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罗兰传》是一部由贝特朗·波尼洛执导,加斯帕德·尤利尔 / 热雷米·勒尼埃 / 路易·加瑞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罗兰传》观后感(一):也许是我的偏见,我一向认为那种以女人服饰为设计对象的“男人”都不正常。
也许是我的偏见,我一向认为那种以女人服饰为设计对象的“男人”都不正常。本片恰好印证了我的观点,性混乱、吸毒、疯狂的私生活。
YSL中文名为圣罗兰,是法国著名的奢侈品牌,主要有时装、护肤品,香水,箱包,眼镜,配饰等。伊夫圣罗兰先生1936年8月1日出生于法属北非阿尔及利亚,家境优渥,在成长过程中不乏接触高级时装珠宝的机会,久而久之累积酝酿起对于时装的热诚。
《圣罗兰传》观后感(二):也许是我的偏见,我一向认为那种以女人服饰为设计对象的“男人”都不正常。
也许是我的偏见,我一向认为那种以女人服饰为设计对象的“男人”都不正常。本片恰好印证了我的观点,性混乱、吸毒、疯狂的私生活。
YSL中文名为圣罗兰,是法国著名的奢侈品牌,主要有时装、护肤品,香水,箱包,眼镜,配饰等。伊夫圣罗兰先生1936年8月1日出生于法属北非阿尔及利亚,家境优渥,在成长过程中不乏接触高级时装珠宝的机会,久而久之累积酝酿起对于时装的热诚。
《圣罗兰传》观后感(三):慢描
又是一部突破传统的传记片,说实话这部传记和透拿先生一样看得我昏昏欲睡,可能是因为我完全不了解这两位人物,所以跳脱情节的叙述会让我出戏,但是很神的就是这两部都让我牢牢得记住了传记的主角,不是他们的生平,而是人物的细节。迷炫的时尚界,几十年的时尚舞台变迁,YSL一身从不带折子的西装,他捏烟的手势,腼腆的笑容,神经质般画设计图的笔感。电影琐碎的片段神奇的慢描出一个完整清晰生动的人物。
《圣罗兰传》观后感(四):很好赞一个~演员很给力,画面美,剧情虐
知道YSL是奢侈品牌但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对这个设计师过多的崇拜,完全就是当单纯的电影来看的,感觉这是一部同志电影,画面很美,感情相当虐,喜欢那个Pierre,伊夫和那个帅气的小青年在一起,对着Pierre说他优雅,帅气什么的时候还说Pierre是寄生虫哪里把我都虐哭了,看豆瓣对他评价都不高,估计是因为对他自传电影的要求很高吧,就把他当同志电影看,还是蛮不错的,听说下半年还有一部,等着看~~~
《圣罗兰传》观后感(五):为什么要取标题 我随手写写罢了
每次看到YSL,都要感叹,YSL这三个字母的造型实在是太优雅了!
经过两次不幸的烂片观影,我依旧光顾村里的文艺片电影院,而这次没有让我失望。
看到Yves蓝得像湖水一样的眼睛,稚气未脱向上仰起的嘴角,和丰富却不做作的肢体动作,我也想说betty的那句,yves est un petit garcon。
我很喜欢电影还原的60-70年代的色彩、造型和流行元素,更喜欢在那个妇女解放运动后不久的年代里,投入到生产和工作中去的YSL工作室的优雅的女人们,以及当然了,为女性创造华服的Yves Saint Laurent!他的手指、他的长腿、他的Moujik。
《圣罗兰传》观后感(六):无法安静的美男子
两部圣罗兰传记片在同一届法国凯撒电影奖上撞车,这部的男主还输给了另一部(但个人认为这部的更美——要用美来形容他的)。两部叙事风格不同,各有侧重(也就同性部分都那么浓墨重彩,以及最过眼瘾的时装秀是少不了的),这部的性格特点和审美趣味要更突出些。导演有多深爱20世纪中后期艺术史,几大名家不时地闪现他们的思想与灵魂,不仅影响了圣罗兰的设计,也直接体现在影像风格中。碎片化的叙事、各种艺术风格的混合运用让人根本无法安静的欣赏这位美男子。下了重本去再现YSL的经典设计,尽管大部分镜头都是以圣罗兰为中心的小圈子,七十年代的文化和社会特征却体现得鲜明而感性。
《圣罗兰传》观后感(七):嗯?这位是我最近的研究对象
