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BBC书籍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精选点评:
●口水,给人一种“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感觉。现在看,很多观念明显都过时了。
●不卑不亢是王道,盲目反棒的应该看一下,偶尔揶揄娱乐可以,从心底里不是应该采他人之长吗。
●大国心态,大国腾飞,不经意间变质了许多~小国心态,有太多让人看不惯的地方,但他们的确有自己的坚持
●么有劣根性 制度要加油
●还不错,有干货
●第一篇论文的资料
●整体有些偏激,但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一章十分的赞同,至少读完之后,对自己一直都在问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如何可能,有了一点点的认识,看到了一个可能的案例就不再那么的迷茫了
●文字能够起到点醒的作用就够了,作者又不是解决问题来的,能解决差距问题就没空在这里写书了。
●对民族劣根性的批评什么时候都不少
●。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读后感(一):有了比较后觉得这本书就差了!
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看完后,突然对他比较感兴趣,上网百度了下,发现了这本书。
交大图书馆借阅后读了一点,感觉比较通俗,易于上手。
不过看了几章,就感觉不是那味啦,总感觉本书好似晚上随笔评论汇总而成。一些评论中国和国人特性的观点和措辞仍旧逃不出《大明》的掣肘。
对韩国的认识也较为浮潜,虽然我连韩国都没去过。
不过好在作者认识到这些不足和缺憾,自己也在文中提及此文属于抛砖引玉型,并未深究。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读后感(二):读后感-2015.11.16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读后感
韩国更小,更传统,更快,更团结,治国如烹鲜,小国更容易激起团结性,更容易抱团,在美国,韩国移民远比中国移民抱团,黑人暴动,韩国移民所有人联合起来对抗黑人守护自己的家,而中国移民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各自逃避。更多的是文化共同体,温州人在意大利也很勇猛,敢于对抗黑手党,想来也是因为在意大利温州人少,但是温州的文化更具封闭性,也就更团结。日本 韩国 台湾 新加坡 船小好掉头,政治结构更具效率,经济更容易转型,但是后劲相对于大体量的中国远远不足。朝鲜族好战但不善战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读后感(三):扎气球
如果把中国作是一个气球,一些人们使劲的给它打气,可劲儿的捧它,气球可劲儿的往上飘。如果作者能和王小波坐在一块儿聊传统文化,讨论国学我想着都觉得有趣。他们肯定有的聊,但聊到什么程度我就不得而知了。
1300多年前的盛唐,这气球最是孤独,放眼望去,高空只有它自己的身影。那时山姆大叔的气球还没造出来,放眼朝鲜、日本则是一片苍凉之气,气球在低空晃晃悠悠。可历史要是能像这样一直持续下去,那这也不会称作历史了。孔孟程朱是构成气球的主要材料,无论风吹日晒雨打,气球还是那个气球,就算时代更迭,江山易主,统治者眼中只有这个气球。反观其他国家,该造出气球的造出了气球,虽然在空中飘着的时间不长,但材质上乘,飞的既快又稳。日本用着欧洲的材料飞的也不错,韩国则是靠着自身的努力,上面下面两头用力,迅速的改变之前的状态。
中国的气球中间也遇到过几次危机,梁启超等一部分留过洋的年轻人尝试过改进和修补,再来孙中山也努力过,虽有起色但窟窿没补好,后来毛爷爷救了这个快剩最后一口气的气球。后来自己犯了些错误,气球像是绑了一个铅块,飞的很慢,甚至下落。气球的本质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大体没怎么变过,依旧仗着曾经威风的姿态傲视全球,但如今的时代还这么想不是有点自不量力么?
传统文化是多么多么的好,虽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说法,但总觉得传统的内涵不足以支撑这个气球飞的跟高更好,国家这几年鼓励传统文化的普及,弟子规什么的早自习让学生读读记记。中国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思维,作者写的这些东西,就像是一根针,一针一针的扎这个气球,希望是给年轻人某些启示:传统的不一定是好的,自己需要甄别,并且自己得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并反思差距形成的原因,不要重蹈覆辙,要想中国变得强大,给气球打气是一种方法,但这一直在用,没停止过。扎气球是另一种方法,是为了气球飞的更稳,并且在扎的过程中认识到不足,然后去弥补。