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魔术师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9 01:15: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魔术师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魔术师时代》是一本由[德]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术师时代》精选点评:

  ●故事讲得还不错

  ●绝对的激动人心。可以看作哲学领域的《流放者归来》或《伊甸园之门》。三个凶猛而危险的超一流思想家与一个温和而整全的一流思想家长达十年的自我孕育和激烈交锋,以及这场思想风暴根底里共通的问题意识。个人最偏爱维特根斯坦的部分,多少印证了近期对参唯识学重新细读《逻辑哲学论》之所得。不过虽然文笔上佳故事动人,恐怕还是不适宜当哲学入门书来读,你要面对四股叠加的观念泥石流~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叙事最适合同一时空下人类群星闪耀的故事,主题总归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生存的世界,哲学家有语言和逻辑,物理学家有数学和方程,艺术家有音乐和画笔……最可爱,日子还要过,求职借钱养家糊口,强迫妄想精神抑郁,爱人情人同性恋人……海德格尔说:“作为一个哲学家,生活不易。” ps,还没见哪个天才嘴不毒的(你瞧瞧维特根斯坦是怎么评价摩尔的)。

  ●在完全未知的情况下读了这本书,被慢慢引入到四位哲学家的头脑中遨游,又时不时向你解说他们有趣的故事。喜欢

  ●好多小八卦啊

  ●书评见:德国哲学的黄金十年?——20世纪初的哲学家都在做什么 - JR简小茄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93041942

  ●看完会起鸡皮疙瘩的那种兴奋。

  ●看到有读者对上市时间有疑问,在此声明:《魔术师时代》自8月12日起在上海书展首发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作家签售,8月16日起豆瓣书店开始线上独家售卖,各大线下书店也有销售并在持续铺货中,其他线上售卖渠道近期即将上架。谢谢

  ●在哲学观点的介绍分析上着力很少,更侧重十年间四位哲学家的人生历程:海德格尔在前辈提携下小心翼翼的掩藏并发展着自己的真实观点,卡西尔已有盛名但历史的趋势逐渐不再站在他的一边,本雅明桀骜不驯而又浪荡不羁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且他所追寻的革命道路已经出现日后异化的危机,维特根斯坦抛弃哲学又要回到哲学只为了向所有人说明哲学的无意义性。作者选取的年代与历史情景非常贴切,是洞悉四位哲学家内心隐秘的极好著作。只是翻译上能够不那么彻底化脚注引文来源信息就好了。

  ●能读到这本小书,算是小小地满足了我青年时期的一个难以企及的幻想。我上本科那会儿,一直有个理想,想写作一本关于20世纪上半叶德语哲学圈的作品,将海胖子、维特根斯坦、卡尔·施米特、本雅明、肖勒姆、阿伦特,以及相对后来的列奥·施特劳斯和陶伯斯串到一起,丝丝入扣地将他们的思想、行动和生活尽可能形成一个解释网络。这当然是个难到爆炸的工程,我的德语水平也完全支持不了这样的工作。所以能读到目下的这本小书,也算是一种满足,尽管离我曾经的想法还有很大的距离。话说,这个书真的印得很神奇,封面设计感觉很德意志化,摘下腰封后,封面竟没有一个中文字,满屏德语。包括那个条形码,印得很窄,我很喜欢。书不重,但不薄,锁线平装。长段引文的字体和正文的宋体有区别(我一下子叫不出这种字体的名字)。翻译至少读起来还蛮流畅的。

  《魔术师时代》读后感(一):Das Grosse Jaharzehnt Der Philosophie

  

不确定这原著标题,是“魔术师”吗?这样波澜壮阔的人生,是超越魔术师的。

四个人物,八章,163个小节。450页,装帧特别好。除了达沃斯之辩那一节,其他部分很快读完了。

扉页引用了歌德一句“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这本书充满热情,也点燃热情。事实上,已不读哲学好几年。那几年懵圈与狂热并存,没写出任何论文,最终残留的痕迹不多,够顺利读完这样科普传记类的哲学书籍,挺好。

多好啊,让哲学家们回到普通人的位置。你忘记有本书叫《存在与时间》,更愿意跟着海德格尔的信,在“你的白色的马丁”和“你的小黑色人”之间切换(事实上,他觉得他是这么颜色……不重要)

