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放宽历史的视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25 01:5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放宽历史的视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放宽历史的视界》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宽历史的视界》精选点评:

  ●如果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对中国古代史三大帝国时期划分常常被人诟病,以为是牵强附会的话,那他对自己经历的叙述以及对近现代历史的认识,就值得我们反思。什么是资本主义,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以及X-Y-Z对于中国的历史任务,他都有论断。他说要注重对原始历史资料的收集,现而今又怎样了呢?

  ●算是经济制度史视角吧,“mathematical manageble"

  ●书没看懂。 可是极其喜欢这个书名。放宽历史的视界,很多东西的看法就会变化,在意的不在乎了,本不在意的变得重要。

  ●《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里面的很多分析方法让人印象深刻。

  ●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治史,不是你看到哪里,而是哪里你没看到。。。。

  ●三联的黄仁宇系列最后一本了,反反复复还是那些话。

  ●历史观放宽,人生观、社会观也会跟着放宽,要有更客观的心态去看事物的发展变化。

  ●大历史观

  ●学到,中国历史最大的困境是数字化管理。以及评判历史是多方面,不仅有人的因素,还有地理环境的因素。还有关于三言二拍的阐述,看到明代商人的买卖,在信息不通畅,交通落后的情况下,确实无比辛苦,怪不得会有白乐天的老大嫁作商人妇,果真凄惨。

  《放宽历史的视界》读后感(一):黄先生书中最枯燥的一本

  黄先生的确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资本主义和中国。但是他驾驭文字的功夫不怎么样,不知道是不是更多的时间是以英文在写作。特别是连续看过他的几本书后,感觉这本书最乏味。当然,这可能也跟我看的顺序有关。

  《放宽历史的视界》读后感(二):一本中国财政史随笔

  相对而言,这是一本一些中国财政史文章的集合,看起来没有一本书那样贯穿,我也是断断续续的看了近半年才看完。

  不过,作者从各个角度来研究了中国的财政管理的变迁:从三言小说的角度,从国家的财政制度,对比西欧的资本主义与中国农业为主的五百年制度,应该综合再看一遍

  《放宽历史的视界》读后感(三):大历史,贯穿五百年

  读不懂的书,试图努力去读。对于历史,应该有一个谨慎的态度,虔诚的去解读。

  全书分为几个部分,主要是黄先生近三十年来几篇不同时期的论文,篇章的选集。从《三言》去看待明朝的个体经济,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虽说小说里的故事不能作为依据或者参考,可黄先生从中抽离,剥茧一般的将故事中的经商,财富的规模,整个商业在明朝时的动态,进行说明和举例。多处有不明白,然让我有一种惊喜。

  对于资本主义的全新诠释,从一个大历史的角度再次进行考究。对于资本主义,这样一个现在泛滥的词语,我却有了更为慎重,别样的认识。对于一个主义,更多的因该从人民运动的角度进行连贯的看待。封建主义,则应该也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之后再进行比对。

  对于明朝财务,税收的分析和见解,对于整个社会包括之后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书中的,对于数目字管理,商业资本的积累与运作,财政核算中的结算单位,这些都是从一个更深的层面去分析,东西方这近代五百年的发展的迥异。其中对于低的阶层的经济状态的衡量标准,让中国一次次的错过机遇。

  提到一点,蒋公的更高阶制度和毛的较低级的经济制度,却再次让中国的历史滑向了不同的方向。中国的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对于土地的看待问题,其实也是上层社会对于其管理体系的奠基。这样的选择,不仅仅在1949年,而在于明朝的建立之初,清朝的建立都有过类似选择。这究竟为什么?让人难以理解。

  亚当斯密,对于中国的描述,竟和马可波罗时期无所差异。中国确实在经济发展中停滞了许久。短短的三百年历史,从明初朱棣的时期财政收入3800万盎司,同期英国200万盎司,到明末清初仍旧3800左右盎司 ,而同期英国3200万盎司。这样的数字让人不尽感慨。这样贯穿五百年,我只想说,那时失去的五百年。

  放宽历史的视界,才能更彻底的去解读历史,也更好的服务现在。

  《放宽历史的视界》读后感(四):黄仁宇 vs. 柏杨 vs. 明月

  最近看了3本关于明朝的书:

  《放宽历史的视界》 黄仁宇

  《中国人史纲》(下) 柏杨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

  比较以后还是很有收获的:

  听明月讲故事很容易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上瘾,即使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明朝的历史,但好像很多事情好像仍在周围重演。

