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钱的愿望》是一本由安德鲁・格拉斯 / 比尔・布里坦 / 隋荣谊著作,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毛钱的愿望》精选点评:
●不好看
●最终的最终,是原点。
●唉,只有小时候,我们热衷于各种愿望,等长大了渐渐明白,愿望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些代价我们是否肯付,是否付的出可能决定着我们是否会去追逐那个它
●果然便宜没好货,五毛钱的愿望就是可怕
●和《七色花》有些像,但更具教育意义。让人喜欢自己,并不是天赐予的,一些克制与限制往往能达到美好的效果……愿望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这世界……
●小学的时候看的,觉得好好看。
●4.5,我就知道这个评分被吞了
●(四上 天上不会掉馅饼 愿望只能靠自己去实现 思维导图理情节)
●曾经拥有过
●有一个可以实现愿望的机会并没有特别难,最难的是如何许愿望。想要的太多,难得的机会,总希望越多越好,欲望无止境,同时又忽略了愿望的实现需要多少代价。
《五毛钱的愿望》读后感(一):《五毛钱的愿望》
花五毛钱你就可以实现你的愿望,无论什么愿望,不过你只有一次机会。
故事中三个孩子买到了自己的愿望,但是他们马上就发现自己的愿望原来是那么荒谬,马上就后悔了。
其实上帝说,你可以实现你任何的愿望,但是你必须服从代价。
《五毛钱的愿望》读后感(二):我就觉得离谱
许愿干嘛要用修辞手法,卡片也是,非要曲解别人的意思,我要是说想赚大钱,估计他就会把什么穷人的钱全聚到我这让我后悔万分明白了不要不劳而获之类的道理。
破解这种欠抽卡片的方法很简单,尽可能多的列出前提条件和执行方式将愿望区间缩小。比如我希望能知道让明天的彩票按照我的号码来,别人都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获奖。
怎么感觉像编程……
《五毛钱的愿望》读后感(三):《五毛钱的愿望》:儿童的现实,残酷的魔幻(动听中国有声书版)
第一,诚如前人所言,这本书的人名十分地不亲和,刚开始读听时,很容易被繁复易混难记的人名折腾得不知所云。另,一开始的铺垫,原本就云里雾里,故事推进得很糟糕,甚至说那些背景话语对于推进故事毫无用处。
第二,姑且不论本小说的教育意义,而是就其中故事的魔幻意义来说,玩弄幼儿纯朴之心可诛。但这种不珍视儿童happy ever after的积极意义在于,现实恰好如是,不是天一定会晴朗,不一定就会云开雾散见月明,而是忙忙叨叨,终究发现整个人生也不过是闹剧一场。
第三,抛开第二点的消极见解,这本书的优势在于想象力,而且是那种无厘头不负责任的想像力,这对于开拓儿童的胆大妄为的写作能力很有好处。可以不论逻辑,而是着力于肆意妄想,可以任意构建出残忍冷酷的未知走向。
第四,这本书的构成其实就是用开头的愿望作引子,把4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妄想现实堆砌在了一起,这种手法甚至会让人想起《一千零一夜》。换而言之,作者无异于长篇巨著,而只在于邪恶地表示,儿童是不值得沟通的另类,因为他们甚至连自己的愿望都无法准确表达出来。
第五,前一位doubaner剧透得很厉害,但个人不同意其某些断语。个人的观感可见于此前3点,除了牛蛙的故事之外,其他两个故事更多地是在践踏儿童的天真浪漫,个人确实认为这有可能会给没有鉴别力的儿童带来负面的东西,即,不论本心如何,上帝总是会玩弄你于股掌之间。
第六,有声书版是个女声,演绎得很赞,有志于播音朗读的人们可以找来一听。另,建议儿童阅读正版纸本书,因为这是文学的本意——透过文字见到人生。
《五毛钱的愿望》读后感(四):四个孩子四种愿望
小说开始的外国人名对儿童来说阅读应该有些困难,但当第一个小朋友许下的愿望实现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故事开始好看起来(23页开始)。
喜欢这种略带残酷的文学作品,告诉孩子在获得“好处”的同时,也会付出一些东西。看的一本残酷儿童文学是罗尔德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后来还有杨红樱的《保姆狗的阴谋》,罗尔德的《女巫》。
如果按照荀子的“人性本恶”,每个人身上都是有其劣根性的,有了合适的环境恶自然引发,人们眼中纯真的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孩子在见到其他小朋友做“丢脸”事时,会不自觉地嘲笑,这与品质无关,也许是种本能。后来在成长过程中人学了“礼”、知了“礼”,才会控制自己的某些越礼本能。
这个故事的框架有些像前些年很流行的一个笑话,说三个人去沙漠旅行,迷路时遇到神明赐予每个人一个愿望,第一个人要富贵,第二个人要美女,第三个要前两个人回来……
第一个女孩只要说粗俗的话,就会像牛蛙一样叫。这样一个女孩许的愿望竟然是希望所有人能微笑面对她,还要富贵的“优雅”女孩邀请她到家中做客。女孩在被自己愿望折磨的同时,发现所谓优雅的空洞——优雅女孩只是坐在家里刺绣、侃侃八卦、烘焙什么的,却远离大自然,远离了真正能带给孩子快乐的生活。女孩明白了道理,获得了教训。短短的篇幅中用一个小故事带给人许多思考。
第二个女孩正处在感情萌动期,她喜欢上了每年来两次的一个推销员。推销员用语言堆砌了一个大城市的海市蜃楼,令女孩向往;用欺骗的深情让女孩迷恋,只是迷恋而已。当女孩许下愿望,希望推销员扎根在这个村子——推销员变成一棵树。变成树的推销员“原形毕露”,仅仅两天就让女孩再也无法忍受看到他。前后的反差,是对青春期“迷恋”最大的讽刺。那些感情萌动前,或正萌动着的女孩子,实在应该看看这个故事。感受一下这种现实与想象之间感情的反差。能在一个小故事中揭示出如此深刻的内容,怪不得成为经典。
第三个人是男孩,男孩只是厌倦了被人嘲笑,厌倦了取水灌溉的生活,他渴望改变,但是他的改变是寻求捷径。少花力气多办事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孩子们,你们处在人生的起步期,有些苦是需要去吃的,有些磨难是需要去受的,有些事是必须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发现自己要走的路的。男孩不脚踏实地做事,寻求捷径的结果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这个无法估量的灾难大了些,男孩不用再套上马车跨过村子迎着别人的嘲笑去取水,但是却失去了自己的家。
第四个人用自己剩下的愿望使前三个人回归正轨,第四个人没有要实现的个人愿望吗?那些可以不劳而获的财富、地位,他都没有求,他用自己的愿望拯救了大家。虽然这是预料中的结局,但是掩卷时,仍动容着。
书中那个有着神秘眼神的巫师布林,他的似乎能勾魂摄魄的眼神,其实说白了只有两个字,叫——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