可又怎么是普通人呢,看他放弃的,看他执拗的,看他的爱恨交错,成疯成魔,再看看不懂的高深与奥妙就知道……

是的,纯粹为了照片发的书评…

其实,读完它借助了酒力。好友寄了一箱酒,一看才8度,拎一瓶就上楼继续看剩下的200页。旁边躺着看了半年的《维特根斯坦传》。但是更喜欢《魔术师》,虽然维特根斯坦只占了1/4。感觉似乎,知道了大神怎么特立独行,大神的理论难在哪里,关键处,心底也喝一声:给他!不就是剑桥的博士学位么。

四位哲学家当中,最不熟悉的是恩斯特.卡西尔,读最多的是马丁.海德格尔

  《魔术师时代》读后感(二):摘录与感想

  作为一个哲学门外汉所读的第四本哲学书,我认为以哲学家的人生经历和哲学创作结合的写作方式很有趣,也有助于读者了解其观点形成和发展的缘由。本书翻译流畅,但作为小白选手,P200-P280之间的东西真的是读不懂,看来自己道行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呀。

  以下是我的一些标记:

  《逻辑哲学论》中提到的梯子即维特根斯坦看来没有任何意义的命题,读者必须先登上这些梯子,然后为了正确看待世界,又必须将这些梯子推开。

  从事哲学的人必须这么做,“要从不寻常的极端现象中,从看上去过度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是整体观念的轮廓”显现出来,“在整体当中各种矛盾又有可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并列相处在一起”。

  每个可以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都可能是自己的一件作品。每个人都可以练习以批评的眼光检验自己和认知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能以批评的方式成长和塑造自我。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那个自己。

  只有在直接濒临死亡的边界状态下,也就是在完全感知到自己存在的状态下,自我的真面目才会显现出来。

  这指的是,人可能被自己的主观经验完全锁闭在一个自身的内部空间内,这样的一个主体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取对外部世界和对其他人内在的可靠认知呢?

  1.每个文化明显都具有倒退性,他的每个发展步伐都是可逆的。2.正是在极端危机、极端紧张和极端迷茫的时代中——例如在1922年和1923年——文化会面临着这样的危险:文化以减负的形式倒退到一个最大程度上黑白分明的解释模板中,例如尤其由神话思维提供的那种解释模板。

  一个人、一个主体、一种此在,只要对自己了解世界的真正条件还不清楚,那就无法真的做出自由的决定,就不算做真正成年。

  如果存在真正的自由,那么命运力量在人类意志面前最终就是无力的。而如果是命运格局占据了优势,那每种自由和选择就都只是表面现象。

  海德格尔觉得,正是预先知晓了绝对界限,才能真正保证在有限的时间视野内对“生命之谜”的含义进行有意义的发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才能了解“生命之谜”的含义。

  伴随着文艺复兴进程,人们没有了这种幻想,而是拥有了——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一种有条件的自由意识,以及在特定活动余地的自我可塑性,一个个体对自己生存条件的洞见越深刻,那么它也就能够在认识到的条件结构内部开发出越大的活动余地。

  就算维特根斯坦是个怪人,但他作为乡村教育者有着清晰的想法和教育理念:去认识,自己是谁;去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去经历,自己能够做到什么。尽可能避免明摆着的瞎折腾和逻辑错误。

  事实上,只有时间过程本身是真实的。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东西,不是永恒之物,而是“有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又“给出了一个东西”,给出了所有在其过程中存在着的、正形成着的和已经流逝了的东西。存在和时间。

  以前单纯认为哲学是对自我和世界本质的探索,是一种纯“思维”的东西。逐渐发现,科学、语言、文学、艺术以及历史发展都对哲学的演变与发展息息相关,毕竟思想的本体还是人,而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人,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这门学问还得好好拓展关于人的所有提前学问,想想就很头疼啊。

  以前惊叹人类简史中提及语言对人类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今看来哲学家已经讨论过。而且很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发人深省的命题升华大都是哲学命题的。开始接触哲学之后世界果真又多了一个维度。

