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以待天倾(上、中、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11 03:1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以待天倾(上、中、下)的读后感大全

  《以待天倾(上、中、下)》是一本由马舸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待天倾(上、中、下)》精选点评:

  ●gay

  ●书值四星,评分只能三星

  ●名不副实

  ●厚重,深刻,悲悯

  ●一直觉得主角挺没脑子的

  ●对武侠的描写可谓开天辟地,独创一家,虽有些桥段与《天龙》、《倚天》装车,但还是独具一格。唯独主人公性情变得如此诡异,这种变化的促因太过牵强了。

  ●什么gui!一点人格魅力都没有的男主,最终boss一笔带过,略烂。

  ●光看文笔和故事情节场景的描写,我是可以打满分的,但是主角人设实在恶心,反复无常胆小怕事,确实是缺乏一个精神信仰,再加上烂尾,实在只能给4星。

  ●长篇结构驾驭的薄弱,早期作品如以待天倾中主角很多行事思维方式在逻辑上的不合理和前后混乱,过度的大段搏击场面描写让人产生的重复厌烦感,使得马舸的短篇作品明显优于长篇作品,两者在阅读的流畅性和感受性上明显高下立判

  ●看过

  《以待天倾(上、中、下)》读后感(一):马舸更适合写短篇

  尽管小说有很多令人遗憾之处,仍然选择力荐。

  读马舸是从幻真缘开始。之后陆续读了傲君刀等篇。每一篇都令人啧啧称奇、荡气回肠。马舸的文字也相当有功力,感觉可以做现在很多成名写手的老师。

  但是,马舸的遗憾在于过于天马行空,写作仿佛没有提前设计好架构。因此在篇幅和段落上的安排过于自主。读来,虽然感觉作者非常用心描摹自己心中的世界,同时,那个世界也真的相当精彩。但是,作者为读者考虑得可能还不够周到,有时候读者不得不硬生生跟着作者的思路和感情走下去。

  马舸的短篇一气呵成可能也在于此吧,任凭感情宣泄,加之沉郁顿挫的文字,力道雄浑,直扣心门。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如今,很少见到马舸的文字了,也许如武林剑客一样封笔归隐了吧。

  最后,我还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愿望。希望马舸可以继续出来写,尤其是多写一些短篇和中篇。前段时间获得诺贝尔奖的门罗也是以短篇见长的。

  希望早日见到马舸新作。

  《以待天倾(上、中、下)》读后感(二):传统武侠,终于后继有人

  如果说凤歌只是在效仿金庸,在各方面勉强追近;孙晓只是在思想性和情感渲染方面超过老查,其它方面则至多持平,而作品也已经脱离了传统武侠范畴的话,那马舸的出现,便真正成为了一面界碑,标志着传统武侠,终于后继有人。

  在当今时代,写武侠显然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已经成熟的东西想再求变突破,自然万分困难;而且武侠元素本就不及玄幻绚丽,限制较多,不容易讨好读者,吸引眼球,可尽管如此,偏偏就有那么一些人,矢志不渝地把青春和精力投在武侠创作之上,试图挽狂澜于即倒,其勇气和锐意实在令笔者感到激赏和敬佩。

  相信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马舸和《以待天倾》,这一事实恰恰见证了武侠小说在当今的尴尬和窘迫。在日渐稀疏的武侠小说读者群中,大部分人也只知道金古温黄几位前辈,却不知道这个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诸位宗师的新秀。马舸是真正的高手,其深厚的写作功底,绝非步非烟、沧月等人所能比拟,她们或能做到语言华丽、情节诡奇,但像《以待天倾》里的那种沧桑感和厚重感、那种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才情、那种用朴素简单的语言侃侃而谈的意境,却是其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而兴叹地。

