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12 01:28: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是一本由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页数:4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精选点评:

  ●: N091/5444

  ●比较一般哦

  ●大致翻阅了解 等我要用会回来看的

  ●读过另一版,改了个名叫《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作者关注社会环境背景,一开始觉得枯燥,但一学期啃下来越来越觉得有趣,尤其最后的量子力学和宇宙学,和哲学结合思考会更有趣。肯定会再翻一遍到时补读书笔记w

  ●第一章很多观点和《枪炮、病菌和钢铁》不谋而合。以及其实从牛顿我就看不懂那些数学天文学公式啥的了…当小八卦书看还是挺好的……

  ●讲这门课的老师影响我一生

  ●事实证明点子准 为了世界文明中的科学技术一课选了好读易读的一本 书对于科学技术的交叉发展过程有挺独到的见解的

  ●高中启蒙,印象深刻

  ●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拉扯出一串历史,没有事无巨细,但思路非常清晰,正是我喜欢和需要的,和吴国盛那本《科学的历程》配合看应该效果更好。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读后感(一):比科学的历程好看多了

  :),先看了此书部分,再看科学的历程,接着再看此书,感觉此书比科学的历程好看,科学的历程只是简单的事实的罗列,几乎很少有作者的观点!看了就是一大堆事实,很乱的感觉!……

  另外这书翻译的不错,:)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读后感(二):首次为导师的书做评论

  我是詹姆斯三世的学生,有幸受他在科技史方面的教导。当时用的课本就是这本书的英文版。具体细节不表,我只谈你能从这本书所获得的珍贵的东西。

  历史的解读千千万,科技史也是如此。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应该能够拨云见日,以其深厚的积淀与哲学思考带领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线索里画出一个圆。 詹姆斯常爱说的一个口头禅就是:“ it's just a story.(不论是科学、工程还是哲学历史,这都只是讲故事)"

  从本书里,你可以从公元前的石器时代一路回溯至今,将人类发展大刀阔斧的切出5个断层,每一个断层,都是一个特殊的时段在科技发展的生命里。詹姆斯很好的强调了这种历史的大格局,这对于一个需要打基础的历史系的读者或者想拥有宏观的人文发展在科技领域的脉络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

  其次,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起承转合,因果相续,詹姆斯都给予了深刻的思考后的结论,在充满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世界科技发展的故事里,他可以尖锐而有理有据的剖析出核心因素以及演化的根本。举例而言,在殖民时代,资本 是如何与政权、战争、技术发展和科学发展相互缠绕最终导致了”新世界“的发现,以及殖民时代的到来。而这种逻辑,往往可以数次的呈现在人类历史里,不管是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当代 ---背后的逻辑往往殊途同归。

  科学技术从来都是在一片混沌中拨开明天的太阳,越是了解人类发展的艰辛和无奈,越是赞美这一路的神奇。

  最后,詹姆斯是一位很大方幽默的白发老头,至今还在执教,是美国斯蒂文斯理工文学院的终身教授。笔耕不辍,很多其他著作并没有在国内出版。他的文风是很有文学熏陶的,又不失严谨,很有画面感。

  适合科技哲学与历史方面的科普 或打基础。

  此书是考试必读书籍在北大科技哲学与历史专业博士入学时作为参考。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读后感(三):古老的读书笔记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买书了,吝啬之外,也是因为没了买书的冲动。但是这一本书有点唤回我原先的感觉,不过最后我还是没买,呵呵。

  我猜想作者们受了汤因比不小的影响,或者说,他们从另一个角重新诠释了汤因比的思想。贯穿全书的一种看法就是:

  人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由于受到挑战而产生的。

  比如说,旧石器时代的人们长时间停滞不前,仅仅是因为那样的生活方式足可以维持;但是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的数量,现存的资源不足以让他们按照原先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迈入了新石器时代。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世界各地,比如四大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古代文明无一例外起源河流的附近,这显然不是巧合。对此的解释是,无论是灌溉还是防洪,这些地方都需要水利工程,而浩大的水利工程只有中央政府才能负担,这样就迫使这些地方的人类产生出集权政府,进一步——或者说同时——产生文明。