  《魔术师时代》读后感(三):那不可言说之物

  那么,这十年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个体如何才能彰显人之尊严?传统的或康德的个体是形而上的存在是否真已走到了它的山水尽头?对于不可言说之物,人类真能保持沉默?卡西尔的《符号形式批判》显然是走向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批判。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则认为人的存在只能指向时间,只能是此在。本雅明的哲学批判更是一种思维实践,他的意志体现在构建一个反差鲜明永远置于动态中的认知状况。如果说,以卡西尔为代表的德式美德曾坚定地以为,尽可能独立自主地显示自身是德国文化对普遍观念做出的实际贡献。此种源头显然来自康德与歌德。但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他发现自个不是那个被喜欢的人。他的原罪即是犹太身份。他的逃离亦即由此。似乎任何关于人类本质或命运的思考,在此问题前都不成问题。

  维特根斯坦关于一个主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取对外部世界和其他人内在的可靠认知的持续思考,不能让他获得现实的答案。他的种种打破常规,或与现实的决裂,并不能真的让他通向自由。他的《逻辑哲学论》中提到的幸福,永在彼岸,人类并不能因此而与世界连接。但也经由此,他认为逻辑语言是作为我们生活形式的第一语言。对于人类而言,只存在一种真正的第一符号系统,也就是日常的自然语言。在他的《哲学研究》中,他认为万物通过日常自然语言可以达到井井有条的最佳状态。当然前提条件是,人们能够尽可能综观地看清自然语言进行意指象征的所有形式。而现实或哲学的混乱,正是来自于语言的蛊惑,使得我们无法理智地看待问题。哲学思考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回忆。这种目的就是清楚了了解语词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真正角色和拥有的意义,而此种清楚的了解可以使得人们获得自由。这些语词的真实含义只能被发现于或者自己显现于具体的应用中,也就是能够确保意义表达的应用中。为此,他不再享受将自己的思想放到逻辑哲学论的形式中。他的哲学思考适应了思维日记流派,或者像是一个对细节感兴趣的游手好闲者以令人惊讶的方式所记录下的东西。他认为,进行哲学思考的人,就像绘制城市地图。没有人先验地就可以形成这样的地图。这种先验形成的地图也没什么用,因为这座语词的城市本身最终总是处在运动变化中。从笛卡尔开始的现代哲学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是一种重要改建措施的有力实例。当然,对于同时代的海德格尔、本雅明和卡西尔来说亦如此。当时这个改建措施从从内而外决定了整个城市景观,并让城市景观闪耀着人造的光芒。但进步真的是这样吗?

  维特根斯坦认为,进步—就是这个主题词,比其他任何词都更为严重地蒙蔽和误导我们的文化。进步事实上在哲学中不能存在,也从未存在。哲学既没有问题,也没有解决方法。哲学有语言,同时有着语言的混乱。哲学的可能性在于,在语言中通过语言,以回忆的方式从语言中解放出来,恢复自由。

  如果说,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的理解随着回到剑桥而发生了彻底改变,那么他对于哲学思考和界限的看法则与《逻辑哲学论时期是完全一致的: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哲学问题。实质上重要的认识是无法说出来的,也是无法公布和命令的,而必须在独立的实施过程中显示和被显示出来。伦理学、价值、宗教和真正生活意义上的整个领域是一个假象领域,它无法得到证实,所以与此相关的论点都无意义。恰是因此,人们必须对其保持缄默。他说:我惊叹于这个世界的存在。而人的安全感正来自于类似经历的存在。在此意识形态中,个体更倾向于说:我身处安全之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到我。

  在最好的时光,维特根斯坦可能不仅自己感受到此在令人惊叹的高光时刻,这种感觉令他获得自由,而且他也尽可能要将这种作为主导形式的状态以思考的方式传达给他人。事实上,这也是他在剑桥作为哲学教师传道授业的起点。

  1929年7月24日,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教授席位的继任者,在首次名为《什么是形而上学》的讲座中,将人类称为“虚无的占位者”。三年半后的1933年5月1日,他在就职弗莱堡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中,他作为纳粹党员,向德国大学生起誓:你们存在的规律并不是定理和理念。元首本人才是现在和未来德国的现实及其法则,并且只能是他。

  这是怎样的路途?这架法西斯战车又将开向哪里?此时的他们,谁又能做出肯定的答复。但卡西尔随即涉渡异域。本雅明身死异地。似乎只有维特根斯坦坚守他的此在,并重新命名为《哲学》。

  《魔术师时代》读后感(四):需要勇气的哲学(文/贝小戎)

魔术师时间轴

  (本文原载《三联·中读》,主笔 薛巍)