  柏杨显然很愤青,对各个朝代的得失做了很多精辟的总结,是很好看。

  但是看完了这2本书可能仍然不知道如何避免前人的错误,黄仁宇的《放宽历史的视界》还是说出了一些问题的关键,我感觉《放宽历史的视界》这本书的精华在后面新增的 《明《太宗实录》年终统计的再检讨》(上 中 下)3篇中。基本上是对明朝和当时的英国做了一次国家税收对比分析:明朝的税收构成很复杂,因为所有的项目大多不是使用货币,而是钱,粮,马,盐等项目一一列出的,虽然最后折算成银子大约是3000万两,是当时英国的10倍,但英国国王的账本上全部是以英镑为单位的,这就是农业社会和商业社会在统计和管理上的差距。经过了清朝改朝换代:到了清代,整个国家的总收入还是3000万两(300年间税收增长为零?而且人口增加2倍……),这个数值和当时英国国王的收入已经相差无几,而且英国国王收上钱,还可以向银行抵押贷款:1块钱可以当2块钱花,其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言而喻。

  从本质上说:农业社会的国民性形成来源于地缘因素,15英寸年降水线几乎和长城平行说明:农业民族脱离了补给的底线注定无法长期深入游牧民族的领域。农业社会是不需要太高明(技术)的治理手段的,因为技术因素对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提升非常有限。

  而相对于当时的西方社会:面向商业的工业发展使得各种为保护商业发展的制度得以成形。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法律大于皇权成为一个很基本要素:即使是国王欠了钱也是要还的。因此:英国的国王进行对外的战争都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美国南北战争中的的北方(可以参考一下《伟大的博弈》华尔街在南北战争中的表现),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都是类似的,而中国只能在基于低效率的税收体制上只能通过增加税收。而收上来的资金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送到前线也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明朝之败于满清,满清之败于列强都说明数量上的绝对值并不代表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商业社会的基础是法律保护财产私有制,而科学的量化管理技术则是必要的手段,因此完全不用依赖“道德”来治理。

  《放宽历史的视界》读后感(五):现代国家制度

   1.从《三言》看晚明商人。 没有现代化的信贷体系,宝钞通胀严重,铸钱跟不上,后期可用银子,但多为象征意义。货币携带不方便,商人多独自行动,资金和人力限制难以行程批发规模,,多对每户人家,对工业生产没有促进作用。商品运输途中风险大,没有明确的税务制度,船运时会托付官员或宦官随性,付钱后得到保护。商人挣到钱之后,多回家置地,不会再扩大规模甚至不会继续经商。账房多为家奴形式,没有决策权,非现代化的经理形式。明朝为了加强集权统治,有意限制商业发展,让人们更依附土地,方便统治,包括民间禁止海运发展。 2.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审计。 征税以石为单位,米麦皆可,但在底层官员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折算,这种折算比例从0.26到1.91不等,执行过程不科学,官僚思想严重。作者认为资本主义需三点保障,信用借贷,职业经理,技术(交通等)上协同使用。明代不具备,只是小商贩而已,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纯扯淡。 .史书给出很多数据不能推敲。 皇权更似宗教,这点于西方不同,皇帝必须仁慈,聪慧,勤勉(起码告诉你的是这样)。 皇权等同神权 3.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 这章总结性很强,有横向有纵向。黄把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秦汉,隋唐宋,明清。 明开始制度由送的开放开始变得内缩,体制上至下而上的绝对服从,一个县长和县的税收都需要中央决定,中央与地方又严重脱节(我在看这些的时候想的是万历那本)。中央强调集权,内陆国家在当时可以抵抗,但随着西方的疯狂进步,200年后,我们已经彻底落后。 黄挺逗,认为,清,民国,乃至今天仍然沿袭着明的管理想法,最后的告诫是潘多拉的盒子还没有完全打开,我们还有希望! 里面提到,认为西方是先走商业文明之后才有19世纪出的工业文明,那今天我们骂华尔街的银行家的时候,是不是要感谢他们才会有今天的信息时代,哈哈! 4.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威尼斯的商业思想,可惜土地太少,没有工业支撑。荷兰,金融制度。英国,宪法对于私人财产的承认与保护,将国家与皇室割裂开作为独立个体存在,银行制度,宗教改革对民众思想上的改造,这些因素造就了今天的现代化文明。黄否认资本主义这个概念,并且提出马克思也只是说资本家和商业资本,没有提到资本主义这个概念,这都是后来杜撰的。(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大!!) 推荐黄仁宇的书,目前看的三本,每一本都带给我新的认知。黄认为,我们之所以走向今天的局面,是因为统治过程中没有科学的财务制度和法律对信用体系的支持。很多时候,我们今天的很多事件又何尝不是一笔笔的烂账!今天这个样子,不是因为社会主义,而且明朝开始就这个样子。没有什么资本主义,我们称为资本主义的更应该叫做现代国家制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放宽历史的视界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