  这种观点应用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显然又和黄仁宇不谋而合。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希腊。为什么希腊会产生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非实用的科学?这本书没有给出完美的解释。不过对于欧洲为什么会继承希腊的传统,作者们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欧洲有充沛的雨水,它们不需要中央政府来兴修水利,于是“独特的生态条件”、“独一无二的技术创新”,“必然产生出现代科学”——可惜我看不出来。

  这样的归纳未免太简单了吧。

  当然,随后的推理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人口的增长导致土地压力,于是引发十字军东征(作为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骑兵成为最具威力的兵种,但是装备的昂贵费用使得只有大地主才能负担,由此形成欧洲式的封建制度(骑士-领主);大炮的出现同样给地主带来经济压力,他们不得不向集权政府转化——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欧洲才出现了集权式的政府。

  不过还是稍停片刻,让我们回顾一下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行星应该(这两个字应该再次强调)以匀速圆周方式运动,而观测到的行星运动却不是那个样子;反过来说,我们本来可以认为行星就是如我们观测的那样运动,这样他们的观测方式根本就不成为难题——就像我国古代的史官年复一年的做法那样,只记录,不解释。

  于是,柏拉图首次在自然哲学中为一个难题的解决作出了界定:天体运动的模型,必须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来解释表面观测到的非均衡运动,初次之外,别的答案都不能算是解决了这个难题。

  让我想想,爱因斯坦说的,“宇宙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它可以被理解”,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吧。

  书中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我竟然一直都没有提及:

  科学和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其实一直到近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都是由技术推动,而非科学。

  具体地说明以后再补吧……今天该睡了……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2

  伽利略,致大公夫人克里斯蒂娜的信,1615,关于如何使用《圣经》中涉及科学问题的引文:

  信仰和理性不应对立,因为《圣经》是上帝的话,而自然是上帝的造物。

  但在似乎出现了对立的时候,就所讨论的关于自然的问题,科学要代替神学。因为《圣经》是语言,可以作不同的解释;而自然是一个已然的实体,无法更改。

  这就是说,在伽利略看来,如果科学家揭示出自然的某些情形与《圣经》冲突,那么神学家就应该以此来重新诠释《圣经》文字的意思。

  这种文字当然会引起神学家的强烈反对,再加上随后的一系列事件,伽利略最终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了。关于这一段历史,作者评论道:不管政治环境如何,关键在于让科学共同体保持独立性。无论民主社会还是非民主社会,社会体制同科学的发展其实没有多少关系。

  这一章节中还有一些其它的东西,比如伽利略的实验。作者强调的是,伽利略的实验和如今普遍的做法不同,他做实验只是为了证实他的原理与感官的经验是一致的。他并不给出实验数据,而后人重复他当年的实验时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这一点让我想起爱默森验证相对论时的情况。据说那时的实验结果也是粗糙的,并不能真正作为相对论的有力证据。与其说科学界是被实验说服的,还不如说是被理论本身的美说服的。

  话题回到书上。伽利略之后,一种观点开始出现:科学应当应用于社会。这种思想有好几个历史根源。其一是法术、炼金术和神秘主义,它们相信人可以控制自然的力量;其二是由于培根的影响(“知识就是力量”);其三则是笛卡尔所倡导的“实用哲学”(“知识应该为所有的人谋福利”)。这样的思想当然是进步的,但是其中也隐含了掠夺和蹂躏自然的意思。培根即说,“必须把自然锁住”。这大概可以说是近现代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

  除此之外,书中提到,这种新思想更符合欧洲新出现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利益,也跟有利于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我想,这些东西应当是相互影响的。或许本来有一种最基础的影响力,比如经济发展,它导致了各方面的变化,然后引发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一种正反馈?