  马舸的行文和金庸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白话体,都是旧武侠模式,都与历史勾连紧密。令人惊奇的是,马舸虽然生于现代,其文风反倒比金庸更加古拙质朴,旧书卷的气息非常浓郁,喜欢传统文风的朋友当会如逢至宝。论及思想的深刻、触及问题的广远、历史的厚重感和贴近性,马舸与金庸当在伯仲之间;在煽情方面,马舸则相形见绌,其刻画出的友情、爱情远不及金庸作品感人;不过马舸在描写打斗方面,却超越金庸甚多,打斗过程被描述地栩栩如生,似在目前,而且一招一式详细真切,实如中华武术的教程一般,绝非金作中那种虚浮空泛的武斗描写所能比肩。笔者曾为光明顶之役和聚贤庄一战的激烈激昂而激赏激动不已,但看完《以待天倾》的少林寺一战后,方才知道什么叫做曲折,什么叫做精采。

  有马舸这样的人还在为武侠写作努力,武侠小说就还有希望!

  《以待天倾(上、中、下)》读后感(三):不一样的江湖

  很多人看武侠小说是为了那种带入感所带来的快感,或者喜欢善恶终有报,如笑傲江湖,或者喜欢有情人终成眷属,如神雕侠侣,也有人喜欢看到屌丝逆袭终成一代大侠,很有点励志的味道,比如倚天屠龙记,侠客行。但是聪明如金庸在写封笔之作的鹿鼎记的时候,跟大家开了个玩笑,主角选择了韦小宝这样一个市井无赖,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然而我觉得韦小宝恰恰是金庸的小说中塑造的更贴近众人的一个角色,写普通人的非大善大恶的一面。相比之下,马舸更进一步,在《以待天倾》中塑造了周四这样一个更加写实的角色。周四天性凉薄,又反复多疑,简单来说是一个不重情,爱惜自己的性命胜于事业和别人, 不会为成就一番事业而轻易拼命,也不会为情而置身险地。虽然有结拜兄弟,却互相猜忌甚至算计,虽然有喜欢的女人,但是因为一点误会而弃如敝履。总之,是一个不讨喜的角色。然而,从这样一个人物身上,却折射出这个社会更真实的一面。

  马舸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不屑于重复前人写武侠的固定模式和套路,一心想走出自己的路来。不同于古龙在语言和故事结构上下功夫,他瞄向了更加基本的人性刻画。对比张无忌和周四,可以发现两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有很多类似的选择,两个人都是明教的教主,却踏上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个一统天下,最终携美归隐,一个却离开江湖,投身草莽,不得善终。在写法上,马舸和金庸也有很大的不同,金庸善于布局谋篇,将故事讲得跌宕起伏,百转千回,而马舸则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心理的刻画和场面的描写。所以比较倚天和以待,会发现一个是励志的故事集,另一个却是本心理分析的教材。

  马舸的古文功底自不待言,比起金庸和梁羽生也不多让,人物对话,场面描写很有章回小说的意思,只是在贴合人物身份上有所欠缺,往往一帮山寨土匪头子讲话都是用词典雅,意味深长。

  看完了这部小说后,又把能找到的马舸的《幻真缘》,《洪光寺》,《玄门劫》,《望月楼》都看了(后两部不完整)。佩服作者的语言功底之余,也见识到了马舸对武功门派的另一个宏大的设定,从金庸的实,古龙的虚之外走出一条玄妙的路来。

  总的来说,马舸的书让你感受不到阅读的畅快,但是细细品来,却让人欲罢不能。

  《以待天倾(上、中、下)》读后感(四):殊途同归,甚好!