  德国学者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把1919到1929年称为哲学的黄金十年,在《魔术师时代》一书中记述了卡西尔、海德格尔、本雅明和维特根斯坦这四位哲学家十年间的经历和成就。

  哲学家的潦倒和抑郁

  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说:“1929年是充满魔力的一年。”大概是因为这一年,哲学界发生了不只一起非常戏剧化的事件,有四位哲学家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年3月,39岁的海德格尔和54岁的卡西尔在达沃斯举行了一场辩论。汉堡大学哲学教授卡西尔已经功成名就,是新康德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算是新秀,两年前刚出版了《存在与时间》,虽然这部著作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成了人们公认的思想史上一座新里程牌。卡西尔出生于富裕的商人家庭,海德格尔的父亲只是一个教堂司事,“卡西尔是高级酒店,而海德格尔则只是茅屋。”但辩论之后,大学生和年轻的学者选择倾向于海德格尔一方,卡西尔没有取得优势。

  6月18日,40岁的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博士论文是他1918年在意大利的战俘营中写完的《逻辑哲学论》。答辩结束时,维特根斯坦对主持答辩的摩尔和罗素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也无法明白我在说些什么。”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用了两种貌似互相排斥的语言来阐明他的思想,一种是数学逻辑语言及其完全抽象的符号,另一种是思维图像的、托寓的以及似是而非的格言警句,这种语言图像丰富,充满诗意。

  这一年,37岁的本雅明还没有进入公众视野,虽然在十年前他凭借《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没有获得大学教职,在靠给报纸写专栏养家糊口。本雅明的文章主题很分散,但他找到了认识真实世界的道路,他要构建一个反差鲜明、永远置于动态中的认识状况。

  追溯这四位哲学家的思想历程会发现,哲学不只是纯理智的思考,哲学家的情感会影响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思考也需要情感的投入。艾伦伯格说:“在本书讲到的四个哲学家中,卡西尔是唯一一位在性方面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的人,唯一一位从来没有经受过精神崩溃折磨的人。从他的生平经历来看,也没有过任何持续的创作危机或严重抑郁症。” 抑郁最明显的是维特根斯坦,他在战争日记中说,只有在直接濒近死亡的边界状态下,也就是在完全感知到自己存在的状态下,自我的真面目才会显现出来。

  在达沃斯,海德格尔一有空就拿起滑雪板,和年轻的大学生一块儿在瑞士格劳宾登州阿尔卑斯山上,沿着高级雪道乡下飞快滑去。“根据海德格尔的理解,哲学思考的目标一定不是持续的安抚此在或者灵魂平静。相反,它展现为这种持久的意志,即要将自己置于极端的风暴中;展现为这种探寻的勇气。”海德格尔认为,很多人做不到本真的生存,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沉沦了,这不是由于缺乏理智能力,而更多是由于一种追求生存舒适性的偏好。“大多数人一辈子更喜欢避开自己,而不是认真寻找自己。这条路通向的终点只能是,人们永远无法真正成为自己、或者成为本可能成为的人。人们过的是一种持续错过自我的生活,它所专注的东西都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无法承载生活的意义:在物质生活领域就是专注于流行的消费品;在社会生活领域就是专注于职业平步青云;在人际交往领域就是专注于友谊而不关注真正的对话,专注于按部就班的婚姻而不专注于爱情。在语言领域体现为,持续不经思考地使用提前准备好的句子和空话套话。”

  决定性的飞跃

  在交代了哲学黄金十年的结局之后,艾伦伯格又从1919年开始写起,1919年维特根斯坦把他的全部财产——换算成今天价值相当于几亿欧元——都转让给了他的姐姐和哥哥。这一年,维特根斯坦置身于风暴中,海德格尔获悉了完全真理,卡西尔寻找着他的形式,而本雅明在翻译上帝;1922到1923年,海德格尔做好了战斗准备,卡西尔失去自制力,本雅明与歌德共舞,而维特根斯坦在寻找一个人;1925到1927年,本雅明哀悼,海德格尔产出,卡西尔变成明星,而维特根斯坦成了孩子;1926到1928年,维特根斯坦建造,本雅明突破,卡西尔受到吸引,而海德格尔回到家园。最后1929年,海德格尔和卡西尔站在顶峰,本雅明望向深渊,而维特根斯坦发现了新道路。