  这里也写到了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作者们指出,在伽利略所作的弹道计算之前300年,炮手和军事工程师们就已经搞出了很多使用规则。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说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那么应该是技术更多的影响科学而非相反。

  下面是牛顿的时代。

  牛顿的确是个不世出的天才。他不但引领着整个近代的科学研究,而且更引领着整个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他将上帝构想成伟大的钟表师,我们的世界按照上帝的意愿有序地走动。据作者们说,“人人生而平等”的政治主张,其实就是牛顿体系的政治翻版。当然,我们也不应回避他的狭隘与癫狂,也许这正是创造力所带来的代价。

  这一章里作者们再次提到了实验的作用。在17世纪,科学家们对此的态度并不相同。来自炼金术的传统将实验当作证实那些秘方之类的实用“秘密”的方法;培根认为实验是为了提供事实以便日后的归纳分析(!);笛卡尔则主张哲学化的演绎,轻视实验的作用,他认为实验主要是为了在多种可能的理论中进行选择。事实上,在那个时代,重复实验和重复实验的结果也难以预料,而公众的立场和态度往往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们说,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社会性过程。

  接下来,我们终于要进入第四编——美丽的新世界。但是,我只有四天的时间了。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3 美丽新世界

  这本书和其他的介绍科学史的书籍的不同之处大概在于它没有把自己的视线局限在科学和技术的层面上。作者们始终关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各个层面的动向,整理出其中千丝万缕的关系。

  经济生活是由于许多活动环环相扣联结成的一个过程,某一个方面出现短缺,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但这只是旧系统的崩溃,同时也预示着新系统的建立。工业革命也就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而发生的。教科书上的著名例子就是纺纱和织布的相互促进;而本书则给出了炼钢、采煤、铁路之间相互促进的例子。

  工业革命一旦发生,人类社会便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工厂出现,新的劳动阶级(工人阶级)形成。新兴的工业文明促使新的思想观念出现,其中以宣传自由贸易的亚当·斯密和反对资本主义的马克思最为著名。

  和前文一样,作者们指出,18和19世纪当中,科学仍旧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作者们举出了18、19世纪之交的伦敦建造泰晤士河上的桥梁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议会组建了两个委员会,一个由科学家组成,另一个由工匠组成。显然工匠一方由于缺乏理论知识而注定失败,但科学家的一方甚至更加让人失望。

  作为读到这个故事的读者,我想,这说明的是科学与经验的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面临一个极端复杂的大型工程的时候,它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需要各个方面的统筹配合——甚至这一配合本身也足以成为一种科学。

  所以,尽管19世纪的数学其实已经超出了如今一般大学理科的学习范围(当然不包含数学系),但是那个时候的数学家们依旧不能拿出一个完整的模型来解决这种复杂的实际问题。

  其后的内容大都是我很熟悉的,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内。不过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倒是有必要再说几句。这是个臭名昭著的词,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我并不是要给种族灭绝作辩护,我只是想说,社会达尔文主义应当研究人的差异性,而不是去研究什么人中的优劣。其实根据相对论的哲学观点,优劣本身就是相对的。某一个角度的优势就是另一个角度的劣势。甚至文化也是这样。比如西方的掠夺性文化占据了当今世界的主流地位,但是如果这种文化最终只能将全人类带入同归于尽的深渊,那么东方文化大概就会成为更具优势的选择。

  下一章里,作者们回顾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的历史变迁,并讨论工业化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第十七章,爱因斯坦。

  显然每个人都会从19世纪末的物理学危机进入到伟大的爱因斯坦的时代,但是本书更关注的是爱因斯坦和牛顿之间根本性的差别——特别是为了纠正传统教科书的说法:“牛顿物理学是爱因斯坦物理学的特例”。书中指出,爱因斯坦和牛顿有着截然不同的时空观,在F=ma和E=mc2的背后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理学。

  这里也讨论了量子物理学。关于测不准原理,我理解的是,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观测对象。就像我上初中的那会儿,把一包石蕊试纸扔到小便池里,从而导致了小便池中液体的PH值改变一样。这一观点的深层含义是,观测行为本身也成为了观测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所谓的“观测导致概率波‘坍缩’为被观测实体”其实就是指,当我们在看时,我们就是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寻找;我们不在看的时候,除了概率云,什么都没有。

