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外国文学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10 00:29: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外国文学史》读后感摘抄

  《外国文学史》是一本由朱维之 / 赵澧 / 崔宝衡 主编著作,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6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国文学史》精选点评:

  ●有的豆友批评这本书意识形态太浓厚,我认为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政治信仰,即使他的信仰是你眼中的婊子。要谈平等,这样的平等首先要认可的。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书的层次实在不清晰,重复和断裂的地方比较多。

  ●我不晓得怎么讲才好。为什么文学里一定要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分辨得那么明白。为什么把进步不进步作为评判标准。这书很难看。

  ●我草泥马的,国内的外国文学史教材还有一本能看的吗?一次一次的挑战我底线啊

  ●垃圾,真臭

  ●

  ●写得比郑克鲁版的烂多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要用这本当考研教材……

  ●垃圾书。郑克鲁版够烂了没想到还有更烂的。

  ●最烂的文学史

  ●过时了,当时读觉得很粗糙

  ●真是无产阶级文学史的乖孩子。岂不知:无产阶级谈何文学,遑论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读后感(一):太烂了……

  比如

  书中引用了一段雨果的“九三年”中的名句: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后面一句就是,这体现了雨果的局限性。

  看到那时候,我有种撕书的欲望……

  《外国文学史》读后感(二):楼上的,我和你一样看法

  此书评价经典的文学史观,是绝对落后和过时的!越是革命的,越是优秀的;离劳苦大众立场越远,就越反动,越有局限;作品越能反映社会生活,越是掘封建的坟墓和资本主义的坟墓就越赞扬;文学性,艺术性只是附庸。革命的作品艺术差点比所谓反动的作品艺术上完美要好得多。

  要命的是,编者认为,人道主义人性论是要不得的,是贬义的,是作者世界观的偏见和局限;温情是要不得的,至高无上的只有阶级性。只要作品稍微偏离人民的阶级立场,立刻就大棒一挥,上纲上线,贴上“落后”“小资产阶级”“思想局限”“反动”“幼稚”等等标签!丝毫不考虑也许正是温情主义是作品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之所在!

  编者的政治嗅觉异常灵敏,拿鼻子随便一嗅,就能明辩“是非”,先把立场站稳了,才小心翼翼地分析起作品。这种过于敏感的神经估计没有经过反右文化大革命从而造成心灵的创伤很难养成的。

  可惜的是,编者虽然在90年代初编写此教材,却无法摆脱反右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不仅不能反省和超越,反而在心灵的创伤下无知无觉,继续搞那套阶级分析法,把作品的活力弄得支离破碎。自己被毒害了还来害后来人!通读整部书,时时感受出文革文风的阴魂不散!

  在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理论背景下,此书才真的是反动和开历史倒车的!

  悲哀的是,此书却不断重印,被一所又一所院校指定为研究生参考书,几乎成了外国文学的经典教材。不得不反思!

  《外国文学史》读后感(三):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作为纯理论与学术性的著作,文学史同以往读过的文学作品有一段感觉上的差距,纵向与横向的链条上,铺卷着欧美人文科学最为浓墨重彩的画卷。从历史的沿革来看,希腊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以及基督教义的《新约》,是中世纪前最出色的三部文学作品,其余漫长的岁月里很难再有哪部书可以同上述三者相抗衡。文艺复兴后,这种垄断局面才被逐渐打破,首擎大旗的便是薄迦丘的《十日谈》,继而《堂吉诃德》与莎士比亚戏剧再次雄踞一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七世纪以后,欧美文坛便持续繁荣下去直至今日,涌现出大量杰出作家与优秀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戏剧、诗歌位居主导地位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登上历史舞台,再到自然主义和现代派诗剧的泛滥,文学史的变迁历程最为真实地反映了封建主义社会形态被资本主义所动摇,两者互相争斗、妥协,最终因循必然规律被取代的全过程,当然19世纪后期的许多作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潮产生发展的部分经历。文学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为不同地位的阶级所服务,任何脱离时代大背景的文学创作都会受到压抑和阻滞,而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作品才能慢慢被认可,达成共识。但不可否认有些创作确实没有包含着历史的、人文的或阶级的色彩,例如一篇纯粹描写景致的散文,不过其中一定蕴孕了作者本人的内心感受,而作者生活的社会、时代是要受到制约的,文学是现实的缩影,历久弥新,阅读过文学成长的记录,会产生一种提纲挈领的感觉,从而更加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作者的思想转型过程,为日后的读书做一下比较充分的准备。

  《外国文学史》读后感(四):主流价值观下的文学观察

  阅读这本书是一件痛苦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已经上了大学,逐渐有了一些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对于主流价值观关照下的文学状况,我们不能有过多的指摘,毕竟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很讽刺的是:这也是书中许多被划入“进步”行列作家所反对的东西。已经进入21世纪十年了,在这里我们依然发现一堆类似文革当中口号性质的东西。依旧是挥舞着意识形态的大棒对着艺术狠狠砸去。我看到一系列伟大的名字在这条大棒下失去颜色: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托尔斯泰,歌德...还有很多人甚至没有资格出现在这本所谓“史”的书里。假如说“史”的功能是列举发展轨迹而不是做出评判,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所有的人文关怀都是反动的,保守的,妥协的。激进的,革命的。暴力的,就是好的,就是先进的,优秀的,值得借鉴的。价值观的不同导致这样的划分,对于这样的价值观我们也无法多说什么,毕竟现在的“在位者”是借助暴力上台的。所以这样的倾向我认为也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本质。

  曾经记得一句话,不能让文学做理性的婢女。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文学做了意识形态的妓女。而且被打扮地花枝招展。而且还要招摇过世。而且还要指责那些没有做妓女的——你们不知道羞耻...

  好吧,这是一个妓女横行的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外国文学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