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愤怒的因纽特人》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03 03:3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愤怒的因纽特人》观后感100字

  《愤怒的因纽特人》是一部由阿蕾希雅·阿纳邱巴瑞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加拿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愤怒的因纽特人》精选点评:

  ●我反感当代的政治正确和道德绑架,在慈善经济面前,少数族群的文化被冲击销毁,在秩序下边缘人群总会被忽视。

  ●加拿大影展第三部。

  ●Polemical but very clearly argued; might have been benefited from incorporating voices from scientists.

  ●这不是文明与伦理的胜利,而是西方话语权对边缘民族的全面碾压。多少年来,他们依靠这一副道貌岸然的做派去榨取不义之财,去支撑这庞大话语权,借此带来滚滚的财源,循环往复,取之不竭。

  ●从没考虑过这样一种观点去审视海豹猎杀的行为

  ●看哭了,想给我妈买个海豹皮大衣

  ●从因纽特人角度来讲述围绕猎杀海豹而产生的各方利益冲突和争执。其中各种动物保护组织,为了拿到经费而恶意扭曲事实的行为,真是让人寒心,不管是营利性的公司,还是公益性的组织,到了本源上还是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加油吧,因纽特人。

  ●矛盾体艺术。

  ●zzzq者说猎杀海豹有违“道德伦理”,却对不得不以此为生的人的生活巨变熟视无睹。面对讽刺的现实,轻柔的愤怒绝不是沉默。

  ●很好的纪录片,态度明确诉求清晰,同时思辨性和真切的感染力贯穿全片,由一件十分具体的事件波及至人类反思。点到为止与不滥情对于现实题材纪录片作者来说并非易事。开始好奇环保机构的利益链并质疑部分动物保护者的智商。纪录片确实是最强效的propaganda手段之一哇

  《愤怒的因纽特人》观后感(一):因紐特人在對待海豹上的價值觀跟中國人比較相像

  二戰後戰勝國推行的秩序還是跟很多文明有衝突,如儒家、伊斯蘭文明,包括這部呈現的因紐特風俗,這個紀錄片寶貴的地方就在此,它沒遵循僵硬大環境的規矩去拍,而是展現了主流價值觀對立的另一種價值觀,它讓我看到原來還有這樣一種存在,這恰巧是現實一種,不光光是說得好聽的媒體話,那種理念也許是好的,但實施下來真的很難,還是要考慮很多現實問題,否則就要考慮很多配套政策去扶植。這種交流也讓我清醒。

  但作為紀錄片還不夠好,我希望能看到更多他們鬥爭的過程

  《愤怒的因纽特人》观后感(二):导演在进行道德绑架

  @UCCA,作为纪录片来讲是不合格的,主观情绪太浓厚了,中途一半的人离场。

  导演全程好像都是在说,我们都要活不下去了,你们为什么不帮助我们,你们都错了,为什么不改正?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可是你们有手有脚,别人为什么要帮你?你们选择打猎海豹,别人选择不买海豹皮,谁都没有错。世界上活不下去了的人多了去了,谁为他们负责?

  因纽特人的海豹皮之前卖往全球各地,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甜头,就应该接受市场的所带来的风险,也就是有一天你的货可能没人要了。作为原住民来讲,打猎海豹保持传统没问题,可是商业化的售卖已经超出原住民身份的范畴,而是想要介入社会经济发展。影片中的因纽特人已经不是住在冰窖里的原始人了,而是有钱使用苹果手机的现代人,但居然还在凭借原住民的身份去争取市场,在我看来,这才是不道德的。既然已经参与市场了,就不要用道德和传统再来绑架别人。可以说他们是弱势群体,但不要上升到文化和传统层面,因为现在威胁到的不是他们的文化,而是他们赚钱的机会。