  作为本章的结束,作者们又一次指出,对于大统一场、宇宙模型之类的研究来说,它们几乎毫无实际的用处,其价值主要在于满足智力和精神的需要。

  最后一章,今天的科学和技术。

  即使在今天,即使应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区别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但差异依然还是存在。科学只是解决范围很窄的课题,而技术则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而不得不涉及一系列难题(一项复杂的工程!)。另外这句话也很有意思:“当代科学的大部分产出都消失在文献的黑洞里(不过这个比例比起人文学科来还是要小得多)。”

  还有一点:旧的科学知识毫无用处,比如牛顿的著作,对于当代物理学家的研究就毫无价值。“科学告别了她的过去。”

  最后,作者们指出,政府关注的是实际的科学,那些耗资巨大的纯科学很难得到支持。也许这就是他们在结束语中所说的“科学的终结”的论据之一?

  总之——这是我的总结——技术是人类改善自身生活的手段,科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手段。

  结束。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读后感(四):摘录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不成体系的摘录 只是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一章 人类的出现

  ● 过迟为婴儿断奶,因为哺乳有一定的避孕作用

  ● 人口密度变大,需求和资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被迫进入新石器时代

  第四章 得天独厚的希腊

  ● 希腊的自然哲学起源于米利都的泰勒斯(米利都学派鼻祖)。

  泰勒斯的叙述方式:让神一边去

  希腊自然哲学的特点——发现自然 (客观的 非神秘主义地看待自然)

  泰勒斯认为世界由水一样的原初物质组成,标志物质理论的开端。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学引入自然哲学。发现无理数对他们是毁灭性的打击。

  ● 柏拉图 5种基本元素:土、气、火、水、以太。

  ● 托勒密:占星家《四书集》

  ● 罗马发明石灰水泥,使石砌建筑容易建造,支撑起罗马帝国的扩张。

  ● 公元313年基督教得到官方认可,337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改信基督教,391年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第五章 永恒的东方

  ● 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标志穆斯林时代历史传统的开始。“伊斯兰”意思是服从真主的意志,“穆斯林”指皈依真主的那些人。

  ● 中世纪的伊斯兰文明是古希腊科学的主要继承者。翻译希腊科学著作成阿拉伯文。

  ● 九世纪伊斯兰数学家花拉子米《代数学》,最早从印度引入“阿拉伯数字”。

  第七章 印度河、恒河及其他

  ● 婆罗门垄断着教育,喝一种致幻饮料甘露(soma)(用肉珊瑚汁制成的一种饮料,印度古代常以此祭神。)

  第九章 犁、马镫、枪炮和黑死病

  ● 由于实行长子继承制度,出现大量没有土地的骑士。人数越来越多,以至于无法在欧洲对他们作出安排,结果以多次十字军东征的形式掀起欧洲人对外扩张的第一次浪潮。首次十字军东征是由教皇乌尔班二世在1096年发动的。

  (关于欧洲封建时代,龚鹏程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李山先生的《中国文化史》都有提到,议论精辟。)

  ● 穆斯林的大城市托莱多于1085年落入基督徒之手,变为翻译活动中心。把古典文献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通过翻译活动,到1200年时,欧洲人就恢复了相当大一部分古代科学,还有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哲学成就。

  ● 12世纪是翻译时期,13世纪是消化吸收时期,想办法让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与亚里士多德和其他一些异教徒的希腊传统协调一致。很大程度上,这种消化吸收是由阿奎那完成的,他让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变成支持基督教教义的一种完备的智力体系。

  ● 亚里士多德某些观点明显与天主教传统教义相冲突,1277年巴黎的主教在教皇支持下公开谴责亚里士多德学说中219条“可恶的错误”,表面上是保守的神学取得胜利,实际上反使得中世纪的思想家们不再过分拘泥于亚里士多德的教条,解放了思想。

  ● 15世纪,火药和火器已经在欧洲的战场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火药革命”削弱封建骑士和封建领主的军事作用,因为新型的武器是他们无法承担的,只有皇室的财富才能负担得起。只有比较大的政治实体才能负担新型武器装备和与之相抗衡的防御体系,这样一来军事革命便把权力从地方封建势力移向了集权的王国和民族国家,欧洲日益集权化。如法兰西王国的产生。然而没有像中国、印度一样形成一个欧洲帝国,而是形成了相对比较集权而彼此始终进行着竞争的一批国家。除了使欧洲发生政治集权化外,军事革命另一个重要后果是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欧洲人征服全球的开始。