  四个人中,海德格尔跟卡西尔的观点几乎是截然对立的,“卡西尔要的是,人作为具有创造性的文化物种,要将自己的畏抛出去,在符号交换过程中恢复自身的自由。海德格尔要的是,把人们本质中可疑的文化抛出去,你们是没有根据的被抛者,每个人都要沉浸到真正令你们恢复自由的生存始源中去,也就是虚无和畏。”

  海德格尔、本雅明跟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比较有亲缘关系,他们都在思考最根本的存在问题、信仰问题。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反传统的,强调实践,从1919年起,他认识到,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纯理论思考的方式当成是最原始和真正的哲学方式。笛卡尔质疑外界的真实性,“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我们周围的世界总已经是一种源始的、带有意义的指引整体。如果把派生的理论通道当成是源始的,就远离了具有实际意义的世界化力量。人们仅仅通过理论来感知世界、他人和自我,就如同隔着乳白色的玻璃来感知一样。意蕴会褪色,世界、他人、自我都会褪色。海德格尔要求达到完完全全源始的、不伪装的、真正的此之在。”

  维特根斯坦认为,选择和决定不同,这个不同在本雅明、海德格尔和卡西尔的著作中也非常重要:选择在可以预见的结果中寻找它的合理性,决定却偏偏不是。“选择总是有条件的,而决定是无条件的,由此实际上是自由的。选择保持着神话式的纠缠状态,而决定是以解放的方式突破了理性逻辑,即原因和结果、命运和必然性之间可能主导着生存的理性逻辑。”维特根斯坦认为,人要决定跃入信仰,跃入一个真实的伦理存在,跃入自由。作为一种跳跃,它的特点是完全知晓跳跃的外部条件:基本上是无可依靠和坠入无底。只有名副其实的无底之跃才能带来真正的信仰支撑,让自己断绝对获得回报、公平、灵魂治愈、不似的期待。“跃入一个真正的伦理存在的决定,需要寻找的保障和理由不是别的,而是去实现生活本身。”

  《魔术师时代》读后感(五):语言,魔术师的道具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德国,又是思想家的国度,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二十世纪前有莱布尼茨、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尼采等,二十世纪有阿多诺、胡塞尔、雅斯贝斯、霍克海默、德里达、斯宾格勒、卡尔纳普、哈贝马斯、石里克、门格尔等。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成果,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现代世界,也深深地烙印在现代文明中。本书选取了四位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卡西尔、本雅明和维特根斯坦,重点阐述他们在1919年至1929年十年间的生活和哲学发展历程,这十年,正是一战结束到世界性大萧条来临前的十年,德国(魏玛共和国)在凡尔赛体系重压下呈现出政治经济上的混乱局面,却催生了思想和文化上的黄金时代。四位哲学家在不同的视角上进行了彼此相联的哲学探讨。他们深邃的思想影响了战后一大批思想流派。

  海德格尔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是《存在与时间》,他认为,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对存在论的讨论采取了一种“上帝视角”,将那个提问存在的存在者遮蔽掉了。存在论必须从能够提问存在的特殊存在者开始,也就是此在(人)。此在与其他存在的关系:此在为他面前的存在赋予了意义。存在构成了世界,世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没有固定不变的、与人无关的所谓本质。此在与存在的关系中还有一种“在之中”状态,此在总是被包围在世界之中。此在与其他此在的关系:此在是与他者共在的存在,共在构成了社会。此在与时间的关系:此在不仅是世界中的存在,以及与他者共在的存在,它更是时间性的存在。从时间性上看,此在首先是向来必死、向死而生的存在,没有死之畏,就不会有生的意义,死为生赋予了含义。此在的某些状态与时间的维度相对应。

  海德格尔曾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话:“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他的哲学揭示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给后来者提示了一种人生态度:首先,世界的意义是由个体的活动所赋予,个体生命的意义取决个体对待世界的态度,因此,个体的人必须严肃而负责任地活在世界中;其次,采取正确态度看待他人,他人不是桎梏你的牢狱,不可沉陷于他人的设定和约束而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再次,个体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意义,人应避免被物化为一般性存在,也不可蜕化为毫无个性的共在。

