要位置的原因。道格拉斯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澄清读者一直以来对GEB的误读,GEB并非一本杂乱无章缺乏主题的书籍。
via
启明君:《我是个怪圈》让人想起《自私的基因》里说意识来源于生物机器对外界的模拟最终模拟到了自己,感觉有异曲同工之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