  第十章 哥白尼掀起的一场革命

  ● 哥白尼作出日心说假设本质上是出于审美和观念上的需要,认为比托勒密体系更加“赏心悦目”。援引了赫尔墨斯(埃及祭司)法术传统中的太阳崇拜。(《布鲁诺再认识》一文中提到耶兹的反辉格式科学史研究传统很有趣。)

  ● 哥白尼认为行星不是在虚空中运行,而是嵌在水晶球里。《天体运行论》的“天体”非指行星,而是指携带着这些行星运动的那些水晶球。

  ● 第谷在决斗中破相,装有假鼻。观测到超新星,证明天上也是变化不定的。1577年观测到彗星,指出它们可能穿越水晶球层,即证明水晶球层并不存在。

  ● 开普勒一生都在用占星术为人算命,并不停编写黄历,以此获得收入。(书中原话:(第谷)把一大堆观测资料交给看起来显得有些猥琐的年轻的开普勒……不知道开普勒哪里得罪作者w)

  ● ps可以结合《科学外史》看,里面有相关这些人的八卦ww

  第十一章 伽利略的罪与罚

  ● 1608荷兰人发明望远镜,伽利略将它指向天空,看见月球上的山脉和木星的卫星。伽利略一直在巴结美第奇家族,将木星的四颗卫星命名为美第奇星。美第奇宫廷的支持促成伽利略的事业。(为了获得实用成果、获得好名声等等)

  ● 1613《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中发现太阳有黑子,对传统的太阳完美无瑕观念的直接挑战。

  ● 伽利略认为,如果科学家揭示的自然某些真实情况与《圣经》中词句相冲突,那么神学家就应该以此来重新诠释《圣经》文字的意思。(这基本就是今天天主教会的立场)。是认识的一次飞跃,完全否定科学是神学的侍女这种中世纪科学的作用。

  ● 1632《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最有说服力地阐释对哥白尼学说的支持。提出最有力证据:他对潮汐现象的独特解释,一个即公转又自转的地球会引起海水的晃动,由此引起潮汐。因此遭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据传说1633年伽利略被押解至锡耶纳的监狱,当他从囚车上下来时,他颤巍巍地弯下腰来用手指触地,喃喃地说:“Eppur si Muove"——“唔,它还在动。”佛罗伦萨的科学史博物馆里就陈列着伽利略中指的骨头。

  ● 笛卡尔提出完全机械论的世界观。

  第十二章 上帝说,让牛顿出世

  ● 炼金术士——在手稿和发表的文章中,炼金术所占内容比例最大。

  ● 1693,患上严重精神病。可能受到重金属如水银蒸汽的毒害,也可能因为他与瑞士数学家丢勒之间关系破裂。(原文是:“两人之间大概是很正当的交往。”又可见作者的恶趣味w)

  ● 牛顿在与莱布尼茨争夺微积分发明优先权时极不光彩的滥用了他在皇家学会的职权和地位。莱布尼茨犯了一个错误,他请求皇家学会主持公道,一下就落到牛顿(皇家学会的会长)的手心。

  ● 牛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变得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于是把自己关在装潢成深红色的房间里闭门不出(想想好诡异……)。临死前他忠实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嘱咐不让英国圣公会为他举行葬礼。

  那个临死也不愿意英国圣公会为他做安息礼的牛顿,绝不是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英国圣公会统治的中心和灵魂——里的那个英格兰的牛顿。牛顿活着的时候是一个深藏不露的具有离经叛道思想的阿莱亚斯教派的忠实信徒,一位空前绝后的身怀奇术的法术师,一个在其一生中情感扭曲又备受折磨的灵魂,死后却仍遭利用,被树立成一位民族英雄,一个理性科学家的样板。蒲伯:“大自然和自然率,隐匿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一切便都分明。”

