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96图书,本书定价:19.50元,页数:200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小说》精选点评:
●清澈动人的民间俗气里都是自然与高雅,拥有即使是丑的都又现实又不令人厌恶的温柔。
●清水文字亦让人着迷
●有些好作品没有选入
●可爱的老人,挚爱的文风
●还是比较喜欢汪曾祺八十年代以来所写的小说,技艺纯熟,毫无早年文字的生涩之感。传统的人,传统的事,传统的情怀,人事有代谢,环境有变迁,倒是想起了张中行在《负暄琐话》里慨叹的“老成凋谢”。
●萧红 汪曾祺 王小波-------现当代文学史偏好前三位
●旧梦,很美,很虚幻……一不小心会看入迷的书
●浓郁的乡间气息。其中的小人物有着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无奈,却依旧写出了他们对于生活与命运的自强不息、不言放弃。
●大师级的作品
●“白菜味的东西”,耐嚼。
《汪曾祺小说》读后感(一):带着救赎的微笑,成为这个残破世界的孤儿
那些代表性的著作都很美,我最喜欢的,却是《徙》。
在拥挤的地铁上,再次读完这篇时,地铁刚好到达世纪大道站。
匆匆收起书,随着人流漂浮到车外。
像从一个伤感的梦境中醒来,心钝钝的疼。
将徙未徙,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可以前往停靠的地方。
汪曾祺的小说,多半带着这层薄薄的灰色。
一直疑惑,写出这样淡淡文字的人,是怎样分裂的写出样板戏的。
最近似乎隐约能够明白并且懂得了。
在同伴都被送去改造的时候,只有汪曾祺被留下在江青身边,创作样板戏。
他是怎样小心翼翼的隐藏起自己,变成一个更加沉默寡言的人。
在知晓朋友在改造处的恐怖遭遇时,心里的波涛是如何被控制在表情之下的?
如果在改造处的老舍、巴金经历的是一场精神浩劫的话。
汪曾祺则是不露声色或微笑吞下这劫难的人。
带着救赎的微笑,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孤儿。
《汪曾祺小说》读后感(二):三杯两盏淡酒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 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9五个小小 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 一块9明海身上有一祌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 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 了。一《受戒》
读汪曾祺的小说大约就有这样脚印踩在心头痒 洋的感觉。
这祌似有若无的散淡有一祌溥酒的滋味,不是 那些在故事中埋上兹兹冒烟的引线,引逗着读者一 路小跑直奔结尾的“烧刀子小说”所能有的,也不 是急脾气的现代人所有福消受的。汪曾祺将《边城》比喻成“一把花”,他自己的小说也可以作如 是观一信步走在山明水秀的文字之中,也不去想 要去何处,听一段清风送来的山歌,看几跟溪边浣 纱的妇人,采几只摇头晃脑的果子,不觉暝色之将 至。
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 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溥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大淖记事》
《汪曾祺小说》读后感(三):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这是汪老先生的散文《跑警报》中的一个对子,是昆明西南联大的学生躲避日军空袭警报时在山洞中写下的。注意,是空袭警报,而非空袭,要不然谁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写一些人生啊,恋爱啊之类的东东,呵呵。这篇散文看过差不多有十年了,但每次回想起来,一九四几年那群偏居昆明一隅的学生们的情形,依旧如第一次阅读时的历历在目。警报天天有,敌机却不见得日日来,说是“跑警报”,其实比走还要轻松些。更有三五成群、呼朋唤友,如春游一般的。警报响起后,有些男生便备好零食、拿着课本,在女生宿舍门口接了女朋友一同出游(想起念书的时候在图书馆一对一对的情侣);最绝的是有位女生,每次别人跑警报的时候便从锅炉房打了开水,在寝室洗头。诺大的校园只有她一个人,不争不抢,自由自在。
