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迟桂花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11 00:0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迟桂花读后感1000字

  《迟桂花》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带盘)图书,本书定价:25.50元,页数:5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迟桂花》精选点评:

  ●郁先生真可爱。与井之头公园散步的挚友的旧事。与妹妹一同去五云山的下午,非常甜

  ●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

  ●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文字和节奏都很美

  ●读了短篇。好,不过太干净了就显得假呀。

  ●愿我们都是迟桂花,或许也是少年不得志后的自我慰藉吧。

  ●一个亲爽,带着纯净无暇气息的爱情故事,在达夫的作品中不可多见

  ●出名要趁早,桂花须开迟。 馨香飘满陇,历久而不息。 感友当年情,怜妹金兰义。 中年多哀喜,此中味自知。

  ●清新。倾心。

  ●愈是开得迟的桂花,愈是香得久

  《迟桂花》读后感(一):《迟桂花》简评

  惺惺作态。

  不晓得,为何中国男人喜欢认妹妹,自古如此。我说这话绝没有将性别割裂开来的意思,从未见女人到处认哥哥。什么心理,希望有学者能研究一二。

  “对于一个洁白得同白纸似的天真小孩……你若有急有难,有不了的事情,我总情愿以死来代替着你。”鬼话连篇。弱质文人总是这样,甜言蜜语,海誓山盟,一套又一套,全是鬼扯,但总有肥羊般的傻姑娘上当。痴男没有,怨女一箩筐。

  环境描写不错,衣服好看,人丑,有什么用?对小说来说没大用处的,改作写景散文去罢。

  《迟桂花》读后感(二):初闻迟桂花香

  迟桂花因开得迟,而香得长久。

  这句是全文的线索,既是满觉陇迟开的桂花香浓似雪,丝丝勾沁入心,亦是翁则生的生活如迟开的桂花,将要平稳幸福着。而本文最想说的,其实是则生的妹妹,是作者心中的一朵迟桂花。

  很多人读罢此文,都会觉得为什么就这样结束,为什么“我”最终没有带着莲一起回上海两人一起生活。其实最初我亦有此遗憾,没有“我”,或许莲这朵迟桂花最终要孤芳自赏。。。而这亦是本文出彩之处,若 “我”最后带着莲回上海便会掩盖了作者对迟桂花真正意图。

  一朵花的开放,总会让人着迷,“我”亦着迷莲的美丽、天真。。。以致不可避免产生邪念,而莲的单纯一下子让“我”醍醐灌顶。“对于一个洁白得同白纸似的天真小孩,而加以玷污,是不可赦免的罪恶。”这是作者的原话,莲的美,如这片山的自然之美,原始不受污染的天真单纯,总是让人不自觉产生敬意。而“我”的热泪盈眶,真是对这种古老的敬意的感动,对欲念的超脱,如一朵迟桂花在“我”的生命中绽放。

  《迟桂花》读后感(三):突然很感动,也或者不是突然

  读郁达夫的《迟桂花》,总觉得像在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比海更深》、《步履不停》、《海街日记》,每个故事里都有生活中的坡槛,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法消解的块垒,那是人世间的常态,但当时间缓慢下来,轻风吹着绿树哗哗作响,阳光穿过树叶在地面闪烁着光斑,莫名的伤感也是一种温暖。

  周末胡颖和妻子带着五岁的双胞胎小儿来看我和阮丛,正是大雨之后的晴朗天,暖风拂面。两小儿在院子里和小狗当当玩得不亦乐乎,从最开始相互的猜忌和试探,到后来互相追逐疯跑,大人坐在阳光下剥着荔枝,吃着樱桃,听着小孩的喧闹。我和胡颖也不怎么聊天,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闲话。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父母与子女、兄弟和姐妹,他们也不怎么说话,长久的静默,偶尔的对话和肢体语言,并不觉得以讲故事为目的的电影突兀,反而让人觉得和真实的生活更为贴近,而不是一场经过表演的电影。这些场景并非生活之外,真实的生活便是如此,因为你深知和理解这背后的情感纽带,和由此生出的情绪。