  不是说原住民不应该有更好的生活,而是说当他们决定参与到经济发展中并希望赚更多的钱的时候,他们就应该尊重市场。

  也许你会说,这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治行为。可是,市场就是受政治影响的。中美贸易战就是政治行为,市场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华为,找谁说理去?还不是要靠自己。

  导演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自己的同胞,这完全没问题,可是混淆概念就不对了。导演在影片中提到了一些更好的方法,只是没有深入。比如,去分析海豹到底有没有减少?如果实现商业化捕杀会带来什么影响?动物保护组织所说的是否属实?不属实的话就把他们的谎言戳穿。

  我赞同大家都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但是要用对方法啊。还不如纯粹拍成一部讲因纽特人生活传统与海豹的片子,不要一直鼓动,可能更能激发大家的同情心。

  最后,切忌听一面之词。

  《愤怒的因纽特人》观后感(三):局内人的怒吼

  

《伊努克的怒吼》,讲的是加拿大的伊努克人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存手段——猎杀海豹,而设法和庞大的动物保护团体抗议的过程。

片头展示了一个伊努克人开枪射杀海豹、剥皮、挖出内脏、并生吃海豹肉的完整过程,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恶心,然后是对那些可爱的胖海豹深深的怜惜。

伊努克人常年在北极的冰雪世界中生存,几乎与世隔绝,捕杀海豹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以海豹肉为食、以海豹皮抵寒、赚钱,就像牧羊人吃羊肉、卖羊毛一样。为了找回被没有话语权的动物保护组织剥夺的生存权利,本片的伊努克导演Alethea和其他伊努克人向动物保护组织发起了游说,他们穿起海豹皮衣、海豹皮靴、海豹耳环,拿着海报玩偶,企图在欧盟立法禁止商业猎杀海豹一锤定音前向参与国宣传他们的文化。

比起庞大的动物环保组织和强大的社交媒体,他们几乎没有力量抵抗,却用着最大的力气,在伊努克人特有的寂静的怒吼中回应世间泼在他们脸上的谩骂。立法还是通过了,他们很绝望。

2014年美国知名主持人Ellen DeGeneres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自拍照,创下了推特史上转推数最多的记录,后续所引发的捐款效应与抨击猎杀海豹事件,一举将穿着海豹皮衣、套上海豹皮靴的伊努克人推向了火线。

他们选择用社交网络回击,用标签#Sealfie上传伊努克人和海豹的种种日常,穿海豹皮衣、吃海豹肉、展示海豹时装、甚至把自己襁褓里的孩子和被射杀的海豹摆在一起——在别人眼中,这似乎是哗众取宠或是扭曲的自我表达,恰如其分地证明了他们是残暴的屠杀者;但对他们自己而言,这是生活的常态,这并列是生命永续的象征,不放弃也不过分干涉的愿景。不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是不会用多余的感官去理解他们的,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力,把孩子ps成被剥掉皮的样子,并用污言秽语伤害。这是节外生枝,也是对伊努克人的伤害。

抗议的主要推动者阿尤,她是律师又是服装设计师

与动物保护组织的纷争可能永远存在,伊努克人希望他们能得到最基本的理解。曾经在IFAW工作的人,被伊努克人改变了想法,提出允许适度捕杀的提案,结果当即被开除了。提案被扼杀在了摇篮中,但导演却流泪了,至少她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并且得到了绿色和平组织的道歉。我也被导演的情绪带动了,为这个民族的不易和收到如此单薄的反馈而感动的行为落泪。

我无法支持他们,但能理解他们,这是生存的游戏,历史和事实表明,在食物链顶端的人有权去做决定。片子的结尾,又放了一遍捕杀海豹的过程,怜惜依然存在,但我不会感到恶心了。

如果海豹会发声就好了,这世上的矛盾不会这么让人无法定夺,世界不会因为层次太清晰的秩序而让有些话语轻易被冷漠。

电影中最后出现的猎人,女性为导演Alethea

2018.1.21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愤怒的因纽特人》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