本意是要说些汪老先生的小说的,却扯了半天散文的闲话,的确是因为他的散文太有味道了。对于他的小说,特别是文革后的小说,读者历来就是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是推崇备至,认为这是小说的至高境界,大道无形,上善若水;另一派则认为不值一哂,既没人物也没结构,不过是篇长一点的散文。想当年汪老先生在西南联大念书的时候,写的可是响当当的意识流小说,正经的先锋作家。49年以后做过编剧,参与过《沙家浜》的创作。文革中曾经在中科院植物所画马铃薯图谱,200多种标本,每样两个,画完了就烤烤吃了果腹。因此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自诩全中国吃过土豆种类最多的人,呵呵。
对了,汪老先生是沈从文先生的弟子。
《汪曾祺小说》读后感(四):渐老逢春出神品
张大春的《小说稗类》中有一节谈到了汪曾祺,称“新文学运动以来,汪曾祺堪称极少数到接近唯一的一位写作‘中国小说’的小说家,一位深得笔记之妙的小说家。”称其作品为“神品”。
张大春在这一章节中主要讲的是“笔记”,也便是所谓的“短篇小说们”,但是“汪曾祺非但不曾‘取用’笔记,甚且在‘打造’笔记。他用字精省,点到则止。对于现、当代小说理论家、批评家信手拈来又随手祭出的‘叙事观点’、‘心理分析’、‘性格刻画’、‘神话原型’、‘国族寓言’、‘政治讽喻’……丝毫未见措意。这并不是说汪曾祺所有的小说里都没有这些门道,或者经不起这些门道的检验,而是说汪曾祺‘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是出于一种刻意为之的努力,这份努力正是为今人早已习焉不察的短篇小说寻找出一个逼近中国古代笔记传统的新领域,而此一新领域偏偏就在吾辈多已弃之而不读的文言文坟堆里。”
在汪老爷子的文字里很明显有看到一条轨迹:早年前致力于意识流,随流畅但未免有些拗口,经积年累积,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老爷子可谓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了,那些看似没头没尾的千余字的小故事,却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安乐居》一文,不过写一个寻常小酒馆中的寻常酒客,却大有芸芸众生的味道,描摩出了各形各色的市井姿态——老爷子北京用得真好。
还是大春说得好:“汪曾祺渐老逢春,就有那么大的魄力——随手出神品,哪怕你说它不像小说!”
《汪曾祺小说》读后感(五):初读汪曾祺
汪曾祺的名字,以前就听说过,但他的小说,一直没看过。或许看过,但忘记了。十几年前,家里常年订的杂志,我喜欢翻看的,有三本,《小朋友》,《大众医学》和《小说月报》。初一时候,学校盖房子,教舍不够,我们上午上课,下午放假。钻进老办公室(已经成为储物室)自习,作业本摊在一边,却把从娘娘家里找来的《十月》《收获》《啄木鸟》《小说月报》过刊一阵乱读。正是92,93年间的光景,汪曾祺的小说还不时见于文学刊物,所以,我说,可能看过,但印象不深。
张大春在《小说稗类》中有一章叫做“随手出神品”,摘录了汪曾祺短篇小说《鉴赏家》中的段落。说得人心里痒痒,想看。
就看了这个集子,看前言作者,是季红真选的。
大体的分类如下:
1949年以前(29岁以前)的小说凡9篇。其余均为80,90年代作品,凡32篇。
这32篇中,记录与故乡高邮人情世故相关的小说凡18篇,和昆明有关的2篇。张家口1篇。北京7篇。另有1篇历史小说,2篇聊斋新编,1篇故乡传奇。
其中高邮18篇虽然是全无情节关联的短篇,但却有内在的联系,读的时候,偶尔发现这些联系,觉得很妙。
比如《鉴赏家》中的画家季匋民(小说稗类中引作季陶民,也许是印错?),就在《岁寒三友》中出场,指点过画师靳彝甫。
再有就是保全堂药店,分别在小说《异秉(二)》和《薛大娘》里作为重要场景和主要人物的背景出现。
而小说《徙》中那位中学语文老师高北溟的女婿,汪厚基,到了《辜家豆腐店的女儿》里,改了个名字叫做王厚堃出现了。
汪曾祺写高邮和北京两地(以及惊鸿一瞥的张家口)的故事,内容无非是些小市民,小工匠,手艺人家里,婚嫁丧娶的寻常俗事。做熏烧和药店打杂的学徒(《异秉》)、挑夫和锡匠(《大淖记事》、修鞋的(《皮凤三楦房子》)、卖果子的(《鉴赏家》)、买米的(《八千岁》)等等。
这些故事的主角多生活在民国时期,偶尔作者会提及他们在49年后的遭遇,篇幅较多的是《皮凤三楦房子》里。
这里面也有几篇和知识分子有关的,初中语文老师高北溟,大家族仅存的姑侄,精通礼俗的吕虎臣,明媒正娶自己丫环的鳏夫杨渔隐。
北京和张家口的八篇,有几篇政治背景很浓,看得人不是滋味,比如回顾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七里茶坊》,从旁人眼里描述老舍自杀的《八月骄阳》,反映文革的《讲用》,《云致秋行状》(按云致秋的原型是任志秋)。
北京七篇里的最后一篇《祁茂顺》,主角祁茂顺也是手艺人,原先是糊烧活,裱糊顶棚的。解放后转作蹬三轮车的。小说结尾处,祁茂顺帮旗人,金四爷裱糊顶棚,露了一手功夫。
@陈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