  永动机一样的两小儿不舍得走,上车就说想大大、大孃和当当了。我回胡颖说,他们一坐上车,我也就开始想了呀。胡颖说,郭莉(胡妻)昨晚也和我说,是不是年纪大了,回南昌看到家人也亲,看到小邱和阮丛也觉得亲。

  我拷贝了一段郁达夫的《迟桂花》给胡颖看: “本来也已经入了中年了,百事原都看得很穿,又加以这十几年的疏散和无为,觉得在这世上任你什么也没甚大不了的事情,落得随随便便的过去,横竖是来日也无多了。只教我母亲喜欢的话,那就是我稍稍牺牲一点意见也使得。”

  胡颖回说:“牵绊呢,原以为是钩子是绊马索,现在的茧是铁马掌…”

  《迟桂花》读后感(四):迟开的桂花

  这几天在读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之前对他的印象只停留在《故都的秋》,知道他曾在日本留学,是一个忧郁的人,名字里有个“郁”字。读了《沉沦》后更加加深了这种印象,他的文字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沉郁——“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这样的话,出自一个青年的口中,到底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我不得而知。 《沉沦》的开篇让我决定将这篇小说读下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我想,这就是一个中国的Raskolnikov,一个典型的schizoid personality;他孤芳自赏,又多愁善感,放大了中国文人独有的缺点。我是最不喜欢自伤自悼的人的,因此始终无法同情他,但却免不了要与他共情。在这位一百年前的留学生身上,我也偶尔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他也捧着一本六寸长的Wordsworth的诗集,在大自然里寻找慰藉;他也会因为夜晚的寂寥而不知所措……他的自卑、孤独、敏感,竟然熟悉到了可怕的地步。今天的中国当然与上个世纪的中国大不相同,所以我不是他,但是有些情绪存在于血脉里,暗流涌动,百年的时间还不足以将它们磨灭。我于是不敢再读郁达夫,因为害怕成为他,那个在异国他乡沉沦着的,槁木死灰般的青年。 倘若是在学期中间读到这篇小说,大概感触不会这么深。然而在假期,多了空闲的时间来回味揣摩,一个人走在空荡的校园里,又刚刚告别了父母,恍惚间,我觉得自己可以体会到他每一根神经里的痛楚,真真切切。 我对于郁达夫忽然恐惧起来,却又被他的故事所吸引,于是又读了《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暖心的故事,我惊讶于,在两年前写出《沉沦》的人,心中竟然还存有美好和希望,只是这美好和希望蒙上了一层灰尘,它们的微光在那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忽明忽灭,闪烁不定。叙述者仍旧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小说的结尾又凄冷了下来,他听到的是漂泊异乡的少女的哀调,看到的是腐尸似的乌云。天空中隐约可见一两颗星,却蕴藏着无限的哀愁。他心怀希望,确是那样的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这篇小说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于那渺茫的希望,正是因为有了这渺茫的希望,郁达夫才有别于《沉沦》的主角,他不会将自己葬于他乡的大海。脆弱的人往往有些韧性,因此才有了十年之后的郁达夫,才有了《迟桂花》。《迟桂花》是一个开朗的故事,像晚春的阳光一样明媚,结尾的一幕是兄妹二人站在阳光里送别朋友,纯真而又温暖。《迟桂花》是两个朋友的故事,年长的是郁达夫,年轻的是十年前的郁达夫,他们也许都曾经历过槁木死灰的二十一岁,却因为生命的韧性而决定在这人间继续挣扎。一路到了中年,性格也温润、豁达了许多。人物们终于不再自怨自艾,字里行间甚至还有些幽默,不变的是那热烈的、盈满得要溢出的情感,和真挚的美好与希望。迟开的桂花,曾经忍受过早春的冰雪,错过了花期,却得以在群芳落尽的季节里芳香四溢。 郁达夫的文字是迟桂花,他本人也是迟桂花,“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迟桂花》读后感(五):愈久,弥香。