  ● 培根的归纳法:他把雪塞进鸡的内膛,看结果会怎样。他死于因此而患上的风寒。

  第十三章 工业革命

  ● 这一编的名字是“美丽新世界”,可以结合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食用ww

  ● 蒸汽机的设计同科学毫无关系,都是通过试试改改弄出来的。

  ● 18世纪末和19世纪浪漫主义的繁荣是对工业化丑恶面的一种逆反回应。

  技术和科学之间的鸿沟:“高高坐在精密科学的裁判席上作出的判决,就连最无知的工人也能看出它的错误”。

  第十四章 通向现代科学之路:纯科学和应用科学

  ● 19世纪逐渐形成应用科学模式。需分清“煮熟了的”科学和代表较新的尖端理论的应用。

  第十五章 生命自身

  ● 1859《物种起源》之前是基督教世界观占统治地位:静态的,物种不变;我们看到的环境是由于灾变,如诺亚洪水,遗留下的结果……

  ● 科学和宗教未必总会发生冲突,17世纪科学革命加强科学与传统基督教世界观之间的联系。自然神学: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细心体察上帝在自然界里的宏伟杰作而领会到神的安排。代表:约翰·雷的博物学

  ● 在神学界,大多不再拘泥于《圣经》中的词句,而是让神干预进化过程,说人类肉体进化到某一个阶段神才向其中注入了非物质的灵魂。

  ● 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阶级层次可以用生物学中生存斗争说明。社会中现存的一切,连同它所有的不公正,都是由生物学的遗传特性决定的,很难通过社会改革加以改善。有的利用此为纳粹的种族灭绝张目,有的宣传优生运动……

  第十七章 新亚里士多德学派

  ● 经典世界观:牛顿的绝对时空框架;由不变的、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世界;为电磁场以及光和辐射热以波动方式传播提供基础的以太基质。

  ● 量子理论引出的结论:不可能直接看到现象,对自然界的了解具有一种固定的不确定性,以及粒子的行为受到概率支配。爱因斯坦却退缩了,用“上帝不拿宇宙掷骰子”表示反对。

  ● 由玻尔领导的位于哥本哈根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哥本哈根》这个剧很好看,讲玻尔和海森堡的会面)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原子——其实是一切物体——并不是在这个世界中具有明确轮廓的实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存在理解为一种“概率波”。量子力学“波”所预言的是在特定区域内在某一特定地点有可能发现某一个物体的机会的大小。任何东西都是一种概率波。

  ● 海森堡不确定原理:我们不可能以同样的精确度同时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或者动量)。引申结论:观测行为本身会干扰观测对象,不可能有“客观的”观测。当我们在看时,我们就是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寻找;而当我们不在看时,则除了概率云就什么也没有。(感觉物理学和哲学冥冥之中有契合)

  ● 3k背景辐射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粒子物理学与宇宙学结合起来,构建宇宙“标准模型”。(结合《七堂极简物理课》食用更佳。量子物理和宇宙学太迷人惹w)

  ● 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领域:文化形态也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原理加以说明。试图对人的社会行为作出进化论解释,如利他主义、乱伦禁忌、同性恋等。

  ● 我们今天在一定意义上最后认识到的这些东西是真实的吗?不知道。科学毕竟代表的是在描绘世界时我们所能有的最好工具,今天所讲的故事无疑比迄今为止曾经有过的其他解释都更好。说更好,不意味着这个故事在将来就不会再作出修改,实际上,肯定还要修改。

  第十八章 今天的应用科学和技术

  ● 当代科学的大部分产出都消失在了文献的“黑洞”里。不过,这个比例比起人文学科来还是要小得多。(人文学科无力反驳……)

  ● 曼哈顿工程(美国造原子弹)是科学生产工业化的典范,即大科学。

  ● 对于工程师或收过科学教育的技术人员来说,“煮熟了的”科学就足够了,不需前沿先进理论。

  结束语 历史的透视

  ● 科学史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目前任何一种科学表述事实上都会被抛弃,正待被更好的表述所替代。

  ● 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的追求很可能会结束,即使人类社会继续存在。科学是一种历史现象。它能够产生出来,就有可能消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