  马舸是一个绝对的浪漫主义作家,从以待天倾试图描摹的非人世界开始,直到半本望月楼天才自况的写作水准巅峰为止,残缺的篇章戛然而止,却仿如维纳斯的断臂般被其忠粉赋予了无限想象空间的境遇,得以晋身到号称中文武侠世界大神的仙殿级别。虽然马舸其实早已转身到与浪漫毫无干系的金融领域博浪而歌,但粉丝们仍然津津乐道于那些没有被描写到世间来的笔墨,比如那场未来的望月楼大战,比如尚义堡最后的挽歌,每每魂萦梦牵蹉叹再三。

  诚然,马舸在某些方面称的上天才,气势磅礴的乱世修罗场悲悯壁绘,突破一招一式的大家意蕴神笔,吸收了元明话本小说口语风格的精巧对话,草灰蛇线的高难度伏笔秘境,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功术小技上洞见和辩证中国释道儒糅杂文化的精髓,对于唯有大痴真爱才能造就无双之技的修道理念贯穿其一系列作品的脉络,对于真侠精神和朴素民本主义合而为一的英雄侠义观,在宗教上更是不立教条遇佛杀佛地写出了那种永爱人生之风景、唯珍一世之运命的真人境界,堪称天外绝笔。

  但正如豆瓣一条短评所言——“马舸以人之洞见欲穷神佛之道,终不可达,虽令人钦佩,终下杨虚白一等”,马舸的长处也成为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最终在堪称其写作技巧巅峰的望月楼中塑造的如尚景侯般的天才丝毫不用苦练真痴,就能轻松睥睨众生直达神境,这与之前系列反复言说的人本主义的真人痴人的理念背道驰离,从人性升华到神性的路径在此处硬生生被割裂,凸显出此路不通的逻辑硬核BUG,如何安排“天才不容于世的孤独”和“大真大痴才能得道”两个强势主题之间的平衡和冲突的问题,马舸并未给出答案,观者也只能彷徨揣测终成遗憾。

  而其他的一些问题也被许多读者反复诟病,比如对于女性角色描写的单薄和轻视,简直沦为男权世界的附庸和点缀,即使在洪光寺中尚慧云迸发出的唯一女性之光辉,也被解释成“祖辈遗传女生男相”,直让人怀疑马老师是不是患有某种程度的“厌女症”,玄门劫中王近侠类似水浒演义中江湖莽汉般的霸权逻辑行为更是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只有兄贵情才真的作者潜意识;

  其次是长篇结构驾驭的薄弱,早期作品如以待天倾中主角很多行事思维方式在逻辑上的不合理和前后混乱,过度的大段搏击场面描写让人产生的重复厌烦感,使得马舸的短篇作品明显优于长篇作品,两者在阅读的流畅性和感受性上明显高下立判;

  而后期作品望月楼等隐省晦涩的写作手法也过分提高了阅读门槛,让很多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不得其门而入,这一点反而成为忠粉们洋洋得意、推崇备至的G点所在,这已经延伸到“论粉丝如何自HIGH装B”之类的高端学术论文探讨范围,能力有限无法企及详论,这世间反正从不缺少鄙视链。

  《以待天倾(上、中、下)》读后感(五):目前读完了少林寺之战,感觉比较失望

  看到少林寺大战这里,总的来说比较失望。

  首先按我理解,作者的意图是写一个少年进入江湖的成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魔王的成长史吧。与王三哥、孟如庭、李自成、皇太极、魔教中人的交情以及那一段莫名其妙的爱情,让周四走上了一条魔道。周四的转变,在我看来,是莫名其妙和太过牵强了,作者用力过猛,没有驾驭住这个角色,以至于读完了少林寺大战,周四的形象还是没有在我心中建立起来。让我感觉作者很失败。想想你读完 射雕英雄传,心中是不是已经刻画出了忠厚老实、倔强善良的郭靖和聪明伶俐的黄蓉;读完 昆仑,心中也有活的梁萧、柳莺莺;可惜,读完这本书,周四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不起,我描述不出来。如果非得我总结的话,那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原则的 S B。