  《迟桂花》是郁达夫在后期创作的作品,风格较之前期有了很大的改变。前期的一些作品中作者多作肉欲的渲染和情色的描写,而从《迟桂花》中则可以感受到作品风格的根本转变,《迟桂花》通篇格调开朗清新,感情浓郁真挚,充满诗情画意。

  “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翁家山的迟桂花经过前期的酝酿沉淀,以厚积薄发的姿态绽放在这冷僻的山中。就如同翁则生一家一样,早年的翁则生因患病差点连生存的希望都没有了,经过十几年光阴的休养,身体也渐渐好转,做起了一名乡村小学语文老师,还准备结婚了。妹妹莲也摆脱了再婆家受苦受累的生活,一家三口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属于翁家的迟桂花的芳香最终弥漫在了翁家山的每个角落。

  纵观郁达夫便可以发现其并没有鸿篇巨著,《迟桂花》便是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留学时的同学翁则生邀请自己去参加他的婚礼的邀请信作开头,这封信不仅仅是一一封邀请信,同时也是翁则生对与“我”别后的十几年光阴生活的一个补充,一个交代。从信中也大致了解了翁则生与“我”的关系以及这么多年的生活状态。信中还提及了翁则生的妹妹,一个叫莲的少妇。这开头的那一封厚信为后面发展的故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迟桂花》中描绘了“我”与翁则生真挚的友谊,同时也讲述了“我”与莲之间超越普通兄妹的感情。“我”与翁则生的友谊高潮期是在十多年前,那时候两人作为同级同乡的同学往来的最亲密,在同一所公寓里住的也是最长久,“我”时常拉上则生在风和日朗的晴天到近郊去散走闲游,劝说则生要多保养身体等等,这些学校时代的愉快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显得弥足珍贵。因而在相隔十多年后,两位老同学见面后丝毫没有尴尬冷场的局面,文中翁则生的母亲说的一句话也足以体现“你看,则生这小孩,他一听见我说你到了,就同猴子似的跑了回来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我”与莲的故事。莲是翁则生寡居乡间的妹妹,“我”对其的印象最初来源于则生的信,莲年纪轻轻便做了寡妇,丈夫生前放荡凶暴,婆婆和小姑也尖酸刻薄,连哥哥则生也叹其“前世不修”。“我”从则生的口中得知莲是一个身体强壮但生性天真活泼的人,因为则生要婚娶,莲一方面触景伤情,另一方面觉得自己以后恐怕再也没有权利再寄食在娘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则生提议“我”带莲出去走走,缓和她的心情,于是才有了我与莲的单独相处的机会。在游走途中,“我”对于那些花花草草兴致颇高,莲对那些都能说得有趣且详尽,在交谈的过程中“我”深深被莲所吸引。小说对莲的面部和体态描写也极为细腻生动,使“我”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为之沉迷。“我”对莲也有了反应,开始将手搭在莲的身上,两颊也变得潮热。而就在读者以为接下来两人将发展成恋人的那种方向时,作者却出乎意料地扭转了这种尴尬的局面。莲率真自然的个性犹如迟桂花般芳香,将“我”感化了,“我”对自己的“邪心”进行了“严正的批判”,最终两人以兄妹相称。迟桂花撩人的芳香,让“我”闻了“似乎要性欲冲动的样子”,而莲就如迟桂花一般,也让“我”产生了想亲近的念头。若按照作者之前的写作风格,接下来肉欲和色情的部分将占主要篇幅,而《迟桂花》却着重描写了人物“欲情的净化”,在处理“我”和莲的关系上,也更加开朗化,清新化,将莲那坦率的品性维持了下去,并用其的高洁个性感化“我”。

  《迟桂花》就像迟开的桂花在秋天的山野中久久散发出朴素的清香,令人百读不厌,人物之间的朴质、自然的情感让人自在,温暖。《迟桂花》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风格的转变,同时也标志着郁达夫的思想和修养也更加成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迟桂花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