  卡西尔此间正在构思他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他从康德哲学出发,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理解经验的概念化,这种概念化在他看来就是符号化。人在一切精神领域中的知识都是符号活动的结果。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都是人用符号来表示的不同类型的经验活动。人的根本特性不在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或生理本性,而在于人的各种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符号活动。人之别于动物,在于人能把外在信号改造为有意义的符号,进入由符号所构成的世界,即人所特有的文化世界。因此,人就是符号的动物。由于人能创造和利用符号,人不仅为自己打开了理想世界之路,而且也打开了通向可能的世界之路,符号活动丰富了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使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自我解放。理性和科学是人类知识的上层建筑,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等非理性的符号形式则是下层基础。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理性和逻辑思维,而是先于理性和逻辑的隐喻思维(语言和神话)。

  卡西尔宣称其哲学不是要成为一种逻辑学或形而上学,而要成为一种意识的现象学。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必须从此在出发,也是一种现象学的方式。

  在一战的炮火中,维特根斯坦为他的《逻辑哲学论》做笔记并于1918年在意大利的战俘营中完成这部作品,他深信自己已经“从本质上最终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1921年,这部格言体的著作出版。维特根斯坦在该书中提出了7大命题:1)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2)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6)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是[P, ξ ,N(ξ ) ];7)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他认为世界是原子事实,思想就是事实的逻辑形象,思想是通过命题来表述的,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有意义的命题与现实是相对应的。通过这样的分析,语言和世界就联系起来了,对世界的逻辑分析即可过渡到对命题的逻辑分析。他研究了命题的三种主要形式,即基本命题、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和命题的一般形式。通过对命题形式的分析,他为思维划定了一条界线,并对传统哲学的问题进行了考察,最终得出存在着不可言说的东西,对此应当保持沉默。《逻辑哲学论》相当深奥晦涩,格言体裁限定了它的阐述深度,宛如哲学的迷宫,小径交叉环绕,既往的经验和概念在这里无效,内中有三句话可作为探索此书真正内涵的指路灯塔:“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想要为思想划一个界限,或者毋宁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因此这界限只能在语言中来划分,而处在界限那一边的东西就纯粹是无意义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1929年返回剑桥,1945年完成了他的新作《哲学研究》。在新作中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的理解发生了彻底改变,但对于哲学思考和界限的看法一如既往:“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哲学问题。实质上重要的认识是无法说出来的,也是无法公布和命令的,而必须在独立的实施过程中显示和被显示出来。伦理学、价值、宗教和真正生活意义的整个领域是一个假象领域,它无法得到证实,所以与此相关的论点都无意义。恰是因此,人们必须对其保持缄默。”

  西塞罗有句名言:“如果在死后赢得胜利的人在活着时也是胜者,一切将会多么不同”。这句话非常适合本雅明。1955年《本雅明文集》在法兰克福出版,生前寂寂的他立即凭此获得巨大的名声。六十年代以来,激进学生、左翼知识分子以及批评界把本雅明越抬越高,近乎神秘,成了“说不尽的本雅明”。本雅明的思想很难归类,他是具有多种色彩的批评理论家。“他既是诗人神学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是形而上学的语言学家,又是献身政治的游荡者,另外,他还有其他许多角色。他觉得自己的时代出了偏差,也觉得自己与时代脱了节。在纳粹德国,他是一个犹太人;在莫斯科,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在欢乐的巴黎,他是一个冷静的德国人。他永远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甚至没有职业。作为文人,学术界不承认他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所写的一切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东西”。

  1925年,为获取法兰克福大学教职本雅明提交了《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的论文。这篇论文在今天被视为20世纪哲学和文学理论的一座里程碑。论文揭示了巴洛克时代艺术与政治、神学、语言、伦理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试图重建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学作品本身乃至文学艺术样式的自主性,强调各历史时代的特性和同一性。提出讽喻理论,认为表达方式本身也是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本雅明的这种观念与20世纪语言哲学、形式主义美学相互应和。

  如果对哲学不感兴趣或者对本书描写的四位哲学家的哲学观点不甚清楚,阅读本书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本书的部分章节特别是涉及哲学命题的部分会显得生涩或完全摸不着头脑。为了能够较好地理解本书,本人在看完全书后,又继续阅读了一些对这四位哲学家的解读文字。一方面,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会失真不少,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障碍,另一方面,任何的阐释和介绍都难免被塞进一些阐释者自己的东西,所以,“去芜”的过程会导致疲劳和失真。本文的内容大部来自网上,并无太多价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魔术师时代》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