  请理解我,而且不止我一个人读完这本书后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因为作者写的不合人情、不合逻辑,写的周四是一个没有任何原则的人。从周四那一段一见钟情的单相思说起吧。周四同学见色欣喜,我们可以理解,毕竟是个小伙子。之后把梦中情人给搞了,也算是吸了毒神智不清。后来上华山,被美女捅了一刀,伤心欲绝。然后被人带去妓院嫖了一次,就看破了女人,认为天下女人都是那个啥。。。对周四这一段感情的描写,莫名其妙。

  然后再来说周四和满洲人的事情。回想一下这段情节,就算抛开对满清的不满,我还是觉得这段情节很是莫名其妙。首先是周四救多铎吧。救人理由也很是牵强,就是因为他们比较硬气。(说到这里,再说说本书比较奇葩的地方,就是主角两个莫名其妙的癖好:莫名其妙的结拜和莫名其妙的杀人、救人原则) 回到主题,周四救了多铎后,和多铎一起进军营见了皇太极。似乎是见了皇太极之后,周四感觉皇太极要杀他,就出手挟持了皇太极。之后与皇太极谈判,两人和解。我的大周四啊,刀都架别人皇太极脖子上了,之后和解后还再军营里住下了,真是个牛人。。还替皇太极立下了赫赫战功,出手阻拦了丐帮中人对皇太极的暗杀,之后又放走了丐帮的几个人。。我这一段读了两遍,实在找不出周四替皇太极出力的理由,简直是莫名其妙。后来周四遇上被他放走的丐帮中的人,又觉得丐帮中人不知道回报他的救命之恩。大哥啊,你说你是不是S B,你是放走了他们,可出手截杀他们的人也是你啊。还想让别人感恩。。。

  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方面,就是周四和他的众兄弟的兄弟情义了。主角的兄弟比较多,毕竟喜欢瞎结拜。作者写的也非常乱,一会是周四傻乎乎的和兄弟们掏心掏肺,一会又变成了人精,洞察兄弟们心中的龌龊打算, 那周四到底对兄弟们什么看法。呵呵,只有天知道,作者他肯定不知道。其中和王三哥的一段兄弟情义还是很令我感动的。两人共患难,最终王三为了救周四而死。周四对王三的感情是很深的,书中多次提及。还有两个兄弟,孟如庭和夏什么来着,孟和夏对周四是很好的。可惜我们的周四,莫名其妙的就对二位哥哥有了意见,似乎是因为那个女人还是啥来着。我看到周四对两位哥哥有意见的时候,也是摸不着头脑。然后在军营中争夺盟主之位时,我们周四同学,为了自己的脸面和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对哥哥下了重手。这一段是因为三人有一些误会,什么误会呢?作者通过对三人的心理描写说了,就是三个人脑洞太大,脑补了对方的恶意。莫名其妙吧。

  看来看去,似乎周四和李自成的感情是最深的。我们周四同学也是够失败的,因为李自成几乎没有把他当过兄弟看,大多时候都是利用他、堤防他。而周四是明白李自成的为人的,很可惜,周四还是莫名其妙的追随着李自成这个不靠谱的大哥。离开皇太极之后,周四就去投奔了李自成。为什么去找李自成呢?对不起,没有任何的理由。而我从书中却可以找出周四不去投靠李自成的理由:周四本性还是不愿胡乱杀人的。可惜敌不过作者的安排,我们周四是个好同志,就是要去杀人放火。莫名其妙吧。

  再从文笔上来说,作者的写作功底是很好的。只有一点很蛋疼,就是偶尔会夹一段文言文,让我看着特别难受。书中最精彩的一段应该是少林寺的大战了。作者完全驾驭住了这个大场面,写得很大气。什么?那些莫名其妙的高手哪里来的?从山里蹦出来的。我估计前面一个传说级人物周应杨来到少林寺,都只有挨打的份了。

  暂且写到这里吧。

  刚刚把书放下,由于只读了一遍,其中一些情节不是很熟悉。如果出了什么差错,请大家原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以待天倾(上、中、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