这片子引起了我强烈的不适,我理解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他比前一年JPB支持下的YSL传更好看,而在我看来这仅仅是站在了更为可观的角度去叙述。这版非常的美国腔,不合时宜的美国感,可是YSL一辈子都没踏上过美利坚的国土,我也并不喜欢这样造作的裸露、暴力或是限制级。可能两部电影,一部是加了Andy W.式的波谱滤镜,一个是加了法国文艺浪漫爱情的滤镜吧。两个都是YSL,又都不是。想最中立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我建议去找找他生前拍摄的两部纪录片,特别是那部时长3小时的,虽然S Laurent 不会亲口告诉你他年轻时干了多少狗血的事,但后面两部电影里男主们竭尽全力模仿的腼腆又自负的表情,还是看原版的最过瘾。
《圣罗兰传》观后感(八):《圣罗兰传》
贝特朗·波尼洛 Bertrand Bonello对暧昧与性感的把握越发到位了,对时代感的营造同样出色,他再次展现了《妓院回忆》中不受限制且恰如其分的运镜,不少地方惊艳得让人“欲罢不能”。几位主要演员均被发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加斯帕德·尤利尔 Gaspard Ulliel,虽然恺撒奖输给了另一部的相同角色,但学院奖一向中庸不靠谱。
就影片整体来看,能感到导演在释放和克制之中还在寻找平衡,如果再缩减点内容(把我一向不喜欢的画外音剪了?呵呵,真挺多余的),或者要不就将浮世绘般的人物场景更加扩展,效果都会更佳。当然这是鸡蛋里挑骨头,比起大多数传记片,本片已经足够出挑了。
《圣罗兰传》观后感(九):又一部非典型传记片
对于圣罗兰生平不熟悉的影迷来说,绝对会看得如坐针毡、如堕雾里,就像我一样中途差点就放弃掉,毕竟两个半小时不是那么容易熬过去的。导演Bertrand Bonello的剪辑、摄影、美术和音乐都很有风格,打乱线性发展的剪接让人眼花缭乱,在人物传记片里也是较为罕见的处理手法;开头和结尾两场屏幕分割的时装秀段落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前面采用当年历史纪录片的黑白影像并置的一幕颇有深层意义;每一场舞会/狂欢的场景都拍摄得有声有色:服装色彩、灯光、怀旧的迪斯科音乐和摄影机的移动,都将那个年代时尚圈子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奢靡和颓废,肉欲和激情都在油画般的镜头内不断寻找发泄的出口。有一场圣罗兰和新情人一见钟情的段落拍得最棒,两人没有一句对白,却凭借摄影机缓慢的水平来回移动道尽各自内心的欲望。从表现手法这一点来看,这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作者电影。
但问题来了,这主角可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时装大师。从人物真实角度来看的话,不少情节的发展就显得莫名其妙了。这也是让那些想在影片中重温圣罗兰生平的影迷大失所望的原因。说到底,这里根本就没有一个清晰连贯的故事,行踪诡秘的配角人物,夹杂着真假莫辨的野史轶事,碎片化段落构筑起来的究竟世人熟悉的时装大师,还是导演心目中某种欲望投射的幻象呢?
《圣罗兰传》观后感(十):「Quotes」
「我沒有競爭對象, 這是我的悲哀. 我自己創造了一個怪物, 現在只能和它共存. → 但是是一個美麗的怪物.」
「Dear Andy, how I wish I could have made you happy and made the Andy Warhol dress. I wanted to be moden and I think I succeeded. I did what I had to do. But now, that's no longer important to me. I just want to make the Saint Laurent dress. Yves.」
「你和我在一起的時候, 卡爾感覺如何?
↓
我不知道, 他會高興吧, 我覺得. 為我, 也為你, 還為皮埃爾, 我想. 卡爾很聰明的.
↓
別說了.」
「I‘m cold.
↓
Me too.
↓
I'm naked, you wearing Saint Laurent. You bitch.」
「我昨晚做了個夢, 夏奈兒吻了我.」
—— 墻上毛主席遺像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